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象数易学哲学思想探析

汉代象数易学哲学思想探析

论文摘要

汉代象数易学不仅是易学史上最富特征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汉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理解汉代象数易学不仅有助于把握易学发展的自身规律,还能影射整个汉代社会、汉代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象数易学经历了汉代的兴盛,魏晋以来长时期的消寂,又体味了清代汉易复兴的热潮。伴随着时冷时热历史的硝烟,汉代象数易学并没有离我们远去。本文着眼于哲学立意,重在挖掘汉代象数易学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对汉代象数易学的发展演变作出合理的说明,并充分探讨了经学背景下今文经学、谶纬神学与汉代象数易学的关系,尤其对汉代易学的象数偏向作出多角度分析。第二章以汉代象数易学大家和重要作品为线索,对汉代象数易学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并从宇宙观、辨证思想、价值论等方面进行说明。重点突出了孟焦易学的“重象”、京房的“八宫”学说、《易纬》的宇宙生成论、荀爽的“乾升坤降”说、郑玄的“爻辰”说、虞翻的“卦变”说等。第三章从体用等多个角度对汉代象数易学的总体特征进行说明,并分析了汉代象数易学的局限以及给我们的启示。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力求重点阐述和有所推进:第一、在汉代易学象数偏向上不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客观角度分析,还从象数易学自身发展规律上加以说明,并且通过民族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等角度进行剖析。第二、提出汉代象数易学发展是象数与义理、形式与内容、目的与手段的矛盾。第三、对汉代象数易学与谶纬迷信的关系进一步梳理,通过比较共同点和不同点,寻找二者之间内在的关联。第四、对汉代象数易学的总体特征进行多角度发微,点出阴阳之道是汉象易之体,“卦气说”是理论核心,“内儒外道”为明显特征等。第五、汉代象数易学并非偏重天道,实则以探寻天道为表现形式来服务人道,并对以服务人事为汉象易之用进行了论证。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意义和研究动机
  • 二、研究概况及方法
  • 第一章 关于汉代象数易学的几个问题
  • 第一节 汉代象数易学的发展演变
  • 一、汉代象数易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 二、汉代象数易学的发展阶段
  • 三、汉代象数易学的内涵和定位
  • 第二节 经学背景下的汉代象数易学
  • 一、经学的时代背景
  • 二、今文经学与汉代象数易学
  • 三、谶纬神学与汉代象数易学
  • 第三节 汉代易学象数偏向的原因分析
  • 一、政治原因
  • 二、社会经济原因
  • 三、重阴阳、言灾异的学术倾向
  • 四、今文经学的影响
  • 五、谶纬神学的影响
  • 六、象思维习惯及经验论的思维方式
  • 七、儒家经世致用,形下与形上之学相结合
  • 八、易学自身发展规律
  • 第二章 汉代象数易学中哲学思想
  • 第一节 孟焦易学中的哲学思想
  • 一、孟喜以“卦气”为核心展开的宇宙观
  • 二、孟喜易学中辩证思想
  • 三、孟喜易学价值观及其评价
  • 四、焦延寿易学哲学思想及其评价
  • 第二节 京氏易学中哲学思想
  • 一、系统宇宙观的构建
  • 二、辩证法的思想的丰富展开
  • 三、价值观——天人合一,社会和谐的儒家文化价值理想
  • 四、京氏易学的局限及评价
  • 第三节《易纬》中的哲学思想
  • 一、《易纬》宇宙观
  • 二、《易纬》中辩证思想
  • 三、对《易纬》的总体评价
  • 第四节 荀爽易学中的哲学思想
  • 一、乾升坤降为核心的宇宙观
  • 二、卦变说中体现的辩证思想
  • 三、荀爽易学的评价
  • 第五节 郑玄易学及其哲学思想
  • 一、郑玄宇宙观的构建
  • 二、郑玄易学中辨证思想
  • 三、郑玄易学评价
  • 第六节 虞翻易学及其哲学思想
  • 一、重乾坤消息的卦变说
  • 二、“之正说”与“成既济定”的易学内涵与哲学分析
  • 三、旁通说及哲学分析
  • 四、取象多样化的方法论特色
  • 第三章 汉代象数易学的评价
  • 第一节 汉象数易的总体特征
  • 一、以阴阳之道为内在之体
  • 二、以服务人事为外在之用
  • 三、理论核心是卦气说
  • 四、“内儒外道”为明显特征
  • 五、“天人合一”的思维视角
  • 六、以《易传》为源头,兼象数与训诂,重师法与家法
  • 七、与汉代政治相共生
  • 第二节 汉代象数易学的局限
  • 第三节 汉象数易学的启示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明清时期的徽州易学[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 [2].传统易学的内部突破与近代转轨——杭辛斋易学思想研究[J]. 周易研究 2019(01)
    • [3].西汉易学的易学史贡献——以《汉书·艺文志》著录易学文献为参考[J]. 周易文化研究 2016(00)
    • [4].明代易学研究论纲[J]. 周易文化研究 2016(00)
    • [5].北宋易学漫谈[J]. 宋史研究论丛 2016(01)
    • [6].史事易学的转化──谈史料易的发展历程及其易学价值[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1)
    • [7].易学范式与易学共同体初探[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20)
    • [8].杨慎易学考论[J]. 中华文化论坛 2018(05)
    • [9].李贽的史学与易学[J]. 理论学刊 2018(03)
    • [10].从《宋史·艺文志》易学文献看北宋易学特点[J]. 宋史研究论丛 2018(01)
    • [11].战国易学简论[J]. 周易文化研究 2017(00)
    • [12].易学与两汉之际的政治[J]. 周易文化研究 2010(00)
    • [13].易学哲学观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J]. 周易文化研究 2017(00)
    • [14].漫谈易学在当代的运用——以诗歌、小说、影视创作为例[J]. 周易文化研究 2017(00)
    • [15].范式与方法:当代易学哲学研究方法回顾与反思[J]. 周易研究 2020(03)
    • [16].略论易商思维及易学管理——成中英教授访谈录[J]. 周易研究 2018(05)
    • [17].落下闳学术中的易学因素[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 [18].侨易学视角下奶娃自我意识的建构[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9(02)
    • [19].黄以周的易学追求——兼论黄氏“汉宋兼采”的原则[J]. 周易研究 2019(03)
    • [20].职业院校开展易学教育品德养成创新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02)
    • [21].否泰之义:两宋党争与南渡易学[J]. 朱子学刊 2016(02)
    • [22].汉语学习的“便捷”之路——以《华语易学》为例[J]. 汉字文化 2019(13)
    • [23].论易学思维的生成本质[J]. 孔学堂 2018(01)
    • [24].范谔昌生平及易学著述论[J]. 周易研究 2019(04)
    • [25].论船山易学中的十二位显隐问题[J]. 周易研究 2018(02)
    • [26].曾贯《易学变通》易学思想论析[J]. 周易文化研究 2016(00)
    • [27].苏轼的易学与史学[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09)
    • [28].余敦康先生的易学成就[J]. 孔子研究 2018(02)
    • [29].宋人易书考(二)[J]. 周易文化研究 2017(00)
    • [30].我国传统建筑艺术形式美与易学内涵的关系探微[J]. 东西南北 2019(02)

    标签:;  ;  ;  ;  ;  ;  ;  

    汉代象数易学哲学思想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