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与宽容 翻译与吸纳 ——理雅各的汉学研究与《论语》英译

偏见与宽容 翻译与吸纳 ——理雅各的汉学研究与《论语》英译

论文摘要

本文从追溯理雅各的身世、学养、信仰、理念开始,对他在错综复杂、影响深远的“译名之争”中的立场和观点及其意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作一次“名与实”意义上的梳理和探讨,以此推进讨论理雅各的比较宗教研究和孔子研究。他在深入研究中国经典的过程中逐渐消除了对孔子的成见,扩展并融合了视阈,理解了另一种传统;其汉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是东方主义的“另类”。多方面的因素促使了这种转变。本文旨在探讨理雅各长期潜心研究、翻译中国经典这一经历给研究者、翻译者造成的影响及其意义。这既是本项研究的学理构架,也是笔者在此项研究中的学理认识。本文除绪论外,分五章展开讨论。第一章对理雅各的汉学研究和翻译成果做追根溯源的探究,探讨理雅各的家庭背景、教育以及社会环境对其宗教思想及其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本章旨在通过追溯、分析其宗教思想的形成和知识装备的结构,为下文的展开做好学理准备。第二章着重探讨理雅各在“译名之争”中的立场、观点及其意义。这是他深入研究中国经典的肇始,促使他广泛、深入地钻研儒家经典;他在这次辩论中所发表的文章初步显示了他在比较宗教的研究和传教中采取以耶附儒、适应性策略的努力,也是我们继续探讨他的汉学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本章的目的在于探讨隐含在“译名之争”后的中西文化契合的可能和意义。第三章接着以理雅各对中西“上帝观”的比较研究为对象,探讨理雅各的比较宗教研究。本章主要以理雅各发表于1877年的论文《基督教视野里的儒教》和1880年的专著《中国的宗教》分析文本,探索理雅各在比较宗教的研究中对中国古人之“上帝”这个“他者”之实的确定及其学理意义。第四章继续探讨理雅各汉学特色东方主义的比较宗教和孔子研究及其启示。在比较宗教方面理雅各体现出难以根除的基督教排他主义,而对孔子的评价却经历了从嘲笑到尊重的变化。本章力图探究理雅各对孔子的认识变化的原因。笔者认为恢弘浩瀚的儒家经典和博大宽容的中华文化精神对研究主体的思想认识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五章把理雅各翻译中国典籍所采取的忠实译法放在中西翻译史的背景上做一宏观的比照,并与辜鸿铭的翻译策略进行比较研究。此外,还从微观的角度,在语言与民族精神、直译与忠实的关系层次上探讨理雅各对《论语》里的几个关键词语的处理方式及其所体现的译者的主体性与文化交流的关系;结合理雅各在影响深远的“译名之争”中所坚持的立场和观点及其意义,从中挖掘出这种忠实的文献性翻译策略与文化交流的关系、及其对译者的潜在影响的深层关系。本章的论点,即本文的结论由此推出:长期的儒学研究,尤其是长期有意识地坚持对中国经典采取文献性的忠实翻译原则,译者的思想观念也变得更开放,更宽容了。本文坚持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思想,回归原典,以大量的原典阅读为基础,运用阐释学理论评述理雅各的汉学研究及其翻译作品。其次,用比较文化的理论分析理雅各所从事的开放、动态的汉学特色东方主义研究,并采纳比较宗教理论和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对理雅各的汉学研究成果和现象做出合理的有根有据的解说。再次,用西方现代翻译理论考察译者的动机、目的、选题、方法和策略、翻译效果。此外,当代语言学的各种理论,尤其是当代语言哲学的理论和新发现对本文的扩展性、可持续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关于选题
  • 二.论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1.国际理雅各研究历史和现状
  • 2.港、台理雅各研究历史和现状
  • 3.大陆理雅各研究现状
  • 4.小结
  •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意义
  • 1.研究思路
  • 2.研究理论与方法
  • 3.研究的意义
  • 第一章 溯源
  • 一.苏格兰宗教背景和早期教育
  • 二.圣职的选择
  • 三.苏格兰哲学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 四.在马六甲
  • 五.在香港
  • 六.理雅各对鸦片贸易的态度
  • 七.理雅各的中国观
  • 第二章 God——上帝耶?神耶?
  • 一.儒耶初遇相识的契合点溯源
  • 二.理雅各与“译名之争”
  • 三.立名与正名
  • 第三章 “汉学特色东方主义”的比较宗教研究(上)
  • 一.东方主义与汉学特色的东方主义
  • 二.批评—宽容—趋向融合的动态过程
  • 三.理雅各对儒教上帝观的阐释
  • 四.关于上帝和多神崇拜的问题
  • 第四章 “汉学特色东方主义”的比较宗教研究(下)
  • 一.“以意逆志”与“视阈融合”
  • 二.孔子之无宗教信仰
  • 三.对儒教的批评及对孔子动态认识
  •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第五章 翻译与吸纳——对理雅各译文的反思与认知
  • 一.历史上“直译”与“意译”之争的意义
  • 二.理雅各的翻译简介
  • 三.文献翻译与源语的关系
  • 四.译者的主体性与视阈融合
  • 五.形式上的直译与内容上的忠实
  • 六.语言与民族精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理雅各生平年表
  • 附录二 理雅各的著作、论文
  • 附录三 理雅各在牛津开设讲座与课程
  • 附录四 理雅各肖像
  • 附录五 理雅各《论语:1.1》英译版面
  • 附录六 香港华民送理雅各匾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欧洲汉学研究的新气象和新特点[J].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09(03)
    • [2].新中国前30年的域外汉学研究[J]. 东方论坛 2019(06)
    • [3].汉学研究让我快乐 访德国青年汉学研究者龙思远[J]. 求贤 2020(03)
    • [4].世界汉学研究会(澳门)第三届论坛召开[J]. 中国比较文学 2020(01)
    • [5].关于汉学研究的思考[J]. 国际汉学 2020(02)
    • [6].世界汉学研究会(澳门)第三届论坛综述[J]. 中国哲学史 2020(05)
    • [7].尚未完成的“替代理论”:论中西研究中的“汉学主义”[J]. 中国比较文学 2019(02)
    • [8].学术争鸣与中国学术话语的构建——对“汉学主义”研究现状的评析与思考[J]. 中国比较文学 2019(02)
    • [9].编后记:从汉学家看汉学[J]. 国际汉学 2019(03)
    • [10].汉学及相关概念辨析[J]. 国际汉学 2017(04)
    • [11].清代徽州汉学再认识[J]. 学术界 2018(04)
    • [12].英国汉学的传统与译员之关系[J]. 书屋 2018(06)
    • [13].了解北美东亚图书馆事业和汉学研究的一个窗口——评《裘开明年谱》[J]. 图书馆 2017(01)
    • [14].走进俄罗斯汉学研究之门[J]. 国际汉学 2017(01)
    • [15].近二十年来新加坡汉学研究之现状及特色——以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为例[J]. 国际汉学 2017(01)
    • [16].论《汉学主义》的独立价值及其新建范式[J]. 文学研究 2016(02)
    • [17].以之为镜 返照自身[J]. 出版人 2017(05)
    • [18].不是滋味的食物分享[J]. 大学生 2017(06)
    • [19].李福清及其俄罗斯汉学传统[J]. 东方翻译 2012(05)
    • [20].以语言与艺术为桥梁的汉学研究——林西莉教授访谈录[J]. 汉风 2017(00)
    • [21].翻译与汉学研究[J]. 国际汉学 2020(S1)
    • [22].论“后汉学”的内涵范畴与发展背景[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01)
    • [23].印度汉学研究的百年流变及前景展望(1918—2018)[J]. 国外社会科学 2019(04)
    • [24].简谈世界汉学发展历史[J]. 才智 2017(31)
    • [25].《国际汉学》2017年总目录[J]. 国际汉学 2017(04)
    • [26].汉学研究西人原名标注之管见[J]. 国际汉学 2017(01)
    • [27].钱存训先生对美国汉学研究的贡献[J].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5(06)
    • [28].“视角”观念及其对当代汉学研究的潜在影响[J]. 人文杂志 2015(05)
    • [29].推动古今经典导读 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台湾汉学研究中心阅读推广经验分享[J]. 新世纪图书馆 2015(10)
    • [30].翟理思《鼓浪屿简史》的撰述与其汉学研究[J]. 鼓浪屿研究 2020(01)

    标签:;  ;  ;  ;  ;  

    偏见与宽容 翻译与吸纳 ——理雅各的汉学研究与《论语》英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