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翼手类区系分布与系统学研究

河南省翼手类区系分布与系统学研究

论文摘要

从2003年10至2007年12月,对河南省翼手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1研究了河南省翼手类的种类、数量、分布及生态习性,评估了蝙蝠栖息地的保护现状并提出了保护性建议。2采用“取骨髓-空气干燥法”和“取骨髓-蒸气固定法”对河南省5种蝙蝠科蝙蝠和2种菊头蝠科蝙蝠进行了核型研究,初步探讨了核型的演化;对不同产地的10种蝙蝠进行了RAPD分析,确定了它们的亲缘关系。3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技术,对九种蝙蝠(八种组织:肺脏、心脏、肝脏、肾脏、肌肉、胃、小肠、舌)的同工酶(EST、LDH、MDH、ME)表达情况、电泳图谱进行了比较研究。4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研究了河南省翼手类的分子系统发育,构建了系统发育树,探讨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对亚洲长翼蝠Miniopterus schreibersii和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进行了种群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共观察到蝙蝠130000余只,采集标本628号,隶属3科10属26种,占全国总种数的20.8%。其中古北界种4种,占15.4%;东洋界种11种,占42.3%;广布种11种,占42.3%,河南省的翼手类以东洋界种和广布种为主。2.河南省的翼手类动物主要分布在山区,山区的种类多,数量集中,平原地区种类少,数量大,但分布不集中。3.栖息蝙蝠种类和数量最多的洞穴是西峡云华蝙蝠洞和米坪洞、南召的仙人洞、济源的黄楝树引水渠、商城的乌龙洞及桐柏回龙的熊洞,因其为多种蝙蝠提供繁殖和冬眠地而具有较高保护价值,但所有的栖息地保护现状均不容乐观,蝙蝠的生存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急需加强保护。4.根据翼手类的组成、分布、数量、区系特征及自然地理条件,将河南省翼手类动物地理划分为5个动物地理省:I、豫西北太行山地动物地理省;II、豫西伏牛山地丘陵台地动物地理省;III、豫西伏南山地丘陵盆地动物地理省;IV、豫南桐柏-大别山地森林动物地理省;V、豫东黄淮海平原动物地理省。5.蝙蝠科5种蝙蝠和菊头蝠科2种蝙蝠的核型研究结果表明:大棕蝠Eptesicus serotinus的染色体数为2n=50,N.F=48,其核型与南蝠Ia io的核型比较接近;亚洲长翼蝠Miniopterus schreibersii的染色体数为2n=46,N.F=50;毛腿鼠耳蝠Myotis fimbriatus的染色体数为2n=44,N.F=52;东亚蝙蝠Vespertilio superans的染色体数为2n=38,N.F=48;东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的染色体数为2n=26,N.F=44;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染色体数为2n=62;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染色体数为2n=58, N.F=60。其中大棕蝠、马铁菊头蝠的核型为首次报道。6.蝙蝠科7种蝙蝠RAPD分析结果表明:7种蝙蝠分为四大类群,亚洲长翼蝠为一个类群,白腹管鼻蝠构成另一个类群,3种鼠耳蝠、大棕蝠为一个类群,东亚伏翼为第四类群。鼠耳蝠较为原始,与其关系最近的是大棕蝠,关系最远的是长翼蝠。菊头幅科3种蝙蝠RAPD分析结果表明:角菊头蝠属于比较原始的类群,它与中菊头蝠的亲缘关系近于其与马铁菊头蝠的亲缘关系。不同产地的同种蝙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化,其遗传多态性明显高于同一产地同种蝙蝠的遗传多态性,同一区域的同种蝙蝠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分化,而同一冬眠群内的蝙蝠之间几乎没有分化。7.同工酶研究结果表明:在八种组织中,EST、LDH、MDH和ME同工酶表达上有明显的差异。EST同工酶在肾脏、肝脏和小肠中占优势,表现为多型性,活性高;LDH同工酶和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具有组织特异性,在胸肌、肾脏等耗氧型组织中,以B亚基为主,在肝组织中,以A亚基为主;MDH同工酶具有组织特异性,s-MDH和m-MDH酶带在八种组织中的分布差异表明蝙蝠主要以线粒体型酶为主,这与翼手目动物适应飞行、消耗能量大有着密切联系;在八种组织中肌肉的ME同工酶表现的酶带最多,活性也较强。同属蝙蝠的同工酶谱型差异较小,仅表现为酶带的强弱稍有不同及某些亚带出现的多少和位置,不同属蝙蝠差异稍大。8.基于Cytb基因的系统发育树表明:菊头蝠科与蹄蝠科、蝙蝠科的关系都较近,而蹄蝠科与蝙蝠科的关系较远;在蝙蝠科内,管鼻蝠属与鼠耳蝠属的关系比较近,长翼蝠属与其他属的关系最远。河南省的长翼蝠与中国海南的长翼蝠应分属两个不同的亚种,而河南省的长翼蝠与日本的长翼蝠差异较小应属于一个亚种。长翼蝠的种群研究显示,在不同地点之间的长翼蝠遗传距离差异非常小,这表明河南省的地理环境不足以对蝙蝠形成阻隔,在各个蝙蝠种群间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菊头蝠科的系统发育树表明:应将吉林的马铁菊头蝠定名为马铁菊头蝠日本亚种(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nippon),将云南样本鉴定为马铁菊头蝠尼泊尔亚种(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tragatus),而河南样本可能为马铁菊头蝠新亚种。将菊头蝠科6种蝙蝠聚为两个独立的分支即角菊头蝠、单角菊头蝠、菲菊头蝠聚为一支,马铁菊头蝠、大耳菊头蝠、中菊头蝠和皮氏菊头蝠聚为另一支,分歧时间大约为2.9-7百万年前。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翼手类概述
  • 1 河南省自然地理概况
  • 1.1 太行山区
  • 1.2 桐柏-大别山区
  • 1.3 伏牛山区
  • 2 河南省翼手类的区系分布及生物学特性
  • 2.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2.1.1 研究区域
  • 2.1.2 研究方法
  • 2.2 结果
  • 2.2.1 太行山区的洞栖蝙蝠
  • 2.2.2 桐柏-大别山区的洞栖蝙蝠
  • 2.2.3 伏牛山区的洞栖蝙蝠
  • 2.2.4 地理区划
  • 2.2.5 生态观察
  • 2.3 讨论
  • 2.3.1 区系成分
  • 2.3.2 冬眠
  • 2.3.3 蝙蝠种群动态及栖息地现状
  • 2.4 蝙蝠保护对策
  • 2.4.1 种类编目
  • 2.4.2 栖息地及周围自然环境的保护
  • 2.4.3 通过立法和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对蝙蝠进行保护
  • 2.5 白化角菊头蝠
  • 3 河南省翼手类的核型和RAPD 分析研究
  • 3.1 翼手类核型和RAPD 分析的研究现状
  • 3.1.1 翼手类核型的研究现状
  • 3.1.2 翼手类RAPD 分析的研究现状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核型研究
  • 3.2.2 RAPD 研究
  • 3.3 结果
  • 3.3.1 蝙蝠科5 种蝙蝠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及核型
  • 3.3.2 菊头蝠科2 种蝙蝠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及核型
  • 3.3.3 RAPD 结果
  • 3.4 讨论
  • 3.4.1 关于蝙蝠科蝙蝠的核型
  • 3.4.2 关于菊头蝠科蝙蝠的核型
  • 3.4.3 关于蝙蝠染色体制备方法的探讨
  • 3.4.4 关于蝙蝠科不同产地7 种蝙蝠亲缘关系的问题
  • 3.4.5 关于菊头蝠科三种蝙蝠亲缘关系的问题
  • 3.4.6 影响RAPD 实验结果的因素
  • 4 河南省翼手类的同工酶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4.1.3 样品的提取
  • 4.1.4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
  • 4.1.5 加样
  • 4.1.6 电泳
  • 4.1.7 染色和固定
  • 4.1.8 拍照、酶谱记录及模式图的绘制
  • 4.2 结果
  • 4.2.1 不同组织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 4.2.2 不同组织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 4.2.3 不同组织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 4.2.4 不同组织苹果酸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 4.3 结论
  • 4.4 讨论
  • 4.4.1 EST 同工酶的差异
  • 4.4.2 LDH 同工酶的差异
  • 4.4.3 MDH 同工酶的差异
  • 4.4.4 ME 同工酶的差异
  • 5 河南省翼手类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 5.1 分子系统学概述
  • 5.1.1 分子系统学的形成
  • 5.1.2 分子系统学的理论依据
  • 5.1.3 翼手类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现状
  • 5.2 研究的材料与方法
  • 5.2.1 标本采集
  • 5.2.2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见表5-3,5-4)
  • 5.2.3 实验步骤
  • 5.3 结果
  • 5.3.1 基因组DNA 提取结果及PCR 电泳结果
  • 5.3.2 Cytb 序列信息分析
  • 5.3.3 长翼蝠的单倍型分析与种群研究
  • 5.4 系统发育分析
  • 5.4.1 蝙蝠科几种蝙蝠的系统发育分析
  • 5.4.2 长翼蝠的系统发育分析
  • 5.5 讨论
  • 5.5.1 关于蝙蝠科几种蝙蝠的系统发育研究的讨论
  • 5.5.2 关于长翼蝠的分类与种群研究的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含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  

    河南省翼手类区系分布与系统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