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淑娟(青岛市崂山区南宅小学山东青岛226100)
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德育的主渠道,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努力改革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施创造性教学是大势之趋,刻不容缓。
一、按时代要求,扣学科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内容
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关于德育目标的取向有很大不同。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本学科着重培养道德情感,使学生初步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较之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创造教育理念下的品德教育突出了思想品德课教学既重视知识积累,又强调培养学生能力,从思想品德教育的整体性、阶段性等多角度全面统一考虑教学目标,从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例如,教学《今日事今日毕》,重视启发学生从活泼可爱的动物们在山羊老师处学习的不同态度及结果的故事中,懂得了今天的事情今天做的道理,从而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教学《什么是勇敢》,透过文字,结合图画的理解,教会学生分析勇敢与逞强的区别,激励学生向真正勇敢的人学习。《给小燕子的回信》则让学生在古今中外众多感人至深的尊师故事中去体验,激发情感的共鸣,从而深刻体会到教师的崇高与伟大,他们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由于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制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五爱”的思想情感和小主人的责任感得以激发,学生乐于学习这门课程,体现了学生变机械接受、机械模仿式的学习为接受与发现有机统一的创造性学习。
二、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造志趣和创造能力
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之处还表现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有所不同。实践证明,树立全面的教学任务观,渗透创造教育的精神,深化教学活动结构的改革和教法改革,是培养小学生创造志趣和能力的主渠道。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一堂课包括开课、行课、结束三大环节。结合思想品德课明理、激情、导行的要求,笔者通常在思想品德课中安排新课引入、学文明理、指导行为、总结谈话四大环节。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注意激情激趣,以情明理,情理交融,水到渠成,指导行为,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1.以景入情,引入课堂。教学中采用配乐、角色朗读、质疑、谜语、儿歌、启发谈话等生动的形式,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例如《讲信用》一课中,在新课引入时,笔者设置了请故事大王来讲故事的情节,学生情绪十分高涨。可急转直下,故事大王失约未来,学生一阵失望。就在这一起一伏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了不讲信用给别人带来的不快,为后面的学习铺下了感情基础。
2.以情载理,情理交融。思想品德课本身感情色彩浓重,只有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情感内化,才能使其真正明理、导行、启迪良知。教学中笔者总是把握好“学文明理”这一重头戏,以激情作为载体,紧扣教材,突出学科性,讲究准确性,力求趣味性,注重实效性,丝丝入扣进行分析,以情载理,情理交融,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不隐瞒错误》一课中,对于李芳错误之一部分,笔者紧紧抓住其心情变化这一线索,带领学生分析理清了她犯错误的思想基础,紧接着扣住李芳的内心活动要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李芳的内心情感及思想活动,最后渲染李芳承认错误后受到大家赞扬的情景。学生边分析,边体会,最终发出了“承认错误是一件了不起的光彩的事”的结论,真可谓水到渠成,至今还令学生记忆犹新。
3.以情导行,深化情感。思想品德课中学文是手段,激情是载体,导行才是目的。如何把握好导行这一“落脚点”至关重要。在教学中除了考虑课堂情感的延续外,感情的内化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也不容忽视。因此,笔者总是顺势而为,重视导行与学文的有机衔接,充分重视每个具体事例(包括想和做练习)的情景性、层次性以及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情感,重视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去思考、解决问题并形成能力。例如,《不隐瞒错误》教学中,学生对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有一定的认识后,笔者考虑补充了如何对待同学错误的练习,同样把它设置在文中李芳同学的班上,利用前面铺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全面掌握了怎样才能做到不隐瞒错误这一正确观点。
4.激励学生,结束全文。对全文的总结既是一堂完整好课的需要,更是思想课学生道德观念确认的需要。“有分量”的结束语不仅能深化学生的认识,而且能因势利导,表达教师的激励、期待和良好祝愿,同时也是指导行为的有效方式。在《讲信用》一文结束时,笔者回扣开题,让学生再次分析故事大王的错误,概述巩固了观点,并提出希望。
师:老师希望你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小做讲信用的好孩子,长大成为言而有信的好公民,好吗?
生:好!
师:你们答应了老师就该怎样做?
生:讲信用!(指:课题板书)
师:好!老师相信你们。
三言两语,言简意赅,既是希望,更是对学生的鼓励和信任。“激励式创造的灵魂”,这样的课堂结束语才具有深层次的力度。
(二)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
在创造性思维的大家庭中,发散思维可谓是天之骄子,因为人们的大部分创造性设想都是通过发散思维得到的。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意“抓纲务本”,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处理好文内、文外的联想分析,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点。例如,《不隐瞒错误》一课中,在处理教材“李芳回到家里,心情乱极了”一节时,教师提出了“请同学们帮李芳分析一下,此时她可能面临着哪几种选择,后果怎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高涨,展开了思维的翅膀,为后文李芳做出惟一正确的选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为学生提供“创造大舞台”
善于发掘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不断取得最新支撑点,是创造活动取得成功的艺术。和谐、宽松、信息畅通、恰如其分的奖励,尤其是富于挑战的环境,对创造最为有利。基于这样的考虑,结合我校中高段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教学中,笔者注意把导行这一环节作为学生喜欢的“辨析讨论会”的形式出现,改变过去教师把持课堂为学生积极参与组织课堂。由“小主持人”带领同学们运用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形成能力。而作为小主持人,本身的荣誉、锻炼的机会、竞争的动力,都促使学生尽其所能,在教师的点拨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特别是讨论会中的“创造天地栏目”,学生自由地通过朗诵、表演、讨论等形式展开自己对本课观点的理解和运用。
实践证明,这是必要的,且是可行的,真可谓一举多得,在思想品德课创造教育的实施上迈出了勇敢的一步。“小学思想品德课创造性教学”这一小小的实验课题,是学校“培养创造志趣和能力为特色的小学教育整改实验”成果大树上结出的一朵小花,实验还处于探索阶段,笔者愿为这朵小花越开越美丽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