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一、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张曙光[1](2022)在《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群众对肉鸡、鸡蛋等畜产品的需求量持续上涨,带动了规模化养鸡场的发展。其中,大肠杆菌病是鸡养殖中的常见疾病,主要病原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具有传染性。在实际养殖中,当养殖环境恶劣、突发各类情况、鸡发生应激反应时,都会增加鸡感染大肠杆菌病的概率。对此,为了保障养殖效益,降低鸡群患病风险,应细致分析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方法,结合其流行特点、主要类型、临床症状,制定完善的预防措施。

张玥[2](2022)在《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质量需求在,禽蛋的生产方面也必须要追求品质。在养鸡业的迅猛发展当中,鸡大肠杆菌病广泛流行成为影响整个行业进步的威胁。该病的出现不仅会影响鸡群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会降低鸡蛋质量,增加养殖成本,甚至会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把做好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以及防制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提出有效的应对方案。

何伟[3](2021)在《鸡大肠杆菌病鉴别诊断与防治》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我国养殖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在肉鸡和蛋鸡养殖方面,养殖质量及规模都有了不同程度地提高。大肠杆菌病作为一种十分容易在养殖场内发生大规模传染的细菌性疾病,严重威胁鸡群健康,造成养殖户的经济损失。大肠杆菌病不仅影响鸡的胴体级别,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鸡的体重增长,在一些比较严重的案例中,甚至造成鸡的大面积死亡,为我国养殖户带来极大困扰。该文针对鸡大肠杆菌病鉴别诊断与防治进行分析。

彭璐媛[4](2021)在《黄芩苷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鸡大肠杆菌病是由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引起的一种局部或全身性传染病,是威胁养禽业的头号细菌病,每年给禽类养殖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普遍认为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机制为:APEC首先通过呼吸道感染,黏附和定植于气囊和肺上皮并诱发局部炎症反应,随后突破气血屏障进入血液循环,最终导致肝周炎、心包炎等全身症状。因此,抑制APEC感染诱导的肺部炎症、维持气血屏障的完整性是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关键。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早在《伤寒杂病论》中就曾提出过“肺病治肠、肠病治肺”的治疗手段,且随着现代医学“肠-肺轴”的提出,肺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逐渐受到重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被证明是连结肺脏和肠道的重要纽带。随着“减抗”、“替抗”时代的到来,中草药基于其来源广、低残留、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成为防治畜禽疾病的首要开发药物。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草药可通过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发挥其药理学作用。黄芩是我国的传统中药,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其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清肺泻火、清热解毒等功效。黄芩苷是从黄芩中提取出的主要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炎、抗氧化以及调节肠道菌群等药理学作用。因此,本研究首先以APEC感染的鸡肺II型上皮细胞和雏鸡为实验模型,探究黄芩苷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作用;其次通过应用抗生素清除雏鸡的肠道菌群,探索肠道菌群对鸡大肠杆菌病的影响;之后,通过对黄芩苷处理雏鸡的肠道菌群及其相关代谢产物进行检测,分析黄芩苷对雏鸡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探究黄芩苷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作用是否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实现的,并筛选出肠道内与抗大肠杆菌病作用相关的细菌及代谢产物,揭示黄芩苷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从而为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和相关药物的开发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指导。首先,我们建立了APEC感染鸡肺Ⅱ型上皮细胞的体外实验模型,并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和MTT实验,筛选出对APEC生长无影响且对鸡肺Ⅱ型上皮细胞无毒性的黄芩苷浓度为12.5μg/mL、25μg/mL和50μg/mL;然后检测黄芩苷对APEC感染引起的鸡肺Ⅱ型上皮细胞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细菌黏附数量、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12.5μg/mL、25μg/mL和50μg/mL黄芩苷能够显着降低APEC感染诱导的细胞LDH释放,抑制APEC对上皮细胞的黏附以及促炎基因TNF-α,IL-1β的表达,并增加抑炎基因IL-4的表达。随后,在体内实验中,我们使用50 mg/kg、100 mg/kg和200 mg/kg的黄芩苷预处理雏鸡一周,然后通过气管内灌注APEC建立鸡大肠杆菌病动物模型,并通过检测雏鸡死亡率、肺脏病理组织学变化、肺脏中细菌载量以及炎性细胞因子和气血屏障相关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评估黄芩苷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作用。结果显示,黄芩苷预处理能够显着降低APEC诱导的鸡大肠杆菌病的死亡率、抑制肺组织损伤和促炎基因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以及增加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和Claudin-3在肺脏中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黄芩苷能抑制APEC诱导的肺部炎症反应,维持气血屏障的完整性,具有预防鸡大肠杆菌病的作用。其次,为了探究肠道菌群在鸡大肠杆菌病中的作用,我们通过在雏鸡饮水中添加广谱抗生素两周以清除其肠道菌群,然后通过气管内灌注APEC建立鸡大肠杆菌病模型,并对各器官的脏器指数和病理组织学变化、肺脏菌载量以及促炎细胞因子和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的雏鸡相比,肠道菌群清除的雏鸡感染APEC后,导致肺脏、心脏、肝脏和肠道的病理损伤更加严重,并且肺脏中APEC的载量和TNF-α、IL-1β和IL-6释放显着增加。对气血屏障通透性检测表明,肠道菌群清除导致APEC感染诱导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llar lavage fluid,BALF)中蛋白浓度明显升高、肺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3、Occludin和ZO-1的表达显着降低。以上结果表明,肠道菌群清除导致APEC诱导的机体脏器损伤加重以及气血屏障通透性的破坏增加。随后,为了探究黄芩苷对APEC诱导的雏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作用是否与肠道菌群有关,我们给肠道菌群清除雏鸡和正常雏鸡灌服黄芩苷后气管灌注APEC诱导雏鸡大肠杆菌病模型,随后对各组织脏器指数和病理学变化、肺脏中炎性细胞因子、菌载量以及BALF中的蛋白浓度和气血屏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肠道菌群清除后,黄芩苷显着抑制APEC感染导致的雏鸡各脏器的病理性损伤和肺脏中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减少菌载量和BALF中蛋白浓度以及维持肺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作用明显减弱。这些结果表明,肠道菌群对黄芩苷发挥抗APEC诱导的雏鸡大肠杆菌病的作用至关重要。为了进一步研究黄芩苷是否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其防御雏鸡大肠杆菌病的作用,我们对空白对照组、APEC组、黄芩苷单独处理组和黄芩苷预处理后感染APEC组的雏鸡肠道菌群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感染APEC雏鸡的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显着提高,并且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Ruminococcaceae_UCG-014,Ruminococcaceae_unclassified,Clostridiales_vadin BB60_group_unclassified和Ruminiclostridium_5菌属的丰度,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显着增加,lachnospiraceae_unclassified、Blautia、Escherichia-Shigella和Pygmaiobacter菌属的丰度显着降低,而黄芩苷预处理显着恢复了APEC感染导致的肠道菌群丰度和结构的改变。进一步通过LEf Se分析发现,黄芩苷处理主要增加了雏鸡肠道中g_Blautia、f_Lachnospiraceae和g_Intestinimonas等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CFAs)产生菌的丰度。此外,为了排除黄芩苷对肺脏菌群的影响,我们进一步对空白对照组和黄芩苷单独处理组的雏鸡肺脏菌群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本实验应用相同剂量的黄芩苷并没有影响雏鸡肺脏菌群结构。这些结果表明,黄芩苷能够调节APEC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并且能增加产SCFAs菌群的丰度。最后,为了检测黄芩苷是否通过促进肠道菌群代谢产物SCFAs产生发挥其预防鸡大肠杆菌病的作用,我们通过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空白对照组和黄芩苷单独处理组的雏鸡肠道和BALF中的SCFAs浓度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黄芩苷处理显着增加了肠道中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浓度,并且肺脏中乙酸和丁酸的浓度以及乙酸受体FFAR2的表达量显着升高,因此我们推测,黄芩苷可能通过促进肠道菌群代谢产物SCFAs,尤其是乙酸的产生,增加的乙酸迁移至肺脏激活其受体FFAR2发挥抗炎和维持气血屏障功能的作用。为了验证上述假设,我们通过雏鸡饮水中添加乙酸钠后气管内灌注APEC建立鸡大肠杆菌病模型,探究乙酸钠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作用。结果表明,饮水中添加乙酸钠能够显着抑制APEC感染导致的鸡肺组织的病理性损伤、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产生及其基因表达,并恢复肺脏中气血屏障相关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3、Occludin和ZO-1及乙酸钠受体FFAR2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黄芩苷能够增加肠道中SCFAs,尤其是乙酸的产生,产生的乙酸能够抑制肺部炎症、维持气血屏障完整性,从而预防鸡大肠杆菌病。综上所述,本研究证明了黄芩苷对鸡大肠杆菌病具有预防作用,其具体机制可能是:黄芩苷通过恢复APEC感染诱导的肠道菌群紊乱,并增加肠道中产SCFAs细菌的丰度,从而促进肠道SCFAs,尤其是乙酸的产生,高浓度的SCFAs(特别是乙酸)从肠道迁移至肺脏,抑制APEC引起的肺脏炎性损伤以及维持气血屏障的完整性,发挥抗大肠杆菌病的作用。该实验结果不仅为临床生产中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而且为天然化合物的作用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基础理论解读提供理论依据。

顾小娇[5](202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鸡大肠杆菌病》文中研究指明鸡大肠杆菌病是养鸡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随着养鸡业快速发展,该病也成为流行病,根据相关调查研究,鸡群发生大肠杆菌病的概率为30%~60%,发病后死亡率能够达到100%,日龄在20~45日内的鸡,发病率高达5%~20%,严重的情况下可达到50%。鸡大肠杆菌病可使鸡群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下降,死亡率明显增加,给养鸡场带来严重损失,制约养殖业生产发展。

孙都奎[6](2021)在《鸡大肠杆菌病的综合防治》文中提出在鸡养殖业发展过程当中,时常遭受一些疾病困扰,特别是大肠杆菌病频繁发生,对鸡的健康生长造成巨大影响,还严重影响鸡的养殖效益。为此对鸡大肠杆菌病发病病因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希望能够控制和减少鸡大肠杆菌病,防止对鸡养殖业造成不利的影响。

武怡荷,杨继业,陈书明,张希春,陈亚伟,王军艳,赵苏苏,吕冰[7](2021)在《复方中药治疗鸡大肠杆菌病效果、机理及药物安全性初探》文中指出为研究复方中药对鸡大肠杆菌病的疗效、药效机理及安全性,首先用0.25、0.5、1.0 g/m L复方中药药液以及0.2 mg/m L氟苯尼考药液对从大肠杆菌病鸡中分离的菌株进行体外抑菌试验。再将830羽大肠杆菌病鸡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30羽鸡)不予治疗,其余4组(每组200羽鸡)分别用上述剂量复方中药以及氟苯尼考进行饮水治疗观察其疗效并测定各组鸡红细胞免疫,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及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研究该药的安全性。结果表明,0.5、1.0 g/m L复方中药体外抑菌效果强于0.25 g/m L复方中药,弱于氟苯尼考组;0.5、1.0 g/m L复方中药组明显增加病鸡治愈率(68%、69%),且高于氟苯尼考组(62%);0.5、1.0 g/m L复方中药组鸡红细胞C3b R花环率分别为14.1%±0.7%、14.5%±0.8%,显着高于氟苯尼考组;用该复方中药对小白鼠经口给药,LD50>5 000 mg/kg,5 000 mg/kg复方中药量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无致微核作用。0.5 g/m L复方中药对鸡大肠杆菌病疗效最佳,可能的机理是其起抑菌作用的同时增强了鸡红细胞免疫功能;而且该复方中药安全无毒。

李相府[8](2020)在《改进“葛根芩连汤”在治疗禽大肠杆菌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肠杆菌是家禽养殖中常见病原之一,可引起家禽的急性败血症或多组织器官炎症,一旦感染会给养殖户带来极大的损失。临床上,对大肠杆菌病的治疗多采用抗菌药物治疗,但该方法在近年来的运用中遇到了新的挑战。“超级细菌”等的出现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抗菌治疗的副作用--细菌的耐药谱扩大。一方面细菌抗药性降低了抗菌治疗的效果,另一方面抗菌药物用量增加易引起动物机体内的药物残留,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威胁。近年来,随着“无抗时代”的到来,中草药受到更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草药在细菌性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在禽类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工作中,中草药及其复方制剂的疗效较好,尤其是中草药黄连、黄芩、金银花,对抑制和杀灭大肠杆菌效果明显。中草药使用后药物残留较少,且不易产生耐药性,对畜禽产品质量无影响。这既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也符合我国生态绿色养殖的行业要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建立禽大肠杆菌人工感染模型,在前人中草药防控禽大肠杆菌病的研究基础上,对经典中草药组方“葛根苓连汤”进行了筛选、改良与疗效试验,以期为禽大肠杆菌病的防控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1.“葛根芩连汤”组方的优化筛选研究通过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大肠杆菌建立大肠杆菌小鼠感染模型;在前人中草药防控大肠杆菌病的研究基础上,对经典中草药组方“葛根芩连汤”改良,形成了5个组方;分别在大肠杆菌攻毒后1h、6h和12h连续3次给药,评价不同组方的疗效。结果显示,在9.75×108CFU/ml的菌液浓度下,腹腔注射0.5 ml剂量攻毒后,小鼠全部发病,死亡迅速,死亡时间集中在攻毒后24-48 h内,选择该剂量建立小鼠感染模型。攻毒后组方Ⅰ(金银花、葛根、黄芩、黄连、白芍、炙甘草)给药达到了 70%的治愈率,位列5个组方中最高,且未在肝脏和心脏组织中分离到攻毒菌株。因此选择最优组方1进行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研究。2.改进“葛根芩连汤”对人工诱发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研究通过肌肉注射不同浓度的鸡源大肠杆菌观察感染鸡的发病和死亡率情况,建立鸡感染大肠杆菌模型;鸡感染大肠杆菌出现症状后分别使用高(1.5 ml/kg体重)、中(1.0ml/kg体重)、低剂量(0.5ml/kg体重)的改进“葛根芩连汤”饮水给药,并使用氟苯尼考作为治疗对照组,连用5天,评估药物治疗效果。结果显示,选用攻毒浓度为细菌培养液10-4倍稀释液,剂量为0.5ml/只,感染鸡约有半数死亡,为最佳攻毒剂量;改进“葛根芩连汤”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均有一定的治愈效果,与氟苯尼考疗效相当;高、中剂量改进“葛根芩连汤”组治疗评价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因此以中剂量的“葛根芩连汤”为推荐剂量。

吴圆圆[9](2020)在《鸡大肠埃希氏菌裂解性噬菌体裂解能力的差异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噬菌体裂解宿主菌的能力存在差异,为解析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机理,本研究基于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探索其差异,为研发高效宽谱的噬菌体制剂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以临床分离到的鸡大肠埃希氏菌为宿主菌,采用双层琼脂培养法从污水中分离、纯化噬菌体;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上观察其形态;使用酶消化与凝胶电泳鉴定噬菌体核酸类型。(2)通过用双层琼脂培养法测定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热稳定性及酸碱稳定性等生物学特性。(3)利用Illumina平台对噬菌体进行测序,应用软件进行序列拼接和质检,使用在线工具预测开放阅读框(ORFs)与编码序列(CDS)以及检索t RNA和r RNA基因;结合mauve与BLAST软件做同源性分析;使用MAGE等软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利用CGView软件和Snap Gene 1.1.3构建噬菌体全基因组图谱。(4)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噬菌体IME540感染E.coli 01、IME537感染E.coli01及IME537感染E.coli 02后3个时间点样本进行测序,对分析鉴定出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及KEGG功能注释分析。(5)在转录组分析的基础上应用Label free蛋白组学定量分析鉴定出差异表达蛋白,并对其进行GO及KEGG功能注释分析。结果:(1)成功分离到2株裂解性大肠埃希氏菌噬菌体v B_Eco M_IME540(简称IME540)与v B_Eco M_IME537(简称IME537);结合电镜与核酸鉴定,两株噬菌体均属ds DNA群有尾噬菌体目肌尾噬菌体科噬菌体;(2)噬菌体v B_Eco M_IME540的裂解率为6.67%(3/45),可在70°C高温下保持40 min活性;在p H 4.0~13.0范围内效价稳定;最佳感染复数为0.000001,潜伏期约为20mim,爆发期为130 mim,裂解量约为23 PFU/cell;噬菌体IME537的裂解率为55.56%(25/45),在70°C作用20 min失活;在p H 5.0~9.0范围内效价稳定;最佳感染复数为0.0001,潜伏期约为30mim,爆发期为160 mim,裂解量约为2 PFU/cell。(3)噬菌体IME540的基因组大小为170 237 bp,G+C:39.46%,2个t RNA基因,含271个CDSs,属于T4噬菌体亚科Dhakavirus属;噬菌体IME537的基因组大小为168 642 bp,G+C:35.42%,含8个t RNA,274个CDSs。同源性分析显示IME537属于T4噬菌体属。(4)在5 560个基因信号的表达量数据中,在IME540感染E1、IME537感染E1和E2的早期均引起了细菌转录组的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噬菌体感染组差异基因的表达有明显的不同,且感染后基本上随着时间的增加差异表达基因逐渐增多;在相同时间下IME540感染组和IME537感染组差异基因之间也有不同,并随着感染时间的增加而呈明显变化。(5)在鉴定到的2 567个蛋白质中,IME540感染E1引起细菌66个蛋白上调和14个蛋白下调,IME537感染E1引起细菌97个蛋白上调和40个蛋白下调,IME537感染E2引起细菌117个蛋白上调和107个蛋白下调;5 min时,相对于IME540感染E1组,IME537感染E1和IME537感染E2引起细菌均显着性表达的蛋白有12个;20 min时,相对于IME540感染E1组,IME537感染E1和IME537感染E2引起细菌均显着性表达的蛋白有2个;30 min时,相对于IME540感染E1组,IME537感染E1和IME537感染E2引起细菌均显着性表达的蛋白有2个;IME540和IME537感染均可引起宿主菌蛋白组水平发生明显的改变,且各感染组之间也存在差异。(6)转录组-蛋白组联合分析发现,IME540感染E1组转录-蛋白联合分析中共鉴定到74个在转录、蛋白水平变化趋势一致的差异表达蛋白,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RNA降解、硫代谢以及嘌呤代谢等途径;IME537感染E1组共鉴定到95个转录-蛋白关联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注释在嘧啶代谢、硫代谢等途径;IME537感染E2组共鉴定到167个转录-蛋白关联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注释在ABC运输器、嘌呤代谢及硫代谢途径。结论:本研究分离到2株裂解性肌尾科噬菌体v B_Eco M_IME540和v B_Eco M_IME537,分别研究分析了其生物特性和基因组学,并以噬菌体-宿主相互感染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通量测序和label 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索了噬菌体感染宿主特异性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差异,为进一步改造高效噬菌体提供理论参考。

王强[10](2019)在《鸡大肠杆菌病模型建立与辨证分型》文中研究指明鸡大肠杆菌病是目前家禽养殖业中最常见的多发病。环境、应激反应或继发病等多种因素均可以导致发病,临床上治疗多采用抗生素,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疗效大不如前,同时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存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目前众多临床实践和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证实,许多中药在治疗细菌性传染病当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市场上的中兽药种类繁多,部分中兽药制剂的方剂缺乏中兽医辨证理论依据。因此,本试验通过不同途径感染大肠杆菌的模型来观察症状体征与中兽医证候特点比较分析,建立鸡大肠杆菌病的辨证标准,为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中兽药研发与临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一喉头气管接种鸡大肠杆菌模型的建立与观察通过预试验发现喉头气管接种攻毒剂量为0.54×109 CFU/mL菌液0.5mL/只时,发病率能达到100%,死亡率为40%,症状病变与临床自然发病基本一致,因此选用该剂量通过喉头气管接种进行模型建立。攻毒后,观察临床症状和体温变化,同时对血生化、组织病理切片和炎性因子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随病情的发展,症状及组织器官病变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攻毒后12 h,以发热症状为主,占存活鸡群总数的100%,攻毒后36 h,有90%的存活鸡表现出典型拉稀症状,攻毒后72 h,鸡群体温开始出现下降;剖检发现攻毒后24 h病死鸡出现渗出性心包炎;攻毒后48 h肝脏出现病变,边缘充血坏死,攻毒后96 h后心包炎和肝周炎等典型病变检出率达到100%,个别鸡出现肾脏、脾脏肿大等病变;病理学观察发现,攻毒后12 h,肺部率先出现病变,进而侵害心、肠、肝等组织器官;表明细菌由呼吸道侵入机体后,通过肺部进入血液,进而逐渐侵害机体的其他组织器官。血生化指标发现ALT、AST和TBIL在24 h-36h出现显着和极显着升高(P<0.05,P<0.01),其中AST在攻毒后72 h开始降低;炎性指标检测发现血清中IL-1β表达量在攻毒后24 h出现升高,24h、36h、48h和72h差异显着(P<0.05),攻毒后72h恢复正常,TNF-α表达量在攻毒前期无明显变化,在攻毒后96 h出现显着升高(P<0.05),表明在疾病发展的炎性反应不断加剧,肝功能受损严重。以上结果表明,通过喉头气管接种鸡大肠杆菌,模拟自然感染途径,可成功建立人工疾病模型,为人工建立鸡大肠杆菌病模型和治疗鸡大肠病的中药筛选提供参考。试验二肌注模型的建立与观察通过预试验发现胸肌注射攻毒剂量为0.30×109 CFU/mL菌液0.5mL/只时,发病率达到100%,死亡率50%-70%左右,症状病变与临床自然发病基本一致。攻毒后同上进行相关指标观察,同时进行血常规、菌血症和肝脏触片相关指标检测。结果:本模型症状和病变出现的时间点,均比喉头气管接种模型提前且更加严重。在攻毒后12 h出现发热症状,24 h后发热症状消失,持续时间比喉头气管接种模型减少12 h,部分鸡体温开始下降,比喉头气管接种模型提前36 h出现;拉稀症状在攻毒后24 h出现,比喉头气管接种模型提前12 h出现,占存活鸡群的比例高达85%;剖检出现心包炎和肝周炎病变的时间点均比喉头气管接种模型提前12 h出现,并在60 h,检出率达到100%;组织切片观察发现心、肝的病理变化出现的时间点也提前24 h。血常规检查发现攻毒组的WBC总数在36 h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60 h、72 h、96 h、120 h和144 h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性粒细胞(NEUT)数在攻毒后72 h出现升高,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血生化指标和炎性因子检测与喉头气管接种模型无显着差异,以上指标均反应出细菌在侵入机体后,炎症反应在不断加剧。试验鸡菌血症检测攻毒后在12 h检出率最高达到87.5%;各时间段病死鸡取肝脏组织触片,均可观察到致病菌,表明通过肌注途径进行攻毒,细菌可迅速进入血液,引发菌血症,大幅减少临床的感染和发病周期。以上结果表明,肌注模型具有发病快、致病性强、所需剂量小且死亡率高等特点,缺乏临床上自然感染发病的典型病程。试验三鸡大肠杆菌病最佳辨证方法为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喉头气管接种模型的鸡大肠杆菌病程按六经辨证分析:在攻毒后6 h-18h,病鸡主要表现为恶寒(扎堆、羽毛蓬松等)、高热(80%以上病鸡体温升高℃以上,精神极度沉郁等),这与太阳-少阴病证相符;攻毒后18 h-24h,发热症状鸡仅占存活鸡的33%,这与阳明病证向少阳病证传变的主证微热不退、寒热往来相符;攻毒后24 h-36h,病鸡群主要表现发热鸡逐渐减少,体温下降鸡逐渐增多,且有90%的病鸡出现拉稀症状,这与太阴病证基本相符;攻毒后36 h-72h,与少阴主证恶寒、嗜睡和神昏相符,此时病在心肾;72 h以后与厥阴主证寒热错杂、神昏衰竭相符。按卫气营血辨证分析:攻毒后6 h-24h,与卫分阶段主证发热相符,病在卫分;攻毒后24 h-48h,与营分阶段病邪入血,与营分阶段主证神昏相符,病在营分;攻毒后48 h-72h,个别鸡脾脏、肾脏肿大,血象分析中,肝功能严重下降,而血分病以神昏、肝肾病变为主,病在血分。肌注模型组鸡病程按六经辨证分析:攻毒后6 h-12h,与太阳和阳明阶段主证相符,病位为太阳传入阳明;攻毒后12 h-24h,发热症状鸡仅占存活鸡总数的8%,同时拉稀症状鸡比例达到85%,因此病位辨为少阳传入太阴病证;攻毒后24 h-72h,与少阴主证恶寒、嗜睡和神昏相符;攻毒后72 h,鸡群体温出现显着下降,神昏衰竭且肝肾出现病变,病位在厥阴。按卫气营血辨证分析:攻毒后6 h-12h,与卫分阶段主证发热相符,病在卫分;攻毒后12 h-24h,营分阶段病邪入血,主证神昏相符,病在营分;攻毒后24 h-72h,症状以体温下降和嗜睡为主,占存活鸡总数的80%以上,剖检可见典型纤维素性心包炎和肝周炎,检出率为100%,个别鸡变现出脾肾肿大病变,而血分病以神昏、肝肾病变为主,病入血分。本研究通过喉头气管接种和肌肉注射两种途径建立了鸡大肠杆菌的人工模型,对两种模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对比分析,并通过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加以辨证,初步建立鸡大肠杆菌病的人工疾病模型和辨证标准。

二、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鸡大肠杆菌病诊断要点
    1.1 大肠杆菌病流行特点
    1.2 临床表现
    1.3 病例剖检情况
    1.4 实验室诊断
2 鸡大肠杆菌病治疗方法
3 鸡大肠杆菌病预防措施
    3.1 加强卫生管理
    3.2 加强消毒与种鸡管理
    3.3 使用微生态制剂与疫苗接种
4 结语

(2)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诊断方法
2 治疗方法
3 预防措施
    3.1 优化饲养管理
    3.2 强化药物预防
    3.3 重视疫苗免疫

(3)鸡大肠杆菌病鉴别诊断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流行特点及病因
2 临床症状
3 鉴别诊断
    3.1 鸡副伤寒
    3.2 鸡链球菌病
    3.3 鸡衣原体病
    3.4 鸡肠炎病
4 防治
    4.1 做好充分的预防工作
    4.2 具体的药物治疗方法
    4.3 其他手段
5 结束语

(4)黄芩苷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鸡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1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概述
        2 鸡大肠杆菌病的概述
        3 小结
    第二章 黄芩苷的研究进展
        1 黄芩的概述
        2 黄芩苷的概述
        3 小结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黄芩苷对APEC感染的鸡大肠杆菌病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肠道菌群对APEC感染的鸡大肠杆菌病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黄芩苷对大肠杆菌病雏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黄芩苷对雏鸡肠道短链脂肪酸产生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中西医结合治疗鸡大肠杆菌病(论文提纲范文)

1 鸡大肠杆菌的流行病学特征
2 中医对鸡大肠杆菌的治疗
    2.1 中医的治疗研究
    2.2 临床诊断
    2.3 解剖
    2.4 实验检查
    2.5 药敏实验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3.1 治疗方式
    3.2 病因分析
4 管理建议
5 结束语

(6)鸡大肠杆菌病的综合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原因
    1.1 饲养环境差
    1.2 机体抵抗力降低
    1.3 吸入或食入致病性大肠杆菌
2 病原学
3 鸡大肠杆菌的诊断
    3.1 呼吸道感染
    3.2 雏鸡脐炎
    3.3 气囊炎
    3.4 大肠杆菌性肉芽肿
4 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方案
5 结论

(7)复方中药治疗鸡大肠杆菌病效果、机理及药物安全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病例来源与诊断
        1.2.2 复方中药药液的制备
        1.2.3 氟苯尼考药液制备
        1.2.4 被分离大肠杆菌药敏试验
        1.2.5复方中药对鸡大肠杆菌病临床疗效
        1.2.6 鸡红细胞C3b R花环率、免疫复合物(IC)花环率的测定[9]
        1.2.7 复方中药安全性试验
        1.2.7. 1 急性毒性试验
        1.2.7. 2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复方中药与氟苯尼考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
    2.2 复方中药与氟苯尼考对鸡大肠杆菌病的疗效
    2.3 复方中药与氟苯尼考对感染大肠杆菌病鸡红细胞免疫指标的影响
    2.4 复方中药的安全性试验
        2.4.1 复方中药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的影响
        2.4.2 复方中药对小鼠的急性毒性
3 结论与讨论

(8)改进“葛根芩连汤”在治疗禽大肠杆菌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 禽大肠杆菌病
        1.1 禽大肠杆菌病简介
        1.2 禽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
        1.3 禽大肠杆菌病的危害
        1.4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
        1.5 禽大肠杆菌病的耐药性质粒
    2 中草药在防治禽大肠杆菌病中的应用
        2.1 抑制和杀灭大肠杆菌
        2.2 消除细菌耐药性
        2.3 抗炎作用
        2.4 增强机体免疫
    3 “葛根芩连汤”在防治大肠杆菌病中的应用
    4 目的意义
第2章 “葛根芩连汤”组方的优化筛选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供试药品
        1.3 攻毒菌株
        1.4 培养基及试剂
        1.5 主要仪器和设备
        1.6 大肠杆菌人工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
        1.7 组方筛选试验
        1.8 数据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大肠杆菌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
        2.2 组方的筛选试验
    3 讨论
        3.1 中药的抗菌性
        3.2 人工感染大肠杆菌小鼠模型的治疗效果试验
    4 小结
第3章 改进“葛根芩连汤”对人工诱发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1.3 试验菌种
        1.4 实验仪器
        1.5 大肠杆菌攻毒剂量的确定
        1.6 治疗试验
    2 结果
        2.1 鸡大肠杆菌最佳攻毒剂量的测定
        2.2 治疗试验结果
    3 讨论
        3.1 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药物
        3.2 鸡大肠杆菌病辨证施治
        3.3 改进“葛根芩连汤”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作用
    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鸡大肠埃希氏菌裂解性噬菌体裂解能力的差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写语
第一章 绪论
    1 大肠埃希氏菌概述
        1.1 种类
        1.2 生物学特征
        1.3 流行病学特征
    2 鸡大肠埃希氏菌病概述
        2.1 危害
        2.2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2.3 诊断与防治
        2.3.1 诊断
        2.3.2 预防
        2.3.3 治疗
    3 噬菌体及噬菌体的应用
        3.1 噬菌体的形态、分类及命名
        3.2 噬菌体的兴起发展与应用
    4 噬菌体的组学研究
        4.1 噬菌体的基因组学研究
        4.2 噬菌体的转录组学研究
        4.3 噬菌体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试验部分
    试验一 鸡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及其噬菌体的分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品来源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方法
        1.2.1 鸡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1.2.2 噬菌体的分离、纯化及保存
        1.2.3 噬菌体的浓缩及电镜观察
        1.2.4 噬菌体核酸类型的鉴定
        2 结果
        2.1 鸡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分离鉴定
        2.1.1 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2.1.2 大肠埃希氏菌E.coli 01 与E.coli 02 的药敏试验
        2.2 噬菌体的分离鉴定
        2.3 噬菌体v B_Eco M_IME540与v B_Eco M_IME537的核酸类型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二 噬菌体v B_Eco M_IME540与v B_Eco M_IME537的生物特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方法
        1.2.1 噬菌体IME540与IME537裂解谱的测定
        1.2.2 噬菌体IME540与IME537最佳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的测定
        1.2.3 噬菌体IME540与IME537一步生长曲线的测定
        1.2.4 噬菌体IME540与IME537热稳定性的测定
        1.2.5 噬菌体IME540与IME537酸碱耐受力的测定
        2 结果
        2.1 噬菌体IME540与IME537裂解谱的测定
        2.2 噬菌体IME540与IME537最佳感染复数的测定
        2.3 噬菌体IME540与IME537一步生长曲线的测定
        2.4 噬菌体IME540与IME537热稳定性的测定
        2.5 噬菌体IME540与IME537酸碱耐受力的测定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三 噬菌体v B_Eco M_IME540与v B_Eco M_IME537的基因组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噬菌体基因组的提取及测序
        1.2.2 噬菌体的全基因组基本信息初步分析
        1.2.3 噬菌体的全基因组功能注释及分析
        1.2.4 噬菌体v B_Eco M_IME540与v B_Eco M_IME537的比较基因组学
        2 结果
        2.1 噬菌体基因组的一般特性
        2.2 噬菌体的全基因组功能注释及分析
        2.2.1 噬菌体v B_Eco M_IME540全基因组功能注释及分析
        2.2.2 噬菌体v B_Eco M_IME537全基因组功能注释及分析
        2.3 噬菌体v B_Eco M_IME540与v B_Eco M_IME537的比较基因组学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四 噬菌体v B_Eco M_IME540与v B_Eco M_IME537感染宿主的转录组学差异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与噬菌体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方法
        1.2.1 样品收集与试验分组
        1.2.2 RNA的提取
        1.2.3 文库的构建
        1.2.4 转录组测序
        1.2.5 测序数据及其质量控制
        1.2.6 转录组的拼接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
        2.1 RNA样品质检
        2.2 测序数据基本结果
        2.3 同一噬菌体与宿主不同感染时间下转录组分析
        2.3.1 IME540感染E1转录组分析
        2.3.2 IME537感染E1转录组分析
        2.3.3 IME537感染E2转录组分析
        2.4 同一时间不同噬菌体与宿主感染间转录组分析
        2.4.1 噬菌体感染宿主后 5 min时组间转录组分析
        2.4.2 噬菌体感染宿主后 20 min时组间转录组分析
        2.4.3 噬菌体感染宿主后 30 min时组间转录组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五 噬菌体v B_Eco M_IME540与v B_Eco M_IME537感染宿主的蛋白质组学差异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与噬菌体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方法
        1.2.1 样品收集与试验分组
        1.2.2 蛋白的提取和肽段酶解
        1.2.3 LC-MS/MS数据采集
        1.2.4 蛋白质鉴定和定量分析
        1.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1.2.6 转录组与蛋白质组联合分析
        2 结果
        2.1 SDS-PAGE检测细菌蛋白是否降解及蛋白定量分析
        2.2 蛋白质鉴定结果
        2.2.1 质谱鉴定的基本结果
        2.2.2 质谱质控检测
        2.3 同一噬菌体与宿主在不同感染时间下蛋白质组学分析
        2.3.1 噬菌体IME540感染E1蛋白质组学分析
        2.3.2 噬菌体IME537感染E1蛋白质组学分析
        2.3.3 噬菌体IME537感染E2蛋白质组学分析
        2.4 不同噬菌体与宿主感染在同一时间下蛋白质组学分析
        2.4.1 噬菌体感染宿主后 5 min时组间蛋白质组分析
        2.4.2 噬菌体感染宿主后 20 min时组间蛋白质组分析
        2.4.3 噬菌体感染宿主后 30 min时组间蛋白质组分析
        2.5 转录组与蛋白质组联合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结论
第四章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附件

(10)鸡大肠杆菌病模型建立与辨证分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鸡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1 鸡大肠杆菌病
        1.1 病原学
        1.2 致病机制
        1.3 鸡大肠杆菌病耐药性研究
        1.4 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
        1.5 防治措施
    2 中兽医药抗鸡大肠杆菌病现状
        2.1 中兽医学对大肠杆菌病的认识
        2.2 治疗鸡大肠杆菌常用中药复方
        2.3 中药的抑菌作用
        2.4 中药制剂对鸡大肠杆菌的防治作用
        2.5 中药防治存在的问题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喉头气管接种鸡大肠杆菌模型的建立与观察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菌株来源
        1.3 主要仪器与试剂
        1.4 细菌培养与细菌计数
        1.5 预试验
        1.6 喉头气管接种模型的建立
    2 结果与分析
        2.1 预试验结果
        2.2 喉头气管接种模型
    3 讨论
        3.1 感染前期
        3.2 感染中期
        3.3 感染后期
第二章 肌注模型的建立与观察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菌株来源、主要仪器和细菌培养计数
        1.3 主要试剂配制
        1.4 预试验
        1.5 肌注模型的建立
    2 结果与分析
        2.1 预试验结果
        2.2 肌注模型
    3 讨论
        3.1 感染前期
        3.2 感染中期
        3.3 感染后期
第三章 鸡大肠杆菌病中兽医辨证
    鸡大肠杆菌病的六经辨证
    鸡大肠杆菌的卫气营血辨证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分析[J]. 张曙光. 畜禽业, 2022(02)
  • [2]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J]. 张玥. 今日畜牧兽医, 2022(01)
  • [3]鸡大肠杆菌病鉴别诊断与防治[J]. 何伟.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21(18)
  • [4]黄芩苷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彭璐媛. 吉林大学, 2021(01)
  • [5]中西医结合治疗鸡大肠杆菌病[J]. 顾小娇. 中兽医学杂志, 2021(04)
  • [6]鸡大肠杆菌病的综合防治[J]. 孙都奎. 今日畜牧兽医, 2021(03)
  • [7]复方中药治疗鸡大肠杆菌病效果、机理及药物安全性初探[J]. 武怡荷,杨继业,陈书明,张希春,陈亚伟,王军艳,赵苏苏,吕冰. 山西农业科学, 2021(03)
  • [8]改进“葛根芩连汤”在治疗禽大肠杆菌病中的应用研究[D]. 李相府. 扬州大学, 2020(04)
  • [9]鸡大肠埃希氏菌裂解性噬菌体裂解能力的差异性分析[D]. 吴圆圆. 石河子大学, 2020(05)
  • [10]鸡大肠杆菌病模型建立与辨证分型[D]. 王强. 扬州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