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蜂山学校255436;王荣娟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山中学255436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使用,教育本身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也就要不断创新,教育现代化成为当下教育界的新宠。
一直以来,历史学科因其在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培养健全人格、树立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而颇受重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历史学科必将继续承担这一使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历史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目标。
而传统历史课堂教学存在许多弊端: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并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个完整的人来培养,注重的是把学生看作一个认知性主体,过分注重学生的感觉、知觉、概念、判断、推理等认知因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完美精神世界的建构。这样,历史课堂教学就成了认知的代名词,学生获得的不是对整体世界的认识和体验,而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的堆积;学生感受不到人生的充盈和生活的完美,感受不到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和精神升华。
中学生正处于由青少年向青年过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逐步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作为历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感恩,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它是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的最好方法,通过多媒体课堂教学调动了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变被动接受教育者为积极参与者,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在激昂的气氛中从心灵深处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强烈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情感教育。
我觉得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一、利用历史图片激发学生情感
图片本身就是第一手的历史资料,直接而形象地记录和显示了历史的真实状态。历史图片、图画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挖掘其内涵精神,有利于学生的历史情感教育,培养人文主义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我在讲解《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一课中“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时,先展示给学生日军屠杀中国平民的血腥历史图片——《日军在南京以中国青年作拼刺刀用的靶子》、《日军在南京杀人后拭去屠刀上的血迹》、《砍头》、《杀人取乐》、《杀人比赛》、《军犬嘶咬》、《活埋》、《日军用刺刀挑着婴儿》等,这些血淋淋的画面让人触目惊心,加强了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深刻认识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野蛮、血腥和日本法西斯的丑恶嘴脸,从而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加强了情感教育,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维护国家、民族利益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二、借助音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学校的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都有积极作用。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建设和完善人们美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见音乐教育的情感教育作用是独特的。音乐有时也是一个时代的反映,尤其是一些革命歌曲都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如我在讲解《难忘九一八》这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当年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这首歌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国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寇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以此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了爱国教育的目的。
三、利用影视资料,激发学生情感
爱国主义影视资料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能抓住初中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样就能在他们的兴奋中潜移默化地灌输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情感,形成良好的品格。
如我在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一课时,播放经剪辑的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断,当镜头上出现大沽清军炮击英法舰队,迫使其狼狈逃窜时,同学们神情激动,兴奋地高喊“打得好”;当镜头上出现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烧杀、奸淫掳掠、破坏文物古迹的暴行和圆明园被焚烧后残垣断迹的特写时,同学们愤怒极了,群情激昂;当镜头上交替出现清朝统治者的卖国嘴脸与劳动人民背井离乡的画面时,同学们都黯然落泪,伤心不已。这时,学生的情感已完全融入了影片中,通过这些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加上老师抑扬顿挫的旁白,激发了学生对真善美的爱、对假恶丑的恨,思想感情受到极大的感染和震撼,产生了强烈的心灵共鸣。因此,爱国主义影视资料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梁启超曾说过:“用情感来激发人,好象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多媒体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兴趣中接受了情感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历史教学对学生在知识、情感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真正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