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南京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技术经济及管理
作者: 胡建渊
导师: 陈方正
关键词: 南京都市圈,可持续发展,博弈模型,灰色模型
文献来源: 同济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构建南京都市圈是提高南京城市竞争力、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城市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重点分析了南京都市圈的现状,并从其内部结构及空间作用的角度出发,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出了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对策和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1.基于时空跨度、产业转移以及都市圈发展为出发点,在国内外有关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中国都市圈发展状况,介绍了都市圈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区位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城市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2.在上述理论基础的支撑下,对南京市都市圈现状、空间结构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发展程度进行全面的分析。 3.应用多元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南京都市圈内的6个城市的综合实力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定量分析了南京都市圈的类型。 4.运用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分析南京都市圈内部城市之间的经济作用力及核心城市的引力半径,从时空角度分析南京都市圈内区域空间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其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5.根据以人为本的社会-自然-经济和谐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及评价指标的易得性,从发展水平、能力、协调度三个方面建立起南京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AHP和Delphi相结合的新的方法确定指标体系权重,最后应用灰色评估模型确立南京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6.应用博弈论中的Stackelberg主从博弈模型对南京都市圈中核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基础设施合作共建及利用效率问题进行建模分析,为圈内城市合作共赢提供理论依据。 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市为核心的放射状区域,通过对周边城市与区域的辐射和吸引,促进城市间的相互协调与共同发展。通过上述系统分析认为,南京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仍处于低水平阶段,且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圈内物质、能量、信息等流通不畅,影响都市圈的整体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分析得出,南京市与其它圈内城市合作建设基础设施时,周边城市的参与率和南京市的收益均随着南京市的整体投入程度增加而增加。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应用管理学中的SWOT矩阵系统地分析南京都市圈的发展态势、机遇及挑战,并针对南京都市圈运作机制、协调机制、南京市的中心职能、产业结构、都市圈的交通网络、南京都市圈与长三角互动和构筑沪宁中国经济主干线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论文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背景
1.1.2 微观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应用价值
1.3 论文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思路
1.3.2 论文框图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都市圈的概念与特征
2.2.1 都市圈的概念
2.2.2 都市圈的特征
2.3 国内外都市圈研究概况
2.3.1 国外都市圈研究概况
2.3.2 中国都市圈研究现状
2.3.3 南京都市圈的研究综述
2.4 都市圈研究理论基础
2.4.1 区位理论
2.4.2 区域经济理论
2.4.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 小结
第3章 都市圈形成机理及南京都市圈现状
3.1 引言
3.2 都市圈的形成机理与发展规律
3.2.1 都市圈的形成机理
3.2.2 都市圈的发展规律
3.3 南京都市圈的现状
3.3.1 区域特征
3.3.2 空间结构布局
3.3.3 资源空间布局
3.4 南京都市圈人口、交通、通讯与资金的流动
3.4.1 人口、劳动力流动趋势
3.4.2 交通、通讯与资金流动趋向
3.5 小结
第4章 南京都市圈内城市综合实力的主成分分析
4.1 引言
4.2 主成分分析指标体系的确定
4.3 主成分分析过程
4.4 结果分析
第5章 南京都市圈城市空间相互作用时空变化规律
5.1 引言
5.2 空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
5.3 南京都市圈城镇布局现状
5.3.1 行政等级结构
5.3.2 城镇发展经济状况
5.4 南京都市圈空间相互作用研究结果
5.4.1 南京市对周边城市的引力
5.4.2 南京都市圈内部城镇作用力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南京都市圈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6.1 引言
6.2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6.3 指标体系的设计理念
6.4 指标体系的设计框架
6.5 小结
第7章 南京都市圈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灰色模型
7.1 引言
7.2 基于AHP和Delphi相结合方法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7.2.1 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的优点和缺陷
7.2.2 层次分析法(AHP)与德尔非法(Delphi)相结合
7.3 基于三角白化权函数灰色评估数学描述
7.3.1 灰色评估的数学描述
7.3.2 南京都市圈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7.3.3 计算过程
7.4 小结
第8章 南京都市圈内合作建设基础设施的博弈分析
8.1 引言
8.2 基本假设
8.3 基本模型
8.4 基于Stackelberg博弈模型
8.5 博弈分析
8.6 小结
第9章 南京都市圈整合的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
9.1 引言
9.2 南京都市圈整合的SWOT分析
9.2.1 优势
9.2.2 劣势
9.2.3 机遇
9.2.4 挑战
9.3 南京都市圈发展对策
9.3.1 南京都市圈运作的原则、机制、步骤及其整体框架
9.3.2 提升南京核心城市的综合实力、提高南京核心城市的辐射能力
9.3.3 加强都市圈内基础设施的规划与管理,构建合理的空间扩展模式
9.3.4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南京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9.3.5 建立都市圈协调机制,加强城市合作
9.3.6 主动与上海接轨,促进南京都市圈与上海大都市带的互动发展
9.4 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04-27
相关论文
- [1].长三角都市圈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D]. 宛天巍.上海交通大学2006
- [2].上海大都市圈的结构及功能体系研究[D]. 吴晓隽.复旦大学2006
- [3].都市圈道路网络优化及其评价理论研究[D]. 聂伟.北京交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