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急性脑梗死的应用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急性脑梗死的应用

论文摘要

目的: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因此,对其早期确诊、明确病变部位、早期评估预后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近年来在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建立在水分子布朗运动理论基础上的新的成像技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是三维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一种无创性成像方法。这为脑梗死的早期诊断,精确定位及早期评估预后提供了可能。本研究通过分析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MRI、DWI、DTI图像,研究梗死灶弥散张量参数变化,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并观察病灶与其空间关系,探讨DWI、DTI、DTT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病变定位及早期评估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自2006.32007.12于我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其中男性34例(75.6%),女性11例(24.4%),年龄42-87岁之间,平均年龄62.33±12.57岁,就诊时间为发病后4h7d。根据患者病程分为:超早期(<12h)7例,急性期(1224h)18例,亚急性期(>24h7d)20例。入院时行头颅CT排除出血,然后应用Siemens Avanto1.5T磁共振机行头颅常规MRI (矢状位T1WI、T2WI,横轴位T1WI、T2WI)平扫、DWI及DTI检查,测量各期病灶和对侧相应脑组织的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trophy,FA)、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病灶的中心及周边各取直径为5mm的区域定义为中心区与边缘区,测定病灶中心区与边缘区FA值、ADC值;运用DTT进行CST三维成像,并将CST受累情况分为3级,1级:CST完整;2级:CST完整,但受压移位;3级:CST中断。在患者入院及治疗后2个月由神经内科医师依据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患者做神经功能评分,记录为NIHSS(1)和NIHSS(2)。所得资料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配对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结果:1 DWI及常规MRI检查结果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为右利手。DWI序列均发现责任病灶,阳性率为100%;常规MRI发现责任病灶40例,阳性率为88.89%,5例未被发现病灶的均为超早期患者。DWI阳性率较常规MRI高(χ2=5.00,P<0.05)。2 DTI参数在脑梗死不同病期的变化(1)超早期患者7例,其病灶的FA均值为(0.429±0.052),对侧相应脑组织FA均值为(0.453±0.056),两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病灶的ADC均值为(0.354±0.051)×10-3mm2/s,对侧相应脑组织ADC均值为(0.408±0.045)×10-3mm2/s,两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6.599,P<0.01)。(2)急性期患者18例,其病灶的FA均值为(0.452±0.028),对侧相应脑组织FA均值为(0.500±0.030),两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10.885,P< 0.01);病灶的ADC均值为(0.328±0.036)×10-3mm2/s,对侧相应脑组织ADC均值为(0.377±0.029)×10-3mm2/s,两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14.386,P<0.01)。(3)亚急性患者20例,其病灶的FA均值为(0.398±0.047),对侧相应脑组织FA均值为(0.477±0.052),两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14.537,P< 0.01);病灶的ADC均值为(0.387±0.016)×10-3mm2/s,对侧相应脑组织ADC均值为(0.395±0.020)×10-3mm2/s,两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 DTI参数在梗死灶的中心区与边缘区的变化(1)超早期患者病灶的中心区FA均值为(0.426±0.070),边缘区FA均值(0.434±0.049),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中心区ADC均值(0.306±0.074)×10-3mm2/s,边缘区ADC均值(0.362±0.062)×10-3mm2/s,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3.057, P<0.05)。(2)急性期患者病灶的中心区FA均值为(0.404±0.039),边缘区FA均值(0.463±0.030),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9.954,P<0.01);中心区ADC均值(0.289±0.036)×10-3mm2/s,边缘区ADC均值(0.374±0.024)×10-3mm2 /s,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10.153,P<0.01)。(3)亚急性患者病灶的中心区FA均值为(0.360±0.042),边缘区FA均值(0.384±0.052),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中心区ADC均值(0.379±0.038)×10-3mm2/s,边缘区ADC均值(0.392±0.020)×10-3mm2/s,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4梗死灶FA值与患者临床预后所有患者入院时NIHSS(1)评分在117之间,平均5.57±2.56;治疗后2个月NIHSS(2)评分在012之间,平均2.33±2.47。梗死灶FA值降低百分比和NIHSS(1)相关(r=0.500, P<0.05) ,和NIHSS(2)评分无相关关系。5皮质脊髓束三维成像45例患者均行双侧皮质脊髓束三维成像,其中表现为1级的22例,2级的13例,3级的10例。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与NIHSS(2)相关(r=0.812,P<0.05)。结论:1 DWI、DTI可超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并精确定位。2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灶DTI的参数在不同病期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可协助临床分期。3 DTI对缺血半暗带的判断有一定价值。4梗死灶FA值下降幅度越大,患者的临床症状越严重。它可作为判断预后的客观指标之一。5 DTT图像可判断病灶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分析病灶对皮质脊髓束的影响,可以作为早期评估患者预后的客观依据。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急性脑梗死的应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
  • 综述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原理及临床应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单纯累及脑内双侧皮质脊髓束病例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01)
    • [2].大脑胶质瘤相毗邻皮质脊髓束的纤维束成像与临床体征的对比分析[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09)
    • [3].微创清除颅内血肿对皮质脊髓束的影响[J]. 贵阳医学院学报 2009(05)
    • [4].皮质脊髓束病变的灌注对再灌注反应的影响[J].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8(01)
    • [5].皮质脊髓束区胶质瘤对运动功能影响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10)
    • [6].弥散张量成像在高血压性脑出血后皮质脊髓束损伤中的应用研究[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24)
    • [7].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皮质脊髓束损伤中的应用研究[J]. 当代医学 2018(34)
    • [8].弥散张量成像在高血压性脑出血后皮质脊髓束损伤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 中国民康医学 2016(16)
    • [9].脑缺血性皮质脊髓束损伤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J].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8(03)
    • [10].弥散张量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致皮质脊髓束损伤中的研究[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8(02)
    • [11].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肢体症状与皮质脊髓束弥散张量成像数值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临床医学 2013(03)
    • [12].弥散张量成像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初探[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8(04)
    • [13].微创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及皮质脊髓束成像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8(12)
    • [14].核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素成像对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判定[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8(05)
    • [15].脑梗死患者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的随访研究[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06)
    • [16].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脑梗死中的初步应用[J]. 放射学实践 2008(03)
    • [17].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临床研究[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11)
    • [18].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判断脑梗死预后中的初步研究[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8(09)
    • [19].DTI在皮层下脑卒中患者皮质脊髓束损伤中的应用[J].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09(01)
    • [20].皮质脊髓束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预后的相关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8(11)
    • [21].神经导航下钻孔引流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皮质脊髓束形态功能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影响[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7(12)
    • [22].磁共振弥散张量和波谱成像观察脑梗死后远侧皮质脊髓束的早期Wallerian变性[J]. 广东医学 2018(04)
    • [23].DTT在毗邻皮质脊髓束的脑胶质瘤手术中应用[J].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0(01)
    • [24].皮质脊髓束完整性与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 2019(09)
    • [25].基于图谱的纤维束分析方法观察皮质脊髓束扩散特征对称性[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8(08)
    • [26].弥散张量成像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研究[J].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2(05)
    • [27].DTI在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皮质脊髓束损伤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2(11)
    • [28].脊髓损伤后针对皮质脊髓束的综合治疗策略(英文)[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2019(03)
    • [29].三重刺激技术评价化痰通络颗粒对前循环脑梗死神经功能及皮质脊髓束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9(04)
    • [30].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Wallerian变性的研究进展[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5(10)

    标签:;  ;  ;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急性脑梗死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