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背景下的乡村建设规划研究

国土空间背景下的乡村建设规划研究

胡文静

山东建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00

摘要:2013年,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探索“多规合一”,经过近5年的试点,规划转型进入高潮阶段,不仅管理机构进行了改革,规划体系也进行了重构。而乡村建设规划一直是规划体系中涉及范围最广的部分,也是规划人口最为分散的部分。因此,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地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值得规划师们探讨。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乡村建设规划研究

1乡村建设规划目的与原则

1.1乡村建设规划的目的

为加强城乡统筹规划管理,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协调乡村公服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配置,指导村庄规划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盘考虑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居民点布局、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人居环境整治,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规划。

1.2乡村建设规划的原则

1.2.1统筹城乡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统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准确把握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趋势,把握城乡人口结构,尊重乡村自然演变的客观规律,合理确定规划发展村庄,严防一味追求拆并村庄,强推农民集中和上楼。

1.2.2促进多规融合,引导空间落实

规划中应对基本农田保护、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乡村风貌保护等因素进行综合协调,整县统筹协调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与设施建设,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规划编制,落实村庄发展的可用空间与基础条件。

1.2.3划定分区主导,强化村庄特色

全面摸查县域乡村发展基础、建设短板与弱项,统筹考虑县域未来乡村人口分布、乡村产业布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因素,因村施策、彰显地域特色,对县域进行分区划定,按照村庄区位、产业、风貌特色、设施配套等特点引导村庄建设。

1.2.4科学引导建设,弹性配置资源

科学确定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村庄的具体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实施对策,不搞大拆大建,不搞一刀切,在村庄分类基础上,提出不同类型村庄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与诉求,弹性设置各类村庄的配套服务设施。

1.2.5突出项目带动,注重规划实施

明确以项目为抓手的规划实施路径,以规划为依据,梳理出近五年可实施的公共设施建设、成片农房改造和风貌整治、村庄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等方面的建设项目,明确建设规模和建设时序等要求,谋划投融资策略,形成整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包,统筹推动规划落地实施。

2乡村建设规划目标

2.1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促进农民奔康致富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加快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以精品景区为龙头、美丽乡村为支撑,推动乡村旅游向特色化、高端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

2.2推动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提升乡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坑塘沟渠和禽畜养殖污染得到全面有效治理,乡村绿化环境全面提升,建成生态宜居的现代田园乡村。完善基础设施配置,农村道路、供水、污水、垃圾处理、供电和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城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质量优化、管理有效的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打造高品质农村人居环境。

2.3推动乡村风貌整治,打造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

保护并活化利用乡村所具有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利用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民俗建筑等,挖掘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利用自然山水以及特色田园景观,温泉、瀑布、水库、梅园、莲塘等,挖掘山水文化、田园文化。结合村庄自身的文化内涵,按照因地制宜、简单实用的原则对乡村建筑风貌以及居住环境进行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整治,塑造风貌美丽、文化兴盛、特色鲜明的魅力乡村。

3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路径

3.1乡村体系规划

3.1.1分区体系规划

综合考虑各镇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其他相关规划对于乡村建设发展的引导,结合环境保护的相关管控要求,统筹考虑乡村未来人口流动、乡村产业发展潜力、乡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因素,确定乡村未来发展与城镇发展的关系,进行乡村“三生”空间的协调,划定县域乡村建设发展分区。规划形成城镇集聚发展区、城镇协调发展区、乡村特色发展区、生态保护区,明确各分区乡村空间资源有效利用和控制引导的措施。

3.1.2村镇体系规划

规划形成中心城区、重点镇、一般镇、重点村(特色村)、一般村五级村镇体系。

3.1.3分类体系规划

根据发展现状,将现状村庄分为基本保障阶段的村庄、环境改善阶段的村庄、特色营造阶段的村庄3个阶段的类型。其中基本保障阶段的村庄指村民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缺乏保障,村庄内外交通条件较差,基本生活条件尚未完善的村庄。环境改善阶段的村庄指基本生活条件比较完善,但是“脏乱差”现象普遍,农房风貌杂乱,亟待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的村庄。

3.2传统规划内容应对

传统乡村建设规划中,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乡村用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乡村风貌规划、村庄人居环境整治规划应按照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在乡村用地规划中新增乡村用地管控要求,在村庄人居环境整治规划中新增生态环境整治,并增加乡村分类指导。

3.2.1乡村用地管控要求

加强农村用地管控。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各村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严格控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农村宅基地和其他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四类用地的范围和规模,并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优先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用地需求,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理工作。

3.2.2生态环境整治措施

推进“天蓝地绿水清”活动。实施乡村见绿工程,一是建设乡村公园。有条件的村庄可建设休闲游憩配套设施齐全的乡村公园;一般村庄可依托公共绿地、村庄公共绿地场等建设小型游园。每个自然村应至少建设1处以上公共绿地或小游园。二是实施“绿化提升”行动。建设环村绿化带:根据各村特色,采取新造、补植、封育等措施,优化公路、村道、滨河两侧的绿化景观,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营造风景林:在乡村公共场所、房前屋后、村庄空置地、文化广场等集中绿地区、村镇主要出入口等位置营造风景林。营造水源涵养林:按照一定建设程序与建设标准,在适地适树原则指导下,营造、改造、经营和管理现有水源涵养林及规划水源涵养林。

开展村庄水体环境整治。一是加强水体污染防治。调查追溯河道污染源,清理生活与工业污水直排沟渠管网;清理并整治村内臭水沟、洼地、局部集水区。二是对河道、水渠及坑塘等水体进行清障清淤,改善农村水环境。三是开展滨水地区生态化改造。保护河流自然形态,对规划中裁弯取直的建设方案应进一步科学论证。水体堤岸鼓励采用生态驳岸,有条件的村庄可对生产活动密集的直砌式硬质水岸进行生态化改造。

参考文献:

[1]张书铭.浅谈城乡统筹发展下的新农村建设[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2.

[2]田晓映.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6.

标签:;  ;  ;  

国土空间背景下的乡村建设规划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