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接口技术在串行通信中的应用

软件接口技术在串行通信中的应用

一、软件接口技术在串行通信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洪成[1](2021)在《基于图像的船舶制造车间数控设备远程监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船舶工业整体呈跨越式发展,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造船大国。随着造船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引进船舶制造设备数量的不断增多,出现了同一车间中新老设备混合使用的情况,由于其中部分老旧设备无数据接口等原因,车间底层数控设备组网工作难以进行。为改善该种情况,本文展开基于图像的船舶制造车间数控设备远程监测系统的研究。本文以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小组立车间和分段先行数字化车间中数控设备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各车间各工位的数控设备进行调研分析,以控制器是否存在为区分条件,初步判断出可组网设备,接着根据设备本身功能与企业要求,列出需采集到的数控设备基本数据信息。然后将可组网设备根据控制器的不同,划分为工业PC类、PLC类以及数控系统类设备,并以此为根据制定相应的通讯方案。最后根据车间的实际情况确定网络拓扑结构,给出设备布局方案。由于部分船舶制造设备年代久远,存在部分数控设备数据传输接口毁坏或不存在的情况,无法通过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等方式直接地进行数控设备数据采集工作。本文将字符识别技术应用到数控设备数据采集中,通过EAST文本检测算法,对数控设备人机界面进行文本区域检测,在CRNN字符识别模块配合下,得到数控设备实时的信息数据,弥补了因无数据传输接口而导致设备数据无法采集的缺陷。由于EAST文本检测算法缺乏长文本检测能力,本文使用具有空洞卷积特性的ASPP网络与Dice Soft Loss对算法进行改进,经过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EAST文本检测算法,不仅具有较高感受野和长文本检测能力,而且在CRNN字符识别模块的配合下,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与识别准确率,满足数据采集工作的基本要求。最后使用开发软件Eclipse、Tomcat7.0以及JDK1.7进行SSM框架的搭建与系统的开发,以TCP/IP等协议为基础进行通讯模块的设计,接收来自底层设备发送的实时数据信息,利用Mybatis与JPA软件配合My SQL数据库完成设备数据的管理与存储。在研究小组立车间和分段先行数字化车间原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利用Dreamweaver软件、B/S架构,进行基于Web的船舶制造设备远程监测系统的开发,以实现人员信息的管理、生产计划的发布以及数控设备数据实时展示,以提高船舶制造车间各工位数控设备的利用率和各车间的整体生产效率。

高伟[2](2021)在《基于PCIe的SpaceFibre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SpaceFibre总线是专门面向航天器开发的高速总线,其相关测试设备较少,为了更方便的对SpaceFibre节点进行数据传输和性能测试,设计一种可在通用计算机上使用的SpaceFibre节点测试系统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PCI Express总线因具有优良的性能,一经推出就被广泛使用,且大部分的通用计算机均具有PCIe的接口,故本文使用了PCIe接口作为SpaceFibre测试系统的上位机接口。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CIe的SpaceFibre测试系统的设计并进行实现。本文在充分调研了SpaceFibre总线技术和PCIe总线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PCIe的SpaceFibre节点测试系统,基于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分别进行了硬件平台选型、固件总体方案设计以及软件总体方案设计。本论文实现的测试系统可与其他SpaceFibre节点卡通信,按照SpaceFibre协议发送、接收数据。可自动进行单次测试、多次测试,生成多种测试数据,具有自环回自检功能,并在上位机提供不同格式的测试文件生成以及测试文件分割、文本分页对比等功能,便于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得出本系统功能完整,能够实现上位机与SpaceFibre节点的通信,并能够完成对SpaceFibre总线传输过程进行速度测试和传输数据正确性的测试。测试得到的PCIe平均读速率为15.93Gbps,平均写速率为23.01Gbps,SpaceFibre板间通信平均速率为1.91Gbps,均达到预期值。本系统满足了SpaceFibre节点与上位机交换数据以及对SpaceFibre总线数据传输进行测试的需求,对进一步研究SpaceFibre总线技术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赵东升[3](2021)在《基于ARM Cortex-M3核MCU的设计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集成电路产业的飞速发展,微控制器芯片(MCU)得到很大的关注,在国防、商业以及生活服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MCU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ARM系列的处理器,因而对MCU的研究工作大部分是围绕ARM处理器及其指令集架构展开的。此外,ARM DesignStart计划顺利开展,为ARM处理器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本文基于GPS接收机解算算法的应用需求,通过研究微控制器的工作原理与实现方法,分析并利用ARMCortex-M3的软核IP,设计了一款可运行GPS基带信号解算程序的微控制器,并在FPGA上验证了其功能的正确性。本文首先对微控制器片上系统进行介绍,包括微控制器整体设计、ARM指令集的基本概念、ARM Cortex-M系列处理器的特点和软核ARM Cortex-M3的内部结构。接着基于自顶向下的设计思想和AMBA总线协议,对系统进行模块划分和功能定义,使用Verilog HDL硬件描述语言完成对微控制器的总线系统、存储系统、外设系统等模块的RTL级代码设计和系统集成。在硬件逻辑设计过程中,编写测试案例,并搭建Verilog与C语言混合仿真平台,进行定向功能测试。在软件程序设计过程中,基于ARM Cortex微控制器软件接口标准(CMSIS),完成软件应用程序与微控制器硬件逻辑的映射。最后以FPGA为原型验证平台,验证该微控制器是否满足应用程序运行的要求。基于本文所设计的ARM微控制器采用软硬件协调设计模式,以ARM Cortex-M3的FPGA实现为硬件平台来运行以C语言编写的GPS解算程序,实际解算结果与在计算机上的结果一致。这初步证明了基于本文设计的MCU可实现GPS位置解算,为卫星定位接收机的研究设计提供了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市场价值。

陈宇[4](2021)在《全波形激光雷达数据采集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激光雷达技术的发展,对信息的获取有着更高的要求,有限次发射激光脉冲以及回波信息的记录往往存在着误差,对于高精度需求的测量来说是不符合要求的。要得到被测目标的高精度测量信息就需要对回波信号的完整分析。全波形激光雷达能够采集到信号全波形数据,满足高精度需求。但由于数据量大也为接收和提取带来了技术难题,全波形激光雷达的研究是大势所趋。本课题通过对全波形激光雷达接收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高速脉冲信号采集等相关技术,完成了激光接收系统的搭建,实现了数据采集等功能。首先,根据项目指标要求与性能要求对整体设计进行分析,确定探测体制,综合分析了数据处理接口等具体要求,对整体方案进行了构建。然后,对接收机进行分块详细设计,硬件方面对光电探测电路和数据处理电路进行了详细讨论,确保器件选择、电路设计符合要求;光电探测电路负责实现激光主波信号、激光回波信号的光电转换、增益调整、探测器温度、高压、控制电压状态遥测等功能,光电探测电路主要包括:恒流源电路、信号驱动电路、温度信号调理电路、贝塞尔滤波电路、单端转差分电路、接口电路等;数据处理以FPGA(现场可编辑门阵列)芯片为主控芯片,包括数据采集与数据合成两个模块,采用了子母板的设计形式,文中详细说明了各部分FPGA实现的功能并针对主要部分进行了仿真分析。接着,对接收机电路可靠性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所设计系统进行了功能性验证测试及设计指标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满足设计指标要求及功能要求。本文所设计的全波形激光雷达接收系统在工程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高凯[5](2020)在《GNSS列车定位性能仿真评估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铁路领域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智能化、自主化是未来发展方向。为提高列车运行效率、减少轨旁设备,由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构成的列车定位单元,是实现车载自主化定位的关键技术。铁路领域对安全性要求较高,基于卫星的列车定位单元需要进行现场运用试验或仿真模拟试验,对其适用性、可用性性能评估。基于卫星的列车定位单元在现场运用试验中存在极端场景复现难,卫星导航信号现场测试可控性差,试验成本高等问题。因此,开展仿真模拟试验,研究并开发GNSS列车定位性能仿真评估软件(Simulation-based GNSS Train Localiz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Si GTE),对列车定位单元性能进行评估,可有效推进卫星定位技术在铁路领域应用。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了面向三维轨迹的列车运行仿真及卫星导航信号传播关键参数生成方法。基于线路技术条件及列车动力学参数,提出了基于列车运行工况转换及轨道电子地图辅助的列车三维坐标映射、轨迹生成方法。基于Canny图像边缘特征提取算法,计算环境场景的仰角截止角,生成了卫星可见性参数。(2)研究了基于卫星的列车定位精度评估方法。按照GB/T 6379《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的要求,利用东向及北向定位误差、圆概率误差、误差椭圆、马氏距离等4种精度评估方法对列车卫星定位的结果进行了评估分析。(3)设计并开发了GNSS列车定位性能仿真评估软件(Si GTE)。软件分为仿真场景参数生成模块、信息交互模块及卫星定位精度评估模块等3个模块。仿真场景参数模块生成列车运行轨迹、卫星信号功率及连续可调卫星可见性参数;信息交互模块接收列车轨迹、卫星信号控制参数发送至GNSS信号模拟器,控制GNSS信号模拟系统产生卫星射频信号;卫星定位精度评估模块接收列车定位单元输出数据,利用4种定位精度评估方法进行评估分析。本文基于沈阳西站-黑山北站78公里、玉珠峰站-纳赤台站130公里线路实测数据开展软件仿真功能及性能验证,Si GTE软件生成2个场景下列车运行和卫星导航信号传播参数,控制GNSS信号模拟系统对列车定位单元的定位精度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在卫星可见性较好的区域定位单元东向定位误差平均值为0.10 m,北向定位误差平均值为0.17 m,圆概率误差CEP50为0.85 m,1?误差椭圆长轴为0.79 m,马氏距离平均值为0.99 m,具有较高定位精度,符合仿真要求。图58幅,表23个,参考文献48篇。

胡士博[6](2020)在《基于云平台的在航船舶信息采集与状态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航船舶的数据信息采集与状态分析是保证航运信息化和智能化顺利实施的基础。由于众多船用设备和系统产生的海量多源异构数据不能进行实时采集和分析,使航运企业不能有效决策而造成损失;同时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特别是量大面广的内河老旧船舶,其数字化水平低下。本文针对以上问题,从在航船舶数据实时采集、船端数字化系统集成、关键数据压缩传输和云端船舶状态分析等方面展开研究,基于云服务平台提出一套面向内河在航船舶的信息采集与状态分析的解决方案,并对其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在解决船端和云端数据互联互通问题的基础上,为实现在航船舶的运行状态分析并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数据服务提供支撑。本文首先阐述了船舶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必然趋势和当前船舶行业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在航船舶运行数据的特点以及船舶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场数据信息的多源异构性和应用多样性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在航船舶信息采集与运行状态分析的技术框架,探索将量大面广的老旧船舶进行快速信息化改造的方法,通过云平台为用户提供数据服务实现资源共享。然后,根据该框架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从结构、原理和功能等方面进行技术方案的研究,主要包括:针对不同协议接口的在航船舶实时数据采集、基于动态适配的船舶运行信息语义集成、面向低带宽的相关性数据压缩及传输、基于Web Service的在航船舶信息集成和基于云平台的在航船舶状态分析等,对各自实现所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形成整套解决方案。最后,在此框架的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内河在航船舶现状,利用云平台对以上关键技术的原型验证,证明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可行的,从而为内河老旧船舶信息化改造以及未来船舶行业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化应用提供基础平台、数据资源及分析方法等方面的保障。

谢翰威[7](2019)在《高速Serdes接口测试的集成化ATE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在摩尔定律的指引下,集成电路大多向着高密度、高速度、高可靠性的方向发展,电路间的数据传输要求显得越来越高。串行的Serdes接口技术逐渐取代了并行接口技术,其采用了差分数据以及嵌入式时钟方式,使数据传输速率得到极大提高。如今,已广泛应用在PCI-Express总线、100GBASE以太网、OIF-CEI背板传输等标准串行接口中,接口传输速率已经达到16Gbps56Gbps,这给测试带来了诸多挑战。市场上主流的自动化测试设备(Automatic Test Equipment,简称ATE),尽管具有集成度高、通用性强的特点,但在测试速率上已不能满足高速Serdes接口测试要求。导致芯片Serdes接口的测试大多采用了“由设计保证”式的自测试,对接口参数和性能的测试只能止步于实验室的验证测量。因此,为保证Serdes接口高质量、高效率的全速测试,这就需要构建新的集成化、自动化的高速接口测试平台。本文结合了ATE测试平台和高速测量仪器(示波器、误码测试仪等)的各自优势,将两者有机融合,实现了针对复杂芯片进行高速测试的集成化、自动化的测试平台。首先,本文对高速串行接口的测试技术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测试需求。而后,依据测试需求和现有设备情况,对测试平台硬件结构进行系统化构建,并制作了专用的测试负载板。然后,对ATE和测量仪器的指令控制系统和协同一体化软件进行综合设计。最终,形成多设备高效协同的自动化测试系统,并实现了对28Gbps速率的Serdes接口芯片的功能及关键参数的测试。本文以某款国产自主设计的SOC/Serdes芯片为中心,以需求分析为引导,进行了具体的系统硬件架构设计、软件程序设计、实例化测试验证等。与常用的测试解决方案相比,本文所设计的协同一体化测试平台,对高速接口的自动化、高质量、高覆盖率的测试要求提供了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在芯片的产品初测、中小规模测试或者鉴定测试等情况下也具有较大实用价值,保证了测试溯源性,并提高了测试的准确性。

苏飞强[8](2018)在《1394总线故障注入系统软件设计与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子设备复杂度愈来愈高,对它的可靠性要求也愈来愈高,于是就需要对电子设备故障适应性进行分析、解决它存在的一些故障问题,来提高它的可靠性;而1394总线故障注入系统能够营造故障测试环境,真实的模拟故障错误,检测电子设备在性能与功能设计方面的缺陷,进而来解决其中的故障问题。因此1394总线故障注入系统为电子设备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验证工具,对提高电子设备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尤为重要。本文首先提出了 1394总线故障注入系统协议层、电气层与物理层故障注入的实现架构,即:ARM+FPGA,然后通过VS2010开发工具,采用层次结构设计方法,对故障注入管理软件进行开发设计。其中,1394驱动软件设计,运用C开发语言,采取模块化设计思想,针对设备管理、消息控制、中断控制、网络管理、时统管理、总线监控功能接口,开发对应的驱动API接口函数库程序,并得到FISDLL.cpp源文件、FISDLL.h头文件、结构体FISSTR.h头文件;WDM驱动软件设计,基于WDM驱动程序模型,运用DDK设备开发工具,开发设计设备驱动程序文件;而应用软件设计,通过VS2010开发工具,针对通信管理、监控管理、故障配置、日志管理、工程管理、加载配置功能模块,开发设计对应的软件界面窗口和项目程序。最后对协议层、电气层与物理层故障注入进行测试验证,并针对测试验证结果对故障错误进行分析讨论。通过故障注入测试验证可以得到:1394总线故障注入系统具有包头CRC错误、数据CRC错误、VPC错误、数据消息ID错误、数据位反转、幅度调节、斜率调节、信号延时、短路故障、断路故障、串行阻抗、并行阻抗、负载电容调节等故障注入功能,能够提供故障测试环境,模拟总线上不符合协议规定的故障错误、异常信号故障以及线路故障,满足故障注入系统预期的设计要求。

苏琪[9](2011)在《基于以太网的非对称端通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下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研究的深入,传统的封闭式网络环境无法满足网络技术创新的需要,网络技术创新面临巨大的挑战。FPGA具有可重构能力以及在性能和灵活性方面的良好折中,基于FPGA的开发设计方法受到网络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另一方面,随着物联网的普及和发展,FPGA技术在小型化、网络化的弱智能设备中也有越来越重要的应用。计算机与基于FPGA的弱智能网络设备间的通信机制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基于以太网的非对称端通信方法—ACME(Asymmetrical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over Ethernet),用于实现计算机与基于FPGA的弱智能网络设备之间的网络通信。采用ACME方法,可以在网络中灵活部署基于FPGA的弱智能网络设备,如基于FPGA实现的交换机、路由器和物联网设备等,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对设备进行远程管理控制,通信不再局限于物理连接的距离。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包括:(1)介绍了传统的能力对等实体通信和非对等实体通信,介绍了局域网中最通用的以太网技术,介绍了弱智能网络设备接入互联网络的解决方案并总结了这些方法各自的优缺点。提出ACME方法,详细介绍了ACME的设计思想、基本框架和工作流程,深入研究了ACME中的连接建立和释放、报文确认和超时重传、延迟判断和流量控制等相关机制。(2)定义了ACME的命令集和命令封装方式,设计实现了基于FPGA的通用硬件通信模块和API访问控制函数,通过良定义的软硬件接口,实现与系统平台无关、与基于FPGA的设备无关的ACME机制。(3)在NetMagic平台上实现了ACME的实验原型系统—NetMagic访问控制系统,分析了ACME在NetMagic平台上的硬件资源占用、在同一网络环境下不同消息大小的网络往返延迟和有效带宽利用率;设计实现了NetMagic通用调试器和基于NetMagic的RLI实验配置软件,在NetMagic平台中验证了ACME的有效性。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基于以太网的非对称端通信方法,对基于FPGA的网络开发应用和网络技术创新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刘瑞华[10](2010)在《物体表面覆冰在线自动监测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初,我国南方遭遇罕见的冰雪灾害,连续的冻雨气候使很多电力输电导线和塔架上覆冰厚度达50100mm,大大超过了设计值1015mm的技术标准。覆冰导致电塔倒塌,电力输电网大面积瘫痪,进而引发交通受阻,电煤紧张,通讯不畅,停电停水,林木被毁等一系列问题。据统计,整个冰雪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高达2530.5亿元人民币[1]。沉痛的教训也引起我们的反思,如果能随时实现对电力输电网输电线或塔架覆冰厚度的准确检测,就可以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来避免覆冰与大雪造成的灾害。本课题就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冰层厚度传感器及其检测方法”(项目编号:60672028)、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重点项目“山西省全天候流域河道水情遥测系统”(项目编号:2007-2)和太原市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科技项目(项目编号:09122005)的资助下,将项目研究过程中获得的原创性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物体表面覆冰厚度自动监测的一项技术转化应用研究。基于空气、冰与水的物理特性差异实现对冰层厚度的自动检测是最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新的河冰与海冰冰层厚度检测方法。基于这一原理研制的冰厚传感器在中国第21、22、24次南极科学考察海冰观测项目中得到了实际应用[2]。在此基础上,论文作者对空气、冰和水的电阻率特性差异在实验室环境下做了大量的基础性机理实验,根据所测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物体表面覆冰的具体情况,设计并研制了在实验室模拟结冰环境下物体表面覆冰在线监测系统。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在实验室和现场环境下对空气、冰与水的电阻、温度特性进行了多次反复性实验,对获得的大量实验数据进行研究、分析,验证了对于空气、水、冰、冰水混合状态下所得的电阻值具有明显的差异;2)详细的介绍了物体表面覆冰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的组成、实现结构和工作原理;3)介绍物体表面覆冰传感器的设想、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及数据采集电路的硬件、软件设计过程;4)介绍了上位机监测软件的实现方法。利用空气与冰的电阻特性差异实现对冰层厚度的自动检测[2],是一种新型的物体表面覆冰厚度检测方法。依据该方法设计的远程覆冰自动监测系统在实验室环境下完全可行,从而有可能应用于对高压输电线路及其固定塔架、海上钻井平台、建筑物或各种设备表面、悬空支架、森林树枝等覆冰厚度的实时连续自动监测工程应用领域。

二、软件接口技术在串行通信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软件接口技术在串行通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图像的船舶制造车间数控设备远程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实际意义
    1.2 文本检测算法研究现状
    1.3 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工作安排
第2章 船舶制造车间设备情况与综合分析
    2.1 小组立车间数控设备设备组成与分析
        2.1.1 小组立车间数控设备布局与设备情况
        2.1.2 切割工位数控设备分析
        2.1.3 拼板工位数控设备分析
        2.1.4 FCB焊接工位数控设备分析
        2.1.5 FCB修补工位数控设备分析
        2.1.6 纵骨装配工位数控设备分析
        2.1.7 纵骨焊接工位与肋板纵桁装配焊接工位数控设备分析
        2.1.8 运出工位数控设备分析
    2.2 分段先行数字化车间数控设备组成与分析
        2.2.1 分段先行数字化车间数控设备布局与设备情况
        2.2.2 型钢切割生产线数控设备分析
        2.2.3 HGG型钢流水线数控设备分析
        2.2.4 肋骨冷弯区数控设备分析
        2.2.5 通用件焊接机器人设备分析
        2.2.6 型钢切割生产线数控设备分析
    2.3 船舶制造车间数控设备通讯方案
        2.3.1 船舶制造车间数控设备分类
        2.3.2 工业PC类数控设备通讯方案
        2.3.3 PLC类数控设备通讯方案
        2.3.4 数控系统类设备通讯方案
    2.4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与设备布局
        2.4.1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2.4.2 设备布局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然场景文本检测算法
    3.1 卷积神经网络
        3.1.1 卷积神经网络结构
        3.1.2 输入层
        3.1.3 卷积层
        3.1.4 激励层
        3.1.5 池化层
        3.1.6 全连接层
        3.1.7 输出层
    3.2 基于深度学习的经典文本检测算法
        3.2.1 经典深度学习算法概述
        3.2.2 基于Anchor候选框的文本检测算法
        3.2.3 基于语义分割的文本检测方法
    3.3 EAST文本检测算法
        3.3.1 网络模型介绍
        3.3.2 损失函数
        3.3.3 局部感知NMS
        3.3.4 数据集标注
        3.3.5 算法性能对比实验结果
        3.3.6 算法应用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改进EAST算法的船舶制造设备数据采集研究
    4.1 ASPP网络
        4.1.1 空洞卷积
        4.1.2 卷积结构对比
        4.1.3 潜在问题
    4.2 网络结构优化
    4.3 损失函数
    4.4 实验结果对比与分析
        4.4.1 实验环境
        4.4.2 模型训练
        4.4.3 CRNN文本识别模块
        4.4.4 实验结果分析
    4.5 数据筛选与存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船舶制造车间数控设备远程监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系统需求分析与架构设计
        5.1.1 用户需求分析
        5.1.2 功能模块分析
        5.1.3 系统总体架构
        5.1.4 功能模块实现
    5.2 软件平台及开发环境搭建
        5.2.1 Java开发环境设置
        5.2.2 服务器配置
    5.3 系统感知层中间件设计
        5.3.1 基于TCP/IP协议的通讯模块设计
        5.3.2 基于RS422串口通信协议的通讯模块设计
    5.4 系统数据层中间件设计
        5.4.1 软件接口调用
        5.4.2 基础信息表
        5.4.3 工作计划通知表
        5.4.4 打卡与消息管理信息表
        5.4.5 工位数控设备状态信息表
    5.5 基于B/S架构的数控设备数据展示
        5.5.1 个人信息注册界面
        5.5.2 管理员信息管理界面
        5.5.3 设备运行情况总览界面
        5.5.4 斯伯克DNC880运行界面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研项目
致谢

(2)基于PCIe的SpaceFibre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1.3.1 课题研究目的与主要工作
        1.3.2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相关协议研究
    2.1 PCIe协议研究
        2.1.1 PCI系列协议发展
        2.1.2 PCIe总线拓扑结构
        2.1.3 PCIe协议分层结构
        2.1.4 PCIe总线数据传输
        2.1.5 PCIe寄存器配置空间
        2.1.6 PCIe中断机制
    2.2 SpaceFibre协议研究
        2.2.1 SpaceFibre协议分层结构
        2.2.2 SpaceFibre总线拓扑结构
        2.2.3 SpaceFibre数据格式
        2.2.4 SpaceFibre数据传输过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PCIe的 SpaceFibre测试系统软硬件方案设计
    3.1 整体方案设计概述
        3.1.1 功能设计与技术指标
        3.1.2 硬件选型与固件方案设计
    3.2 SpaceFibre通信模块设计
    3.3 DDR高速缓存模块设计
        3.3.1 DDR3 MIG IP核解决方案
        3.3.2 DDR3 FDMA IP核解决方案
    3.4 PCIe通信接口模块设计
        3.4.1 Xilinx提供的三种IP核对比
        3.4.2 XDMA IP核的介绍
        3.4.3 PCIe链路LTSSM状态机
    3.5 上位机驱动软件方案设计
        3.5.1 XDMA中的DMA启动流程
        3.5.2 基于XDMA的驱动解决方案
        3.5.3 驱动程序开发环境搭建
    3.6 上位机应用软件程序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PCIe的SpaceFibre测试系统的实现及功能验证
    4.1 整体实现方案简述
    4.2 SpaceFibre光纤通信模块实现与验证
        4.2.1 SpaceFibre光纤通信模块实现
        4.2.2 SpaceFibre光纤通信模块验证
    4.3 DDR高速缓存模块实现与验证
        4.3.1 DDR高速缓存模块实现
        4.3.2 DDR高速缓存模块验证
    4.4 PCIe通信接口模块实现与验证
        4.4.1 PCIe通信接口模块实现
        4.4.2 PCIe通信接口模块验证
    4.5 上位机软件功能实现与测试
        4.5.1 上位机软件功能实现
        4.5.2 上位机软件功能验证
    4.6 测试结果正确性验证
    4.7 速度测试结果与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基于ARM Cortex-M3核MCU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徽控制器整体架构
    2.1 微控制器系统设计
        2.1.1 经典MCU架构
        2.1.2 微控制器整体设计
    2.2 ARM架构处理器概述
    2.3 ARM Cortex-M3软核架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控制器硬件逻辑设计
    3.1 AHB总线设计
        3.1.1 AHB总线概述
        3.1.2 AHB总线结构
        3.1.3 AHB总线时序
    3.2 APB总线设计
        3.2.1 APB总线概述
        3.2.2 APB总线结构
        3.2.3 APB总线时序
    3.3 存储系统设计
        3.3.1 SRAM接口控制器设计
        3.3.2 FLASH接口控制器设计
    3.4 外设系统设计
        3.4.1 UART接口设计
        3.4.2 GPS解算模块专用接口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控制器软件程序设计
    4.1 软件程序设计概述
    4.2 中断系统
        4.2.1 异常中断概述
        4.2.2 中断管理简介
    4.3 调试系统
        4.3.1 调试系统概述
        4.3.2 调试架构简介
    4.4 软件程序设计
        4.4.1 软件设计流程
        4.4.2 软件设备驱动库
        4.4.3 应用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功能仿真与原型验证
    5.1 软硬件系统验证概述
    5.2 Verilog和C语言混合仿真
        5.2.1 UART仿真结果
        5.2.2 GPS解算专用接口的仿真结果
        5.2.3 FLASH控制器读写仿真结果
    5.3 FPGA原型验证
        5.3.1 解算程序在MCU中的调试结果
        5.3.2 FLASH读写程序在MCU中的调试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全波形激光雷达数据采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国外研究情况
        1.2.2 国内研究情况
        1.2.3 发展趋势
    1.3 论文章节结构
第2章 激光接收机方案设计
    2.1 激光探测体制选择
    2.2 课题功能指标要求分析
        2.2.1 功能要求
        2.2.2 性能要求
        2.2.3 电路接口
        2.2.4 设计流程
    2.3 全波形测距工作时序
    2.4 激光接收机系统构成
        2.4.1 光电探测电路组件设计
        2.4.2 数据处理电路组件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激光接收机电路设计
    3.1 电路总体设计流程
    3.2 光电探测电路及组件详细设计
        3.2.1 波形信号采集探测器选择
        3.2.2 光电探测电路设计
        3.2.3 APD电源电路设计
    3.3 激光信号处理器详细设计
        3.3.1 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3.3.2 数据合成电路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FPGA软件设计
    4.1 FPGA介绍
        4.1.1 FPGA结构说明
        4.1.2 FPGA的设计流程
    4.2 串行总线通讯协议要求
        4.2.1 三线串行遥控协议
        4.2.2 三线串行遥测协议
    4.3 数据采集软件设计
        4.3.1 功能要求
        4.3.2 程序功能划分
        4.3.3 接口要求
        4.3.4 软件接口
    4.4 信号采集程序详细设计
        4.4.1 时钟芯片的配置
        4.4.2 AD芯片的软件设计
        4.4.3 FPGA内部数据处理逻辑设计
        4.4.4 APD及相关组件控制
    4.5 数据合成软件设计
        4.5.1 功能要求
        4.5.2 程序功能划分
        4.5.3 性能要求
        4.5.4 接口要求
        4.5.5 软件接口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路可靠性设计
    5.1 EMC设计
        5.1.1 元器件选择
        5.1.2 印制板设计
        5.1.3 电缆选择
        5.1.4 电源设计
        5.1.5 EMC设计结论
    5.2 静电防护设计
        5.2.1 电路设计上采取的措施
        5.2.2 在机箱设计上采取的措施
        5.2.3 静电防护设计结论
    5.3 冗余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接收机测试及误差分析
    6.1 数据接收优化设计
        6.1.1 问题现象
        6.1.2 问题分析
        6.1.3 解决措施
        6.1.4 结果验证
    6.2 系统功能验证
    6.3 指标性能测试
        6.3.1 采样速度测试
        6.3.2 系统带宽测试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5)GNSS列车定位性能仿真评估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列车运行仿真研究现状
        1.2.2 线路环境建模研究现状
        1.2.3 卫星定位精度评估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2 GNSS列车定位性能仿真评估软件需求分析
    2.1 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2.2 软件界面需求分析
    2.3 软件接口需求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GNSS列车定位性能仿真评估软件设计
    3.1 模块化软件结构设计
    3.2 软件功能设计
    3.3 软件接口协议
    3.4 本章小结
4 GNSS列车定位性能仿真评估软件实现
    4.1 列车运行仿真
        4.1.1 列车牵引计算基本理论
        4.1.2 列车一维里程运行仿真
        4.1.3 基于轨道电子地图的列车三维坐标映射
        4.1.4 列车轨迹控制协议
    4.2 卫星导航信号传播环境参数生成
        4.2.1 基于图像边缘信息提取的卫星可见性仿真方法
        4.2.2 卫星位置解算方法
        4.2.3 卫星导航信号控制接口协议
    4.3 卫星定位精度评估方法
        4.3.1 基于圆概率误差的评估方法
        4.3.2 基于误差椭圆的精度评估方法
        4.3.3 基于马氏距离的精度评估方法
    4.4 模块接口及信息交互
        4.4.1 控制指令发送模块实现
        4.4.2 数据采集模块实现
    4.5 SIGTE人机界面实现
    4.6 本章小结
5 GNSS列车定位性能仿真评估软件验证
    5.1 软件功能界面及工作流程
    5.2 仿真功能及性能验证
        5.2.1 列车运行仿真功能验证
        5.2.2 卫星导航信号传播环境参数生成验证
        5.2.3 卫星定位精度评估功能及性能验证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云平台的在航船舶信息采集与状态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分析
        1.2.1 多源异构数据采集相关研究
        1.2.2 多源异构信息集成相关研究
        1.2.3 船舶在航状态分析相关研究
        1.2.4 云平台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在航运业的应用研究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在航船舶信息采集与状态分析的技术框架
    2.1 在航船舶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
    2.2 基于云平台的在航船舶信息采集与状态分析技术框架
    2.3 相关关键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在航船舶信息采集与状态分析关键技术研究
    3.1 船舶运行状态信息采集技术研究
        3.1.1 基于设备通信协议的信息采集研究
        3.1.2 基于现场总线的信息采集研究
        3.1.3 第三方平台数据对接研究
    3.2 基于领域本体和动态适配的船舶多源异构信息集成研究
        3.2.1 船舶信息资源领域知识本体研究
        3.2.2 基于动态适配模式的船舶信息语义集成研究
    3.3 面向低带宽的相关性数据级联压缩及传输研究
        3.3.1 数据压缩算法
        3.3.2 船舶运行信息数据压缩算法及传输方法研究
    3.4 基于Web服务的在航船舶信息集成研究
        3.4.1 Web Service信息集成技术研究
        3.4.2 基于Web Service和信息中间件的数据集成
    3.5 基于云平台的在航船舶状态分析研究
        3.5.1 在航船舶状态分析方法集成与服务发布研究
        3.5.2 基于BP神经元网络的状态分析方法
        3.5.3 基于参数优化BP神经网络的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原型系统设计与分析
    4.1 原型系统框架设计
    4.2 船端各模块设计
        4.2.1 船端信息采集系统方案的实现
        4.2.2 船舶多源异构信息集成设计
        4.2.3 面向低带宽的数据传输设计
    4.3 云端各模块设计
        4.3.1 云端数据存储与集成设计
        4.3.2 云端数据信息的采集与监控
    4.4 基于云平台的船舶柴油机燃油系统状态分析与实现
        4.4.1 柴油主机燃油系统的样本数据处理及BP网络状态分析实现
        4.4.2 遗传算法优化BP网络的实现过程及对比仿真结果
        4.4.3 基于MATLAB工具的状态分析方法集成与服务发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高速Serdes接口测试的集成化ATE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目的与结构
2 高速Serdes接口测试技术
    2.1 Serdes接口的基本原理结构
    2.2 DFT的设计
        2.2.1 JTAG测试
        2.2.2 PRBS测试
        2.2.3 BIST自测试
    2.3 Serdes接口的关键测试参数
        2.3.1 眼图测试
        2.3.2 抖动与抖动容限
        2.3.3 误码率测试
    2.4 常用的测试解决方案
        2.4.1 PMA串行回环测试方法
        2.4.2 两种改良的串行回环方案
        2.4.3 近端协议回环
        2.4.4 远端协议回环
    2.5 新的集成化自动测试解决方案
        2.5.1 新的测试解决方案
        2.5.2 该解决方案的特点
    2.6 本章小结
3 高速Serdes接口芯片测试平台硬件设计
    3.1 高速Serdes接口芯片测试需求与解析
    3.2 测试平台硬件解决方案的构建
    3.3 测试接口板loadboard设计
    3.4 测试过程损耗研究
        3.4.1 影响设计损耗的参数
        3.4.2 PCB板材设计
        3.4.3 PCB过孔设计
        3.4.4 PCB设计中的走线方式
        3.4.5 PCB板连接器
        3.4.6 测试插座的设计
        3.4.7 PCB设计总损耗
    3.5 本章小结
4 集成化ATE测试平台软件设计
    4.1 SCPI简介
    4.2 软件接口协议
    4.3 测试方法Testmethod程序设计
        4.3.1 误码率测试
        4.3.2 发射机眼图测试
        4.3.3 发射机抖动测试
        4.3.4 接收机抖动容限测试
        4.3.5 接收机压力眼测试
    4.4 自动化测试流程设计
    4.5 测试结果处理与数据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高速Serdes接口芯片的测试与验证
    5.1 功能验证与DFT测试
    5.2 Loopback和 BIST测试
    5.3 误码率测试
    5.4 TX端眼图与抖动测试
    5.5 RX端抖动容限测试
    5.6 几种测试方案的结果分析与比对
    5.7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6.1 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8)1394总线故障注入系统软件设计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和研究现状
    1.3 存在及需解决的问题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论文各章节结构安排
2 1394总线故障注入系统简介
    2.1 1394总线及协议概述
        2.1.1 1394总线概述
        2.1.2 协议数据消息字段
        2.1.3 协议数据包格式
        2.1.4 1394总线协议栈
    2.2 1394总线故障注入系统概述
        2.2.1 总线故障注入系统
        2.2.2 系统故障注入原理
        2.2.3 故障注入系统设计要求
    2.3 本章小结
3 故障注入系统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3.1 系统故障注入实现
    3.2 系统处理机理
    3.3 系统软件访问接口
        3.3.1 寄存器访问接口
        3.3.2 DMA请求接口
        3.3.3 中断操作方式
        3.3.4 配置表区访问接口
    3.4 数据消息的收发
        3.4.1 总线寻址方式
        3.4.2 数据消息的发送
        3.4.3 数据消息的接收
        3.4.4 数据消息错误处理
    3.5 本章小结
4 故障注入系统软件设计
    4.1 故障注入系统软件设计架构
        4.1.1 故障注入系统软件设计流程
        4.1.2 故障注入系统软件开发工具
    4.2 故障注入系统软件设计
        4.2.1 1394驱动软件设计
        4.2.2 WDM驱动软件设计
        4.2.3 应用软件设计
    4.3 故障注入系统软件实现与测试
        4.3.1 配置文件编写
        4.3.2 软件界面项目
        4.3.3 软件接口项目
        4.3.4 测试用例项目
    4.4 故障注入系统软件界面设计实现
    4.5 本章小结
5 故障注入系统测试验证
    5.1 故障注入测试验证环境
        5.1.1 故障注入测试验证平台
        5.1.2 故障注入测试验证目的
        5.1.3 故障注入测试验证流程
    5.2 故障注入测试验证
        5.2.1 协议层故障注入测试验证
        5.2.2 电气层故障注入测试验证
        5.2.3 物理层故障注入测试验证
    5.3 系统故障注入优化分析
        5.3.1 数据包消息错误分析
        5.3.2 消息地址错误分析
        5.3.3 故障注入波形分析
        5.3.4 物理层故障注入分析
        5.3.5 总线通信带宽分析
    5.4 系统故障注入测试验证总结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基于以太网的非对称端通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本文的主要工作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
    2.1 能力对等实体间的通信
    2.2 非对等实体间的通信
        2.2.1 并行通信方式
        2.2.2 串行通信方式
    2.3 以太网技术
    2.4 弱智能设备的网络接入
        2.4.1 弱智能设备直接接入互联网
        2.4.2 通过网关接入互联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以太网的非对称端通信方法—ACME
    3.1 传统的通信方式存在的不足
        3.1.1 能力对等实体通信方式存在的不足
        3.1.2 非对等实体通信方式存在的不足
    3.2 ACME的整体设计
        3.2.1 设计思想
        3.2.2 基本框架
        3.2.3 工作流程
    3.3 ACME的关键技术
        3.3.1 连接建立和释放
        3.3.2 报文确认和超时重传
        3.3.3 延迟判断
        3.3.4 流量控制
        3.3.5 其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CME的设计与实现
    4.1 ACME的命令集
        4.1.1 ACME命令定义
        4.1.2 ACME命令格式
        4.1.3 ACME报文封装
    4.2 ACME功能模块设计
        4.2.1 FPGA通信模块设计
        4.2.2 远程计算机软件接口设计
    4.3 性能分析
        4.3.1 硬件资源占用
        4.3.2 网络往返延迟
        4.3.3 有效带宽利用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CME在NetMagic中的应用
    5.1 NetMagic平台架构
        5.1.1 NetMagic平台的基本组成
        5.1.2 NetMagic硬件平台结构
        5.1.3 NetMagic平台软件系统
    5.2 NetMagic通用调试器
    5.3 基于NetMagic的RLI实验配置软件
        5.3.1 基于NetMagic的RLI延迟测量与评估实验框架
        5.3.2 RLI实验配置软件
        5.3.3 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物体表面覆冰在线自动监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覆冰在线监测技术的发展状况
        1.2.1 国内外覆冰在线监测装置技术比较
        1.2.2 覆冰监测技术的实际应用状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空气、冰与水的物理特性差异实现覆冰检测机理的实验研究
    2.1 基于空气、冰与水的物理特性差异实现覆冰检测机理
        2.1.1 空气、冰与水的电阻值差异的规律
        2.1.2 空气、冰与水的电阻值、温度特性实验
        2.1.3 空气、冰与水的电阻值、温度特性实验室实验及数据分析
        2.1.4 空气、冰与水的电阻值、温度特性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及数据分析
    2.2 物体表面覆冰采集系统的设计依据
第三章 物体表面覆冰的研究
    3.1 覆冰机理
    3.2 覆冰预测模型
    3.3 覆冰测量及换算方法
    3.4 覆冰传感器模型
第四章 覆冰在线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4.1 监测系统的硬件电路结构
    4.2 MSP430 单片机
    4.3 模/数转换器件
    4.4 模拟开关
    4.5 系统实时时钟
    4.6 大容量数据存储器SD
        4.6.1 SD 技术介绍
        4.6.2 SD 存储电路
    4.7 系统电源设计
    4.8 串口芯片和电路设计
    4.9 LCD、按键和电路设计
    4.10 复位芯片和电路设计
    4.11 GSM Modem 数据传输电路
        4.11.1 GSM 短消息(SMS)业务
        4.11.2 GSM 通信电路
        4.11.3 GSM Modem 设备
        4.11.4 GSM Modem 自动重起电路
    4.12 D518820 温度传感器
第五章 覆冰监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主程序模块
    5.2 覆冰传感器采集程序模块
    5.3 温度采集模块
    5.4 实时时钟模块
    5.5 键盘判别模块
    5.6 液晶显示模块
    5.7 SD 存储模块
    5.8 通信中断程序模块
        5.8.1 串行通信概述
        5.8.2 通信中断服务程序流程图
        5.8.3 GSM Modem 软件接口协议
        5.8.4 利用SMS 定时发送覆冰数据信息
        5.8.5 利用SMS 向来电查询手机号回复覆冰信息
        5.8.6 利用SMS 向上位机发送覆冰信息
第六章 上位机监测软件的设计
    6.1 软件开发语言介绍
    6.2 监测中心软件设计
        6.2.1 用户界面
        6.2.2 数据通信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实验室冰冻实验数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软件接口技术在串行通信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图像的船舶制造车间数控设备远程监测系统研究[D]. 张洪成. 江苏科技大学, 2021
  • [2]基于PCIe的SpaceFibre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高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21(01)
  • [3]基于ARM Cortex-M3核MCU的设计与应用[D]. 赵东升. 山东大学, 2021(12)
  • [4]全波形激光雷达数据采集技术研究[D]. 陈宇.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2021(06)
  • [5]GNSS列车定位性能仿真评估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高凯.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基于云平台的在航船舶信息采集与状态分析研究[D]. 胡士博.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7]高速Serdes接口测试的集成化ATE平台设计与实现[D]. 谢翰威.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8]1394总线故障注入系统软件设计与验证[D]. 苏飞强. 西安理工大学, 2018(01)
  • [9]基于以太网的非对称端通信方法研究[D]. 苏琪.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7)
  • [10]物体表面覆冰在线自动监测系统的研究[D]. 刘瑞华. 太原理工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软件接口技术在串行通信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