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荆门市城区降尘调查分析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侯媛媛[1](2021)在《湖北省恶性肿瘤与环境污染的时空耦合研究》文中提出
潘科[2](2020)在《漳河非法采砂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控制性要素。河流是地球上水文循环的重要路径,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是泥沙、盐类和化学元素等进入湖泊、海洋的通道。漳河是我国华北地区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支流,是山西、河南、河北三省边界地区的重要水源地,担负着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供水任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特别以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经济部门对砂子等基础建筑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大,导致漳河河砂滥采乱采现象愈演愈烈。河道中砂石是缓冲河道水流、涵养水源以及保护堤防的重要屏障。长期采砂加剧了河水对堤防等水利工程的冲刷,在洪水期加大了堤防等防洪工程被冲毁的危险,对漳河两岸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从根源上彻底解决漳河非法采砂问题,从而保护漳河堤防安全和水源地地位,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漳河非法采砂产生的内在机制,指出漳河非法采砂是一种低效的砂石资源配置活动,受到市场经济价格机制调节,根源在于砂石供需关系中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矛盾。本文运用治理理论,指出要综合运用市场和政府手段,从河砂需求侧和供给侧两侧发力,化解漳河河砂供需关系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矛盾,从而彻底解决漳河非法采砂问题。
王青青[3](2020)在《电子废弃物资源再生园区镉(Cd)代谢分析与环境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电子废弃物又称电子垃圾,其中含有多种有价金属如金,银,铜,钯等,固也被称为放错地方的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电子产品使用量逐年增加,废弃量也不断上升,因此资源化利用及其伴随的“城市矿产”开发已成为该类型废弃物处置的主要方式。电子废弃物虽然回收价值高,但如果利用不当会产生严重环境污染。由于电子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及有害物质,若其在回收、拆解、利用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同时不能得到有效处理,那将会对电子废弃物回收再利用集中地区造成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本研究以一回收处理电子废弃物园区为例,运用元素流分析探究重金属元素镉(Cd)在电子废弃物“四机一脑”工艺回收路线中的流向流量及结合土壤重金属污染源解析方法研究该园区处理过程中Cd污染排放对周边土壤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结果如下:1.本文提出了工业园区物质代谢分析方法,如建立研究框架和提出量化方法,在该案例园区的应用,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2.该案例园区是以回收再利用电子废弃物为主要业务,本文着重于以废旧四机一脑中镉元素含量为研究主体,探寻2018年该园区年处理废旧四机一脑中镉元素的代谢通量。2018年该园区镉元素入园通量约为5690g,其中在废旧电路板这一条回收线中镉元素消耗量约为219g占比3%,废塑料回收线中消耗量约为111g占比2%,荧光粉回收线中在回收其他有价金属资源时镉作为杂质在该过程中被剔除,消耗量与输入时达到持平为1200g占比21%。3.案例园区排放在空气中的镉污染物沉降后对周围的土壤造成的影响在本文中通过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确定了该园区排放的镉污染物对周边土壤环境造成了污染,污染等级迫近警戒线;后通过地统计学分析结合该地历年风向统计得出园区周边镉污染浓度分布,确定了该园区一公里范围内主要镉污染集中在西部;最后运用AERMOD模型模拟该园区镉污染物在空气中的扩散传播路径,并结合sufer11软件得出结果显示在离园区0-300m范围内沉降量最小达0.02mg/kg,500m时沉降量达到了最大为0.13 mg/kg此后逐步递减,沉降量的大小在方向上也是西部大于东部。在距离案例园区一公里范围内的镉沉降量占园区一年排放量的76%。通过大气沉降模型预测可得这十年间案例园区含镉气体对周边土壤镉含量累计值可达12.3kg。
张庭宁[4](2019)在《基于LCA的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环境影响测度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维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促进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因其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以及产生大量的建筑废弃物而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在建筑物寿命周期内,装饰装修工程资源、能源消耗及产生的环境影响相对其他建筑阶段(如建造和使用阶段)较小,因此受关注程度也较低。但因民用建筑(住宅或商业楼宇等)装修装饰过程投入的材料类别较多、过程复杂,实际上也潜在较大环境影响,其绿色化发展水平方面亟待提升。因此,开展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环境影响相关研究具有较好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生命周期分析(LCA)理论和方法,明确了针对装饰装修工程开展LCA研究的对象及范围,同时选择了52个商业和住宅装饰装修项目进行了跟踪和实地调研,获取了物料消耗清单、设备能耗数据以及装修废弃物产生情况等一手数据信息;结合LCA软件及数据库(Gabi)对装饰装修工程项目从不同的维度开展了环境影响(以碳排放强调计)评价工作,并进行了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分析。此外,在宏观尺度上,初步估算和预测了(到2050年)我国建筑装饰装修建工程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并基于情景分析法提出了相应的减排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商业和住宅装饰装修过程(含原材料生产、施工安装过程和废弃物处理等阶段)单位面积碳排放当量分别为137 kg CO2 eq/m2和30 kg CO2 eq/m2。在装饰装修四个分部工程划分中,楼地面工程施工过程会产生的环境影响最大(住宅和商业分别为46%和86%)为了控制装饰装修工程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或碳减排),基于情景假设分析(如通过选择低碳绿色装饰装修材料以及通过选择选择清洁能源而降低能耗排放因子),商业和住宅建筑最高可减少51%(60kg CO2 eq/m2)和43%(13kg CO2 eq/m2)的碳排放。此外,通过推行全装修承包模式,可以减少49%的碳排放,如果以2017年全国竣工面积为例,则累计可减少碳排放1.3亿吨。本文的研究可为识别装饰装修工程项目环境影响主要因素以及提出优化装饰装修方案(包括材料和工艺等)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以为装饰装修行业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方法参考。
高桢赞[5](2019)在《郑东新区建筑垃圾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为例,研究郑东新区建筑垃圾处置方案和资源化对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郑东新区的建筑垃圾产量较大、成分复杂,建筑垃圾的管理不到位、处置方式简单、资源化利用不足,现已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和生态稳定,造成该现状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郑东新区有关部门对建筑垃圾缺乏严格管理,相应的管理规范机制和对应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建筑垃圾资源化水平较低,资源化企业缺乏有力的政策扶持很难维持正常的运转等等。论文通过比较分析法,研究国内外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方法和技术,结合案例,借鉴学习先进经验和工艺,引进先进设备,探索出郑东新区建筑垃圾管理的有效途径;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学习“许昌经验”,从建筑垃圾的管理、资源化、产业化发展等角度,提出了促进郑东新区建筑垃圾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的改进措施。一是强化建筑垃圾源分类,制订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确立法律依据,促使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有序开展;二是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化,形成产业区,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在郑州市“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三是依托龙子湖高校园区科技资源,设立专项课题或研究项目,加强科学研究,依据研究成果,建立健全适合郑东新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标准和使用规范,并推广应用;四是利用“互联网+”优势,建立完善的大数据监管平台,实现建筑垃圾处置与资源化信息互联互通,优化管理;五是加强建筑垃圾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发挥新闻、网络等媒体优势,依托高校园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深化公众对建筑垃圾处置与资源化的认识,推广利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本文还通过对建筑垃圾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发现水胶比仍然是影响建筑垃圾骨料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当水胶比为0.45时,全再生建筑垃圾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能够达到20MPa。再生粗骨料掺量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当混凝土粗骨料全部采用建筑垃圾骨料,细骨料仍然使用天然骨料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仍然能够达到20MPa,这个抗压强度在建造普通民用建筑中还是经常用到的。当水胶比为0.55时,全再生建筑垃圾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能够达到15MPa,这个抗压强度混凝土适合做道路基层混凝土。
国洋,张华静,刘善培[6](2016)在《荆门市灰霾污染的形成机理、控制措施和建议》文中研究说明指出了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灰霾污染成为我国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针对荆门市为具有老工业背景的山区城市的特点,分析了该市灰霾形成的机理以及控制措施,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以期为同类城市解决灰霾污染提供可参考的案例。
淡云[7](2015)在《重庆市巴南区市容环境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经济发展新常态,市容环境管理工作也呈现出新变化,适应新常态,探索新路径,创新工作机制,具有现实性、紧迫性和必然性。当前,重庆市巴南区的市容环境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其中对流动摊点、“城市牛皮癣”、市政基础设施欠账多等“顽疾”的治理,制约了市容环境管理的有序发展。传统的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需要,如何有效提升巴南区市容环境管理水平,如何创新市容环境管理机制,实现城市管理长效化已经迫在眉睫。本文简要阐述了市容环境管理的基础理论,界定了市容和市容环境管理的内涵,分析公共物品理论和城市治理理论,有助于推动城市管理创新机制建立。基于巴南区市容环境管理现状,运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实证调查,对调查问卷进行设计、发放,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从宣传引导、环境卫生、城市绿化、城市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五个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解析。同时,结合东部、西部、中部先进地区在市容环境管理方面的经验,对重庆市巴南区市容环境管理现状具有指导意义。探索出一套实际解决方案,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一是逐步完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创新管理模式,健全体制机制;三是建立考评机制;四是多方举措提高公众参与度。通过重庆市巴南区市容环境管理具体实践,来找到市容环境管理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办法,适应当前所需,提升管理效能,以期能为其他地区市容环境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曾明中,杨军,胡正祥,肖保全[8](2015)在《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在湖北省土地污染治理工作中的应用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湖北省土地地球化学调查工作进展的回顾及其成果介绍,建议应用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开展土地污染调查与治理工作。基于湖北省土地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成果,提出加强环境治理规划、设立生态保护区、建立土地地球化学监测网、加强矿山环境治理与实施土壤修复工程等措施。加强土地环境污染调查与治理工作,对改善土地质量、保障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李晗[9](2015)在《焦作市大气降尘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大气降尘做为有害物质的载体,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其内含有的重金属还会通过手-口、呼吸和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威胁人类的健康,因此大气降尘中的重金属污染深受人们的关注。焦作市是中部地区的燃煤城市,大气污染问题突出,开展该区域大气降尘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于采暖期在焦作市中心城区采集降尘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了样品中重金属元素Cr、Co、Ni、Cu、As、Cd和Pb的含量,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测定了样品中Ca、Si、Al、Fe、K、Mg和Zn的含量,进而分析了焦作市采暖期大气降尘的来源及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并采用EPA推荐的模型评价了焦作市大气降尘重金属的健康风险。焦作市采暖期大气降尘量平均值为20.51 t?km-2?month-1,高于全国14.73 t?km-2?month-1的平均水平。其中Cr、Co、Ni、Cu、As、Cd、Pb、Zn的含量范围为14.18136.97、3.4013.98、15.5763.28、15.05150.00、19.8671.49、1.2322.36、105.52213.18、487.002180.00mg?kg-1。以河南省土壤元素含量为背景值,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焦作市采暖期大气降尘Cd的潜在生态风险级别为极强,远远超出潜在风险极强级别的下限,As和Pb最大值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较高,达到中等污染水平;地积累指数法分析结果显示:焦作市采暖期大气降尘中,Cd的污染级别最高,达到严重程度;其次为Zn元素,污染级别为4级,Pb元素污染级别为3级。富集因子法和因子分析法结果显示,焦作市采暖期采暖期大气降尘主要有四个来源:土壤尘、工业尘、燃煤燃油尘和道路扬尘,分别占到焦作市采暖期大气降尘比重的24.89%、19.33%、16.89%、9.51%,大气降尘中重金属元素大多为人为来源。焦作市采暖期大气降尘儿童的非致癌危害商高达1.49,存在非致癌风险;成人的非致癌危害商小于1,处于安全的风险阈值内。Pb、Cr的儿童非致癌风险接近1,需要加强防范。致癌风险值介于5.80×10-101.48×10-7之间,低于致癌风险阈值,暂未对居民造成威胁。
王明仕,李晗,王明娅,曹宁,宋党育[10](2014)在《中国大气降尘地域性分布特征研究》文中指出为了研究中国大气降尘量的地域性分布特征,探讨大气降尘的影响因素,文章以中国大气降尘研究为基础,汇总近20年25个行政区44个地区的降尘量数据,以10 t·km-2·month-1为间隔首次划分降尘区间,为中国降尘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中国大气降尘现有研究多集中在东北部、中东部地区以及西北沙漠地区,降尘量整体分布为北方高于南方,西部多于东部。除涉及强沙尘暴袭击区域外,现有研究区域的降尘量算术平均值为14.73 t·km-2·month-1,53.7%的研究区域降尘量小于该平均值。降尘量少于20 t·km-2·month-1的地区多集中于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东北平原地区,此类地区多为旅游景区和重要的商品粮产地,植被覆盖率较高,水土保持性能良好,且不易有较大的风沙侵袭;华北平原地区、内蒙古高原地区和准噶尔盆地一带降尘量相对偏高,此类区域多为重工业区,发展经济的同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掠夺;降尘量最大的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一带,最大值为2915.96 t·km-2·month-1,属于沙尘暴多发区。大气降尘量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发展、工业布局、能源结构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因为其地域性差异而造成降尘量不同。中国现有的各地降尘量的数据较少,且研究区多位于城市等人类活动中心,更多地区的降尘量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荆门市城区降尘调查分析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荆门市城区降尘调查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漳河非法采砂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 研究内容、思路和技术路线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思路 |
3 技术路线 |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与不足 |
1 研究方法 |
2 创新与不足 |
二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 概念界定 |
1 砂石及采砂 |
2 采砂管理和采砂治理 |
3 非法采砂 |
(二) 理论基础 |
1 治理理论 |
2 公共物品理论 |
三 漳河非法采砂治理现状 |
(一) 漳河砂资源状况 |
1 漳河概况 |
2 采砂情况 |
(二) 漳河非法采砂治理情况 |
1 采砂危害 |
2 治理情况 |
四 漳河非法采砂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
(一) 漳河非法采砂治理现存问题 |
1 非采现象难以杜绝 |
2 采砂管理理念落后 |
3 采砂执法力量薄弱 |
4 采砂管制滋生腐败 |
(二) 原因分析 |
1 市场需求催生非采 |
2 忽视市场公民作用 |
3 采砂治理投入不足 |
4 政府监管引发寻租 |
五 漳河非法采砂治理对策 |
(一) 稳定砂石供需关系 |
1 推进砂石需求侧改革 |
2 推进砂石供给侧改革 |
(二) 引入采砂治理理念 |
1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
2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
3 两种制度绩效比较 |
4 充分发挥公共作用 |
(三) 加大采砂治理投入 |
1 安排采砂治理水政执法专项经费 |
2 安排采砂治理水政执法专项编制 |
3 安排采砂治理水政执法专项设备 |
(四) 加强渉砂腐败监督 |
1 发挥党内监督作用 |
2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
3 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
4 发挥法律监督作用 |
六 结论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电子废弃物资源再生园区镉(Cd)代谢分析与环境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镉元素流研究现状 |
1.3.2 镉环境污染研究现状 |
1.3.3 重金属污染溯源研究现状 |
1.3.4 重金属污染治理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性 |
2.电子废弃物资源再生园区Cd代谢与污染源谱图分析材料与方法研究 |
2.1 含镉元素样品采集及实验室检测分析方法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材料 |
2.1.3 采集方法 |
2.1.4 实验室检测分析方法 |
2.2 园区Cd代谢元素流分析模型建立 |
2.2.1 分析框架 |
2.2.2 系统边界 |
2.2.3 数据来源 |
2.2.4 园区工业-环境复合系统Cd代谢分析模型 |
2.3 园区土壤Cd污染源解析方法 |
2.3.1 内梅罗指数法 |
2.3.2 地统计学分析方法 |
2.3.3 AERMOD大气扩散模型 |
2.3.4 大气沉降分析模型 |
2.4 本研究案例园区介绍 |
2.4.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2.4.2 案例园区产业简介 |
2.5 本章小结 |
3.案例园区工业系统Cd元素流分析 |
3.1 案例园区工业系统Cd元素基本信息 |
3.2 案例园区工业系统Cd元素流分析 |
3.2.1 废电路板中Cd元素流分析 |
3.2.2 废塑料中Cd元素流分析 |
3.2.3 废荧光粉中Cd元素流分析 |
3.2.4 工艺系统镉损失对比 |
3.3 园区工业系统Cd污染排放特征分析 |
3.3.1 含Cd烟尘产排特征 |
3.3.2 含Cd废水产排特征 |
3.3.3 含Cd固废产排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4.案例园区土壤环境系统Cd污染特征及溯源研究 |
4.1 土壤Cd污染空间分布特征 |
4.1.1 不同距离土壤Cd元素含量 |
4.1.2 不同方向土壤重金属含量 |
4.2 土壤Cd工业污染源清单 |
4.2.1 电力热力污染源大气污染排放 |
4.2.2 工艺过程污染源大气污染排放 |
4.3 土壤Cd污染溯源 |
4.3.1 地统计学模型对土壤镉污染源解析 |
4.3.2 大气沉降对土壤镉污染源解析 |
4.4 园区土壤Cd污染源头控制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5.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4)基于LCA的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环境影响测度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建筑及建筑装饰装修领域环境影响分析研究现状 |
1.2.1 研究对象范围 |
1.2.2 研究方法 |
1.2.3 装饰装修行业节能减排方法研究现状 |
1.3 LCA分析方法 |
1.3.1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发展 |
1.3.2 生命周期评价评价框架 |
1.3.3 生命周期环境影响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意义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LCA方法及其应用 |
2.1 目的与范围 |
2.1.1 评价目的 |
2.1.2 评价对象 |
2.1.3 装饰装修阶段划分 |
2.2 分析方法 |
2.2.1 LCA分析软件及数据库的选择 |
2.2.2 基于GaBi软件的LCA分析方法 |
2.2.3 环境影响类型——碳排放指标选取 |
2.2.4 分部工程碳排放分析 |
2.2.5 装饰装修碳排放强度计算 |
2.3 清单分析方法 |
2.4 环境影响结果评价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筑装饰装修过程LCA清单分析 |
3.1 装饰装修清单分析 |
3.1.1 全装修项目清单分析 |
3.1.2 非全装修项目清单分析 |
3.2 运输阶段清单数据 |
3.3 装饰装修过程能耗清单数据 |
3.4 装饰装修废弃物回收处理阶段清单数据 |
3.5 清单分析误差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环境影响结果分析 |
4.1 环境影响分析 |
4.2 环境影响强度分析 |
4.3 分类环境影响结果分析 |
4.3.1 不同阶段环境影响比较分析 |
4.3.2 不同项目类别环境影响比较分析 |
4.3.3 分部工程环境影响比较分析 |
4.3.4 不同装饰装修模式环境影响比较分析 |
4.3.5 环境影响强度与工程面积的关系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宏观尺度建筑装饰装修环境影响分析 |
5.1 建筑装饰装修敏感分析 |
5.2 宏观尺度碳排放分析和预测 |
5.2.1 预测模型建立 |
5.2.2 建筑竣工面积预测 |
5.2.3 基于预测模型的碳排放预测 |
5.3 建筑装饰装修减排建议 |
5.3.1 材料及能源减排的建议 |
5.3.2 装修模式减排分析及建议 |
5.3.3 施工工艺减排分析及建议 |
5.3.4 管理方法优化分析及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郑东新区建筑垃圾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建筑垃圾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区域的确定 |
1.3.1 郑东新区建筑垃圾管理 |
1.3.2 郑东新区建筑垃圾的资源化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主要研究思路 |
1.6 预期目标 |
2 建筑垃圾 |
2.1 建筑垃圾分类 |
2.1.1 按来源分类 |
2.1.2 按组成原料分类 |
2.1.3 按回收方式分类 |
2.2 建筑垃圾的特点 |
2.2.1 时间性 |
2.2.2 空间性 |
2.2.3 持久危害性 |
2.3 建筑垃圾的危害 |
2.3.1 侵占土地 |
2.3.2 污染土壤、水体和大气 |
2.3.3 影响市容和环境卫生,存在安全隐患 |
2.4 建筑垃圾的产量分析 |
2.4.1 按建筑面积计算 |
2.4.2 按施工材料购买量计算 |
2.4.3 按人口计算 |
2.4.4 旧建筑物拆除垃圾的估算 |
2.4.5 建筑装修垃圾的产量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3 建筑垃圾的管理与处置 |
3.1 我国建筑垃圾管理与处置的技术政策和经济政策 |
3.1.1 建筑垃圾管理与处置的技术政策 |
3.1.2 建筑垃圾管理与处置的经济政策 |
3.2 郑东新区建筑垃圾的管理与处置现状 |
3.3 郑东新区建筑垃圾管理与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
3.3.1 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
3.3.2 政策落实不到位,执法惩处困难重重 |
3.3.3 科研投入不足 |
3.3.4 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出路不畅,问题突出 |
3.4 关于郑东新区建筑垃圾管理处置的探索 |
3.4.1 完善建筑垃圾管理制度 |
3.4.2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
3.4.3 严格执行政策,规范监管体系 |
3.4.4 优化建筑垃圾消纳场建设 |
3.4.5 给予政策扶持,加大优惠补贴 |
3.4.6 建厂、建公园,加大使用力度 |
3.5 本章小结 |
4 建筑垃圾的资源化 |
4.1 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内涵 |
4.2 建筑垃圾资源化的重要意义 |
4.2.1 环境效益 |
4.2.2 社会效益 |
4.2.3 经济效益 |
4.3 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 |
4.3.1 建筑垃圾减量化 |
4.3.2 废旧建筑混凝土的资源化 |
4.3.3 废旧道路水泥混凝土的资源化 |
4.3.4 剩余混凝土的资源化和剩余水的回用 |
4.3.5 废旧砖瓦的资源化 |
4.3.6 废旧屋面材料的资源化 |
4.3.7 旧沥青路面料的资源化 |
4.4 郑东新区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混凝土研究 |
4.4.1 再生骨料的来源 |
4.4.2 再生骨料成分分析 |
4.4.3 再生骨料的性能试验与分析 |
4.4.4 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力学特性 |
4.5 本章小结 |
5 推进郑东新区建筑垃圾处置与资源化措施 |
5.1 加强建筑垃圾源头分类管理 |
5.1.1 加强源头管控,落实核准制度 |
5.1.2 借鉴学习,引入先进方法、工艺 |
5.1.3 抓住城镇化发展中的机遇 |
5.2 完善资源化法律法规 |
5.3 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化 |
5.4 合理利用郑东新区资源,加强科学研究 |
5.5 有计划地开展郑东新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 |
5.5.1 明确排放责任主体,规范处置核准 |
5.5.2 加大执法力度,落实联动措施 |
5.5.3 实施有效监管,加重惩处措施 |
5.6 加快建筑垃圾大数据平台建设 |
5.7 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宣传和教育 |
5.8 加强郑东新区硬件建设,提高再生产品的质量 |
5.8.1 筹建新的建筑垃圾消纳分拣场 |
5.8.2 建设建筑垃圾产品企业 |
5.8.3 加强政策引导和政府补贴 |
5.9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荆门市灰霾污染的形成机理、控制措施和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荆门市灰霾天气形成的机理 |
2.1 悬浮细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增加 |
2.2 市区大气垂直方向易出现逆温现象 |
2.3 市区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 |
3 目前采取的缓解措施 |
4 进一步控制措施的建议 |
4.1 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和油品质量提高应该放在最优先的位置 |
4.2 借老城改造,科学规划,大力推进城区绿化 |
4.3 推动多部门联动,建立预报预警机制 |
4.4 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区域协调治理 |
5 结语 |
(7)重庆市巴南区市容环境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市容环境管理模式的研究 |
1.2.2 关于市容环境管理的研究 |
1.2.3 关于市容环境管理文献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市容 |
2.1.2 市容环境管理的内涵 |
2.2 市容环境管理的理论依据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2.2.2 城市治理理论 |
2.2.3 市容环境管理 |
3 重庆市巴南区市容环境管理现状 |
3.1 重庆市巴南区市容管理的现状 |
3.1.1 巴南区区情 |
3.1.2 市容环境管理现状 |
3.2 市容管理的难点及特点 |
3.2.1 市容管理的难点 |
3.2.2 市容管理的特点 |
4 重庆市巴南区市容环境管理的问卷调查 |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2 调查问卷的发放 |
4.2.1 问卷的发放方式 |
4.2.2 问卷的试测 |
4.3 调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
4.3.1 样本结构分析 |
4.3.2 数据分析 |
5 重庆市巴南区市容环境管理的问题分析 |
5.1 重庆市巴南区市容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
5.2 影响重庆市巴南区市容管理的原因分析 |
6 地区市容环境管理经验及其借鉴 |
6.1 国内市容环境管理的区域案例参考 |
6.1.1 河北唐山市城中区 |
6.1.2 湖北荆门市城中区 |
6.1.3 广西柳州市城中区 |
6.1.4 重庆市梁平县 |
6.2 地区市容环境管理的经验借鉴 |
7 重庆市巴南区提升市容环境管理的对策建议 |
7.1 逐步完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
7.1.1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
7.1.2 修订现有法律法规 |
7.1.3 法律法规制定部门配合联动机制 |
7.1.4 法律法规建立公民信用体系 |
7.2 创新管理模式健全体制机制 |
7.2.1 采取网格精细化管理模式 |
7.2.2 市容环境“门前四包” |
7.2.3 引入政府购买管理服务的创新模式 |
7.2.4 人性化管理 |
7.3 建立督查考核机制 |
7.3.1 以督查考核促进市容环境管理 |
7.3.2 多措并举,提升考核成效 |
7.3.3 有效的管理考评机制 |
7.4 多方举措提高公众参与度 |
7.4.1 引入公众参与 |
7.4.2 发挥好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 |
7.4.3 发挥好社会组织的能动作用 |
7.4.4 大力发挥媒体的作用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巴南区城区环境综合整治满意度调查问卷 |
(8)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在湖北省土地污染治理工作中的应用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土地污染防治 |
1.1 土壤污染不容忽视 |
1.2 土地污染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
2 湖北省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成果 |
2.1 通过地球化学分析明晰土地污染来源 |
2.2 江汉平原地表水环境污染较严重 |
2.3 江汉平原地下水质量不容乐观 |
2.4 初步研究江汉平原有机污染物对生物的危害 |
3 环境治理对策思考 |
3.1 对环境治理中土地规划的建议 |
3.2 设立江汉平原生态区及江湖自然生态保护区 |
3.3 建立土壤污染治理流程和实时地球化学采样监测网 |
4 加强鄂城—大冶地区矿山环境治理与修复 |
5 尽快实施土壤修复工程 |
(9)焦作市大气降尘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大气降尘量的研究 |
1.2.2 关于降尘重金属含量的研究 |
1.2.3 基于降尘重金属含量的源解析及风险评价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2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 |
2.1.2 气象条件介绍 |
2.1.3 能源结构介绍 |
2.2 采样点位的选择及样品采集 |
2.2.1 采样点位的选择 |
2.2.2 样品采集 |
2.3 分析测试 |
3. 焦作市采暖期大气降尘重金属分布特征 |
3.1 焦作市采暖期大气降尘分布特征 |
3.1.1 焦作市采暖期大气降尘量 |
3.1.2 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 |
3.2 焦作市采暖期大气降尘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
3.2.1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 |
3.2.2 地积累指数法 |
3.3 本章小结 |
4 焦作市采暖期大气降尘来源解析 |
4.1 富集因子法 |
4.1.1 富集因子法模型原理 |
4.1.2 富集因子法解析焦作市采暖期大气降尘来源 |
4.2 因子分析法 |
4.2.1 利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源解析的具体步骤 |
4.2.2 因子分析法解析焦作市采暖期大气降尘来源 |
4.3 本章小结 |
5 焦作市采暖期大气降尘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
5.1 基于确定型的健康风险评价 |
5.1.1 研究方法 |
5.1.2 暴露参数 |
5.1.3 健康风险的表征 |
5.2 焦作市采暖期大气降尘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
5.2.1 焦作市采暖期大气降尘重金属非致癌风险评价 |
5.2.2 焦作市采暖期大气降尘重金属致癌风险评价 |
5.3 中国大气降尘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荆门市城区降尘调查分析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北省恶性肿瘤与环境污染的时空耦合研究[D]. 侯媛媛.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漳河非法采砂治理研究[D]. 潘科.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3]电子废弃物资源再生园区镉(Cd)代谢分析与环境影响研究[D]. 王青青.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基于LCA的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环境影响测度方法与应用研究[D]. 张庭宁. 深圳大学, 2019(09)
- [5]郑东新区建筑垃圾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研究[D]. 高桢赞.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 [6]荆门市灰霾污染的形成机理、控制措施和建议[J]. 国洋,张华静,刘善培. 绿色科技, 2016(16)
- [7]重庆市巴南区市容环境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淡云. 重庆大学, 2015(07)
- [8]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在湖北省土地污染治理工作中的应用思考[J]. 曾明中,杨军,胡正祥,肖保全.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5(04)
- [9]焦作市大气降尘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D]. 李晗. 河南理工大学, 2015(11)
- [10]中国大气降尘地域性分布特征研究[J]. 王明仕,李晗,王明娅,曹宁,宋党育. 生态环境学报,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