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河口湿地入侵种互花米草甲烷排放特征

闽江河口湿地入侵种互花米草甲烷排放特征

论文摘要

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我国东部沿岸,从广东省南部的电白至辽宁省的盘锦均有分布,分布区跨越了近22个纬度,互花米草的侵入对被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闽江河口是我国东南沿海典型的开放式感潮河口,近3~4年来,互花米草入侵迅速。以闽江河口区最大的湿地—鳝鱼滩湿地为研究区域,应用静态箱-气相色谱仪法,,对闽江河口区入侵种互花米草斑块涨潮前、涨落潮过程及落潮后甲烷通量季节动态和日动态进行了原位测定,特别是首次测定了涨落潮过程中互花米草分别排向潮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甲烷通量的季节动态,此外,还测定了夏季和冬季互花米草甲烷排放日进程规律,并且与本地种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互花米草秋季(9,10月)甲烷排放量最高,涨潮前和落潮后的甲烷排放通量大于涨落潮过程;互花米草甲烷排放通量大于芦苇。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1章 绪论
  • 1.1 基本概念
  • 1.1.1 湿地
  • 1.1.2 入侵种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进展
  • 1.3.1 湿地甲烷排放研究进展
  • 1.3.2 互花米草研究进展
  • 1.3.2.1 互花米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 1.3.2.2 互花米草入侵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4排放机制和时空变化理论'>第2章 湿地土壤 CH4排放机制和时空变化理论
  • 2.1 湿地甲烷排放的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综述
  • 2.1.1 湿地甲烷的产生和氧化
  • 2.1.2 湿地甲烷的传输
  • 2.2 湿地甲烷排放通量的时空变异
  • 2.2.1 时间变化
  • 2.2.2 空间变化
  •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和样品的观测和分析方法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潮滩环境特征
  • 3.2 观测方法
  • 3.2.1 常用湿地观测方法
  • 3.2.2 本研究的观测方法
  • 3.2.3 气样分析
  • 3.2.4 甲烷通量估算方法
  • 3.2.5 环境因子和地下生物量的测定
  • 4排放'>第4章 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入侵植物互花米草 CH4排放
  • 4排放通量'>4.1 互花米草CH4排放通量
  • 4.1.1 季节变化
  • 4.1.1.1 涨潮前
  • 4.1.1.2 涨落潮过程
  • 4.1.1.3 落潮后
  • 4.1.1.4 涨潮前,涨落潮过程和落潮后三者比较
  • 4.1.1.5 涨潮前,涨落潮过程和落潮后的平均值季节变化
  • 4.1.2 日变化
  • 4.1.2.1 夏季日变化
  • 4.1.2.2 冬季日变化
  • 4.1.2.3 夏季和冬季日变化的比较
  • 4.2 互花米草与芦苇甲烷排放通量季节变化比较
  • 4.2.1 涨潮前、涨落潮过程和落潮后比较
  • 4.2.2 涨潮前、涨落潮过程和落潮后三者的比较
  • 4.3 结论
  • 4排放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第5章 闽江河口湿地 CH4排放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5.1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
  • 5.2 温度
  • 5.3 土壤酸碱度(pH)
  • 5.4 盐度
  • 5.5 土壤含水量
  • 5.6 有机质
  • 5.7 植物
  • 5.8 人类干扰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闽江河口湿地入侵种互花米草甲烷排放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