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忆——论《至爱》对黑人“二次解放”的呼唤

为了忘却的记忆——论《至爱》对黑人“二次解放”的呼唤

论文摘要

传统的黑人小说往往是表现黑人在奴隶制下所受的苦难以及他们在这种苦难中所做的挣扎和斗争,通常极少涉及黑人在被解放后的精神状态。然而,托妮·莫里森的 《至爱》不仅拓展了传统小说原有的素材范围,从肉体和精神两方面展示了黑人奴隶所遭受的苦难,而且更侧重于表现黑人解放后在精神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她不仅揭露了奴隶制在黑人解放后依旧对黑人心理产生浓厚的阴影,而且还揭示了黑人“二次解放”的必要性。黑人要走出历史的阴影,他们既要勇敢地直面自己屈辱的历史,又要为了现在和未来在记忆的同时忘却自己的历史。 本文主要论述了《至爱》对美国黑人“二次解放”的呼唤,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论述了黑人在奴隶制下所受的精神创伤。黑人在奴隶制下所受的痛苦众人皆知,几乎所有的黑人都不愿回顾这段历史,他们如同患了民族失忆症。失忆病人失忆的原因大多是巨大的精神或肉体伤害造成的精神创伤,同样,黑人民族失忆症的根由也是巨大的精神创伤,因此,黑人要走出历史的阴影,摆脱“民族失忆症”的痛苦,就必须直面自己那段痛苦的历史,认清自己痛苦的根源。《至爱》通过几个主要人物在潜意识层面一直压抑着的痛苦,展示了黑人在奴隶制下所受的折磨。尽管奴隶制已被废除一百多年了,但其阴魂仍如一团不散的阴云,从没有在美国上空消失。蓄奴制给他们的心灵留下的是难以愈合的创伤,和他们无法摆脱的过去的阴影。在奴隶制下,他们没有了名字,被剥夺了话语权和做自由人的权利,丧失了身份。他们走不出奴隶主奴化思想的阴影?从奴隶制下解放出来,黑人团体必须学会走出过去,自由地设想自己的未来。象征着过去记忆的“至爱”就使苏西、保罗·D和丹佛儿重新经历了原始的创伤,重新面对了过去,从而恢复了自我。 第二章论述了黑人直面自己屈辱的过去,重获母亲身份和男性身份的过程。由于白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人奴隶主对黑人奴隶肉体及精神上的折磨,使黑奴们生活在永远的噩梦中。苏西终日试 图压抑对悲痛和过去的记忆,但过去的惨状总是不断地浮现在她的脑海之中,而她在奴 隶主的迫害之下被迫杀死亲生女儿的事实竟使她丧失了母性,以至她不愿再要孩子,甚 至于对家庭失去了应有的感觉和留恋。保罗·D在奴隶制的摧残下则失去了男性的阳刚 和人类的温情。作为黑奴他的地位竟不如一只公鸡。苏西亲手杀死女儿一事也给丹佛儿 的心灵留下了永久的精神创伤,她离群索居,独守在家中,终日与“至爱”的鬼魂为伴, 恐惧地观察着母亲。“至爱”的出现使得苏西恢复了母性、保罗·D恢复了情感、丹佛 儿走出了孤独,他们均开始了真正的新生活。 第三章分析了为了民族和团体的未来要忘却历史,要在记忆中忘却。正如“至爱” 本身具有善恶两面性一样,对历史的回顾也应兼顾其负面的影响。回顾自己的历史是为 了更好地走出过去的阴影,然而,要在记忆中忘却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团体的力 量,需要爱心,不仅是黑人的爱心和宽容,还应有白人的爱心和理解。另外,黑人要 忘却过去也需要白人的参与,也需要白人走出思想误区。 总之,《至爱》是一本关于重拾碎片、重塑自我的小说,是关于忘却痛苦与罪孽、 重新找回失落的东西并用爱将它们编织进新生活的小说。正如作者在小说中通过双关语 “忘却”暗示的那样,黑人的苦难历史是应当被“忘却”(原文中所用pass on具有“忘 却”和“往下传”双重含义,本文作者注)的,既应当被当作历史遗产一代一代地“往 下传”,又应当为了现在和未来被“忘却”。只有直面历史,黑人才有可能考虑和创造未 来,才有可能尊重自己和自己的祖先,才能爱自己和自己的祖先。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黑人的“二次解放”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关键词:黑人文学;二次解放:精神创伤;记忆;忘却

论文目录

  • Abstract in English
  • Abstract in Chinese
  • Introduction
  • Chapter Ⅰ The trauma caused by slavery and the lingering damage inflicted in its survivors
  • 1. Slavery's influence on the black's sense of identity
  • 2. Resistance and retaining the little dignity they can have
  • Chapter Ⅱ Rememory---Confronting the humiliating past and recovering motherhood/manhood
  • 1. Memory repressed or unknown
  • 2. Confronting the past and recovering motherhood/manhood
  • Chapter Ⅲ Disremembering the past for future survival
  • 1. Identity of Beloved
  • 2. Black-White cooperation to disremember the past for future survival
  • Conclusion
  • Notes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Publications
  • 相关论文文献

    • [1].20世纪美国拉美黑人文学研究简述[J]. 海外英语 2016(19)
    • [2].加拿大黑人文学的谱系建构——评《反思黑色大西洋:加拿大黑人文学、文化史和历史的在场》[J].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18(01)
    • [3].浅析《土生子》中别格犯罪的隐喻内涵[J]. 青年文学家 2017(02)
    • [4].盖茨与黑人文学形式论的历史生成语境研究[J].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17(02)
    • [5].国外加拿大黑人文学研究述略[J]. 外语教学 2018(02)
    • [6].《他们眼望上苍》中女性气质的女性主义[J]. 黑河学院学报 2017(03)
    • [7].黑人文学《根》的文化价值探析[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2)
    • [8].“美国非裔文学传统既不稳定也不完整”——评《劳特里奇美国非裔文学导读》[J]. 外国语文研究 2019(06)
    • [9].从《黑人文学》论早期美国文学研究的左翼视角[J]. 外国文学研究 2014(06)
    • [10].美国当代黑人文学的新坐标——论爱德华·P·琼斯的小说创作[J]. 外国文学研究 2009(03)
    • [11].论黑人文学的民族性在托妮·莫里森作品中的体现[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4(27)
    • [12].黑人文学中“祖先崇拜”的文化哲学内涵[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4(01)
    • [13].美国黑人文学中女性角色的塑造[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10)
    • [14].国家、种族、阶级:《黑人文学》与“哈莱姆文艺复兴”在中国的早期译介[J]. 中国比较文学 2020(03)
    • [15].中亚华裔东干文学与美国非裔黑人文学[J]. 华文文学 2010(03)
    • [16].美国女性黑人文学对自我身份的探寻[J]. 知音励志 2016(13)
    • [17].盖茨的黑人文学正典论研究[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 [18].从《汤姆叔叔的小屋》到《根》——美国黑奴主题小说中的黑人形象塑造[J]. 名作欣赏 2013(27)
    • [19].黑人文学《根》的文化价值分析[J]. 现代交际 2015(05)
    • [20].美国梦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 [21].二战后美国黑人文学的繁荣与发展[J]. 海外英语 2010(11)
    • [22].《土生子》里至今仍能听到的抗议声[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9)
    • [23].三十年以来美国黑人文学及文学研究的回顾[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3(06)
    • [24].守梦人[J]. 新东方英语(中学生) 2011(12)
    • [25].解析黑人文学《所罗门之歌》的创作意图[J]. 语文建设 2013(33)
    • [26].三部黑人文学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哲学[J]. 沈阳大学学报 2010(06)
    • [27].《最蓝的眼睛》中的“恋物”悲情[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 [28].华裔美国文学:回顾与展望[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2(08)
    • [29].宠儿的身份与黑人文学传统中的鬼故事——以《宠儿》与伊迪斯·华顿的作品为例[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4)
    • [30].兰斯顿·休斯的布鲁斯诗歌解读[J]. 名作欣赏 2010(27)

    标签:;  ;  ;  ;  ;  

    为了忘却的记忆——论《至爱》对黑人“二次解放”的呼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