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JAK2V617F突变与骨髓增殖性疾病(MPD)的关系。方法:1、对236例MPD或其他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诊断,并按疾病进行分类。2、常规方法抽提所有患者的基因组DNA。3、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检测所有患者JAK2基因V617F突变,并对部分病人的PCR产物进行测序。4、分析各种疾病JAK2V617F突变的阳性率,比较JAK2V617F阳性与阴性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的关系。结果:(1)236例患者包括BCR-ABL(-)的MPD患者157例,其中PV44例,ET 63例,PMF 48例,CNL 1例,CEL 1例;BCR-ABL(+)的CML26例;MDS 26例;CMML5例;AML 13例;ALL 2例;CLL 2例;淋巴瘤5例。(2)应用AS-PCR法共检出JAK2V617F阳性患者共110例。其中BCR-ABL(-)的MPD患者JAK2V617F(+)107例,总体阳性率68.1%,包括PV患者40例(阳性率91%),ET患者39例(阳性率62%),PMF 27例(阳性率56%)以及1例CNL患者。还分别在MDS、CMML及AML患者中各检出1例JAK2V617F(+)患者。26例BCR-ABL(+)的CML患者中无一例检测出JAK2V617F突变。9例淋系肿瘤(ALL、CLL及淋巴瘤)患者亦未检测出JAK2V617F突变。(3) BCR-ABL(-)的MPD患者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率(68.1%)明显高于CML及其他疾病患者(P<0.05)。在MPD患者中PV组、ET组、PMF组的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进一步进行组间两两比较,PV组的JAK2V617F突变阳性率高于ET组和PMF组(P=0.01;P<0.05)。ET组和IMF组比较,JAK2V617F基因突变率无显著差异(P=0.548)。44例PV患者中40例JAK2V617F阳性者与4例JAK2V617F阴性患者相比较,阳性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与阴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性别、年龄、肝脾肿大、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增生程度、骨髓纤维化、并发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63例ET患者中JAK2V617F阳性组(39例)与阴性组(24例)相比较,参数包括性别、年龄、肝脾肿大、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骨髓增生程度、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并发症等。结果发现阳性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以及血栓并发症较阴性组增高且有显著性差异(P=0.004,P<0.05,P=0.015),其它各项均无统计学差异。27例JAK2V617F阳性的PMF患者与21例JAK2V617F阴性的PMF患者对比,阳性组白细胞计数与阴性组对比升高(P=0.04),两组性别、年龄、肝脾肿大、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骨髓增生程度、骨髓纤维化程度、并发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本组病例在BCR-ABL阴性的MPD中JAK2V617F突变总体阳性率为68.1%,其中PV 91%,ET 62%,PMF56%;而在BCR-ABL阳性的CML中阳性率为0。(2)JAK2V617F突变在PV、ET和PMF患者中的发生率具有明显差异性,PV患者的突变阳性率显著高于ET和PMF患者。(3)在非典型MPD中,发现了1例CNL患者存在JAK2V617F突变,其意义有待进一步确定。(4)本实验在MDS、CMML及AML患者中各检出1例JAK2V617F阳性患者,而在ALL、CLL及淋巴瘤患者中未检测到该突变,说明JAK2V617F突变仅见于髓系血液肿瘤,在淋系血液肿瘤中不存在该突变。(5)在经典MPD患者中,即PV、ET、PMF患者中JAK2V617F突变阳性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均较阴性组高。PV患者突变阳性组的血小板计数也较阴性组升高。ET患者突变阳性组除白细胞增多外,血红蛋白水平和发生血栓的几率均较阴性组显著增高。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JAK2V617F基因突变在骨髓增殖性疾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5(02)
- [2].JAK2V617F基因突变在骨髓增殖性疾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21)
- [3].24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JAK2V617F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15(29)
- [4].JAK2V617F与骨髓增殖性疾病致脑血管病的关系[J].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3(03)
- [5].JAK2V617F基因突变在早期骨髓增殖性疾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11(03)
- [6].伴JAK2V617F突变的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4(03)
- [7].30例骨髓增生性疾病JAK2V617F基因突变检测分析[J]. 黑龙江医学 2013(06)
- [8].继发性癫痫JAK2V617F点突变研究(附一例报道)[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11(02)
- [9].青海140例典型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蛋白激酶JAK2V617F点突变的检测分析[J]. 青海医学院学报 2011(02)
- [10].JAK2V617F突变分型和相对定量研究——附123例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检测结果分析[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9(03)
- [11].JAK2V617F基因突变与骨髓增生性疾病[J]. 实用临床医学 2009(02)
- [12].骨髓纤维化JAK2V617F突变的临床意义[J]. 临床误诊误治 2012(11)
- [13].骨髓增殖性疾病JAK2V617F点突变研究[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09(03)
- [14].JAK2V617F基因检测在骨髓增生性疾病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J]. 中国当代医药 2013(01)
- [15].埃罗替尼对JAK2V617F阳性细胞体外增殖分化的影响[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2(02)
- [16].高分辨熔解曲线分析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JAK2V617F基因突变[J]. 中国热带医学 2011(04)
- [17].骨髓增殖性疾病中JAK2V617F基因突变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1(04)
- [18].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栓发生与JAK2V617F基因相关性的荟萃分析[J]. 癌症进展 2014(02)
- [19].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JAK2V617F突变30例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 宁夏医学杂志 2013(08)
- [20].干扰素α治疗JAK2V617F阳性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疗效观察[J]. 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5(03)
- [21].骨髓增殖性肿瘤中JAK2V617F突变与Ⅰ型细胞因子受体相关性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2(09)
- [22].JAK2V617F点突变与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临床相关性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12)
- [2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一例JAK2V617F突变研究[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4(03)
- [24].干扰素-α对骨髓增殖性肿瘤JAK2V617F基因表达的影响[J].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1(03)
- [25].通过网织血小板及JAK2V617F基因突变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评估血栓发生率的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72)
- [26].亚砷酸对JAK2V617F阳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的影响[J]. 现代肿瘤医学 2012(08)
- [27].吉林地区深静脉血栓患者JAK2V617F突变[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22)
- [28].JAK2V617F基因突变在骨髓增殖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 中国当代医药 2011(18)
- [29].干扰素α-2b治疗JAK2V617F阳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效果分析[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7(02)
- [30].JAK2V617F基因突变的定量测定及在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中的应用[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16)
标签:骨髓增殖性疾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