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袁雪婷[1](2021)在《中小学教师师德问责体系对师德失范行为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杨成松[2](2020)在《民办高校师范生的师德教育问题研究 ——基于A校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之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师是否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是否承担的起立教育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在培养的师范生时,务必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高度重视,科学施教,保障条件,确保师范生的培养质量。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对民办高校A校师范类生培养过程中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途径、效果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发现了A校对师范生师德教育比较重视,师范生对普遍认同师德教育的重要性,对师德教育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总结起来有三个特点:一是学习名师榜样,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二是坚定办学方向,落实党对教育的领导,三是坚持成果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同时也发现A校在师德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师德教育效果未达预期、内容不全面、课程不完善、途径较单一、评价不科学等问题。同时也发现存在诸如师范生对从事教师职业带有功利性,部分教师存在师德师风问题等问题。分析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学校、个人三个方面的原因,社会方面的原因有市场经济改变了教师的价值观念,信息多元对师德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学校方面的原因有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落实不到位,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文化氛围不浓,师德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个人方面的原因有师范生学习师德知识积极性不高,师范生重教学技能而轻视师德素质,部分师范生看重教师的职业利益。最后,基于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现师范生师德素质的健康发展,培养“四有”好老师等因素考虑,提出了诸如设置思想政治类、教育法规类、职业道德类、教育理论类、中国传统文化类、教育技术类课程六大类课程以完善师德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实践服务、打造校园文化,教师言传身教方式来拓宽师德教育途径;通过探索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师范生师德实践教学监控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明确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内容、强化师德课堂质量保障的主题责任、完善师德课程质量激励与约束机制、积极推动社会评价师范生师德素质等方法来完善师德教育评价。
董文静[3](2020)在《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儒家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无可替代的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也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本价值观念,追求“君子”的优秀人格,一生不断完善自身的修养,这些文化精髓对当今的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的问题具有极大地修正与指导借鉴意义。高校体育教师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高校教育往前发展的重要力量。2019年12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突出强调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再次突出强调“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点目标与要求,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落实包含高校体育教师在内的高校教师师德水平建设。师德的建设更应扎根于传统优秀文化,汲取精华。因此,将传统儒家人文精神的精华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建设当中去,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是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应,更是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发展的重要一步。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从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的师德失范现象以及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入手分析,通过阐述儒家人文精神对于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修正指导作用,旨在探讨儒家人文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敬业意识薄弱、自我提升意识不强、育人意识不强等失范现象以及人文精神缺失,这不仅损害了高校体育教师的群体形象,更阻碍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表明了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亟待加强。2.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师师德水平的提升,有助于继承与传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新时代师德师风的建设,也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发展战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3.儒家以人为本、仁爱、博学、笃志、终身学习、尊师重教、诚信、忧患责任意识、义利观等人文精神可为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提供有效的文化元素支持。4.以“君子”人格为指导,依据义利关系、安贫乐道、仁礼并重、自省自克、经世致用等原则,构建的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规范指标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以及66个二级指标构成,该体系可为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建设提供有效的方法支撑。5.以“德治”思想为指导,建立一个既包含“德性”又包含“德行”在内的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由6个一级评价指标以及45个二级评价指标构成,可为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评价提供参考。6.基于儒家人文精神提出的弘扬“人本”精神,重塑教育理念、重视“义利”精神,提升个人品质、坚定“笃行”精神,力求精业博学、坚定“乐道”精神,提升敬业意识、遵循“师道”精神,发挥榜样作用等举措,可为提升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水平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7.可通过加强政策保障、健全教育法律法规、增大师资培训资金投入、完善师德考核制度、依法实施社会舆论管控等方式保障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落实。
李辉[4](2020)在《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业理想是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想在职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职业理想是职业实践的方向盘和指南针,任何职业生活都需要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肩负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特殊使命,更需要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有崇尚师德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历代教育家也均执着追求着“师范端严,学明德尊”的个人修养和教育境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和教师职业理想问题,并将教师职业理想教育置于教师培养的核心地位。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也激励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简洁概括激励着广大人民教师实现从世俗生活到精神自由、从个人价值到使命担当的发展跨越,为我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及师范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为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主力军,他们只有拥有崇高教师职业理想,才能形成可贵的师范气质和深厚教师情怀,才能调动起奉献教育事业的职业热情和奋斗意志。职业理想教育是高校师范生理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生职业理想培育的坚实保障。因此,对标“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整体要求,积极关注并研究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问题对师范生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及功能进行了阐释,明确了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及马克思主义职业观为理论指导,并借鉴了西方职业发展理论相关研究测量工具。同时,对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和要求进行了分析: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关乎新时代我国教育强国战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关乎新时代师范院校立德树人工作以及师范专业改革工作的成效;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整体要求成为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目标指引。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借鉴心理学研究方法编制了《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问卷》及《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并使用上述两个自编问卷进行了相关测量和调查,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主体差异、积极方面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剖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实施原则存在偏差”“内容体系有待完善”“路径依赖问题凸显”“合力结构尚未形成”等问题,并从学校、学生、国家及社会四方面分析了上述问题的成因。结合前期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结果,本文对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思路与举措进行了重点研究:一是在实施原则的调试方面,提出要遵循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协调、理论指导与实践熏陶相结合、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全方位教育相统一等原则;二是在内容体系建构方面,建议内容体系应涵盖政治信仰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职业认知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教育、教师职业情感教育以及教师从教信念教育等五个方面;三是在实践举措探索方面,梳理了以讲授、体验、榜样、环境和自我为核心的“五维”培育路径以及探索了构建“向师型”师范生课程体系、发挥以“实习支教”为核心的实践教育优势、发挥“榜样力量”的启迪与激励影响、彰显“师范教育”特质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激发高校师范生主体意识及自我教育积极性等对策。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完善高校师范生的“录取与退出机制”“效果评价机制”“国家支持机制”“社会引导机制”以及“家庭干预机制”等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支持机制的思路。其中,第一章“理论概述”是研究起点和基础;第二章“意义与要求”是研究的方向和指引;第三章“现状实证分析”和第四章“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是研究难点和切入点;第五章“思路与举措”是研究重点和落脚点。
王东[5](2020)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指导和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新时代我们要把全面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根本性的民生工程,这样才能建设成一支教学能力优、育人水平高、勇于为教育事业奉献的教师队伍。本文研究主要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有关的重要论述为理论依据,并结合近几年国家、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出台的各级各类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通过深入调查并结合自身岗位工作实际,对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进行了研究。经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可知,目前康巴什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教师队伍的结构比例失衡、教师流失逐年递增、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落伍、整体素养有待提高、教师培训还需进一步优化、管理机制不健全和管理者的管理方法落后等问题,无法实现新时代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高标准。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从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社会、学校和个人等方面进行了合理的原因分析,梳理后提出符合本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以期通过改变目前康巴什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充分发挥中小学教师的最大潜力,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康巴什区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鄂尔多斯市教育领域的领跑者。
金明[6](2020)在《中小学体育教师惩戒权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体育教师惩戒权是体育教师基于其职业身份而获得的一种强制性管理学生的权力,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促进学校各项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然而由于法律保障机制的欠缺和社会观念意识的冲击,中小学体育教师惩戒权行使的正当性遭到强烈质疑,正处于失落的边缘。为实现中小学体育教师惩戒行为的现代转型,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师惩戒权的理性回归,需要从根源上疏解其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践行困境。因此本文主要从教师惩戒权的概念入手厘定其基本边界,并以教育惩戒理论基础为依托,结合现实情境问题,客观分析当下中小学体育教师惩戒权的发展现状,挖掘惩戒权行使困境的深层致因,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突破路径。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主要是前言。首先从理论、实践及个人兴趣三个维度深层次概述了该论文的研究缘由;然后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师惩戒权面临的种种困境探析了选题的目的与价值,并详细解读了选题所涵盖的重要概念;最后在对比分析国内外研究者的学术成果前提下,对前沿文献进行了归类、整理及综述。第二部分是研究对象与方法阐述。本研究主要以中小学体育教师惩戒权为研究对象,以湘黔两省共15所学校的220名学生及120名中小学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为仔细寻求中小学体育教师惩戒权的问题根源,解决问题的实质,最终确定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专家咨询法。第三部分是中小学体育教师惩戒权使用现状调查。主要从教师惩戒权使用频率、依据与目的、方式的选择、实施效果、影响因素、法律保障、人口学特征等方面调查研究中小学体育教师惩戒权的现实使用状况,结果表明:惩戒权的使用频率偏低;惩戒权的行使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行使惩戒的目的不明确,存在连带惩戒的现象;惩戒方式主要包括体力罚和任务型惩戒;惩戒的实施能够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影响惩戒权行使的最主要因素是家长的态度;行使惩戒缺乏相应法律保障;不同性别、年龄、文化层次、职称等级、地域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惩戒权使用的频率存在明显的差别。总体来说,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惩戒权的使用境况令人堪忧,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第四部分是中小学体育教师惩戒权使用存在的问题探究。在整体把握中小学体育教师惩戒权使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中小学体育教师惩戒权使用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包括行使惩戒权的标准、依据和范围不明,社会舆论和教育行政压力,体育教师合法权益保障欠缺,中小学体育教师惩戒权的不当使用,学生自身问题,家长对体育教师惩戒权的态度。第五部分是影响中小学体育教师合理行使惩戒权的因素分析。主要从立法、社会、学校、体育教师自身四个层面对影响中小学体育教师行使惩戒权的因素进行分析。立法层面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当前国家尚未制定与惩戒相关的法律法规、教师惩戒权的边界尚不明晰、教育诉讼和申诉救济机制不健全;社会层面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舆论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惩戒行为的攻击、传统教育观与教师观的影响、家长和学生对惩戒权的认知偏见及过度维权;学校层面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学校惩戒制度建设失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存在诸多误区、体育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不合理;体育教师自身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惩戒和体罚认知模糊、惩戒权的不当行使、缺乏惩戒权的自我反思与确认。第六部分是规范中小学体育教师惩戒权行使的措施和建议。基于中小学体育教师惩戒权的现状考察及问题原因分析,主要从立法、社会、学校、自身四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立法层面主要包括在上位法中确立教师惩戒权的法律地位、廓清教师惩戒权的合法界限、制定教师惩戒权具体的实施细则、建立健全教师惩戒的监督与救济机制;社会层面主要包括社会舆论宣传教师惩戒的正向作用、加强学生及家长有关惩戒的法制教育学习、搭建家校沟通的有效平台、建立完善的教育惩戒的法律救济渠道;学校层面主要包括构建可操作性的学校惩戒制度、开展学校体育惩戒案例的分享和学习、规范体育教师惩戒行为、健全体育教师惩戒权的科学机制;教师个人层面主要包括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强化自身法律观念、提升教育惩戒的综合素养、完成惩戒权的自我确认。
许慧[7](2020)在《新时代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教育是实现新时代总任务的基础工程。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教育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千秋万代。小学教育是初等教育的基础,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段,而小学教师又是初等教育的领路人,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加强新时代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小学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非凡的意义。本文选取了衡阳市四所小学的教师、小学生、家长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了解新时代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发现大部分学生与家长对老师的工作态度、责任心以及教学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新时代背景下,市场经济、网络信息多元化及不良意识形态的影响,导致部分小学教师的师德素养较低、职业理想信念不坚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妥善处理价值、功名、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想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小学教师队伍,需统筹各界力量。社会支持是重要保障,学校配合是核心动力,教师自身素质提升是关键因素,只有在外部环境刺激及小学教师师德内化作用下,新时代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才能迈向新的台阶。
于相茹[8](2020)在《辽阳市五所中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基础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民族复兴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在班集体中承担着思想品德教育和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职责。班主任工作水平的提高,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还会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更会大大提高学校的整体工作水平。班主任的专业发展需要从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与能力出发,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班主任的发展需求,搭建个性化的班主任成长平台,建立全覆盖、分层次、科学合理的班主任专业发展体系。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师发展阶段理论,将班主任划分为新手型班主任、成长型班主任、骨干型班主任和专家型班主任四个阶段,分层分类对班主任的专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辽阳市Y中协作体的5所中学为例,对其班主任进行问卷调查,对其德育领导及部分班主任进行深入访谈,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差异性分析等分析方法,研究各发展阶段班主任的专业发展现状与需求,发现班主任专业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经过调查分析,发现了班主任的教育理念需要更新,师德需要加强;班主任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班主任的专业能力欠缺;班主任的自主发展意识不强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在观念层面,要树立班主任专业发展观念,重视班主任专业发展,还要加强引导,树立人的全面发展观。对于政府与学校层面,一是要建立特色化的班主任培养体系;二是要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三是要增强班主任培训的实效性;四是要制定科学公正的考核、激励机制;五是要合理规定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对于班主任自身而言,要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学习反思能力。
高凯歌[9](2019)在《A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就《2017-2020年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实施发表意见。其中明确提出:“省一级建立专项督查机制,对三期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与管理、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工作情况进行专项督查。”而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最不可忽视的正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近年来,我国幼儿教师虐童事件层出不穷。从“携程亲子园”事件到“北京红黄蓝幼儿园”事件,这些虐童案件的发生,极大地动摇了家长对于幼儿教师的信任度,也让幼儿园教师在展开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困难。在国家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的第三条提出:“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了解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以及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提升策略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以A区幼儿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A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了解当前A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现状,以及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从理论上为提高A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寻找可行性策略,为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提供相关理论支撑,丰富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研究。从实践方面上,对A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能引起幼儿教师及幼儿园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视,有利于矫正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加强幼儿教师的物质保障,改善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刻板印象,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对提高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具有一定的帮助。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对A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进行研究。本研究选取了 A区5所公办幼儿园和5所民办幼儿园共计140名幼儿教师发放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调查问卷。根据研究的目的、幼儿园的性质、教龄等特征,最终抽取民办幼儿园与公办幼儿园共计6名幼儿教师进行深度访谈。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点:A区幼儿园教师的年龄性别教龄等基本情况。第二点:A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包括:1、幼儿教师对自我职业道德评定及对同事教师职业道德的评定情况。2、幼儿教师对教师职业道德法规法规的了解程度3、对当前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通过对A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调查发现A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现状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幼儿教师自身爱岗敬业精神不强,幼儿教师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欠佳。幼儿教师生活压力较大。2、幼儿教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存在问题。幼儿园只注重教学成绩,忽视对教师的思想、生活关心。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培训不理想等。3、社会层面。社会刻板印象导致幼儿教师队伍女性居多男性较少,影响幼儿教师的职业地位,国家对幼儿园教育投入资金不足,幼儿教师职业道的缺少立法。根据上述幼儿教师职业道德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从幼儿教师方面,加强幼儿教师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加强幼儿教师对职业的认同度。从幼儿园方面,优化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评定细则,建立内外评定相结合的职业道德评定机制,加强幼儿教师岗前培训。从社会层面,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作用,改善社会对幼儿教师的刻板印象。政府加大财政支持,推进幼儿教师在编与非在编教师同工同酬。推进学前教育立法,使幼儿教师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方艳[10](2019)在《新时代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正在教育体制改革,各个方面、不同层次的教育改革举措不断推出,以期解决我国教育现实中的诸多问题,使我国各层次的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师德建设关系到我国民族复兴的大计,在教师的所有素养中,师德是第一位的,“师者,人之模范也”。合格的教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违反师德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严重影响教师队伍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当前师范生的师德教育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承担师范生教育的高校应加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因为这对于造就一批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对研究的缘由、意义和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为本研究提供现实基础。第二部分:对当前师范生师德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当前高校师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社会环境方面、高校教育方面、师范生自身方面进行了归因分析。第三部分:根据相关文献和研究,对新时代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是全面提高师范生素质的现实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需要。第四部分:根据新时代关于师德教育的相关论述,提出了新时代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五部分:在对师范生师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强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实效性对策。主要从高校、师范生自身、师德教育的环境这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其中实施“五位一体”的师德教育体系是最大的创新之处,除此之外还要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的师德、发挥师范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营造有利于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二、浅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2)民办高校师范生的师德教育问题研究 ——基于A校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提出 |
1.研究缘起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三)概念界定 |
1.师德 |
2.师范生 |
3.师德教育 |
4.民办高校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思路 |
3.研究方法 |
一、民办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现状调查——来自A校的调查 |
(一)个案简介 |
(二)研究过程 |
(三)调查结果 |
(四)民办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
1.师德教育效果未达预期 |
2.师德教育的内容不全面 |
3.师德教育的课程不完善 |
4.师德教育的途径较单一 |
5.师德教育的评价不科学 |
二、民办高校校师范生师德教育问题的成因 |
(一)社会方面的原因 |
1.市场经济改变了师范生关于教师职业价值的认识 |
2.信息多元对师德教育提出新要求 |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
1.师范专业内涵建设有待加强 |
2.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浓 |
3.师德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
(三)个人方面的原因 |
1.师范生学习师德知识积极性不高 |
2.师范生重教学技能而轻师德素质 |
3.部分师范生看重教师职业的经济利益 |
三、民办高校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对策 |
(一)完善师德教育课程体系 |
1.思想政治类课程 |
2.教师法规类课程 |
3.职业道德类课程 |
4.教育理论类课程 |
5.教学实践类课程 |
6.教育技术类课程 |
(二)拓宽师德教育途径 |
1.实践服务强化师德 |
2.校园文化培育师德 |
3.言传身教铸就师德 |
(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
1.探索创新教育模式 |
2.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
3.加强师范生师德实践教学监控 |
(四)优化师德教育评价 |
1.明确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内容 |
2.强化师德课程质量保障主体责任 |
3.完善师德课程质量激励与约束机制 |
4.积极推动社会评价师范生师德素质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民办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3)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儒家人文精神 |
1.3.2 高校体育教师 |
1.3.3 高校体育教师师德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国内对体育教师师德的研究现状 |
2.1.2 国内对高校体育教师师德的研究现状 |
2.1.3 国内对儒家人文精神的研究现状 |
2.1.4 国内对儒家文化融入体育道德的研究现状 |
2.1.5 国内对儒家人文精神融入体育的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关于儒家人文精神的研究现状 |
2.2.2 国外关于体育道德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归纳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
4.1.1 儒家思想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 |
4.1.2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建设整体现状 |
4.1.3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的问题 |
4.1.3.1 原有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乏力 |
4.1.3.2 高校体育教师相关法律法规较少 |
4.1.3.3 体育教师社会地位不高 |
4.1.3.4 政治思想觉悟有提升空间 |
4.1.3.5 爱岗敬业意识薄弱 |
4.1.3.6 教师自身提升意识淡薄 |
4.1.3.7 部分教师责任心缺少 |
4.1.3.8 功利主义倾向 |
4.1.3.9 育人意识淡薄,忽视德育工作 |
4.1.3.10 学术风气不正 |
4.1.3.11 部分教师精业博学程度不高 |
4.1.3.12 部分教师以身作则意识淡薄 |
4.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
4.2.1 成就“君子”的理想人格目标 |
4.2.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任务 |
4.2.2.1 体现儒家“人文”精神 |
4.2.2.2 突出高校体育教师特点 |
4.2.2.3 强化“立德树人”思想 |
4.3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原则 |
4.3.1 坚持“安贫乐道”原则,实现师德与自身职业特征相统一 |
4.3.2 坚持“仁礼并重”原则,实现师德与社会关系相制约 |
4.3.3 坚持“自省自克”原则,实现师德与个人道德品质相统一 |
4.3.4 坚持“经世致用”原则,实现师德标准的系统性、可操作性 |
4.4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元素与方式 |
4.4.1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元素 |
4.4.1.1 以人为本 |
4.4.1.2 忧患、责任、奉献精神 |
4.4.1.3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
4.4.1.4 自省自克 |
4.4.1.5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4.4.1.6 尊师而惮,耆艾而信,知微而论 |
4.4.1.7 内诚于心、外信于人 |
4.4.1.8 君子义以为上 |
4.4.1.9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
4.4.1.10 夫子教人,各因其才 |
4.4.1.11 有教无类 |
4.4.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方式 |
4.4.2.1 以“君子”人格为指导,构建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规范指标体系 |
4.4.2.2 以“德治”思想为指导,建立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 |
4.5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与保障 |
4.5.1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 |
4.5.1.1 弘扬“人本”精神,重塑教育理念 |
4.5.1.2 重视“义利”精神,提升个人品质 |
4.5.1.3 坚定“笃行”精神,力求精业博学 |
4.5.1.4 坚定“乐道”精神,提升敬业意识 |
4.5.1.5 遵循“师道”精神,发挥榜样作用 |
4.5.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保障 |
4.5.2.1 政府发挥作用,加强政策保障 |
4.5.2.2 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法制保障 |
4.5.2.3 加大培训投入,保障师资质量 |
4.5.2.4 完善考核制度,加强学校保障 |
4.5.2.5 依法管理舆论,加强社会保障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4)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重点难点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相关理论概述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内涵及功能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内涵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概念结构模型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功能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及功能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功能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职业观 |
第二章 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和要求 |
一、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 |
(一)促进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及教师队伍建设实施 |
(二)推动新时代我国师范院校“立德树人”工作开展 |
(三)助力新时代我国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深化改革 |
二、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方向与要求 |
(一)根本方向:培育“四有”好老师 |
(二)职责要求:做好“四个引路人” |
第三章 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现状实证分析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问卷编制及使用 |
(一)编制目的 |
(二)编制方法 |
(三)编制过程 |
(四)问卷使用 |
二、当前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现状分析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主体差异分析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当前的积极方面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实施原则存在偏差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容体系有待完善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路径依赖问题凸显 |
(四)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合力结构尚未形成 |
二、当前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弱化的成因分析 |
(一)学校原因: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及教育有效性不足 |
(二)学生原因:师范生职业理想塑造自觉性差 |
(三)国家原因:薪酬待遇及社会保障不佳 |
(四)社会原因:社会价值观影响及就业形势压力 |
第五章 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思路与举措 |
一、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工作原则调适 |
(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协调原则 |
(二)理论指导与实践熏陶相结合原则 |
(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融合原则 |
(四)专业教育与全方位教育相统一原则 |
二、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容体系建构 |
(一)政治信仰与爱国主义教育 |
(二)教师职业认知教育 |
(三)教师职业认同教育 |
(四)教师职业情感教育 |
(五)教师从教信念教育 |
三、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实践举措探索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路径选择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对策提升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机制支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访谈提纲》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问卷(正式版)》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5)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2.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及现实依据 |
1.论文的理论依据 |
2.论文的现实依据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
(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教育的发展概括 |
(二)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 |
1.编制配置情况 |
2.年龄结构情况 |
3.性别结构情况 |
4.职称结构情况 |
5.教师流失情况 |
(三)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现状 |
1.教师的业务能力方面 |
2.教师的职业道德方面 |
(四)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现状 |
1.教师培训的目标 |
2.教师培训的形式 |
3.教师培训的内容 |
(五)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管理情况 |
1.激励制度及评价机制 |
2.管理者的管理方法 |
二、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队伍总量不足 |
(二)教师队伍结构比例不合理 |
1.年龄结构比例不合理 |
2.性别结构比例失衡严重 |
3.职称结构比例不合理 |
(三)教师流失严重 |
(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落后,师德师风形势严峻 |
1.少量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落伍,业务素质不强 |
2.少量教师的理想信念动摇,师德师风现状堪忧 |
(五)教师培训缺乏统筹规划,培训制度建设尚不完善 |
(六)学校管理机制不合理和管理者的管理方法落后 |
1.管理机制不合理 |
2.管理方法落后 |
三、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政策方面 |
1.编制核定方案缺乏灵活性 |
2.教师招聘政策不合理 |
3.教师培训制度不完善 |
4.职称评聘制度不合理 |
5.师德师风制度落实不到位 |
(二)社会方面 |
1.政府管理方面 |
2.社会氛围方面 |
(三)学校方面 |
1.评优评先不公平 |
2.激励措施不完善 |
3.学校文化环境的影响 |
(四)个人方面 |
1.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差 |
2.自我发展内驱力欠缺 |
四、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 |
(一)创新和规范教师编制配置标准,建立教师储备制度 |
1.创新和规范教师编制配置标准 |
2.建立教师储备制度 |
(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
1.严把教师入口关 |
2.严选教师招聘对象 |
3.制定合理的教师招聘政策 |
(三)规范职称制度,改善激励机制 |
1.建立灵活的职称评聘制度 |
2.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保障联动机制 |
(四)发挥骨干教师模范带头作用,提升教师的专业化能力 |
1.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
2.利用互联网平台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
3.加强校际交流,促进师资均衡 |
(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1.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
2.树立高尚的教师职业观 |
3.弘扬高尚师德 |
(六)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提升培训效果 |
1.完善教师培训的制度保障 |
2.实施分层、分类培训工程 |
3.完善培训问效制度 |
(七)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让教师安心从教 |
1.表彰先进,加大对教师的宣传力度 |
2.保障教师住房,实施教师暖心工程 |
(八)加强校长队伍的培养,完善校长职级制 |
1.建立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 |
2.完善中小学校长职级制与考核办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中小学体育教师惩戒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
1.1.2 维护中小学校体育教师合法权益的实践诉求 |
1.1.3 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3.1 惩戒与惩罚 |
1.3.2 权力与权利 |
1.3.3 教育惩戒 |
1.3.4 教师惩戒权 |
1.4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4.1 国内外教育惩戒权研究综述 |
1.4.2 国内外教师惩戒权研究综述 |
1.4.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基本思路 |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咨询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访谈调查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体育教师惩戒权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1 体育教师惩戒权的内涵意义 |
3.1.2 体育教师惩戒权表现形式和分类 |
(1)体育教师惩戒权的表现形式 |
(2)体育教师惩戒权的基本分类 |
3.1.3 体育教师行使惩戒权的目的与价值 |
(1)体育教师行使惩戒权的目的 |
(2)体育教师行使惩戒权的价值 |
3.1.4 体育教师惩戒权的合理性及适用范围 |
(1)体育教师惩戒权存在的合理性 |
(2)体育教师惩戒权的适用范围 |
3.2 中小学体育教师惩戒权使用现状调查 |
3.2.1 中小学体育教师惩戒权使用现状总体描述 |
3.2.2 中小学体育教师惩戒权使用现状的人口学特征 |
(1)性别结构特征 |
(2)年龄结构特征 |
(3)文化程度结构特征 |
(4)职称结构特征 |
(5)地域结构特征 |
3.3 中小学体育教师惩戒权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3.1 中小学体育教师行使惩戒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行使惩戒权的标准、依据和范围不明 |
(2)社会舆论和教育行政压力 |
(3)体育教师合法权益保障欠缺 |
(4)中小学体育教师惩戒权的不当使用 |
(5)学生自身问题 |
(6)家长对体育教师惩戒权的态度 |
3.3.2 影响中小学体育教师合理行使惩戒权的因素分析 |
(1)立法层面因素 |
(2)社会层面因素 |
(3)学校层面因素 |
(4)体育教师自身因素 |
3.4 规范中小学体育教师惩戒权行使的措施和建议 |
3.4.1 中小学体育教师行使惩戒权的原则 |
(1)教育性原则 |
(2)公正性原则 |
(3)合法性原则 |
(4)科学性原则 |
3.4.2 中小学体育教师科学行使惩戒权的对策建议 |
(1)立法层面 |
(2)社会层面 |
(3)学校层面 |
(4)体育教师层面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7)新时代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方法 |
1.3.1 研究的重点难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第2章 新时代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新时代 |
2.1.2 职业道德 |
2.1.3 教师职业道德 |
2.2 新时代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和特点 |
2.2.1 新时代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
2.2.2 新时代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
2.3 新时代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 |
2.3.1 有助于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
2.3.2 有助于小学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
2.3.3 有助于我国建成教育强国打下基础 |
第3章 衡阳市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现状问卷调查 |
3.1 问卷调查情况 |
3.1.1 问卷调查对象 |
3.1.2 问卷调查方法 |
3.1.3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
3.2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3.2.1 学生家长对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调查评价结果 |
3.2.2 学生对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调查结果 |
3.2.3 教师自身对教师职业道德访谈结果 |
3.3 新时代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原因分析 |
3.3.1 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
3.3.2 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章 新时代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影响因素 |
4.1 网络信息多元化和不良意识形态的影响 |
4.1.1 网络信息多元化的影响 |
4.1.2 不良意识形态的影响 |
4.2 评价机制不合理和培训方法不恰当的影响 |
4.2.1 评价机制不合理的影响 |
4.2.2 培训方法不恰当的影响 |
4.3 教师自我为中心意识和心理素质差的影响 |
4.3.1 教师自我为中心意识的影响 |
4.3.2 教师心理素质差的影响 |
第5章 新时代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
5.1 社会支持是加强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 |
5.1.1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
5.1.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5.1.3 加大政府投入 |
5.2 学校配合是提升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 |
5.2.1 树立“以师为本”的管理理念 |
5.2.2 改善传统的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模 |
5.2.3 构建“四位一体”的道德监督体系 |
5.3 教师自身素质提升是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动力 |
5.3.1 加强小学教师自身修养 |
5.3.2 培养小学教师健康人格 |
5.3.3 提高小学教师道德辨识能力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辽阳市五所中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基于班主任的教育职责需要 |
(二)基于班主任的评价制度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班主任专业发展 |
(二)班主任的专业发展阶段 |
四、文献综述 |
(一)关于班主任专业发展内容的研究 |
(二)关于提升班主任专业发展策略的研究 |
(三)关于班主任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五、调查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班主任专业发展现状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目的 |
二、研究问题及假设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假设 |
三、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设计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访谈提纲设计 |
四、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一)问卷的信度分析 |
(二)问卷的效度分析 |
五、问卷的调查实施 |
(一)问卷调查的实施 |
(二)访谈调查的实施 |
第三章 班主任专业发展现状调查的数据分析 |
一、基于人口统计学变量的结果分析 |
(一)班主任的年龄分布情况 |
(二)班主任工作年限分布情况 |
(三)班主任的发展阶段分布情况 |
(四)班主任的工作原因分布情况 |
二、班主任的专业发展现状各维度的调查分析 |
(一)教育理念 |
(二)专业知识 |
(三)专业能力 |
(四)自我发展意识 |
三、不同发展阶段班主任的专业发展现状差异性分析 |
(一)教育理念 |
(二)专业知识 |
(三)专业能力 |
(四)自我发展意识 |
四、调查结论 |
(一)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
(二)班主任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
第四章 班主任专业发展现状的讨论 |
一、班主任专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
(一)班主任的教育理念需要更新,师德需要加强 |
(二)班主任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
(三)班主任专业能力欠缺 |
(四)班主任的自主发展意识不强 |
二、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观念层面 |
(二)政府与学校层面 |
(三)班主任层面 |
第五章 班主任专业发展现状的对策 |
一、观念层面 |
(一)树立班主任专业发展观念,重视班主任专业发展 |
(二)加强引导,树立人的全面发展观 |
二、政府与学校层面 |
(一)建立特色化的班主任培养体系 |
(二)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
(三)增强班主任培训的实效性 |
(四)制定科学公正的考核、激励机制 |
(五)合理规定班主任的工作任务 |
三、班主任层面 |
(一)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
(二)提高学习反思能力 |
第六章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致谢 |
个人情况简介 |
(9)A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国家政策的要求 |
1.1.2 目前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发展存在问题 |
1.1.3 个人的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关注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幼儿教师 |
1.4.2 职业道德 |
1.4.3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 |
1.5 理论基础 |
1.5.1 主体性道德人格 |
1.5.2 社会刻板印象 |
1.5.3 需求层次理论 |
第2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的内容 |
2.3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4 研究工具的选择 |
2.5 研究方法 |
第3章 A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
3.1 问卷的调查实施与结果分析 |
3.1.1 问卷的调查实施 |
3.1.2 问卷的结果分析 |
3.2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
3.2.1 幼儿教师自身问题 |
3.2.2 幼儿园在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3.2.3 社会在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幼儿园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幼儿教师自身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1 幼儿教师主体性道德人格不健全 |
4.1.2 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度低 |
4.2 幼儿园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缺少良好的工作氛围 |
4.2.2 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培训片面化 |
4.3 社会在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中的问题原因分析 |
4.3.1 幼儿园投入经费不足 |
4.3.2 社会刻板印象 |
4.3.3 缺少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立法 |
第5章 加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
5.1 从幼儿教师方面加强职业道德 |
5.1.1 加强幼儿教师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 |
5.1.2 提高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度 |
5.2 从幼儿园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加强职业道德 |
5.2.1 优化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评定细则 |
5.2.2 加强岗前培训、丰富在职培训形式 |
5.3 从社会层面加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 |
5.3.1 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作用 |
5.3.2 政府财政扶持 |
5.3.3 推进学前教育立法 |
第6章 反思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6.3 研究反思与展望 |
6.3.1 研究反思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新时代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1.选题的理论意义 |
2.选题的实践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
1.研究内容 |
2.研究目标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1.研究特色 |
2.创新之处 |
(六) 相关概念界定 |
1.新时代 |
2.师范生 |
3.师范生师德教育 |
二、新时代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
(一)当前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现状调查研究 |
1.调查思路 |
2.样本简介 |
3.研究过程 |
(二)当前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现状 |
1.当前师范生师德教育取得的成绩 |
2.当前师范生师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三)当前师范生师德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1.高校师德教育的不足 |
2.师范生自身存在不足 |
3.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 |
三、新时代师范生师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
1.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水平,学会如何教书 |
2.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师德水平,学会如何育人 |
(二)是全面提高师范生素质的现实需要 |
1.有利于促进师范生道德素质的提升 |
2.有利于促进师范生知识素质的提升 |
3.有利于促进师范生能力素质的提升 |
(三)是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
1.有利于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
2.有利于提升社会道德 |
四、新时代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及其要求 |
(一)新时代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
2.个人品德养成教育 |
3.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
4.现代教育理念教育 |
(二)新时代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
1.高校师德教育工作中的基本要求 |
2.师范生自身师德养成的基本要求 |
五、加强新时代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对策 |
(一)实施“五位一体”的师德教育体系 |
1.加强课程教学,培养师范生的师德信仰 |
2.开展主题活动,强化师范生的师德体验 |
3.通过教育实践,提高师范生的师德践行能力 |
4.利用校园文化,营造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氛围 |
5.运用师德评价,增强师范生的师德自律意识 |
(二)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 |
1.选取师德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师德课程的教学 |
2.加强高校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 |
(三)发挥师范生师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 |
1.师范生自身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
2.师范生自身要注重实践 |
3.师范生要将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
(四)营造有利于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
1.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2.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
3.加强社会对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关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问卷 1(在读师范生版)问卷调查结果 |
附录 2:问卷 2(已毕业)问卷调查结果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四、浅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学教师师德问责体系对师德失范行为影响的研究[D]. 袁雪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民办高校师范生的师德教育问题研究 ——基于A校的个案研究[D]. 杨成松. 西南大学, 2020(05)
- [3]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D]. 董文静.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D]. 李辉.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 王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6]中小学体育教师惩戒权问题研究[D]. 金明.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新时代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 许慧. 南华大学, 2020(01)
- [8]辽阳市五所中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D]. 于相茹.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9]A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的研究[D]. 高凯歌.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10]新时代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研究[D]. 方艳.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