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速式转子发动机功率传输机构动力特性研究

差速式转子发动机功率传输机构动力特性研究

论文摘要

传统往复式发动机的功率传输机构通常采用曲柄连杆机构,这种结构导致发动机存在效率低、振动大、噪声大等一系列问题。针对传统曲柄连杆机构的不足,本文差速式转子发动机的功率传输机构采用了行星齿轮连杆机构。本文主要对该新型功率传输机构的动力特性进行分析,以了解其动力性能和应用前景,并为其相关的性能分析与工程设计打好理论基础。本文围绕该功率传输机构,依次从运动学、静力学、动态静力学方面展开研究。(1)运动学特性分析。建立了包含两组行星齿轮连杆机构的功率传输机构运动学模型;并在设计了结构参数之后,分别对不同运动形式下的运动学模型进行了求解与分析;还对发动机的几个运动性能参数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转子具有瞬时停歇特性,能很好地满足差速式转子发动机定点配气的要求;机构的运动在极限位置存在较大的冲击。(2)传动特性建模与分析。鉴于输出构件两端受力的特殊情况,对传统的传动角的概念进行推广,提出了“力矩传动角”的概念,并依此对功率传输机构整体的传动特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力矩传动角可以有效地用于旋转输出构件多点受力时的情况;功率传输机构不存在死点,但力矩传动角较小。(3)动态静力学分析。利用牛顿力学和欧拉方程建立了功率传输机构的动态静力学模型,在假定输出轴为匀速转动的情况下分别对恒定工作力矩情况下和理想爆炸力情况下的动力学情况进行了求解和分析,并对功率传输机构中的行星齿轮和输出轴进行了强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恒定工作力矩情况下,各约束反力出现比较大的波动,且在极限位置存在较大的冲击力;给定爆炸力时,受力情况有所改善,但仍在极限位置存在冲击。(4)动力学仿真。利用Adams建立了功率传输机构的虚拟样机模型;通过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分别得到了各部件的运动规律和受力情况,并将其与前面的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虚拟样机仿真模型和理论模型是基本吻合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差速式转子活塞发动机
  • 1.2.2 间歇转动机构
  • 1.2.3 齿轮连杆机构
  • 1.2.4 机构动力学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功率传输机构的运动学特性分析
  • 2.1 功率传输机构的工作原理
  • 2.1.1 动力缸组件
  • 2.1.2 差速驱动组件
  • 2.2 功率传输机构的运动学建模与分析
  • 2.2.1 建立运动学模型
  • 2.2.2 结构参数设计
  • 2.2.3 多种情况下的模型求解与分析
  • 2.3 功率传输机构几个关键运动学参数的分析
  • 2.3.1 停歇特性分析
  • 2.3.2 极限位置分析
  • 2.3.3 压缩比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功率传输机构的传动特性建模与分析
  • 3.1 输出构件一端受力的传动角分析
  • 3.1.1 传动角求解方法
  • 3.1.2 求传动角变化曲线
  • 3.1.3 传动角分析
  • 3.2 输出构件两端受力时的力矩传动角分析
  • 3.2.1 力矩传动角的定义
  • 3.2.2 力矩传动角的求解方法
  • 3.2.3 求力矩传动角曲线
  • 3.2.4 整体传动特性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功率传输机构的动态静力学建模与分析
  • 4.1 功率传输机构的动态静力学建模
  • 4.1.1 相关参数的定义与假设
  • 4.1.2 建立动态静力学模型方程
  • 4.2 输出轴匀速时的动态静力学模型求解与分析
  • 4.2.1 各构件的质心运动
  • 4.2.2 所需爆炸力矩分析
  • 4.2.3 运动副约束反力分析
  • 4.3 给定爆炸力矩时的动态静力学分析
  • 4.3.1 理想情况下的爆炸力矩
  • 4.3.2 产生的工作力矩分析
  • 4.3.3 运动副约束反力分析
  • 4.4 关键构件的静强度分析
  • 4.4.1 行星齿轮强度分析
  • 4.4.2 输出轴强度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功率传输机构的动力学仿真
  • 5.1 建立动力学仿真模型
  • 5.1.1 SolidWorks 三维结构模型
  • 5.1.2 ADAMS 虚拟样机模型
  • 5.2 运动特性仿真分析
  • 5.2.1 角速度和角加速度验证
  • 5.2.2 质心加速度验证
  • 5.3 动力特性仿真分析
  • 5.3.1 添加齿轮副的ADAMS 仿真
  • 5.3.2 添加碰撞的ADAMS 仿真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无接触功率传输耦合机构的研究综述[J]. 电工技术 2010(04)
    • [2].无接触功率传输技术[J].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2010(03)
    • [3].无线功率传输综合实验装置设计与开发[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6(01)
    • [4].旋转界面非接触功率传输技术研究[J]. 制造业自动化 2012(11)
    • [5].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功率传输效率提高方法综述[J]. 制造业自动化 2020(08)
    • [6].多端柔性直流系统功率传输边界关键参数分析[J].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2020(09)
    • [7].新型双转子发动机功率传输装置的运动学特性分析[J]. 化工设计通讯 2016(09)
    • [8].最大功率传输模型建构及其在电工专业课中的应用[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7(22)
    • [9].无接触功率传输耦合机构的研究[J]. 电工电能新技术 2010(04)
    • [10].无线功率传输的便携性设备应用[J]. 电子设计工程 2015(10)
    • [11].用于井下电磁能量收集的功率传输模型[J]. 工矿自动化 2016(05)
    • [12].新型无接触功率传输耦合机构仿真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0(11)
    • [13].一种基于无线功率传输技术的汽车精准定位系统的研究与分析[J]. 装备维修技术 2019(04)
    • [14].观音岩直流多功率传输方式仿真研究[J]. 智慧电力 2017(09)
    • [15].低压微电网中的功率传输特性[J]. 电工技术学报 2010(07)
    • [16].阵列天线波束对透波罩功率传输系数的影响分析[J]. 空间电子技术 2020(01)
    • [17].指数型径向阻抗变换器功率传输效率的优化设计[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1(08)
    • [18].降压型压电陶瓷变压器功率传输模型及其变换器撕裂分析法[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9(09)
    • [19].工程机械功率传输的优化匹配[J]. 工程机械与维修 2012(10)
    • [20].基于双模式的双负载MRC-WPT系统[J]. 电力电子技术 2020(07)
    • [21].基于功率传输分布因子和支路暂态稳定性函数的电网关键线路综合辨识方法[J]. 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 2020(05)
    • [22].中压配网PLC负载阻抗对功率传输特性的影响[J]. 机电信息 2017(09)
    • [23].2012亚太电磁兼容学术会议——最佳获奖文章[J]. 安全与电磁兼容 2012(04)
    • [24].USB Type-C和USB功率传输电源路径设计注意事项[J]. 世界电子元器件 2020(09)
    • [25].大型脉冲功率系统真空功率传输问题[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3(10)
    • [26].基于谱聚类与功率传输分布因子的电网静态等值[J]. 现代电力 2018(03)
    • [27].感应耦合功率传输技术高频逆变环节研究与应用[J]. 电工电气 2009(03)
    • [28].一种基于非均匀电导率的电热耦合数值算法[J]. 电波科学学报 2020(02)
    • [29].非正定磁介质增强无线功率传输效率研究[J]. 微波学报 2015(03)
    • [30].新型双转子发动机功率传输装置的运动学特性[J].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2015(05)

    标签:;  ;  ;  ;  

    差速式转子发动机功率传输机构动力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