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民情怀重塑大学精神的思考与实践

以平民情怀重塑大学精神的思考与实践

金自康张锦文

[摘要]当代高校大学精神的缺失已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大学生们形成了异化的畸形就业观和物化的病态成功观。改变这种状态,我们认为,须以平民情怀重塑大学精神,铸造大学生的平民人格,为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服务大众的理念打下良好基础,切实发挥大学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精神缺失平民情怀

大学精神是高校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形成的稳定的、为广大师生所认同和坚守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与行为准则,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精髓与核心,是高校的灵魂和旗帜,具有凝聚力、激励力、感召力的作用,对大学未来发展更具有引导作用。大学生作为大学的主体,大学精神的终极体现就在于大学所培养的大学生们所拥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办得好不好,除了可以量化的论文、专利、获奖等,还得看这所大学教师及学生的精神状态。好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明显的精神印记。“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1]积极、健康的大学精神将引导大学生走向良性发展的人生之路,而衰微、消极的大学精神将导致大学生们走向社会后变得浮躁与无序。

一、大学精神的缺失及其影响

中国传统教育中一直重视人的精神的培养,《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即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尚明道德,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追求至善,显示的是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伴随着五四时期“科学救国”的迫切需求发展起来,以蔡元培、梅贻琦、竺可桢等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教育家借鉴欧洲大学的学术精神,倡导大学应坚持独立精神、学术自由、求是学风等办学理念,强调发展学术是大学社会功能的根本体现,培养人文理想和独立人格是大学育人功能的核心所在,这些理念使得大学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策源地。

然而,这种大学精神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特别是建国初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背景以及“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使大学精神赖以生存的土壤荡然无存,大学之中学术文化难以坚守,大学精神不再崇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中国高等教育获得新生,大学精神重获生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中国经济蓬勃发展,高等教育也经历了十余年的迅猛扩张,“精英教育”逐步过渡到“平民教育”,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享受到大学的教育,接受到大学精神的熏陶。但是,在这种伟大变革的进程中,由于多重原因,虽然一些大学仍在守望着大学精神,但从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来看,在大学与社会发展中曾经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精神一点点地被忽略与抛弃,人文精神的培育、完善人格的塑造被一点点地挤压,大学精神日渐模糊与缺失。学者钱理群曾指出:“今天大学教育已经被实用主义所裹胁,其背后又隐含着虚无主义——除了时尚和利益,一切都不可信、不足靠,都可以在与时俱进的口号下放弃、抛弃。这正是腐蚀着中国社会风气和高等教育的两大思潮。其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和恶果,就是知识的实用化——拒绝一切和实用无关的知识,精神的无操守——拒绝一切精神的追求和坚守。这是一种大学本性的丧失,大学教育的堕落。”[2]

培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使命,大学精神作为高校办学资源中重要的无形资产,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强烈而深远。大学精神的点点滴滴能够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从它培养的学生的举止行为中散发出来,融入学生人格的各个层面,直至人生的各个阶段。目前大学中存在的这种一直为社会所诟病的大学精神的缺失的现象已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产生较大不良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出现偏差:短期而言,导致当代大学生形成了异化的畸形就业观;长期而言,则导致物化的病态成功观成为社会的“共识”。

(一)异化的畸形就业观

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思潮影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平民化的今天,大学生们仍然以“天之娇子”自居,精英情节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学生及家长的思想中。因而,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们往往不能合理定位,贪大求高,部分大学生过分考虑工资待遇、住房条件、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更多地强调自我发展而忽视社会需求,盲目的追求就业环境。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金融行业等社会地位高、薪酬待遇好、工作稳定的行业成为就业大军的首选。每年的公务员热已成为社会的一种客观存在,成为行政系统一员似乎成为大学毕业生的集体理想。国企招聘会也出现了学生手臂被挤脱臼的状况。这种异化的畸形就业观,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困局;对大学生求学过程中选专业、学知识也带来不良影响,将是否有利于就业作为唯一标杆,读硕士、读博士,也仅仅是为了增加个人获得高薪高职的筹码,越来越多的硕士甚至博士毕业生也加入了报考公务员的行列。

(二)物化的病态成功观

改革开放30多年,使中国从物质匮乏、人民贫穷的不良状态,转换为物质丰富、人民逐步富裕的良性状态。但勿需讳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日渐呈现,有钱与有权已经成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大众对于成功的最直观感受。他们羡慕富豪的奢侈生活,崇尚政治家的无上权力,削尖了脑袋、憧憬着能早日获得与富豪和政治家一样的成功。“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如果所有人都被你欺骗到了,就是一种能力,就是成功的标志”、“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等等,诸如此类,都是如今病态成功观的表现。路透社与艾普索斯民调公司2010年2月22日发布一项民意调查显示,23个国家的被调查者中,认同“金钱是个人成功最佳象征”的,中国人比例最高,有69%的受访者认为金钱代表成功;而传统金元帝国的美国,这个比例仅有33%。[3]这种不良价值观的产生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教育失度的共同结果。但作为学校教育中的最后一道“关口”,大学精神的缺失是导致一夜成名、一朝暴富等浮躁心态和功利价值没有受到应有的抵制与纠正,成为社会常态的重要原因。

二、以平民情怀重塑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的缺失使大学生陷入了精神迷惘,也使社会发展失去了理性指引。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进入深化改革阶级,重塑大学精神是首要任务之一,有了精神和灵魂,大学才能继续扮演引领社会前进的理性角色。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今天,我们认为,必须将平民意识融入大学精神,以平民情怀重塑大学精神。

(一)尊重平民的平凡生活

在这个胜者为王、赢家通吃的社会,权力与金钱被高度仰望,平凡人生则被认定为一事无成,是一种失败。培养新一代的为普罗大众服务的知识分子,首先须树立热爱平民、造福平民的理想。要通过平民情怀的精神影响,不断加强大学生们对平民身份的认同、对平民苦难的理解、对平民生活的尊重,“平凡人生应该得到尊重、平凡人生同样可以不凡”,引导大学生们明白“一个人的成熟来自于平凡生活的历练、一个人的幸福来自于为了平凡的目标而不懈奋斗”这一真谛。只有拥有这样的大爱情怀,他们在走向社会后,不管身在何地、身处何位,才能依然热爱底层生活,以底层人民为荣;只有以这样的信仰担当,面对生活的坎坷与磨难,才能生出足够的力量,保持宽容、乐观与强韧;也只有以这样的平民情怀,在面对周边环绕的物欲追求,才能保持一份高尚的人生理想与生存状态。“我们出生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生,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是我们一定要从我们出生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这句话语可以为我们学会尊重平民的平凡生活作一个很好的注脚。

(二)敬畏平民的劳动价值

千百年来,劳动者以辛勤的劳动和智慧缔造者文明、财富以及美好生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已变为“平民百姓”的“天之骄子”仍然坚持着“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点,对于劳动有着高低贵贱的区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为此,必须努力在大学生中构建起对平民劳动价值的敬意,让他们树立劳动无贵贱的劳动平等观,形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从而激发他们投身工作、献身事业的热情,在劳动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与创业创新精神,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并以此来逐渐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将他们的就业关注点引向包括广大农村,城市街道社区,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自主创业、自谋职业,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在内的基层岗位,将基层作为自己成长、成才的舞台,在普通而平凡的岗位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个体也能够享受劳动的幸福,在不断劳作与创造的过程中感受人生的绚丽与精彩、生活的喜悦与激情。“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4]

(三)构建平民的成功理念

当攫取钱权成为社会普遍推崇的成功范式,这对个人乃至社会,都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越来越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患上“成功焦虑症”,觉得自己离大众眼中的“成功”很远,看不到希望,灰心丧气、焦虑不堪。我们认为,要想改变这种状态,需在平民情怀的引导下,构建务实的平民成功观。在这个多元的社会,每个人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教育程度的不同、兴趣爱好的不同、价值观念的不同,应当有着多元的成功观。要让学生认识到,成功不仅仅是物质追求,还包含着内心的善良与坚守;成功不仅仅是“掌大权,挣大钱,住大房,开大车”,如果一个人能够承担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享受正当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即使一生默默无闻,这同样也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成功。“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的这句经典名言曾激励了无数人。但就我们看来,当将军是一种成功,但当好一名士兵,忠于自己的职守,这同样也是一种成功:脚踏实地,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坚持你所选。“成功可大可小,不一定都要像比尔•盖茨那样成为大企业家或像布什那样当上总统才是成功。‘行行出状元’,只要我们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就都是成功。”[5]

三、南信大重塑大学精神的实践

“大学不能遗世独立,但却应该有他的独立与自主;大学不能自外于人群,但却不能随外界政治风向或社会风尚而盲转、乱转。大学应该是时代之表征,它应该反映一个时代之精神,但大学也应该是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着,以烛照社会之方向”[6]。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一所以气象为特色的省属重点大学,以服务中国气象事业和江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已任,在办学过程中直面现实,不空谈阔论,将人才培养与改造现实世界紧密结合,不断挖掘自身资源、内涵,以平民情怀重塑大学精神,铸造学生的平民人格,为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服务大众的理念打下良好基础。在毕业典礼这一大学生活中最为盛大和最为重要的校园活动中,将普通宿管阿姨请上毕业典礼讲台发言就是学校用平民情怀重塑大学精神的有益尝试。

学校邀请宿管吴阿姨走上毕业典礼讲台,向毕业生们讲述她在宿管工作10年间与大学生们的故事,赢得满场掌声与欢笑,并让在场师生感动落泪。这一行为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们而言,有着强烈的示范和导向意义。毕业典礼的演讲台上站着德高望重的校长和学富五车的教授,但一个宿舍管理员,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受到周围人的好评和尊重,她同样可以站在象征荣誉的演讲台前。这样的行为,体现出大学本义中所应有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学校对每个人人格的尊重和关爱,反映的是学校对以宿管阿姨为代表的全校广大教职员工、普通劳动者为学校发展所作贡献的肯定,是对他们多年无私奉献的感恩,是对劳动者劳动价值的尊重。以此来告诉即将走上社会的毕业生们:要时刻尊重劳动,尊重所有劳动者,要学会平等待人,包容待事,学会将心比心,学会用爱的眼光和行动对待这个社会以及每一个人。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做好平凡事同样可以收获耀眼人生。吴阿姨,一位普通的宿舍管理员,她收获的尊敬,不在于她的日常行为多么出类拔萃,而在于一个平凡人对自身职业和身边人的热爱与纯粹。站好自己的岗位,干一行,爱一行,敬岗爱业。“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的踏实人生态度,任何时候都不过时,都值得推崇。爱心、善良、真诚、奉献和尽职,吴阿姨身上所体现出的平民的优秀品质,是每一个人得以立身的根本。

这些通过吴阿姨上台演讲传递的平民情怀,既让大家学会尊重身边的每一位普通劳动者,也让他们见证了普通劳动者的成功,让大学生们在走上社会后,能够放低身姿,从平凡岗位平凡事做起,不致有太多迷茫与迷失,能以更从容的心态面对纷繁复杂的未来,为尽快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作好思想上、心理上的准备。

四、结语

蔡元培说,“欲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针对当前社会中涌动的种种浮躁、消极特征和世俗、功利色彩,高校必须进一步强化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拿出革故鼎新的勇气和决心,以平民情怀和平民意识努力重塑大学精神,切实发挥大学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消除大学校园中各种与时代要求、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积弊,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形势下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

注:

[1]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钱理群等.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87.

[3]环球网.中国是世界第一“拜金主义”国家?[EB/OL].http://world.huanqiu.com/zhuanti2/2010-02/725788.html

[4]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2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01.

[5]丁向阳.成功学读本[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

[6]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4-25.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标签:;  ;  ;  

以平民情怀重塑大学精神的思考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