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文论文-姚思梦

朱天文论文-姚思梦

导读:本文包含了朱天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朱天文,《荒人手记》

朱天文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处女座之朱天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朱天文,1956年8月24日出生于台北,原籍山东省临朐县,毕业于淡江大学英文系,中国台湾作家、编剧。1972年,创作个人首部小说《强说心愁》。1983年,担任剧情电影《风柜来的人》的编剧,开启了她的编剧生涯。曾主编叁叁集刊、叁叁杂志,并曾任叁叁书坊发行人。作品包含了小说、散文、杂文、电影剧本等。代表作品有电(本文来源于《延河》期刊2019年09期)

曹晓彤[2](2019)在《朱天文《巫言》对卡尔维诺小说叙事艺术的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卡尔维诺作为世界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以其对文学独特价值的追求和对创作的创新性、实验性探索实践,成为众多作家效仿的对象。而朱天文在追求创作转型的自觉期遇到卡尔维诺,就像是找到了一把打开小说创作新世界大门的钥匙,不甘于被前人的阴影笼罩的朱天文,在卡尔维诺这里找到了走出“张胡”影子的方向和方法。本课题从朱天文的小说《巫言》切入,运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文本细读法和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对卡尔维诺和朱天文的小说创作进行比较研究,探究朱天文《巫言》对卡尔维诺小说叙事艺术接受的脉络、创作的异同以及接受的程度,以更好的理解朱天文的《巫言》。从理论性着作到形形色色的小说创作实践,朱天文接受了卡尔维诺从诗学观念到创作实践的全方位影响,但是,对于卡尔维诺的小说叙事艺术,朱天文并没有全盘接受,她始终围绕着自己的创作意图来使用这些叙事技艺:卡尔维诺的百科全书式叙述成为朱天文关照台湾当下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的手段;卡尔维诺在《帕洛马尔》、《树上的男爵》中以自传性人物形象为中心的自传性叙事成为朱天文创作灵感的源泉,依此,朱天文也将个体生存经验和轻逸的生存观念代入到自传性主人公和作品中,表达了自己对台湾现代生活的体验和相应生存方式的探索;卡尔维诺推崇的晶体结构也以一种多面化的叙事艺术赋予了《巫言》以后现代叙事的拼贴和碎片化特征,尽管未达到卡尔维诺的高度,但也不失为一种尝试;在叙事速度方面,朱天文从卡尔维诺对快的追求中接受了慢的技艺,以离题手法和零时间叙事让时间慢下来,从而构建了自己的时间。(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姚思梦[3](2019)在《论朱天文小说的台北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中的人与物是城市审美空间中的重要因素,人与城相互塑造,相互成就,城市中的“物”是另一种独特的都市景观。本论文选取人与物作为研究的重点,朱天文通过台北城中的人与物来表述台北,主要以朱天文的作品,如短篇小说集《炎夏之都》、《世纪末的华丽》,长篇小说《荒人手记》、《巫言》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探究朱天文独有的台北意识及其建构方式,从而探讨朱天文小说台北书写的现实性意义。朱天文从眷村走向台北,生存环境的变化使作者有了别样的生命体验。本文将研究视角缩小到“台北书写”,城市中的人是城市文学中描述的重点,城与人紧密相连,互相影响。城市中的人最能表现一个城市的形态,因此分析城市中的人的精神特质是展现这座城市的主要方式。不同于以往作家描写城市中的人美好的一面,朱天文看到的“台北人”也有支离破碎的一面,本文以“游荡者”形象和同性恋形象为切入点,探讨作者笔下的“台北人”展现的精神特质。城市的发展影响人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城市中的人对这座城市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变化,因此本文分析台湾解严之后“台北人”关于家国的想象,以及在生存焦虑上所体现的不同诉求,进而通过今昔“台北人”的对比研究,探讨台北的快速发展给予人的影响,分析“台北人”的精神流变。通过对这两类人群的探讨反映出城市人对城市文明的反思,“台北人”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是如何实现自身的重塑,精神的回归?本文认为“寓言式批评”是作者建立城市乌托邦、寻找精神家园的路径。朱天文小说中的“物”体现了女性视域下的都市景观,进行都市台北批评。朱天文善于从日常小事中发现宏大的主题,女性服饰、日常生活中的物件构成了其小说中特有的台北景观。本文意在通过女性服饰和日常生活中的“物”进行细节性分析,凸显“细节”背后的符码意义。朱天文将女性意识放置于物质生活之中,表达女性欲望的释放和争夺权力的方式。现代性与都市文明相伴而生,朱天文没有停止过对台北现代性的探索,因此物质文明的现代性呈现是朱天文小说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最后探讨朱天文台北书写的艺术特征。作者以游荡者和荒人的视角、离题叙事的新奇视角进行台北书写,本文进一步分析朱天文台北书写的艺术特征形成的原因,从家学渊源、师承关系以及个人志趣上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南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夜雨[4](2018)在《2018“21大学生世界华语文学盛典”召开致敬文学人物朱天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作家朱天文成为2018“21大学生世界华语文学盛典” 致敬作家。2018年12月5日,此次盛典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腾讯新闻、东方文学国际写作中心在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主办。朱天文1956年出生于宝岛,祖籍山东,1972年创作个人首部小说《强说心愁(本文来源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期刊2018-12-07)

毛亚楠[5](2018)在《莫言对谈朱天文:我和朱西宁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这次难得的对谈中,莫言谈到了朱西宁对他的影响和震撼,谈到朱西宁作品中所体现的小说的现代意识以及他"布满尖锐的锋芒"的语言风格直到2002年在台期间读到了朱西宁的《铁浆》,莫言才明白当初自己的《红高粱》发表后不久,阿城让他读读朱西宁的原因,"那是一种强悍、饱满、意象丰富犹如激流飞瀑的笔触",写的虽是苏北旧事,但让他错觉是在写家乡山东。"朱先生是我真正的先驱。"莫言后来在朱西宁《旱魃》的序中这样写。(本文来源于《方圆》期刊2018年22期)

李丹舟[6](2018)在《全球城市视域下的都会想象与文化身份:以朱天文的台北叁部曲为例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出现的"急速大都会化"和"新区域主义"给东亚城市居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身份带来新的空间想象。文章以全球城市文化想象的四种模式为理论框架,通过梳理台湾女作家朱天文"出走眷村—我在台北—美学乌托邦"的台北叁部曲轨迹来勾勒这座城市的全球化进程,进一步把握作家以"失去—挽回—再造"为记忆逻辑所呈现的集体文化心理,突出表现为弥漫着悲情与忧伤的文化经验。朱天文着意于感知空间的美学建构可视为对全球城市均质化趋势的反思。(本文来源于《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期刊2018年00期)

杨君宁[7](2018)在《女性声音、文学视角与美学形构——朱天文在侯孝贤电影中的文化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朱天文身为新电影产生以来鲜有的兼具小说家身份的女性编剧,其剧本写作和对侯孝贤电影具体创制、拍摄过程的参与,都从文学和女性的双重角度为侯氏电影美学形态的形成与确立提供了新因素。本文以朱天文在侯氏电影中的文学文化实践为研究对象,对其女性视角和美学渗透加以考察。(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8年06期)

叶秀琴,金进[8](2018)在《朱天文《童年往事》的影像化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电影导演侯孝贤与朱天文联袂打造了台湾新电影史上诸多经典影片,朱天文为侯孝贤量身制作了《童年往事》《悲情城市》《刺客聂隐娘》等近二十部电影剧本。作为朱天文电影小说的代表作之一,《童年往事》具有明显的影像化叙事特质,主要体现在光影与色彩造型、画面与镜头、人声与音响等方面。分析这一特质的目的在于撇清文学被电影"渗透"的影响,进而分析电影小说存在的文学本体上的意义,从而达到探寻书面叙事独特性的目的。小说未被影像化的叙事段落具有悠远的人文幽思,这亦是朱天文电影小说之独特性。(本文来源于《世界华文文学论坛》期刊2018年03期)

赖秀俞[9](2018)在《“背向未来”的写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朱天文是台湾当代文学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在叙事和人物塑造上充满显着的焦虑意识。这跟她的文化记忆、文化理想与所受到的文学影响的独特性密切相关。朱西宁的家学引领、张爱玲的文学传承、胡兰成的理论点拨这叁条线索和时代背景的互动促成了朱天文其焦虑意识的发生。这种焦虑意识投射在其后期小说“世纪末”叁部曲中依次演绎为“世纪末”前后的生命焦虑、身份焦虑与时间焦虑,投射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形成“老灵魂”、“荒人”与“巫”叁种人物形象,反映出朱天文“反现代”的时间观念。为了对抗焦虑,在叙事策略上,朱天文以改变叙事时序和延缓叙事速度这两条路径完成对叙事时间的干预,同时在文本中展开对美学乌托邦的建构,由此缓解焦虑。朱天文对焦虑意识的发掘与书写对其创作和时代有深厚的现实和美学意义。一方面,朱天文小说对焦虑意识的发掘体现了其对社会、时代深厚的批判意识,折射出其对台湾现代化进程的关注与反思;另一方面,在台湾文学脉络中,朱天文小说对焦虑意识的书写融合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抒情美学,体现出一种以“背向未来,返身过去”为特征的抒情面向。(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6-28)

叶秀琴[10](2018)在《儒家文化视域下的朱天文创作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台湾当代文坛上的重镇作家,朱天文的重要性在于其持久的创作生命力和矢志不渝的书写志向。循着朱天文的写作轨迹,论者发现其作品受儒家文化影响颇深,厘清其中关联性是本文的目的所在。绪论部分主要阐述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并简要梳理朱天文各阶段创作概况,为论文主体部分作铺垫。第二部分重点探讨多重渊源影响下朱天文的儒家文化认知,从文化理念角度分析朱天文文化构成中的儒家思想因子,意欲厘清其中关联。第叁部分则从文本细读入手,探究儒家文化语境下朱天文的写作实践,勾勒出不同阶段作品与儒家思想的关联性,为理解朱天文作品思想内涵提供佐证材料。第四部分则重点探究朱天文作品在儒学意义上的美学追求,从美学特征与文化意蕴两大层面来分析其作品的艺术特质。结语部分则从儒家审美意识上对朱天文作品做了整体评述:朱天文作品中的儒家文化意蕴具有典型意义,而宏大的书写目标或使叙事性受限,在一定程度上消释了作品的可读性与趣味性。总体来看,本论文的要旨在于探究朱天文小说与传统儒家文化的关联。先探源多重渊源影响下的儒家文化认知,有助于理解朱天文作品思想内涵。从美学追求层面探究朱天文的艺术特质,有益于体会朱天文的创作风格。结语部分的再评价试图进一步探寻朱天文写作实践的典型意义。这是本论文的整体逻辑。(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6-01)

朱天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卡尔维诺作为世界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以其对文学独特价值的追求和对创作的创新性、实验性探索实践,成为众多作家效仿的对象。而朱天文在追求创作转型的自觉期遇到卡尔维诺,就像是找到了一把打开小说创作新世界大门的钥匙,不甘于被前人的阴影笼罩的朱天文,在卡尔维诺这里找到了走出“张胡”影子的方向和方法。本课题从朱天文的小说《巫言》切入,运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文本细读法和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对卡尔维诺和朱天文的小说创作进行比较研究,探究朱天文《巫言》对卡尔维诺小说叙事艺术接受的脉络、创作的异同以及接受的程度,以更好的理解朱天文的《巫言》。从理论性着作到形形色色的小说创作实践,朱天文接受了卡尔维诺从诗学观念到创作实践的全方位影响,但是,对于卡尔维诺的小说叙事艺术,朱天文并没有全盘接受,她始终围绕着自己的创作意图来使用这些叙事技艺:卡尔维诺的百科全书式叙述成为朱天文关照台湾当下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的手段;卡尔维诺在《帕洛马尔》、《树上的男爵》中以自传性人物形象为中心的自传性叙事成为朱天文创作灵感的源泉,依此,朱天文也将个体生存经验和轻逸的生存观念代入到自传性主人公和作品中,表达了自己对台湾现代生活的体验和相应生存方式的探索;卡尔维诺推崇的晶体结构也以一种多面化的叙事艺术赋予了《巫言》以后现代叙事的拼贴和碎片化特征,尽管未达到卡尔维诺的高度,但也不失为一种尝试;在叙事速度方面,朱天文从卡尔维诺对快的追求中接受了慢的技艺,以离题手法和零时间叙事让时间慢下来,从而构建了自己的时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朱天文论文参考文献

[1]..处女座之朱天文[J].延河.2019

[2].曹晓彤.朱天文《巫言》对卡尔维诺小说叙事艺术的接受[D].长春理工大学.2019

[3].姚思梦.论朱天文小说的台北书写[D].南宁师范大学.2019

[4].夜雨.2018“21大学生世界华语文学盛典”召开致敬文学人物朱天文[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8

[5].毛亚楠.莫言对谈朱天文:我和朱西宁有太多相似的地方[J].方圆.2018

[6].李丹舟.全球城市视域下的都会想象与文化身份:以朱天文的台北叁部曲为例析[J].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18

[7].杨君宁.女性声音、文学视角与美学形构——朱天文在侯孝贤电影中的文化实践[J].当代文坛.2018

[8].叶秀琴,金进.朱天文《童年往事》的影像化叙事[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8

[9].赖秀俞.“背向未来”的写作[D].暨南大学.2018

[10].叶秀琴.儒家文化视域下的朱天文创作探究[D].浙江大学.2018

标签:;  ;  

朱天文论文-姚思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