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乳酸乙醇酸论文-张祥爱

聚乳酸乙醇酸论文-张祥爱

导读:本文包含了聚乳酸乙醇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静电纺丝,聚乳酸-乙醇酸,明胶,医用敷料

聚乳酸乙醇酸论文文献综述

张祥爱[1](2019)在《聚乳酸-乙醇酸/明胶电纺纤维医用敷料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聚乳酸-乙醇酸(PLGA)/明胶(Gt)的纳米纤维膜。通过调节静电纺丝工艺参数,纺出连续、均匀的PLGA/Gt电纺纤维;利用扫描电镜(SEM)、图像分析软件等手段研究了纳米纤维微观形貌,并研究了PLGA/Gt电纺纤维医用敷料的亲水性、吸水性、保水性、水蒸气通透性和力学性能。研究表明:当喷丝口与接收器间距离为12 cm、纺丝电压为8 kV、PLGA/Gt混合溶液质量浓度为0.125 g/mL、纺丝溶液流速为0.75 mL/h时,可以纺出连续、均匀的PLGA/Gt电纺纤维;天然高分子材料明胶的加入提高了PLGA的亲水性、吸水性、保水性和水蒸气通透性,但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有所下降。试验结果表明,PLGA/Gt纤维膜是理想的医用敷料材料。(本文来源于《上海纺织科技》期刊2019年07期)

朱仙花,陈锋,刘崇栋,周卫,唐新华[2](2019)在《葡聚糖/聚乳酸-乙醇酸微球联合3种因子促进缺血下肢的血管再生》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葡聚糖/聚乳酸-乙醇酸微球药物缓释系统可使药物在作用部位维持有效药物浓度。目的:探讨携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葡聚糖/聚乳酸-乙醇酸微球对缺血下肢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制备分别携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葡聚糖/聚乳酸-乙醇酸微球,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形态,利用ELISA法检测其包封率和累积释放率。将3种携载生长因子的微球与纤维蛋白胶混合,制备携载生长因子葡聚糖/聚乳酸纤维蛋白胶复合物。取24只雄性SD大鼠(江西省中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制作右下肢缺血模型,随机分成2组干预,每组12只:观察组大腿肌肉内侧分5点注射携载3种生长因子葡聚糖/聚乳酸-乙醇酸微球的纤维蛋白胶复合物,对照组大腿肌肉内侧注射葡聚糖/聚乳酸-乙醇酸微球纤维蛋白凝胶复合物。术后第1周取注射部位肌肉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Bcl-2、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和趋化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4的表达;术后第4周取注射部位肌肉组织,碱性磷酸酶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毛细血管密度。实验方案经南昌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1)葡聚糖/聚乳酸-乙醇酸微球呈球形,表面光滑,直径40-120μm;搭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葡聚糖/聚乳酸-乙醇酸微球的包封率分别为84%,85%,82%,4周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89.5%,90.3%,91.2%;(2)观察组增殖细胞核抗原、Bcl-2、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和趋化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4阳性表达高于对照组;(3)观察组毛细血管密度与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血管密度高于对照组(P <0.05);(4)结果表明利用葡聚糖/聚乳酸-乙醇酸微球联合多种血管再生因子治疗下肢缺血,是一种有前途的血管再生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26期)

唐四叶,曹欣祥,刘丰,王晔[3](2019)在《聚乳酸和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的溶液热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准确地预测溶液热力学数据,分别使用了36和38种溶剂对聚乳酸和乳酸-乙醇酸共聚物进行实验研究。采用正交优化计算方法确定了聚乳酸和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的叁维溶度参数,分别为:δ_d=17. 969 (MPa)~(1/2),δ_p=6. 707 (MPa)~(1/2),δ_h=7. 324(MPa)~(1/2);δ_d=17. 083 (MPa)~(1/2),δ_p=6. 939 (MPa)~(1/2),δ_h=8. 650 (MPa)~(1/2)。单体中乳酸和乙醇酸浓度的升高会引起高分子聚合物溶度参数的增大。依据溶度参数,计算了聚乳酸和乳酸-乙醇酸共聚物与溶剂间的相互作用参数和相互作用半径。同时,计算了聚乳酸和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溶剂的体积修正系数,聚乳酸—溶剂体系和乳酸乙醇酸共聚物—溶剂体系的体积修正系数分别在0. 80~0. 90和0. 85~1. 10范围内。获得的相互作用参数、相互作用半径及体积校正系数完全符合Flory-Huggins高分子溶液理论。(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王真,温鹏,房晓明,万宁军,吕金捍[4](2018)在《血管生成素-1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结合聚乳酸乙醇酸羟基磷灰石支架治疗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Ang)-1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结合聚乳酸乙醇酸羟基磷灰石(PLGA/HA)支架治疗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健康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48只,随机分为Ang-1基因转染BMSCs-PLGA/HA复合多孔支架组(A组)、无Ang-1基因转染组(B组)、单纯支架组(C组)和空白对照组(D组),每组12只。分别于支架植入兔体内1、4和8周取材,采用Micro CT检测缺损部位新生骨量,免疫组化法比较血管断面数目,记录比较碱性磷酸酶(ALP)、Ⅰ型胶原(Col I)、骨钙素(OC)和骨桥素(OPN)阳性表达。结果各组实验兔骨矿物质含量(BMC)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且各时间点A组高于B组,C组次之,D组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各组实验兔血管断面数目和ALP、Col I、OC及OPN阳性率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多,且各时间点A组高于B组,C组次之,D组最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 Ang-1可促进BMSCs结合PLGA/HA支架修复兔桡骨缺损,促进新生骨形成和血管新生。(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期刊2018年11期)

邢玉洁,祝领,朱火兰,赵娜,徐晶[5](2018)在《心肌样细胞和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在体内构建工程化心肌组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诱导分化的心肌样细胞为种子细胞、以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作为支架材料,在大鼠体内构建工程化心肌组织的可实施性。方法分离培养大鼠BMMSCs,取第3代细胞用5-氮胞苷和血管紧张素Ⅱ联合诱导24 h继续培养3周,将诱导分化的心肌样细胞种植到PLGA支架上形成移植物,在孵箱里孵育3 d,然后将其移植到预先制备好的大鼠腹膜腔囊袋之中。4周以后,取出移植物并采用HE染色观察心肌样细胞的形态特征、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工程化心肌细胞肌钙蛋白(c Tn) I的表达、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样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在PLGA支架上可见到梭形的细胞核,且心肌样细胞分布均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PLGA-心肌样细胞组绝大多数移植细胞表达心肌特异性蛋白c Tn I;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在体内构建的工程化心肌组织中,可以看到肌丝沿细胞的长轴平行排列,胞浆中富含大量的线粒体和内质网,以及桥粒结构、缝隙连接和Z线样物质。结论成功的建立了在大鼠体内构建工程化心肌组织的方法。这种体内微环境有助于移植组织或细胞的存活,在大鼠体内构建的工程化心肌组织具有与天然心肌组织相似的结构。(本文来源于《心脏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王冯喆[6](2018)在《基于聚乳酸—乙醇酸与聚乙二醇纳米诊疗载体构建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给药方式存在着许多的给药障碍,导致难以达到治疗效果,间接的影响着人类健康。利用药物载体改善给药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段之一,药物载体可以提高药物在人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对药物进行缓释,并且减少治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因此针对不同疾病设计合适的药物载体成为了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选用了生物相容性优秀的聚乳酸-乙醇酸材料与亲水基团聚乙二醇进行药物载体系统的构建。评价了该药物载体对疏水药物辛伐他汀的负载能力,在对复合粒子的血液相容性实验中得到了理想的结果。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测试了材料应用于癌症治疗的潜力,诊疗一体是癌症治疗研究的热点,利用上述构建癌症诊疗载体,同时包裹了阿霉素与Fe_3O_4,并对复合粒子的抗肿瘤效果与核磁共振成像效果进行了评价。(1)聚乳酸-乙醇酸与聚乙二醇叁嵌段共聚物(PLGA-PEG-PLGA)药物载体的构建及其体外评价骨质疏松症治疗需要长期的服药,适当的药物的选择和治疗的持续时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效,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长期药物服用潜在的的危害。辛伐他汀,能有效促进新骨生成,具有改善骨质疏松症的药效。但是由于其生物利用度低限制了辛伐他汀在骨质疏松症的应用。本文通过纳米药物载体提高辛伐他汀的生物利用度,旨在解决这一给药难题。本文通过开环聚合合成了聚乳酸-乙醇酸与聚乙二醇叁嵌段共聚物(PLGA-PEG-PLGA)作为辛伐他汀的药物载体,成功包裹了辛伐他汀,负载率达到17%。随后测定了辛伐他汀的释放曲线,实验结果发现PLGA-PEG-PLGA对药物辛伐他汀有良好的缓释作用,释放时间超过168小时,能满足骨质疏松症治疗所需的长时间给药的要求。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粒子成粒度均一的纳米球型,空壳材料粒径集中在40-100nm,负载药物的复合纳米粒子的粒径略有增加集中在70-150nm,拥有不错的比表面积,具备高效给药所需的物理条件。此外,通过材料的溶血行为、红细胞形貌、红细胞聚集状况、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栓弹力图,评价了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复合粒子在浓度小于1mg/mL时,对溶血、红细胞形貌、红细胞聚集、凝血等方面几乎没有的造成不良影响。因此PLGA-PEG-PLG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载体,具备临床应用潜力。(2)聚乳酸-乙醇酸与聚乙二醇共聚物(PLGA-PEG)构建诊疗剂载体的研究恶性肿瘤具有极高的死亡率,世界范围内肿瘤病例逐年增加。由于肿瘤部位变异的生理环境,使得抗肿瘤药物难以递送至病灶处。化学药物治疗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传统的化疗药物通常具较强的毒副作用。使用纳米药物载体进行给药,可以利用肿瘤部位特殊的高渗透长滞留效应(EPR)进行被动靶向。因此药物载体在肿瘤给药中具有重要意义。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临床广泛使用的成像手段,可在早期发现肿瘤,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和穿透深度。诊疗一体化技术能有效提高治疗的效率,通过成像诊断实时反馈治疗效果调整治疗策略。前文中的结论中发现PLGA,PEG基的药物载体的良好的负载能力,在进一步的实验中,构建的纳米药物载体系统同时负载了抗肿瘤药物与MRI造影剂,以达到诊疗一体的效果。本文通过PLGA-COOH与NH_2-PEG-COOH共价连接得到PLGA-PEG,使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PLGA-PEG构建纳米诊疗载体。通过多重乳液法PLGA-PEG成功包裹了抗肿瘤药物阿霉素与磁性Fe3O4磁性纳米粒子。动态光散射测试结果中显示,复合粒子粒径集中在200nm附近,能达到实现EPR效应所需粒径。药物缓释实验结果显示该纳米载体对阿霉素有良好的缓释效果,能有效的对药物进行控制释放。随后对复合纳米诊疗载体的体外抗肿瘤效果进行了评价,细胞实验结果显示,该药物载体系统能有效的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在浓度低至75μg/mL依然保持了超过50%的抑制效率。在进一步的实验中,对该复合粒子的核磁共振成像效果进行了评价,在体外成像实验中,复合粒子显示出了明显的T2信号增强,能够有效成像。(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6-13)

赵娜,张田瑶,陈和春,马志刚[7](2018)在《成核剂磷酸叁钙对左旋乳酸乙醇酸无规共聚物结晶度、力学性能和降解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无机生物材料磷酸叁钙(TCP)作为异相成核剂加入到左旋乳酸乙醇酸无规共聚物(PLLGA85/15)中,采用X射线衍射仪考察了复合材料的结晶情况,用万能力学实验机测试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添加成核剂TCP可显着提高PLLGA85/15的结晶性能,但强度损失较大。对不同TCP含量的复合材料进行降解实验,考察降解过程中样品吸水率、失重率和降解液pH的变化。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考察了材料降解后热力学性能的变化,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降解后样品的微观形貌变化。降解实验的结果表明退火后的材料降解速率加快,复合材料的降解速率减缓。具体来说,结晶度的提高加速了材料的降解,弱碱性TCP延缓了材料的降解。(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刘冬,祝方明,梁华晴[8](2017)在《甲氧基聚乙二醇-b-聚(乳酸-co-乙醇酸)的合成及溶液自组装》一文中研究指出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为大分子引发剂,辛酸亚锡(Sn(Oct)2)作为催化剂,引发L-丙交酯(L-LA)和乙交酯(GA)开环共聚合制得m PEG-b-P(LA-co-GA);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凝胶渗透色谱(GPC)等表征了合成的嵌段聚合物结构、组成、分子量及其分布等。基于m PEG具有亲水性,而P(LA-co-GA)具有疏水性,因而m PEG-b-P(LA-co-GA)具有两亲性;利用溶剂扩散法,m PEG-b-P(LA-co-GA)能够在水溶液中自组装成具有壳-核结构的球形胶束。即,先将m PEG-b-P(LA-co-GA)溶解于N,N-二甲基甲酰胺(DMF)良溶剂中,然后滴加溶液至双蒸水中并超声分散均匀,透析除去DMF,制得m PEG-b-P(LA-co-GA)自组装胶束水分散体系。利用扫描电镜(SEM)、动态光散射(DLS)等手段观察了水分散体系中胶束的形貌和胶束大小及分布。(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J:高分子组装与超分子体系》期刊2017-10-10)

张欣,陶周善,徐祝军,谢加兵[9](2017)在《骨膜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乳酸乙醇酸共聚物修复兔大段尺骨缺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联合骨膜修复大段兔尺骨骨缺损的研究。方法 2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PLGA组、PLGA/骨膜组、MSCs/PLGA组和MSCs/PLGA/骨膜组。所有动物构建双侧尺骨中段15 mm的长度节段性骨缺损,随后PLGA组、PLGA/骨膜组、MSCs/PLGA组和MSCs/PLGA/骨膜组分别植入PLGA、PLGA/骨膜、MSCs/PLGA、MSCs/PLGA/骨膜生物材料。正常环境下饲养,在术后6 w和12 w时,对缺损区域进行大体观察、影像学及组织学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时间点MSCs/PLGA/骨膜组缺损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组,MSCs/PLGA/骨膜植入组有最高的X线评分及缺损区最多骨缺损被修复(P<0.05)。PLGA/骨膜、MSCs/PLGA组在X线评分和骨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高于PLGA组(P<0.05)。结论 MSCs/PLGA联合骨膜可以较好地修复大段兔尺骨骨缺损。(本文来源于《中国骨质疏松杂志》期刊2017年07期)

黄成校,余化龙,高超,刘亚东[10](2017)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对骨质疏松大鼠骨缺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微球支架注入骨质疏松大鼠股骨转子间,探讨其对骨缺损后骨质量的局部改善情况。方法通过切除30只SD雌性大鼠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并用电钻在股骨转子间人为制作骨缺损;实验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给药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药组大鼠骨缺损部位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Ⅰ型胶原修饰的PLGA微球,模型组大鼠骨缺损部位注入PBS缓冲液,假手术组大鼠行假手术。分别考察术后1、3个月骨缺损部位的骨矿含量、骨密度、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及分离度。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Ⅰ型胶原修饰的PLGA微球支架体外培养7 d,发现细胞在支架表面黏附、生长良好。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动物术后1个月的骨密度、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均显着增大,骨小梁分离度显着减小,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矿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给药组动物术后3个月的骨矿含量、骨密度、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均显着大于模型组,骨小梁分离度显着小于模型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Ⅰ型胶原修饰的PLGA微球可修复大鼠骨质疏松部位骨缺损,改建骨小梁结构,提高骨质量。(本文来源于《安徽医药》期刊2017年04期)

聚乳酸乙醇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葡聚糖/聚乳酸-乙醇酸微球药物缓释系统可使药物在作用部位维持有效药物浓度。目的:探讨携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葡聚糖/聚乳酸-乙醇酸微球对缺血下肢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制备分别携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葡聚糖/聚乳酸-乙醇酸微球,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形态,利用ELISA法检测其包封率和累积释放率。将3种携载生长因子的微球与纤维蛋白胶混合,制备携载生长因子葡聚糖/聚乳酸纤维蛋白胶复合物。取24只雄性SD大鼠(江西省中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制作右下肢缺血模型,随机分成2组干预,每组12只:观察组大腿肌肉内侧分5点注射携载3种生长因子葡聚糖/聚乳酸-乙醇酸微球的纤维蛋白胶复合物,对照组大腿肌肉内侧注射葡聚糖/聚乳酸-乙醇酸微球纤维蛋白凝胶复合物。术后第1周取注射部位肌肉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Bcl-2、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和趋化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4的表达;术后第4周取注射部位肌肉组织,碱性磷酸酶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毛细血管密度。实验方案经南昌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1)葡聚糖/聚乳酸-乙醇酸微球呈球形,表面光滑,直径40-120μm;搭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葡聚糖/聚乳酸-乙醇酸微球的包封率分别为84%,85%,82%,4周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89.5%,90.3%,91.2%;(2)观察组增殖细胞核抗原、Bcl-2、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和趋化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4阳性表达高于对照组;(3)观察组毛细血管密度与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血管密度高于对照组(P <0.05);(4)结果表明利用葡聚糖/聚乳酸-乙醇酸微球联合多种血管再生因子治疗下肢缺血,是一种有前途的血管再生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乳酸乙醇酸论文参考文献

[1].张祥爱.聚乳酸-乙醇酸/明胶电纺纤维医用敷料制备及性能研究[J].上海纺织科技.2019

[2].朱仙花,陈锋,刘崇栋,周卫,唐新华.葡聚糖/聚乳酸-乙醇酸微球联合3种因子促进缺血下肢的血管再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3].唐四叶,曹欣祥,刘丰,王晔.聚乳酸和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的溶液热力学[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王真,温鹏,房晓明,万宁军,吕金捍.血管生成素-1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结合聚乳酸乙醇酸羟基磷灰石支架治疗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8

[5].邢玉洁,祝领,朱火兰,赵娜,徐晶.心肌样细胞和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在体内构建工程化心肌组织[J].心脏杂志.2018

[6].王冯喆.基于聚乳酸—乙醇酸与聚乙二醇纳米诊疗载体构建及表征[D].暨南大学.2018

[7].赵娜,张田瑶,陈和春,马志刚.成核剂磷酸叁钙对左旋乳酸乙醇酸无规共聚物结晶度、力学性能和降解性能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8

[8].刘冬,祝方明,梁华晴.甲氧基聚乙二醇-b-聚(乳酸-co-乙醇酸)的合成及溶液自组装[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J:高分子组装与超分子体系.2017

[9].张欣,陶周善,徐祝军,谢加兵.骨膜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乳酸乙醇酸共聚物修复兔大段尺骨缺损的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7

[10].黄成校,余化龙,高超,刘亚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Ⅰ型胶原修饰的聚乳酸聚乙醇酸对骨质疏松大鼠骨缺损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7

标签:;  ;  ;  ;  

聚乳酸乙醇酸论文-张祥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