论文摘要
“境”美学范畴是中华民族成熟的审美理想范畴,目前对它的研究很多。但在对它的溯源中,多强调道、佛、玄思想对它产生的重要影响,而忽视儒家的天地精神的重要作用;在探讨其逻辑发展时,多沿王昌龄、皎然、司空图等一线对其进行研究,而少把它放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性背景上进行研究。本文在借鉴众说的基础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以“境”美学范畴产生的渊源和逻辑发展为研究对象,以与之相关的美学理论和典型的作品为研究材料,以它作为语言符号在汉语言中的文化积淀为契入点,诉诸于发生学、社会学、系统论等研究方法,力图发现“境”美学范畴产生的民族文化根因和逻辑发展的历史驱动因素及发展规律,把握“境”美学范畴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性背景上逻辑发展的基本风貌,以期对更好地认识“境”美学范畴的渊源和逻辑发展有所帮助。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其中第二、三部分为本文的重点。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境”美学范畴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和趋势,以及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境”美学范畴的渊源,包括三个方面:“境”字义及个体符号价值、“境”思维及社会语言强化、“境”思想及哲学观念影响。强调了“境”美学范畴产生的民族根因,即相对封闭的大陆居住环境所决定的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和由之而来的“天人合一”哲学观念下,儒家法天则地的宇宙精神和立象以尽意(而致境)的哲学思想与道玄得意忘言、得意忘象的贵虚重道思想以及“境”能指所指中所积淀的天地宇宙意蕴是它成为美学范畴的根本原因。佛教的盛行与俗化则对其产生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并内在地影响着创作主体的生命精神。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境”美学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逻辑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基本风貌。根据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将之分为三个阶段:物境(先秦至汉末)——“法天从礼”之境;意境(魏晋至明中叶)——“重性寻道”之境;情境(明中叶至近代)——“遵情重欲”之境。每一阶段又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证,即物境——言志和游心、比德和齐物、文质彬彬和自然素朴、虚壹而静和虚静;意境——缘情和写意、畅神和竹化、形神兼备和镜花水月、澄怀和空静;情境——童心和妓情、竹石亦爱我和山川归大涤、理事情和情景事、入于宇宙和出于宇宙。即在整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性背景上,立足社会经济文化的动态变化,从主体生命价值追求的向度、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中的着力点、创作心态认识的深化入手,探讨了“境”美学范畴发展的规律和基本风貌。第四部分,结语。通过对“境”美学范畴的渊源和逻辑发展的探讨,归结“境”美学范畴产生的民族根因和逻辑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其基本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