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径迹结构方法模拟单能电子诱发DNA早期损伤的理论计算

利用径迹结构方法模拟单能电子诱发DNA早期损伤的理论计算

论文摘要

辐射防护界关注的辐射生物效应主要有两种类型——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脱氧核糖核酸(DNA)是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它的损伤将直接导致生物体遗传信息的改变或缺失,如果不能获得及时有效的修复,将导致细胞的突变或死亡。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放射生物学界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就是,不同品质电离辐射对健康危害的量化,以及人类癌症危险由高剂量、剂量率外推到低剂量、剂量率的可信度。过去的十几年中,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以及理论方法的发展,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机理研究和解释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径迹结构方法为了解辐射损伤基本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它跟踪各种粒子(包括电子、质子等物理粒子,以及自由基等化学粒子)的“轨迹”,为探寻那些影响最终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参数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课题利用径迹结构方法来模拟单能电子(10eV-100keV)从入射DNA水溶液到最终产生DNA损伤的早期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所谓“早期”,是指DNA修复之前的阶段,即物理和化学阶段,大约在10-5s以内。本课题具体研究内容为:1)利用MOCA15程序计算一定能量的入射电子在水介质中的径迹分布情况,获得每次事件的能量沉积,以及导致水分子电离、激发的分布情况;2)利用电离、激发的数据获得水溶液中自由基的分布情况;3)建立模拟DNA损伤的整体模型,以及DNA分子的精细结构模型;4)在此模型基础之上,考虑直接能量沉积和自由基对DNA的影响和损伤情况;5)对DNA的损伤情况进行分类,获得各种损伤类型的数据,以便于对辐射导致的生物学效应进行评估。本课题利用C#语言编写计算程序来实现低能电子诱发DNA损伤的物理化学阶段的模拟,最终获得DNA损伤的基本数据,包括双链断裂(DSB)产生率、单链断裂(SSB)产生率,以及碱基损伤(BD)产生率等。并且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数据的分析、比较。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物理径迹(直接能量沉积)和化学径迹(自由基)与DNA的反应(hit)主要以“发生作用但未造成损伤”(NB,no break)的形式存在,而在链断裂中,主要也是以容易修复的单链断裂(SSB)为主;2)在为数不多的DSB中,复杂DSB占到相当数量的份额(30%~50%);3)从损伤来源看,间接损伤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尤其是对于构成DSB,贡献很大;4)根据理论计算的结果与实验数据的比照,验证了最基本的假定,即DNA是辐射作用的主要“靶”。此外,本课题还讨论了放射生物学领域基因组不稳定性、旁效应、适应性反应对经典的靶理论的挑战。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意义
  • 1.1.1 辐射的生物效应
  • 1.1.2 DNA是辐射的主要“靶”
  • 1.2 新理论的挑战
  • 1.2.1 基因组不稳定性
  • 1.2.2 旁效应
  • 1.2.3 适应性反应
  • 1.3 国外发展情况
  • 1.4 国内发展情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案
  • 2.1 DNA结构与模型
  • 2.1.1 DNA结构
  • 2.1.2 DNA模型
  • 2.1.3 靶理论
  • 2.1.3.1 DNA是辐射作用的主要靶
  • 2.1.3.2 辐射导致DNA的直接损伤和间接损伤
  • 2.2 辐射作用的时间分布
  • 2.2.1 物理阶段
  • 2.2.1.1 水分子的电离
  • 2.2.1.2 水分子的激发
  • 2.2.2 物理化学阶段
  • 2.2.3 化学阶段
  • 2.3 程序的整体框架
  • 2.3.1 随机弦的产生方法
  • 2.3.2 OH自由基产生链断裂的途径
  • 2.3.3 DNA损伤的分类
  • 3 计算结果及讨论
  • 3.1 水分子电离、激发的计算结果
  • 3.2 自由基的计算结果
  • 3.3 DNA损伤的计算结果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展望
  • 5 致谢
  • 6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利用径迹结构方法模拟单能电子诱发DNA早期损伤的理论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