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饱和土壤渗透特性及饱和入渗机理试验研究

非饱和土壤渗透特性及饱和入渗机理试验研究

论文摘要

非饱和渗透系数的确定与土中水—气运动规律是非饱和土壤水分入渗问题研究的关键。由于非饱和土中水的渗透性难以测定,许多学者提出的渗透性函数形式又极为不统一,使得目前还没有一种仪器或函数形式得以推广,也无法满足非饱和土理论研究以及工程实践的要求。土壤积水入渗过程中土中气体压力的变化规律及对入渗过程的影响对节水灌溉和水土保持等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图通过试验研究、理论推导两个方面,对非饱和渗透系数的确定及积水入渗过程中土中水—气运动规律进行较为全面、深入地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本文从非饱和土渗透特性研究的需要出发,针对目前研制的非饱和土渗透仪的不足,根据非饱和土稳态渗流试验装置量测非饱和渗透系数的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型非饱和土稳态渗流试验装置研制开发的整体思路,完成了重要内容的研制。采用稳态水压力发生器作为水压力控制系统,实现了压力的稳定控制和渗透水量的精确测定。针对新型稳态渗流试验装置工作原理,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通过对试验结果的拟合分析,明确了土壤非饱和渗透系数随土壤饱和度的变化关系。(2)运用邵龙潭相介质的相互作用原理并结合水力学中层流阻力中渗透流速的概念重新推导了饱和与非饱和土壤水分的运动方程,给出了单一均质饱和与非饱和土壤渗透系数的理论表达式。根据饱和土渗透系数方程,考察了土水相互作用力系数的物理基础。由稳态渗流方法量测非饱和渗透系数的水力条件,分析了非饱和渗透系数理论表达式的应用。(3)通过理论分析了非饱和土积水入渗条件下,土中气体压力对入渗区土体平衡的影响,并建立了理想状态下土体平衡的临界条件。通过试验验证了土体平衡状态的存在形式。试验结果表明,入渗土体孔隙率和初始含水量决定着入渗初始阶段土中气体的运动形态和入渗过程。土体的孔隙率越大、初始含水量越小,入渗初期作用水层对土中气体的封闭作用越弱,气体越容易逸出,逸出过程中对土表附近土体的扰动程度和范围越大,土中气体压力的波动幅度和频率越大,并导致入渗率出现阶梯状变化;反之,入渗初期作用水层对土中气体的封闭作用越强,气体越难逸出,入渗土体内越易出现裂缝,且气体逸出时只对裂缝以上土体有扰动,而裂缝以下土体则几乎不受扰动,气体压力波动的幅度和频率也越小,入渗率显著减小,并可能造成入渗过程的停止。(4)通过试验发现,入渗土体内存在两个明显的分界面,将湿润锋以外的另一锋面给出了定义,将其定义为饱和锋,通过对破坏土体的平衡分析说明了定义的合理性。试验结果表明,饱和锋的位置与入渗过程有关。对于结构较疏松的土体,饱和锋的位置随着土体扰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对于结构较牢固的土体,饱和锋的位置随着裂缝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从饱和锋的位置出发,研究了土体结构出现整体破坏的过程,并将土体破坏分为三个阶段,对应三种不同的状态:临界状态、过渡状态和稳定平衡状态。(5)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当入渗土柱内出现裂缝时,裂缝的形状不同。对于具有一定粘性的土(硅微粉),土体出现裂缝时,因为土颗粒之间存在粘性,裂缝面多不规则。对于砂性土(粉煤灰、细砂),裂缝面则多是规则的。对于颗粒比重不同的土,裂缝的发展情况不同,颗粒比重较小的土(粉煤灰),气体逸出时对土体的扰动会使裂缝很快消失;颗粒比重较大的土(硅微粉和细砂),气体逸出造成的扰动并不会使裂缝消失,且会随着气体压力的波动而频繁重现。(6)试验结果表明,入渗水流进入到土层后,在向下运动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向两侧运动,土表处土体饱和度逐渐增加,随着入渗的不断进行,其饱和的范围也不断地延伸。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土壤中的水分
  • 1.1.1 土壤水的形态
  • 1.1.2 土壤水的能态
  • 1.1.3 土—水特征曲线
  • 1.2 土壤水分研究的意义
  • 1.3 非饱和渗透系数的确定
  • 1.3.1 非饱和渗透系数测试设备研究现状
  • 1.3.2 非饱和渗透系数间接方法研究进展
  • 1.4 土壤水分的入渗
  • 1.4.1 土壤入渗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 1.4.2 入渗过程
  • 1.4.3 土壤水分入渗研究概况
  • 1.5 土壤入渗水气二相流
  • 1.5.1 入渗过程与空气压力变化
  • 1.5.2 入渗方程
  • 1.5.3 气体压力对入渗土体的结构的影响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
  • 1.6.1 研究内容
  • 1.6.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新型非饱和土稳态渗流试验装置的开发与研制
  • 2.1 新型非饱和土稳态渗流试验装置的设计及研制背景
  • 2.1.1 目前渗透试验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 2.1.2 非饱和土稳态渗流试验装置稳定性研究
  • 2.1.3 非饱和土稳态渗透试验装置存在的问题
  • 2.2 试验装置组成和结构
  • 2.2.1 试样室
  • 2.2.2 压力控制系统
  • 2.2.3 测量系统
  • 2.3 新型稳态渗透试验装置的试验原理
  • 2.4 小结
  • 3 非饱和渗透系数的试验研究
  • 3.1 非饱和渗透系数的影响因素
  • 3.1.1 饱和度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 3.1.2 土中水的变化过程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 3.1.3 影响渗透系数的其他因素
  • 3.2 试验土壤选用及基本特性
  • 3.3 试验基本步骤
  • 3.3.1 试样的制备
  • 3.3.2 试样的饱和
  • 3.3.3 试验过程
  • 3.3.4 试验注意事项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1 试验描述
  • 3.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5 非饱和渗透系数与饱和度的关系分析
  • 3.6 小结
  • 4 非饱和渗透系数理论表达式的推导与应用
  • 4.1 土壤水的流动
  • 4.1.1 土壤水流动的驱动势能
  • 4.1.2 土壤水流动的Darcy定律
  • 4.2 相介质的相互作用原理和土壤水动力学平衡方程
  • 4.3 土水相互作用力系数的物理基础
  • 4.4 非饱和土壤水的运动方程和渗透系数
  • 4.4.1 非饱和土壤水的运动方程
  • 4.4.2 非饱和土的渗透系数
  • 4.5 非饱和渗透系数理论表达式的应用
  • 4.5.1 非饱和土壤稳态渗流试验条件分析
  • 4.5.2 土壤非饱和渗透系数理论表达式的应用
  • 4.6 小结
  • 5 非饱和土有压水流入渗过程及对土体结构影响的试验研究
  • 5.1 水流入渗过程中入渗土体受力分析
  • 5.1.1 土层内气体压力大小
  • 5.1.2 湿润锋处土体的垂直应力
  • 5.1.3 湿润区土体的平衡分析
  • 5.2 试验装置
  • 5.3 试验用土的基本特性
  • 5.4 试验过程
  • 5.5 试验内容
  • 5.6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6.1 粉煤灰试样的入渗结果
  • 5.6.2 不同类型土的入渗结果
  • 5.6.3 入渗结果比较
  • 5.7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创新点摘要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非饱和流的地下水封洞库涌水量研究[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7(S2)
    • [2].循环荷载下非饱和结构性黏土的弹塑性双面模型[J]. 岩土力学 2020(04)
    • [3].基基于于饱饱和和-非饱和理论的堤防工程渗流仿真计算分析[J]. 北京水务 2020(05)
    • [4].基质吸力对非饱和黏土抗剪强度的影响[J]. 人民黄河 2012(04)
    • [5].非饱和浅埋隧道稳定性的上限分析[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9(06)
    • [6].非饱和全空间埋置隧道动力响应半解析模型[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7].模拟非饱和流的新型相对渗透系数模型[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0(07)
    • [8].无线设备市场仍有很大空间并非饱和[J]. TWICE消费电子商讯 2008(09)
    • [9].冻融条件下非饱和路基土的强度及微观特性研究[J]. 冰川冻土 2019(05)
    • [10].双尺度纤维织物二维非饱和流动的数值模拟与实验[J]. 复合材料学报 2020(04)
    • [11].空间链接器式多维通用饱和-非饱和流模型研究[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20(05)
    • [12].黄河冲淤积非饱和高塑性黏土的抗剪性状[J].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6(01)
    • [13].非饱和黏土平板撞击实验及状态方程的研究[J]. 高压物理学报 2014(06)
    • [14].公路非饱和路基土力学特性分析[J]. 交通标准化 2014(02)
    • [15].非饱和硬土的长期固结特性探讨[J]. 工程勘察 2012(11)
    • [16].基于非饱和负载的802.15.4网络能耗分析[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1(06)
    • [17].非饱和红土强度特性的试验研究[J]. 建筑科学 2009(01)
    • [18].非饱和煤矸石淋滤仪改进及应用[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07)
    • [19].非饱和黏性土压缩模量与标贯击数关系探讨[J]. 铁道勘察 2012(03)
    • [20].饱和-非饱和非稳定渗流有限元分析方法的改进[J].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09(01)
    • [21].非饱和粘土在冲击试验下的土体参数研究[J]. 江苏建材 2016(06)
    • [22].降雨入渗非饱和黏土边坡稳定性的极限平衡条分法研究[J]. 岩土力学 2016(02)
    • [23].含水量对昆明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 采矿技术 2015(02)
    • [24].粉煤灰的基质吸力及非饱和特性研究[J]. 水利学报 2014(S2)
    • [25].饱和非饱和分层土壤中铁离子运移试验[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1(06)
    • [26].树脂传递模塑工艺中的非饱和流动过程模拟与实验研究[J]. 复合材料学报 2010(02)
    • [27].含裂隙非饱和土体的变形与渗流耦合的二维解析分析[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9(04)
    • [28].积水和降雨下非饱和重塑黄土水分入渗模拟[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11)
    • [29].非饱和土壤热导率模型的优化与应用[J]. 制冷学报 2017(03)
    • [30].垂直地埋换热器非饱和岩土温度场分析[J]. 山西建筑 2017(29)

    标签:;  ;  ;  ;  

    非饱和土壤渗透特性及饱和入渗机理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