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目的探究急诊护理的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急诊科收治的1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急诊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对性安全隐患防范护理措施。最终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给予针对性安全隐患防范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诊科护理工作中患者病情复杂危急,护理工作干扰因素较多,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护理资源缺乏及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不够等风险因素。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应采取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合理配置急诊护理人员,提升护理人员风险意识等措施应对急诊护理风险。进而提升急诊护理质量。
关键词:急诊护理;护理风险因素;防范措施
急诊部门是医院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急诊科所要面临的病患都具有急、危、重等特点,急诊医护人员需要用最少的数据,最短的时间和最佳的技能挽救患者生命并减轻患者痛苦。与此同时,由于急诊科患者病情具有危、重、杂的特点,在抢救过程中的干扰因素较多。因此,存在较大的护理风险,容易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所以,有必要详细分析急诊护理工作的风险因素,从而在护理工作中采取及时有效的防范措施。本文就随机选取了本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急诊科收治的1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急诊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对性安全隐患防范护理措施。最终对比两组护理效果,从中分析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急诊科收治的1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中有男43例,女37例,年龄为25-77岁,平均年龄为(48.34±2.13)岁。观察组中有男41例,女39例,年龄为24-78岁,平均年龄为(51.4±2.17)岁。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由于急诊科病人病情急、重、杂,病人和患者家属常因病情不稳定性而出现严重不良情绪。若护理人员缺乏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护患沟通不到位,专业能力不强等都容易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针对性安全隐患防御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包括如下。
1.2.1加强风险意识和法制意识的教育
急诊科应针对急诊护理工作不良事件发生的成因,定期展开护理安全、法制教育和风险管理等活动。通过培训和教育活动不断强化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其次,对急诊科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使每位急诊科护理人员都具备较强的沟通和宣教能力,树立医者仁心,渗透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理念。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抢救医疗设备,切实落实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在护理工作中学会规避和处理护理风险事件。
1.2.2强化护患沟通详细评估护理风险
急诊科患者多为病情危急和病因复杂的病人,患者容易出现不良情绪。所以,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患者,积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护士长应定期开展沟通技巧的培训,以备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发现患者不良情绪变化,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结合病历资料快速掌握患者病情状况和心理状况等关键信息。通过一系列的了解工作对患者展开护理风险评估。将高龄和意识障碍的病危患者归为重点监护对象,并给予柔性护理干预。
1.2.3完善规章制度明确护理人员职责
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操作,并不断完善急诊服务和护理组长负责制等相关制度。针对常见的护理风险因素,应制定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其次,急诊科护理工作中应明确每位护士的职责,成立护理质量监督小组,实施三级护理安全监控网络系统,确保急诊护理流程的细致化和高效化。
1.2.4加强急救物品和医疗设备的管理
对急诊科急救药品和急救设备应机枪管理,严格按照规章流程进行相关设备的消毒、储备和管理工作。确保急救仪器和急救物品始终处于完好备用状态。通过强化急救物品和设备的管理,为急诊抢救提供基础保障。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分析,对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2.2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80例患者经针对性安全隐患防御护理干预后,发生护理风险事件3例,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3.75%。对照组经常规护理干预后发生护理风险事件为13例,护理风险发生率为16.2%。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诊护理工作任务繁重,且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所以,急诊护理工作对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风险意识、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等都有较高要求。在实际急诊护理工作中存在较多风险隐患。包括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不扎实,护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远方的环境管理和急诊器械管理不严格等等因素,导致医疗纠纷和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不仅降低了急诊护理质量,也使家属对医院产生不信任感。所以,有必要针对急诊护理风险因素,采取及时有效的防御措施。
本文选取了本院急诊科160例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并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和针对性安全隐患风险防御护理干预。其中实施针对性安全隐患风险防御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3.75%。而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2.5%,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6.2%。可见,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较为复杂,只有在护理工作中加强相关制度的完善,强化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完善规章制度明确护理人员职责,健全急救物品和器械的管理和维护等预防措施。才能够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增强护理安全性,提升急诊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倩倩.对急诊护理风险分析与防范的研究[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7):111.
[2]衡君清.急诊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02):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