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人类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人类的行动。在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而又倡导生态文明的今天,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行为以减缓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但在改变行为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改变我们的生态价值观念。本文利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归纳、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了人类生态价值观的基本范畴、演化规律及对人类行为的作用。探讨了生态环境危机的本质原因,阐释了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中所遵循的认知规律,探索了改变生态价值观的方向和途径。论文的主要结论包括:①生态价值观的演化,不同文明时期具有不同特征;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也呈现相应的特点。演化的过程,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并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②陈旧的价值观念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本质根源。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本质上是文化和价值观层面的危机,其根源在于我们陈旧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机制方面的缺陷。③人类干扰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口数量在过去200年中从10亿增加到近70亿,资源利用规模急速扩大,长期的累积使得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④变革观念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缓解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在倡导生态文明的今天,在利用我们既有的智慧、技术和手段解决生态危机的同时,还必须在意识层面和理念上加以改变,由“依附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然相融”。就是以整体性的认识论、关联性的系统论、经济上的循环论、资源利用的俭约论、关系维系的协调论(“五论”价值观)作为认识和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价值观。⑤建立符合生态文明的“五适”行为准则,即理性回归适应自然的主线,采取适度的规模与技术“利用”自然,以适当行为方式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适量的标准规范人类的消费行为,遵循自然规律适时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⑥“经济至上主义”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尖锐矛盾。⑦我国构筑多文明和谐共存的道路还非常遥远。目前我国正在倡导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观念。但是,无论从意识层面、还是从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或是社会制度建设方面,仍离构筑多文明和谐共存的目标非常遥远,未来有漫长的路要走。⑧重构环境秩序是人类可持续的必由之路。教育、制度和技术是解决生态环境危机、协调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主要支柱和路径。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目录1 引言1.1 研究意义与目的1.1.1 选题意义及背景1.1.2 选题目的1.2 论文的理论支撑与技术路线1.2.1 论文的理论支撑1.2.2 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2.3 论文的基本框架1.3 论文的基本内容与创新点1.3.1 论文的基本研究内容1.3.2 论文的创新点2 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综述2.1 人与自然关系2.1.1 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2.1.2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2.2 生态伦理与生态价值观2.2.1 生态伦理2.2.2 生态价值观2.3 生态经济与生态管理2.3.1 生态经济研究2.3.2 生态管理研究2.4 小结与启示3 生态价值观演变与生态危机的成因分析3.1 价值与价值观3.1.1 价值的基本内涵与分类3.1.2 价值的本质3.1.3 价值的有效域与产生过程3.1.4 价值观3.1.5 生态价值的内涵与特性3.2 生态价值观的演变3.2.1 原始文明时期的生态价值观3.2.2 农业文明时期的生态价值观3.2.3 工业文明时期的生态价值观3.2.4 生态价值观的生态文明转向3.3 生态危机的原因分析3.3.1 传统生态价值观的缺陷3.3.2 行为能力增长与自然的承受能力3.3.3 人口的增长与生态承载3.3.4 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3.3.5 制度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3.3.6 局部利益与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冲突3.4 小结3.4.1 解决生态危机必须在价值观上变革3.4.2 健全制度是解决生态危机的保障3.4.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3.4.4 倡导适应自然的生产观念4 现代生态价值观的科学范畴与内涵4.1 生态价值观变革的价值取向4.1.1 传统生态价值观导致的矛盾性4.1.2 传统生态价值观变革的价值取向4.2 现代生态价值观的基本内涵4.2.1 整体性的认识论4.2.2 关联性的系统论4.2.3 经济上的循环论4.2.4 资源利用的俭约论4.2.5 关系维系的协调论4.3 倡导建立符合生态文明的行为准则(“五适”行为准则)4.3.1 理性回归适应自然的主线4.3.2 采取适度的规模与技术改造和利用自然4.3.3 以适当行为方式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3.4 以适量的标准规范人类的消费行为4.3.5 遵循自然规律适时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5 生态价值观与生态经济5.1 经济行为的生态价值观5.1.1 生态经济体现的价值观5.1.2 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差别5.1.3 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5.1.4 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异同分析5.2 发展生态经济的障碍与矛盾冲突5.2.1 思想观念方面的障碍与冲突5.2.2 经济领域的障碍与冲突5.2.3 社会领域的障碍与冲突5.3 生态经济建设的行动方向5.3.1 开发清洁能源5.3.2 推进清洁生产5.3.3 发展生态产业5.3.4 倡导绿色消费6 我国生态环境意识与经济发展关系透视6.1 生态环境意识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历史演变6.1.1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意识6.1.2 经济转轨时期生态环境意识与经济发展6.1.3 科学发展观下的生态环境意识与经济发展6.1.4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意识转变的特征分析6.2 调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面临的挑战6.2.1 发展意识及管理机制上的偏差6.2.2 资源需求与供给6.2.3 经济发展产生的环境压力6.2.4 人口与生态环境6.3 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途径6.3.1 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战略6.3.2 正确处理节约与开源的相互关系6.3.3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6.3.4 加强区域污染综合治理6.3.5 增加环保投入7 环境法制建设与生态价值观重构7.1 生态价值观与环境制度建设7.1.1 生态伦理与环境法制7.1.2 生态价值观对环境法制建设的作用7.2 环境立法价值取向的演变7.2.1 人类中心主义立法价值取向7.2.2 自然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立法价值取向7.2.3 环境立法的现代生态价值观转向7.3 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7.3.1 我国环境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7.3.2 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7.4 我国森林法中的生态价值观透视7.4.1 森林法演进中生态理念的体现7.4.2 现行森林法中生态价值理念的体现7.4.3 未来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价值取向8 环境教育与生态价值观重构8.1 环境教育的意义与目标8.1.1 环境教育的基本内容与目标8.1.2 环境教育对塑造生态价值观的作用8.2 国内外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8.2.1 国际环境教育的实践8.2.2 国内环境教育发展历程8.3 环境教育的重点方向与平台8.3.1 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现状8.3.2 实施环境教育的重点方向8.3.3 实施环境教育的基本平台9 结论与展望9.1 主要结论9.1.1 不同文明时期生态价值观具有明显特征9.1.2 陈旧的价值观念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本质根源9.1.3 人类干扰自然的能力与生态承载间的失衡是生态危机的表象9.1.4 变革观念是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缓解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9.1.5 倡导建立符合生态文明的“五适”行为准则9.1.6 “经济至上主义”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尖锐矛盾9.1.7 我国构筑多文明和谐共存的道路还非常遥远9.1.8 重构环境秩序是人类可持续的必由之路9.1.9 环境教育是引导人们建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的必要途径9.2 研究展望9.2.1 生态价值观建设的途径9.2.2 生态环境法制的研究9.2.3 生态文明的研究9.2.4 林业系统管理价值取向与制度建设参考文献个人简介导师简介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生态价值观论文; 生态价值论文; 五适原则论文; 环境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