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磷水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米,施磷水平,产量,磷组分
土壤磷水平论文文献综述
王芳媛[1](2019)在《施磷水平对松嫩平原连作玉米产量及土壤磷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粮食作物,它不仅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同时还是发展畜牧业的优良饲料和重要的工业原料。松嫩平原是我国春玉米的主产区,其中南部玉米大面积连作。磷在土壤中移动范围很小,但是在植物体内,磷的移动范围却很广泛,它在各个器官内的积累以及分配的多少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均有促进的作用,还会使肥料的利用率有所增大。玉米是一种典型对磷极度敏感的作物,但是因为生产中人们经常盲目施肥,同时土壤中各种磷含量在不同地区之间还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所以经常会发生施磷过量或者施磷不足的情况,从而发生磷肥资源的浪费以及肥料分配不合理的现象。而土壤中的磷矿石又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针对松嫩平原春玉米的生产特点,研究施磷水平与玉米产量关系以及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在2016、2017、2018年设置不施磷肥、施常量磷肥(P_20_5:80.7kg/hm~2,与当地生产施用量相近)、施高量磷肥(P_20_5:161.4kg/hm~2)叁种施磷水平。其中,3年连续施磷量不变的连续不施磷肥、连续施常量磷肥、连续施高量磷肥的处理记为P_N、P_C、P_H;为研究施磷水平变化的效果,试验中又设置了2016、2017年不施磷肥,2018年施常量磷肥、高量磷肥记为P_(N-C)、P_(N-G);2016、2017年施常量磷肥,2018年不施磷肥记为P_(C-N);2016、2017年施高量磷肥,2018年不施磷肥记为P_(H-N)。研究了施磷水平对连作玉米产量及土壤磷组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叁年连续不施磷肥(P_N)、连续施常量磷肥(P_C)、连续施高量磷肥(P_H)处理相比玉米产量表现为P_H与P_C差异不显着,而高于P_N;两年不施磷肥,第叁年施常量磷肥(P_(N-C))和高量磷肥(P_(N-H)),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产明显;两年均为施常量磷肥、高量磷肥,第叁年均不施磷肥(P_(C-N)、P_(H-N))未表现出减产。2.叁年连续不施磷肥(P_N)、连续施常量磷肥(P_C)、连续施高量磷肥(P_H)处理相比玉米地上部和籽粒磷含量、磷素积累量均表现为P_H与P_C差异不显着,而高于P_N,而根部和轴磷含量、磷素积累量均表现为P_H与P_C差异显着,而高于P_N;两年不施磷肥,第叁年施常量磷肥(P_(N-C))和高量磷肥(P_(N-H))地上部、根部、籽粒和轴磷含量、磷素积累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减小;两年均为施常量磷肥、高量磷肥,第叁年均不施磷肥(P_(C-N)、P_(H-N))除根部外,地上部、籽粒和轴磷含量、磷素积累量均未表现减少。3.叁年连续不施磷肥(P_N)、连续施常量磷肥(P_C)、连续施高量磷肥(P_H)NH_4Cl提取磷、HCl提取磷和残余磷表现为P_H与P_C差异不显着,而高于P_N,NaHCO_3提取磷表现为P_H与P_C差异显着,而高于P_N;两年不施磷肥,第叁年施常量磷肥(P_(N-C))和高量磷肥(P_(N-H))NH_4Cl提取磷、NaHCO_3提取磷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HCl提取磷、残余磷则相反;两年均为施常量磷肥、高量磷肥,第叁年均不施磷肥(P_(C-N)、P_(H-N))NH_4Cl提取磷未表现为减少,NaHCO_3提取磷、HCl提取磷P_(C-N)未表现减少,而P_(H-N)表现减少,而残余磷与之相反;NaOH提取磷均未表现出一致规律。4.叁年连续施常量磷肥(P_C)、连续施高量磷肥(P_H)处理相比磷肥利用率、磷肥偏生产力、磷肥农学效率和磷肥生理利用率均表现为P_C高于P_H;两年不施磷肥,第叁年施常量磷肥(P_(N-C))和高量磷肥(P_(N-H))磷肥利用率、磷肥偏生产力、磷肥农学效率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减少,磷肥生理利用率则相反。(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海龙[2](2019)在《多年定位试验条件下不同施磷水平对土壤磷形态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生产中长期大量施用磷肥,会导致土壤中磷素逐年累积,不仅影响磷肥利用率,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磷素流失的风险。本研究基于石灰性潮土上小麦-玉米复种连作多年定位试验,研究磷素累积与消耗的变化,明确土壤中无机磷分级形态,同时探讨Olsen-P法、Mehlich3法、树脂交换法、CaCl_2法测定的土壤有效磷与各形态无机磷的关系。通过室内培养试验提取土壤溶液,通过对不同施磷处理土壤溶液的离子组成、离子活度和磷素形态转化的分析,从理论上证实土壤磷素在潮土中的存在机制,找出石灰性土壤中磷酸盐的溶解度及其有效性的控制体系和影响因子。通过小麦盆栽试验,研究土壤中无机磷的形态转化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因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麦-玉米复种连作不同施磷水平7年14季定位试验土壤磷素状况的分析与评价。与2008年试验开始前土壤相比,CK、P0处理全磷总量分别降低了15.2%,29.7%,无机磷总量降低了13.5%,11.8%;P2、P3处理全磷总量分别增加了8.2%,27.2%,无机磷总量增加了11.1%,27.8%。供试土壤无机磷含量以Ca_(10)-P、Ca_8-P为主,施用磷肥可提高Ca_2-P、Ca_8-P、Al-P、Fe-P占无机磷总量的相对比例。磷耗竭状态下,植物利用的无机磷来源于缓效磷源(Ca_8-P、Al-P、Fe-P;75%)、无效磷源Ca_(10)-P(11.5%~14.0%)、速效磷源Ca_2-P(7.5%~8.9%);无机磷盈余状态下,积累的无机磷主要转化为Ca_8-P(50%~70%)、Al/Fe-P(10%~23%)、O-P(8%)、Ca_2-P(0.2%~1.8%)。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Ca_2-P、Al-P对Olsen法、Mehlich3法、树脂交换法、CaCl_2法测得的土壤有效磷均具有正向作用且贡献率较大。Olsen法测定的无机磷主要是Ca_2-P、Ca_8-P,Mehlich3法主要是Ca_2-P、Ca_8-P、Al-P,阴离子交换树脂法主要是Ca_2-P、Fe-P,CaCl_2法浸提的主要是Ca_2-P。四种方法均适于评价供试土壤有效磷水平,Olsen法最优。(2)温度和施磷水平对土壤溶液离子组成、离子活度和磷素存在形态的影响。从供试潮土土壤溶液离子组成来看:土壤溶液中DP(水溶态磷)含量较低;土壤溶液的阳离子组成以Ca~(2+)为主,其次为Na~+、Mg~(2+)、K~+、Fe~(2+)、Cu~(2+),而Al~(3+)、Zn~(2+)、Mn~(2+)浓度较低。肥料施入土壤,土壤溶液中Ca~(2+)和DP浓度受施磷水平影响显着,溶液电导率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土壤溶液pH受施磷水平影响不显着。温度升高,土壤pH呈上升趋势,土壤溶液中电导率、Ca~(2+)和DP浓度显着降低。离子活度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温度对土壤溶液中离子的显着影响。土壤溶液中Ca~(2+)、Mg~(2+)、Al~(3+)、Fe~(2+)、Cu~(2+)、NO_3ˉ、HPO_4~2ˉ的离子活度随着温度升高而显著降低,Fˉ离子活性随温度升高显著增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溶液pH显着影响离子活度。pH升高,土壤溶液中HPO_4~2ˉ的离子活度增加,Ca~(2+)离子活度降低。Ca~(2+)活度与HPO_4~2ˉ、H_2PO_4ˉ活度呈显著负相关。经过7年14季试验,土壤溶液磷素形态以自由态和无机离子络合态为主。占DP的比例分别为自由态HPO_4~2ˉ>CaHPO_4(aq)>CaPO_4ˉ>MgHPO_4(aq)>自由态H_2PO_4ˉ>NaHPO_4ˉ,其余形态磷素比例较低。随着施磷水平的增加,土壤溶液中自由态HPO_4~2ˉ、MgHPO_4(aq)和NaHPO_4ˉ占DP的比例明显降低,CaHPO_4(aq)和CaPO_4ˉ的比例则显著提高;随着温度的升高,土壤溶液中自由态HPO_4~2ˉ、H_2PO_4ˉ占DP的比例均呈明显降低趋势,无机络合态CaPO_4ˉ的比例有增加趋势。CaHPO_4(aq)和MgHPO_4(aq)占DP的比例受温度影响不显着。土壤磷酸盐溶解平衡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溶液中Ca~(2+)和H_2PO_4ˉ的离子活度均足以支持土壤中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的稳定性,土壤溶液中磷酸盐活性受土壤固相磷酸叁钙溶解度的影响。(3)温度和磷肥对盆栽试验上小麦苗期生长和土壤无机磷形态转化的影响。温度和磷素是影响小麦生长的重要因子,二者交互作用不显着。温度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大于施用磷肥,15℃是小麦苗期的适宜生长温度。与不施磷处理相比,5℃下,施用磷肥显着促进小麦生长,小麦地上部、根部生物量分别提高18.2%,33.3%,地上部、根部磷素积累量分别提高30.6%,13.3%,根冠比、株高、分蘖、根系活力分别提高3.5%,10.0%,10.5%,70.3%;15℃下,施用磷肥对小麦生物量、分蘖影响不显着,但小麦地上部、根部磷素积累量分别提高32.3%,23.8%,根冠比、株高、根系活力分别提高15.6%,2.5%,32.8%;25℃下施用磷肥对小麦生长没有显着促进作用。3种温度下,施磷能够显着增加各处理土壤Olsen-P及Ca_2-P、Ca_8-P、Al-P、Fe-P含量。非根际土壤上,不施磷处理Olsen-P含量随温度升高显着降低,施磷处理受温度影响不显着;不施磷和施磷处理,温度对Ca_2-P含量影响不显着,对Ca_8-P、Fe-P、Al-P含量影响显着。Ca_8-P、Fe-P含量表现为5℃>15℃>25℃;Al-P含量表现为25℃>15℃>5℃。小麦苗期可以吸收利用根际土壤Ca_2-P、Ca_8-P、Al-P、Fe-P,而Al-P、Fe-P对小麦的有效性明显低于Ca_2-P、Ca_8-P。小麦苗期各处理pH、O-P和Ca_(10)-P差异不显着。总之,温度主要是靠影响小麦生长来影响磷素的吸收,低温下施用磷肥能显着促进小麦生长。高温能够加速石灰性土壤对磷的固定,施用磷肥能缓解这一过程。(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7)
陶晨悦[3](2018)在《氮沉降对不同土壤磷水平下毛竹实生苗生长和养分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生态竹种,其分布区域土壤磷含量普遍较低,且伴随有较高浓度的氮沉降现象,因此,毛竹的生长发育受到重要影响。本研究以1年生毛竹实生苗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土壤磷水平(1.25mg·kg-~1、10.76 mg·kg-~1、21.39 mg·kg-~1)和3个氮沉降水平(0 kg·ha-~1·a-~1、30 kg·ha-~1·a-~1、60 kg·ha-~1·a-~1),共9个处理。通过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毛竹实生苗生长、光合生理、养分吸收利用等指标,研究不同土壤磷水平下氮沉降对毛竹实生苗生长和养分利用的影响,以期为氮沉降背景下毛竹栽培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试验一年后,中、高磷处理组土壤有效P含量较低磷处理组分别提高16.1%和36.5%;同时,土壤pH值和交换性Mg含量显着提高,N、K和交换性Al含量显着降低。氮沉降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因土壤磷水平而异。低磷水平下,土壤N、K含量随氮沉降浓度的增加而提高;中、高磷水平下,随氮沉降浓度的增加,土壤N、P、K、交换性Mg含量显着减少。结果表明低磷水平下,磷素的匮乏限制苗木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而在中、高磷水平(磷素供应充足)条件下,氮素是限制苗木吸收土壤养分的主要因素。(2)低磷处理组毛竹实生苗生物量极小;较低磷处理组相比,中、高磷处理组毛竹苗高增加5.5~6.5倍,分蘖数增加1.7~1.9倍,生物量增加35.1~38.0倍,而根冠比降低68.8~71.5%;由此可见,磷匮乏对苗木生长具有严重的抑制作用,同时苗木生物量向根系分配比例增大以促进根系生长,进而加强吸收有限的土壤磷养分。氮沉降对低磷水平下毛竹实生苗的生长无任何促进作用,但促进中、高磷条件下苗木生长,同时降低苗木根冠比,表明N供应对低磷胁迫效应没有补偿作用,而磷胁迫效应解除后,N供应是苗木生长重要的影响因子。(3)与中磷处理组相比,高磷处理组苗木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增加16.8%,叶片P、K和Mg含量分别提高34.1%、24.1%和11.4%,N/P减小34.2%。氮沉降对中、高磷两种土壤磷水平下毛竹实生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光能利用效率、N含量、Mg含量和N/P均有一定的促进效应,同时通过增大气孔导度加强CO_2固定,增强光合速率。由此表明,本研究涉及处理条件下,土壤磷水平的提高和大气氮沉降对苗木光合生理和养分生理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此后利用N、P养分供应综合调控苗木生长发育提供前期理论支撑。(4)高磷处理组毛竹实生苗N、P利用效率较中磷处理组分别提高5.6%和8.6%,根系和叶片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下降31.7%和30.9%。氮沉降处理提高中、高磷水平下毛竹苗木P利用效率,降低N利用效率,同时提高叶片酸性磷酸酶活性,降低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此外,毛竹实生苗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与P利用效率存在显着的负相关,与N利用效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表明N和P养分的供应与吸收利用在毛竹苗木生长过程中互为重要的影响因子。(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8-12-01)
张铠珏[4](2017)在《磷水平与AMF对煤矿区撂荒土壤磷素形态和作物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山西省介休市连福镇金山坡煤矿区撂荒土壤为对象,研究不同磷水平下单独接种根内球囊霉(G.i)、摩西球囊霉(G.m)、幼套球囊霉(G.e)以及混合接种G.i+G.m+G.e3种AMF时对玉米生物量和磷素形态的影响,探究施磷与接菌共同作用下对土壤磷素转化和有效性的影响,为快速培肥矿区土壤、筛选高效AMF并确定合理施磷量。试验结果如下:(1)不同磷水平和接种AMF以及二者间交互作用对AMF侵染玉米根系效应均有显着影响。接种AMF对玉米侵染效应的影响不同,混合接菌处理(3G)玉米根系的侵染密度、侵染率最高;单独接种摩西球囊霉(G.m)处理玉米根系的丛枝丰度最高。磷水平对玉米侵染效应影响不同,在磷水平为25mg/kg时,玉米根系的侵染密度、侵染率、丛枝丰度最高,为10.09%、51.63%、4.50%。(2)玉米植株生长发育与磷水平和AMF有密切关系,在50mg/kg磷水平时玉米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达最大值(8.58g、14.65g),比不施磷处理显着提高了 63.12%、56.35%;在25mg/kg磷水平时玉米地下生物量达最大值(6.76g),比不施磷处理显着提高了 64.47%;单独接种摩西球囊霉(G.m)时,玉米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达到最大值(8.37g/盆、14.75g/盆),比接种幼套球囊霉(G.e)处理显着提高了 37.66%、30.30%,比不接菌处理显着提高了 39.97%、36.07%。(3)本试验中接种AMF、磷水平及二者间交互作用对土壤Olsen-P、碱性磷酸酶、玉米吸磷量均有显着的影响,其中:在50mg/kg磷水平时,土壤Olsen-P、碱性磷酸酶、玉米吸磷量最大,分别为37.61mg/kg、1.08mg·g-1·24h-1、6.78mg/kg;接种摩西球囊霉(G.m)时土壤碱性磷酸酶、Olsen-P、玉米吸磷量最大,分别比混合接菌处理增加了14.16%、15.01%、11.21%,比不接菌处理增加了 41.03%、29.92%、29.24%。(4)除残渣磷以外,土壤中其余8种形态磷的含量均随着磷水平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在 50mg/kg 磷水平时,土壤 H20-Pi、H2O-Po、NaHCO3-Pi、NaHCO3-Po含量均最大(18.95mg/kg、7.53mg/kg、70.72mg/kg、31.82mg/kg),分别是不施磷处理的2.34倍、1.94倍、5.31倍、2.27倍。在磷水平为25mg/kg下,接种G.e对土壤中H2O-Pi的含量最大(14.92mg/kg);同时在该磷水平下,接种G.m对土壤中NaHC03-Pi的含量最大(37.87mg/kg)。综上所述,在25mg/kg的磷水平下接种摩西球囊霉(G.m)是快速培肥金山坡煤矿区撂荒土壤的最优处理,是最经济高效的菌种与施磷量。(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钱一夫,邱晓星,徐小牛[5](2014)在《不同绿地土壤磷水平对麦冬叶养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合肥环城公园不同地段绿地土壤及地被植物麦冬叶片的氮磷含量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含量平均为1.36 g/kg、全磷为1451.89 mg/kg、有效磷为84.57 mg/kg;麦冬叶的氮磷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7.25 g/kg和2.83 g/kg,氮磷比为6.33。叶片氮磷比与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呈显着负相关,而与土壤氮含量没有显着相关性。基于叶片氮磷计量关系,调查区植物生长明显受到氮限制。(本文来源于《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期刊2014年06期)
翟勇,苏倩,许文霞,侯振安[6](2014)在《不同施磷水平下生物质炭用量对土壤磷素状况及棉花养分吸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两年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施磷水平(0、0.25、0.5 g kg-1)下,生物质炭用量(0%、1%和2%)对土壤磷素状况和棉花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质炭可提高土壤水溶性磷、速效磷和全磷含量,叁种磷素的影响表现为:水溶性磷>全磷>速效磷。生物质炭用量对施用后第二年的土壤磷素影响更明显,高磷(0.5 g kg-1)水平下土壤水溶性磷和速效磷含量随生物质炭用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不施磷和低磷(0.25 g kg-1)水平下,施用生物质炭显着提高了棉花植株总干物质重,但1%和2%用量间差异不显着;高磷(0.5 g kg-1)水平下,两年的试验结果不一致。生物质炭显着增加了棉花的氮、磷和钾吸收量;尤其是在高磷水平下,棉花磷素吸收量随生物质炭用量(0%到1%以及2%)显着增加。因此,生物质炭和磷肥合理配施可显着增加土壤磷素,促进棉花生长和养分吸收。(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4年06期)
张凡凡[7](2014)在《绿洲区不同施磷模式对滴灌苜蓿生产性状及土壤磷素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疆目前正处在畜牧业和苜蓿产业的积极发展阶段。在苜蓿生产中,施用肥料是高效生产的主要途径,施用磷肥使苜蓿田间土壤中全磷的含量增加,而苜蓿仍由于有效磷摄入过低而导致不能实现稳步的增产。因此,本研究设定在具有代表性的北疆石河子绿洲垦区,对生长第二年的两个紫花苜蓿品种(新牧2号、叁得利)进行不同施磷模式的研究。试验采取双因素随机设计,共设计施磷肥量和施磷肥方式两个因素,施磷肥量分别为180kg/hm2和360kg/hm2,施磷肥方式分为两种:一次性施入和均分3次施入,最终两种施肥方式的总施肥量相同。通过对不同茬次两个品种苜蓿的生产性能、营养品质、土壤肥力、磷素利用效率和土壤磷素盈亏变化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采用模糊相似优先比分析,分别得到提高产量性状、营养品质及磷素利用效率的最佳施肥处理。并对施磷后的土壤肥力进行评价。全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经过对两个品种苜蓿不同茬次干草产量、叶茎比、株高及生长速度四项指标的测定表明,所选取的这四项指标均能很好的反映苜蓿的产量性状,且施用磷肥对两个品种苜蓿的这四项指标均有促进作用,其中一次性和分次施入360kg/hm2磷肥可提高新牧2号(P<0.05)和叁得利(P>0.05)的总干草产量;且可提高新牧2号(P<0.05)和叁得利(P>0.05)的平均叶茎比;不同施磷量及施磷方式均可提高两个品种苜蓿的平均株高及生长速度(P>0.05),结合模糊相似优先比分析,综合这四项指标得到提高两个品种苜蓿产量性状的最佳施磷模式为一次性施入360kg/hm2磷肥。(2)经过对两个品种不同茬次苜蓿粗蛋白、粗纤维、粗灰分叁项指标的测定表明,所选取的这叁项指标均能很好的反映苜蓿的营养品质,且施用磷肥对两个品种苜蓿的这叁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一次性施入180kg/hm2和360kg/hm2磷肥均可提高新牧2号(P<0.05)和叁得利(P>0.05)的平均粗蛋白含量;且可提高两个品种苜蓿平均粗灰分含量(P>0.05);而对于粗纤维的大小,一次性和分次施入180kg/hm2磷肥就能降低两个品种苜蓿中平均粗纤维的含量(P>0.05),结合模糊相似优先比分析,综合这叁项指标得到提高两个品种苜蓿营养品质的最佳施磷模式为一次性施入180kg/hm2磷肥。(3)经过对不同茬次下苜蓿田间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及pH这五项指标的测定,将整个生产结束后土壤肥力的肥力进行评分,评分标准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标准,结果表明各施磷处理对土壤肥力无明显影响。(4)经过对不同处理下苜蓿磷素利用效率及其土壤的盈亏状况表明,施入磷肥使土壤的磷素富集,而使苜蓿田间土壤富集量最少的处理为一次性或分次施入180kg/hm2磷肥,使磷肥利用效率达到最佳的施肥模式为分次施入180kg/hm2磷肥,利用模糊相似优先比分析综合分析得到最佳施磷模式为分次施入180kg/hm2磷肥。(5)利用模糊评分法综合生产因素(产量性状、营养品质)和其它主要因素(土壤肥力变化、磷肥利用效率、土壤磷素盈亏变化)得出适合新疆绿洲区最佳的磷肥施用模式为一次性施入180kg/hm2磷肥。在不施肥条件下各性状表现最优的为叁得利,施肥条件下为新牧2号。(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4-06-01)
郭轶敏,文亦芾,史亮涛,金杰,陈达飞[8](2014)在《土壤磷水平对柱花草株高、根长及生物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8个柱花草品种(系)进行4个不同磷水平处理,在收获前对柱花草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分别测量其株高、主根长和单株生物量,研究土壤磷水平对柱花草株高、根长及生物量的影响,旨在初步筛选耐低磷的柱花草品种(系)。结果表明:随着施磷量的减少,各柱花草品种(系)的平均株高、主根长和单株生物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1号品种即西卡柱花草最耐低磷,5号品种即热研5号柱花草较耐低磷,7号柱花草即GC1463品系最不耐低磷。(本文来源于《草业与畜牧》期刊2014年01期)
阎凯,付登高,何峰,段昌群[9](2011)在《滇池流域富磷区不同土壤磷水平下植物叶片的养分化学计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滇池流域是我国典型的富磷区,分析该区域内不同土壤磷含量下主要植物的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理解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恢复的特殊性。该研究测定了滇池流域滇中地区75种常见植物叶片的碳(C)、氮(N)、磷(P)及钾(K)含量,综合分析了该区域不同土壤磷水平(富磷和正常)下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的C、N、P和K的计量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植物叶片C、N和K含量的算术平均数分别是441.42、16.17和13.57mg·g-1,P含量的几何平均数为1.92mg·g-1,植物叶片的N、P和K含量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富磷区域植物叶片的P和K含量显着高于正常区域,N/P、K/P显着低于正常区域。无论是富磷还是正常区域,草本植物的N、P和K含量均高于木本植物,乔木与灌木差异不明显。植物叶片的P含量及N/P与土壤磷水平呈显着相关;叶片N/P分析结果表明,N是影响滇池流域植物生长和群落恢复的主要限制元素。研究指出,在滇池流域增加陆地植物群落及生态系统的氮素来源是进行生态修复和面源污染防治的重要切入点。(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郭彦荣,陈芳清,郄光武,曾旭[10](2009)在《铺地榕对不同土壤磷营养水平的生理生态学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磷矿废弃地的形成在破坏植被和景观的同时,还导致水土流失和水体富营养化等不良环境影响。本文通过控制实验研究了铺地榕Ficus tikoua对不同土壤磷营养水平的生理生态学响应,以求在揭示植物对高磷条件生态响应的机理上,为磷矿弃地的生态恢复筛选适宜的先锋物种。结果显示,在磷处理质量浓度为0~360mg·L-1范围内,铺地榕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质量分数、可溶性糖和根系生长的相关参数随着磷处理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其后则显示出逐渐减少的趋势。植物的光饱和曲线和二氧化碳饱和曲线显示,该物种的光饱和点和二氧化碳饱和点分别为800μmol·m-2·s-1和1000μmol·mol-1,表明该物种具有较强的光合性能,且是一种喜阳植物。该物种各器官对磷的吸收能力依次为根>茎>叶,实验中植物体的磷质量分数最高达到植物干物质量的1.13%左右。综合分析表明,铺地榕对土壤磷营养的适应范围较广,吸收固定能力强,是一种潜在的可用于磷矿废弃地治理的先锋物种。(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土壤磷水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农业生产中长期大量施用磷肥,会导致土壤中磷素逐年累积,不仅影响磷肥利用率,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磷素流失的风险。本研究基于石灰性潮土上小麦-玉米复种连作多年定位试验,研究磷素累积与消耗的变化,明确土壤中无机磷分级形态,同时探讨Olsen-P法、Mehlich3法、树脂交换法、CaCl_2法测定的土壤有效磷与各形态无机磷的关系。通过室内培养试验提取土壤溶液,通过对不同施磷处理土壤溶液的离子组成、离子活度和磷素形态转化的分析,从理论上证实土壤磷素在潮土中的存在机制,找出石灰性土壤中磷酸盐的溶解度及其有效性的控制体系和影响因子。通过小麦盆栽试验,研究土壤中无机磷的形态转化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因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麦-玉米复种连作不同施磷水平7年14季定位试验土壤磷素状况的分析与评价。与2008年试验开始前土壤相比,CK、P0处理全磷总量分别降低了15.2%,29.7%,无机磷总量降低了13.5%,11.8%;P2、P3处理全磷总量分别增加了8.2%,27.2%,无机磷总量增加了11.1%,27.8%。供试土壤无机磷含量以Ca_(10)-P、Ca_8-P为主,施用磷肥可提高Ca_2-P、Ca_8-P、Al-P、Fe-P占无机磷总量的相对比例。磷耗竭状态下,植物利用的无机磷来源于缓效磷源(Ca_8-P、Al-P、Fe-P;75%)、无效磷源Ca_(10)-P(11.5%~14.0%)、速效磷源Ca_2-P(7.5%~8.9%);无机磷盈余状态下,积累的无机磷主要转化为Ca_8-P(50%~70%)、Al/Fe-P(10%~23%)、O-P(8%)、Ca_2-P(0.2%~1.8%)。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Ca_2-P、Al-P对Olsen法、Mehlich3法、树脂交换法、CaCl_2法测得的土壤有效磷均具有正向作用且贡献率较大。Olsen法测定的无机磷主要是Ca_2-P、Ca_8-P,Mehlich3法主要是Ca_2-P、Ca_8-P、Al-P,阴离子交换树脂法主要是Ca_2-P、Fe-P,CaCl_2法浸提的主要是Ca_2-P。四种方法均适于评价供试土壤有效磷水平,Olsen法最优。(2)温度和施磷水平对土壤溶液离子组成、离子活度和磷素存在形态的影响。从供试潮土土壤溶液离子组成来看:土壤溶液中DP(水溶态磷)含量较低;土壤溶液的阳离子组成以Ca~(2+)为主,其次为Na~+、Mg~(2+)、K~+、Fe~(2+)、Cu~(2+),而Al~(3+)、Zn~(2+)、Mn~(2+)浓度较低。肥料施入土壤,土壤溶液中Ca~(2+)和DP浓度受施磷水平影响显着,溶液电导率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土壤溶液pH受施磷水平影响不显着。温度升高,土壤pH呈上升趋势,土壤溶液中电导率、Ca~(2+)和DP浓度显着降低。离子活度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温度对土壤溶液中离子的显着影响。土壤溶液中Ca~(2+)、Mg~(2+)、Al~(3+)、Fe~(2+)、Cu~(2+)、NO_3ˉ、HPO_4~2ˉ的离子活度随着温度升高而显著降低,Fˉ离子活性随温度升高显著增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溶液pH显着影响离子活度。pH升高,土壤溶液中HPO_4~2ˉ的离子活度增加,Ca~(2+)离子活度降低。Ca~(2+)活度与HPO_4~2ˉ、H_2PO_4ˉ活度呈显著负相关。经过7年14季试验,土壤溶液磷素形态以自由态和无机离子络合态为主。占DP的比例分别为自由态HPO_4~2ˉ>CaHPO_4(aq)>CaPO_4ˉ>MgHPO_4(aq)>自由态H_2PO_4ˉ>NaHPO_4ˉ,其余形态磷素比例较低。随着施磷水平的增加,土壤溶液中自由态HPO_4~2ˉ、MgHPO_4(aq)和NaHPO_4ˉ占DP的比例明显降低,CaHPO_4(aq)和CaPO_4ˉ的比例则显著提高;随着温度的升高,土壤溶液中自由态HPO_4~2ˉ、H_2PO_4ˉ占DP的比例均呈明显降低趋势,无机络合态CaPO_4ˉ的比例有增加趋势。CaHPO_4(aq)和MgHPO_4(aq)占DP的比例受温度影响不显着。土壤磷酸盐溶解平衡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溶液中Ca~(2+)和H_2PO_4ˉ的离子活度均足以支持土壤中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的稳定性,土壤溶液中磷酸盐活性受土壤固相磷酸叁钙溶解度的影响。(3)温度和磷肥对盆栽试验上小麦苗期生长和土壤无机磷形态转化的影响。温度和磷素是影响小麦生长的重要因子,二者交互作用不显着。温度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大于施用磷肥,15℃是小麦苗期的适宜生长温度。与不施磷处理相比,5℃下,施用磷肥显着促进小麦生长,小麦地上部、根部生物量分别提高18.2%,33.3%,地上部、根部磷素积累量分别提高30.6%,13.3%,根冠比、株高、分蘖、根系活力分别提高3.5%,10.0%,10.5%,70.3%;15℃下,施用磷肥对小麦生物量、分蘖影响不显着,但小麦地上部、根部磷素积累量分别提高32.3%,23.8%,根冠比、株高、根系活力分别提高15.6%,2.5%,32.8%;25℃下施用磷肥对小麦生长没有显着促进作用。3种温度下,施磷能够显着增加各处理土壤Olsen-P及Ca_2-P、Ca_8-P、Al-P、Fe-P含量。非根际土壤上,不施磷处理Olsen-P含量随温度升高显着降低,施磷处理受温度影响不显着;不施磷和施磷处理,温度对Ca_2-P含量影响不显着,对Ca_8-P、Fe-P、Al-P含量影响显着。Ca_8-P、Fe-P含量表现为5℃>15℃>25℃;Al-P含量表现为25℃>15℃>5℃。小麦苗期可以吸收利用根际土壤Ca_2-P、Ca_8-P、Al-P、Fe-P,而Al-P、Fe-P对小麦的有效性明显低于Ca_2-P、Ca_8-P。小麦苗期各处理pH、O-P和Ca_(10)-P差异不显着。总之,温度主要是靠影响小麦生长来影响磷素的吸收,低温下施用磷肥能显着促进小麦生长。高温能够加速石灰性土壤对磷的固定,施用磷肥能缓解这一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磷水平论文参考文献
[1].王芳媛.施磷水平对松嫩平原连作玉米产量及土壤磷组分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9
[2].王海龙.多年定位试验条件下不同施磷水平对土壤磷形态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9
[3].陶晨悦.氮沉降对不同土壤磷水平下毛竹实生苗生长和养分利用的影响[D].浙江农林大学.2018
[4].张铠珏.磷水平与AMF对煤矿区撂荒土壤磷素形态和作物效应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7
[5].钱一夫,邱晓星,徐小牛.不同绿地土壤磷水平对麦冬叶养分的影响[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4
[6].翟勇,苏倩,许文霞,侯振安.不同施磷水平下生物质炭用量对土壤磷素状况及棉花养分吸收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4
[7].张凡凡.绿洲区不同施磷模式对滴灌苜蓿生产性状及土壤磷素水平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4
[8].郭轶敏,文亦芾,史亮涛,金杰,陈达飞.土壤磷水平对柱花草株高、根长及生物量的影响[J].草业与畜牧.2014
[9].阎凯,付登高,何峰,段昌群.滇池流域富磷区不同土壤磷水平下植物叶片的养分化学计量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2011
[10].郭彦荣,陈芳清,郄光武,曾旭.铺地榕对不同土壤磷营养水平的生理生态学响应[J].生态环境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