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这一伟大构想是在我国现阶段出现了很多不和谐因素的背景下提出的,改革开放以来,人类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灵危机、人际危机、自然环境危机。当人面对物欲横流的世俗世界时,多少人由于以自我为中心而向外逐物,以自己物欲之满足为宗旨,不知省察物欲的虚妄和片面满足物欲的危害,结果心为物役,精神被污染扭曲,丧失了真正自我及内心安详宁静之真乐;多少人为了权、利和名不惜坑蒙拐骗,背信弃义,更有甚者兄弟父子反目成仇,结果使友情、亲情逐渐淡漠;又有多少人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片面观点支配下,大肆向自然掠夺资源,致使出现了全球变暖、草原沙化、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人们不断去思考和期盼建立一种理想的“和谐社会”。这种理想的“和谐社会”应该是包括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大量的“和谐”思想,它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佛教理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包括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佛教人生观、戒律观、修行观中讲究去无明、灭贪欲、守戒律、修心性,其中充满着身心和谐;佛教慈悲观、孝亲观、善恶观中讲究念慈悲、守孝道、行善事,其中蕴涵着人际和谐;佛教缘起观、平等观、中道观中讲究万物相联、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片面发展,其中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佛教思想中这些和谐理念既包含积极因素,又包含着消极因素。我们应择其精华,去其糟粕。本文基于对佛教思想中的和谐理念在当代的研究,分别从佛教的历史发展、佛教思想中包含的和谐理念、佛教思想和谐理念的辨析以及如何积极引导佛教思想中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论文的绪论部分分别对研究佛教思想的意义和目的、研究佛教思想的方法、佛教思想的研究的现状及佛教在中国的历史考察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佛教发源于印度,公元前二世纪左右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传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佛教思想在这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与中国传统思想互相融合,最终演变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思想中的很多精华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之中,成为了中国人日常办事的准则。佛教思想中讲修身养性、慈悲行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理念给我们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论文第一部分论述了佛教思想中的和谐理念,它包括身心和谐理念、人际和谐理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理念。论文的第二部分对佛教思想中的和谐理念进行了辨析,揭示了其中所包含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论文的第三部分论述了积极引导佛教思想中的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