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试验于2006~2007年在山东农业大学玉米科技园和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本研究采用大田和盆栽相结合,田间试验和室内生理生化测定相结合的技术路线。通过对两种类型玉米(普通玉米郑单958、糯玉米京紫糯218)进行重金属元素砷(As)胁迫,在多浓度砷处理条件下,系统研究产量、品质、光合特性、抗性酶系统及微观结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砷对玉米产量和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生物产量和子粒产量在砷作用下有类似规律,低浓度处理(A2),生物产量和子粒产量不同程度的升高;高浓度处理条件下(A3、A4),则呈现下降趋势,处理浓度越高则下降越多,A3、A4处理产量显著低于CK。最高生物产量和子粒产量都出现在处理浓度A2。当土壤砷浓度达到200mg/kg以上,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干物质积累量极低,不能开花结实,甚至死亡。在低浓度砷(A2)条件下,刺激玉米植株生长和提高光合性能,具体表现为:叶片叶绿素总量增加,玉米叶面积指数增大,穗位叶光合速率提高,实际光化学效率和电子传递速率增加。随着砷浓度的提高(A3、A4),抑制玉米的光合性能,具体表现为:叶片叶绿素总量减少,玉米叶面积指数降低,穗位叶光合速率下降,同时实际光化学效率和电子传递速率显著降低。2砷对玉米子粒品质影响砷对玉米子粒品质影响显著。粗蛋白、粗脂肪和淀粉总量随着砷浓度的提高先增加后降低,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比例降低。砷对玉米子粒RVA的高峰黏度、低谷黏度、最后黏度和反弹值影响较大,而对糊化温度影响较少。砷对两个品种的RVA特性影响结果不一致,这可能与品种淀粉性质不同造成的。砷显著影响玉米淀粉粒度分布。砷胁迫严重抑制淀粉粒发育充实,小体积淀粉粒组增加,大体积淀粉粒组显著减少,大粒径淀粉粒数目减少。3砷对玉米生育特性和植株性状的影响低浓度的(A2)砷刺激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株高、茎粗增加,叶面积指数升高。高浓度砷胁迫下,玉米植株矮小,穗位高、茎粗降低,根系发褐发黑,叶片失绿发黄,植株长势弱;玉米穗分化过程缓慢,雄穗抽出困难甚至被叶片包裹,开花期后移,花期缩短,植株成熟期延迟。4砷对玉米幼苗活性氧代谢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砷进入细胞后,植株通过提高体内的活性氧清除酶的活性来减轻砷的毒害作用。砷胁迫下,玉米叶片抗氧化酶系统的SOD、POD、CAT活性变化规律相似,随着砷浓度的升高,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6-8mg/kg之间。根系SOD、POD活性随着砷浓度的升高逐渐增加,CAT活性先增加后降低,峰值出现在8mg/kg。根系POD、CAT活性高于叶片,反映出砷胁迫产生不同类型氧自由基,在根叶中有不同程度的清除作用。砷胁迫导致膜脂过氧化作用发生,处理浓度越高,则膜脂过氧化作用越强。MDA随着砷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根系中MDA含量高于叶。5砷对玉米超微结构的影响砷胁迫下,玉米正常碳代谢过程紊乱,叶片中淀粉质体内淀粉的合成受到抑制,从而无法提供充足的有机物满足子粒灌浆的需要。高浓度的砷破坏叶肉细胞叶绿体结构,细胞内脂类小滴增多增大,叶绿体膜系统被破坏。砷胁迫下,植株细胞壁上积累大量的砷,阻碍凯氏带的生理功能,可能使叶片正常水分代谢和矿质离子运输紊乱,营养物质向外扩散。植物络合素(PCs)在砷的解毒机制中发挥较重要的作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正常生长条件下推迟授粉对玉米子粒生长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20(01)
- [2].磷肥对玉米子粒淀粉粒度分布特性与黏度参数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19(06)
- [3].玉米子粒粗蛋白近红外模型的建立[J]. 河北农业科学 2019(06)
- [4].玉米子粒含水率测定方法的比较[J]. 玉米科学 2018(04)
- [5].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春玉米子粒建成及产量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16(06)
- [6].玉米子粒直收对品种的基本要求以及优势[J]. 中国种业 2016(03)
- [7].玉米子粒离体培养条件下适宜子粒穗轴比的筛选[J]. 玉米科学 2012(03)
- [8].论施肥对玉米子粒品质的影响[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9(08)
- [9].不同胞质效应甜玉米子粒糖分积累规律及其与淀粉含量的关系[J]. 玉米科学 2017(05)
- [10].播期与密度对玉米子粒品质的影响[J]. 现代化农业 2015(12)
- [11].影响玉米子粒含水量的因素及低水分玉米生产技术[J]. 吉林农业科学 2009(01)
- [12].玉米子粒库的建成及其激素调控[J]. 吉林农业科学 2009(02)
- [13].不同氮肥运筹下春玉米子粒灌浆特性的分析[J]. 玉米科学 2014(01)
- [14].播期和密度对玉米子粒机收主要性状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17(03)
- [15].玉米子粒大小及其衡量方法[J]. 玉米科学 2010(05)
- [16].玉米子粒色素稳定性比较研究[J]. 玉米科学 2009(05)
- [17].玉米子粒机械收获[J]. 中国种业 2016(03)
- [18].玉米子粒携带真菌种群多样性分析[J]. 玉米科学 2009(06)
- [19].甜玉米子粒果皮厚度变化规律的研究[J]. 作物杂志 2008(01)
- [20].玉米子粒脱水研究与机械粒收对策[J]. 作物杂志 2018(06)
- [21].促进玉米子粒脱水的农艺措施研究进展[J]. 作物杂志 2019(01)
- [22].不同机械作业对玉米子粒收获质量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16(01)
- [23].施氮对高淀粉玉米和普通玉米子粒可溶性糖和淀粉积累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03)
- [24].遮阴对不同密度条件下玉米子粒含水率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20(05)
- [25].不同生育期高温对玉米子粒品质及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17(01)
- [26].灌浆期低温对离体玉米子粒灌浆过程及内源激素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17(02)
- [27].减源缩库对玉米子粒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J]. 吉林农业科学 2012(01)
- [28].密度边际变化对玉米子粒能量品质的影响[J]. 吉林农业科学 2015(05)
- [29].剪源缩库对玉米子粒产量形成的影响[J]. 吉林农业科学 2011(01)
- [30].遮荫对夏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