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氟哌啶氯胺酮复合麻醉应用于小儿手术60例(论文文献综述)
杜雪曼[1](2020)在《右美托咪定-替来他明复合麻醉剂对犬的麻醉效果观察》文中认为麻醉是兽医临床诊疗的重要措施,寻求一种使用方便、麻醉效果确实且安全性高的麻醉方式一直是临床兽医师的目标。复合麻醉操作简便且价格低廉,多种药物复合能够减少单一药物的使用剂量并产生互补效应,在临床应用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本研究将右美托咪定与替来他明进行复合,以小鼠和犬为实验对象,探索该制剂的有效剂量及效果并评价其安全性,为研发出更安全、更可靠的犬用复合麻醉剂提供参考和选择。研究通过小鼠两因素排列组合实验首先筛选出三组试用优化组方(右美托咪定和替来他明的比例不同),并将这三组组方用于犬的麻醉,比较诱导期、麻醉期和苏醒期时长,进而评价不同组方的镇静、镇痛和肌松效果及对生物反射的抑制作用;使用生理参数监护仪对麻醉过程中犬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的主要指标进行监测,评价组方效果。最终筛选出最优组方,命名为犬右美托咪定-替来他明(dexmedetomidine-tiletamine,DT)复合麻醉剂;选择小鼠作为安全性实验的实验动物,采用Bliss法测定DT复合麻醉剂的半数有效量和半数致死量,计算出其治疗指数,对组方安全性进行评估。最终将DT复合麻醉剂应用于犬生理性手术麻醉,评价其在临床手术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右美托咪定和替来他明的最优比例为0.84:1.00(按合剂中单一麻醉剂的体积计算)。以该比例制成的DT复合麻醉剂,诱导期约为2min、麻醉平稳、苏醒期约为50min,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可有效减少术中犬的各种生物反射,对呼吸抑制轻微,心血管抑制较小,能提供50 min的有效麻醉时长。小鼠安全性实验结果显示,DT复合麻醉剂的治疗指数值为6.06,表明其安全系数较高。犬的生理性手术验证实验结果表明,DT复合麻醉剂可适用于去势术等术程较短的简单手术,且术中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体温维持在正常生理范围内,镇静、镇痛、肌松效果良好,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始终分别保持在13次/min、95%以上,诱导迅速且苏醒平稳,术后无明显副作用。综上所述,本实验中的DT复合麻醉剂可对犬产生较好的麻醉效果,能够满足临床和科研中对犬的快速保定及简单的外科处置需求,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刘景旺[2](2020)在《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预防术后谵妄发生的临床效果:Meta分析》文中认为背景:术后谵妄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患者预后较差。术后谵妄的预防和治疗是临床工作中的重点,但现国内外的共识不是完全一致,美国ICU成人疼痛躁动和谵妄临床治疗指南及美国促进恢复学会对术后谵妄预防的共识都表明右美托咪定对谵妄具有治疗作用,但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其有预防术后谵妄的作用[1.2]。而我国右美托咪定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介绍了其有治疗及预防术后谵妄的作用[3],由于国内外意见尚有差异,因此本文进行了这项Meta分析,来综合评价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对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的影响。目的:本文通过对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以相对危险度为评价指标,评估术后谵妄发生率、心动过缓发生率、低血压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希望对术后谵妄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系统地检索Cochrane数据库、Pub Med及中文全文数据库,全面搜集自1990年1月至2019年12月关于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的中、英文相关文献,依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并对筛选的结果应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以相对危险度为评价指标,主要结果为术后谵妄发生率、次要结果为术中心动过缓发生率、低血压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结果:本文共纳入27篇文献,英文文献13篇,中文文献14篇,共统计手术患者5373例,右美托咪定试验组2707例,其它药物对照组2666例。Meta分析得出右美托咪定可降低术后谵妄的发生率[RR=0.43(95%CI:0.35-0.52),Z=8.35(P<0.00001)],但术中心动过缓发生率[RR=1.59(95%CI:1.20-2.11),Z=3.26(P<0.00001)]、术中低血压发生率[RR=1.47(95%CI:1.10-1.97),Z=2.63(P=0.009)]有所增加,术中高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6(95%CI:0.63-1.19),Z=0.9(P=0.37)]。亚组分析显示:右美托咪定无论诱导前,还是诱导后;有无负荷量的应用;对照组为生理盐水、还是丙泊酚,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都能降低术后谵妄的发生率。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不仅可以降低心脏手术、还可以降低非心脏手术的术后谵妄发生率。结论: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降低了手术患者的术后谵妄发生率,亚组结论但这是以增加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为代价的。
周庆华,郭目勇[3](2013)在《小儿氯胺酮基础麻醉脉搏氧饱和度的变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氯胺酮基础麻醉下小儿脉搏氧饱和度的变化。方法选择l00例1~7岁无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各科手术患儿,心功能能I~Ⅱ级。术前半小时肌内注射阿托品0.0l~0.02mg/kg,鲁米那钠2mg/kg。入手术室后接脉搏氧饱和度监护仪记录每个患儿麻醉前的脉搏氧饱和度。按5~6mg/kg肌内注射氯胺酮。全部患儿均在3~5min入睡,入睡后面罩给氧,记录肌内注射氯胺酮lmin、3min、5min及给氧后的脉搏氧饱和度。结果麻醉后1min与肌内注射前脉搏氧饱和度比较无显着差异性(P>0.05)。麻醉后3min与麻醉前脉搏氧饱和度比较有明显下降,P<0.01,差异有显着性(P<0.01)。给氧后给氧后,脉搏氧饱和度可提高到术前水平,与麻醉后5min比较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着性(P<0.01)。给氧后与麻醉前脉搏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氯胺酮基础麻醉后,患儿脉搏氧饱和度下降,其呼吸抑制作用不容忽视,麻醉后应常规给氧,并密切观察。
范淑平,谢忠艳,薛凡[4](2012)在《哌替啶、氟哌啶、氯胺酮肌注复合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哌替啶、氟哌啶、氯胺酮肌注复合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20例病人,1岁以内婴儿肌注DH(哌替啶50 mg、氟哌啶5.0 mg,共3.0 mL)0.2 mL/kg,>1岁以上患儿肌注DHK(哌替啶50 mg、氟哌啶5.0 mg、氯胺酮100 mg,共5.0 mL)0.2 mL/kg,手术即能正常进行。结果心率变化在±20次/min;收缩压波动在1.33~2.66 kPa之间,基本在正常范围内;心律、呼吸未见异常;脉搏、血氧饱和度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哌替啶、氟哌啶、氯胺酮相配伍,施于肌注复合全麻,具有时间长、副作用小的优点。
高文龙[5](2010)在《氟哌啶 氯胺酮复合麻醉应用于小儿手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院2006年3月—2009年9月将氟哌啶-氯胺酮复合麻醉应用于小儿手术,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共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龄6个月~12岁。ASA分级均为Ⅰ~Ⅱ级,心、肺、肝、肾功能正常。手术种类:普外科24例,泌尿外科20例,骨科16例。手术时间最长3h,最短
李丹亚,林成新,张炳东,胡振快,何文政,冯梅,周文富[6](2010)在《氯胺酮配伍硫酸镁静脉复合麻醉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氯胺酮配伍硫酸镁(KMS)静脉复合麻醉应用于临床的安全性、临床麻醉效果及适用范围。方法(1)在动物和临床初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三种不同浓度KMS的最佳配伍剂量(KMS复合液Ⅰ、Ⅱ、Ⅲ号),先静注安定0.1~0.2mg.kg-1诱导麻醉,后静滴KMS复合液Ⅰ号,根据麻醉需要用琥珀胆碱100mg行气管内插管。麻醉维持先静滴KMS复合液Ⅱ号1个剂量,后改用KMS复合液Ⅲ号维持至麻醉结束,麻醉过程根据病人心率、血压变化和流泪等改变控制KMS复合液滴注速度。(2)对四种不同情况KMS麻醉法进行临床比较研究。结果(1)本组所有病例全部获得快速诱导、麻醉平稳等理想效果,各时段点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78h随访,术中止痛完善、无知晓,苏醒过程平顺。(2)四种不同情况的KMS麻醉法临床比较表明:①硫酸镁复合芬太尼组与普鲁卡因复合芬太尼组在麻醉过程中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糖(BG)、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tsol)、生长激素(HGH)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KMS静脉麻醉组与芬太尼复合安氟醚静吸麻醉组(FE)比较,各时段点的SBP、DBP和HR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老年病人KMS静脉复合麻醉组与芬太尼复合安氟醚麻醉组比较,FE组气管插管前及插管时的平均动脉压(MAP)、每搏输出量(SV)、SBP、HR等指标比麻醉前明显下降(P<0.05),比KMS组相应时段低(P<0.5),KMS组麻醉后各相应时段的心率收缩压乘积(RPP)比FE组低(P<0.01);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术中,KMS组HR、SBP和DBP均低于FE组,术中降压药硝普钠用量KMS组少于FE组(P<0.01);术后多巴胺用量KMS组少于FE组(P<0.05);术后7dFE组有部分病例出现精神神经、眼科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状,KMS组无。结论KMS静脉复合麻醉方法具有麻醉安全、起效快、并发症少、效果确切、麻醉过程平稳、循环功能稳定、苏醒过程平顺、价格低廉等优点,可广泛用于多种疾病及年龄段的手术麻醉。
胡玉红[7](2005)在《兔氯胺酮—氟哌啶复合麻醉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验动物科学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撑条件。人类各种疾病发生发展十分复杂,要想深入探讨疾病的发病及防治机制,被称为“活的精密仪器”的实验动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新西兰兔由于个体的种种特性及优势,而被我院广泛地应用于动物外科实验。但是,兔的麻醉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们,一方面是可供选择的麻醉药物较少(如常用的硫喷妥钠、戊巴比妥钠现已在市场上难以购到;氨基甲酸乙酯由于其自身的毒性,现已逐渐被淘汰),特别是我院所用的麻醉药品均是临床外科中人用的麻醉药,缺乏专门用于兔的麻醉药品;另一方面有关麻醉药对兔生理机能的影响现在还知之甚少。因此,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种理想的兔复合麻醉方法,并探讨复合麻醉对兔麻醉效果及其生理机能的影响。 实验Ⅰ 兔氯胺酮与氟哌啶复合麻醉的实验研究 本实验目的是观察应用不同细合的氯胺酮与氟哌啶对兔复合麻醉效果。方法:48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6组,即Ⅰ(50mg氯+2.5mg氟)、Ⅱ(50mg氯+5mg氟)、Ⅲ(75mg氯+2.5mg氟)、Ⅳ(75mg氯+5mg氟)、Ⅴ(100mg氯+2.5mg氟)和Ⅵ(100mg氯+5mg氟)组,分别肌肉注射,通过观察麻醉出现时间(以动物自然倒下、睫毛反射及角膜反射减弱为有效指标)、麻醉维持时间(以麻醉过程平稳、胸腹式呼吸、肌肉完全松弛及钳夹趾间组织偶尔可引起趾蹼反射为有效指标)、麻醉苏醒时间(以头抬起、肢体躁动及有痛感为有效指标)进行麻醉效果的评价(优:术中无肢动行为;良:术中曾有影响手术操作的肢动活动;差:术中肢体乱动,手术无法进行;死亡率:从手术开始至术后24h内有无死亡为有效指标)。实验结果显示,Ⅰ、Ⅱ细麻醉效果差,麻醉维持时间短,分别为37±3min和42±3min。Ⅲ细麻醉效果良,麻醉维持时间为40±3min。Ⅳ、Ⅴ、Ⅵ细麻醉效果优;但Ⅴ组麻醉维持时间较短(42±5min),Ⅵ组虽麻醉维持时间长(75±5min),但却有死亡;Ⅳ组(75mg氯+5mg氟)·kg-1术中肌肉松弛,无肢动行为,麻醉维持时间在45±5min,无死亡发生。结论:Ⅳ组(75mg氯胺酮·kg-1+5mg氟哌定·kg-1的麻醉效果最好,可满足45min左右的手术实验。
李彦文,赵彩红[8](2002)在《氯胺酮复合芬氟合剂用于小儿麻醉的体会》文中提出 氯胺酮当今仍是小儿麻醉的常用麻醉药。它具有作用时间快,麻醉效果确切,镇疼完善,操作及管理简单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种小儿手术的麻醉。但也有其作用时间短,咽喉反射依然存在,甚至亢进等缺点。为了克服其缺点,我院1995年至今采用氯胺酮、氟哌啶、芬太尼合剂肌注或静注用于小儿麻醉共60例,没有发生1例意外,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全组共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龄6个月~12岁。其中腹部手术12例,肛门会阴(包括斜疝、隐睾、鞘膜积液等)手术22例,腭裂手术12例,眼外伤8例,四肢外伤6
刘淑彦,李晶[9](2000)在《氟哌啶氯胺酮复合麻醉应用于小儿手术60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冯志顺[10](1994)在《氟-芬、羟丁酸钠、氯胺酮复合应用于烧伤病人的麻醉》文中指出氟-芬、羟丁酸钠、氯胺酮复合应用于心排血量减少和心动过速的烧伤病人的麻醉,其结果可使血压轻度上升,脉率减慢,对呼吸无明显抑制,且药量减少。
二、氟哌啶氯胺酮复合麻醉应用于小儿手术6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氟哌啶氯胺酮复合麻醉应用于小儿手术6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右美托咪定-替来他明复合麻醉剂对犬的麻醉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麻醉概述 |
1.1.1 吸入麻醉 |
1.1.2 注射麻醉 |
1.2 复合麻醉的研究进展 |
1.2.1 复合麻醉的概述 |
1.2.2 复合麻醉的分类 |
1.2.3 复合麻醉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 |
1.3 右美托咪定和替来他明的研究进展 |
1.3.1 右美托咪定的药理作用 |
1.3.2 右美托咪定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 |
1.3.3 替来他明的药理作用及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 |
1.4 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仪器与药品 |
2.2 组方初步筛选 |
2.3 复合麻醉剂的科学组方实验 |
2.3.1 小鼠两因素排列组合实验 |
2.3.2 试用优化组方对犬的麻醉效果的观察 |
2.4 复合麻醉剂的LD50和ED50的检测 |
2.5 复合麻醉剂犬生理性手术验证实验 |
2.5.1 手术流程及药物管理 |
2.5.2 术中犬的麻醉监测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 |
3.1 组方初步筛选结果 |
3.2 复合麻醉剂科学组方实验结果 |
3.2.1 两因素排列组合实验结果 |
3.2.2 试用优化组方对犬麻醉效果实验结果 |
3.3 DT复合麻醉剂安全性评估结果 |
3.4 DT复合麻醉剂对犬生理性手术麻醉的影响 |
3.4.1 术中犬的一般监测结果 |
3.4.2 术中犬的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监测结果 |
4 讨论 |
4.1 组方的合理性评价 |
4.2 试用优化组方对犬麻醉效果的评价及分析 |
4.3 复合麻醉剂的安全性分析 |
4.4 复合麻醉剂的手术验证实验评价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预防术后谵妄发生的临床效果: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围术期谵妄的药物防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小儿氯胺酮基础麻醉脉搏氧饱和度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术前准备 |
1.3 麻醉与监测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哌替啶、氟哌啶、氯胺酮肌注复合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麻醉方法 |
2 效果观察 |
3 体会 |
(5)氟哌啶 氯胺酮复合麻醉应用于小儿手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
2 麻醉方法 |
3 术中情况 |
4 讨论 |
(6)氯胺酮配伍硫酸镁静脉复合麻醉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第一大组 |
2.2 第二大组 |
2.3 第三大组 |
2.4 第四大组 |
3 讨论 |
(7)兔氯胺酮—氟哌啶复合麻醉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氯胺酮的作用机理 |
1 氯胺酮的麻醉及镇痛机理 |
2 氯胺酮的抗炎作用机理 |
3 氯胺酮与脑保护 |
4 氯胺酮的解痉止喘作用 |
5 氯胺酮的副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氟哌啶的作用机理 |
1 氟哌啶的镇静安定、镇吐作用机理 |
2 氟哌啶的副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氯胺酮与氟哌啶复合麻醉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实验研究 |
第四章 兔氯胺酮与氟哌啶复合麻醉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兔氯胺酮、氟哌啶和芬太尼不同复合麻醉的比较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氟哌啶氯胺酮复合麻醉应用于小儿手术60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
2 麻醉方法 |
3 术中情况 |
4 讨论 |
四、氟哌啶氯胺酮复合麻醉应用于小儿手术6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右美托咪定-替来他明复合麻醉剂对犬的麻醉效果观察[D]. 杜雪曼.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2]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预防术后谵妄发生的临床效果:Meta分析[D]. 刘景旺.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3]小儿氯胺酮基础麻醉脉搏氧饱和度的变化[J]. 周庆华,郭目勇. 中国医药指南, 2013(22)
- [4]哌替啶、氟哌啶、氯胺酮肌注复合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J]. 范淑平,谢忠艳,薛凡. 黑龙江医学, 2012(09)
- [5]氟哌啶 氯胺酮复合麻醉应用于小儿手术[J]. 高文龙. 基层医学论坛, 2010(22)
- [6]氯胺酮配伍硫酸镁静脉复合麻醉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J]. 李丹亚,林成新,张炳东,胡振快,何文政,冯梅,周文富.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0(01)
- [7]兔氯胺酮—氟哌啶复合麻醉的实验研究[D]. 胡玉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05(12)
- [8]氯胺酮复合芬氟合剂用于小儿麻醉的体会[J]. 李彦文,赵彩红.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2(06)
- [9]氟哌啶氯胺酮复合麻醉应用于小儿手术60例[J]. 刘淑彦,李晶. 黑龙江医学, 2000(01)
- [10]氟-芬、羟丁酸钠、氯胺酮复合应用于烧伤病人的麻醉[J]. 冯志顺. 广东医药学院学报, 19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