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中学生论文-王赟,郑云凤,杨世昌

离异家庭中学生论文-王赟,郑云凤,杨世昌

导读:本文包含了离异家庭中学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学生,现实疗法,应对方式,特质焦虑

离异家庭中学生论文文献综述

王赟,郑云凤,杨世昌[1](2018)在《现实疗法对离异家庭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现实疗法对离异家庭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干预,探讨现实疗法对离异家庭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作用。方法抽取离异家庭学生(离异家庭组)和正常家庭学生(正常家庭组)各60人,采用中学生特质焦虑影响因素问卷(IIFTAS)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CSSMSS)进行评定。从离异家庭组中随机抽取30人(试验组)进行现实疗法心理干预,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2、3、4周末采用IIFTAS、CSSMSS进行测查。结果正常家庭组CSSMSS问题解决、积极合理化解释因子分均高于离异家庭组(P<0.05)。正常家庭组CSSMSS发泄情绪因子分低于离异家庭组(P<0.01)。干预前后试验组IIFTAS社会不良影响、自卑倾向和人际关系困扰因子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试验组CSSMSS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积极合理化解释和逃避因子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实疗法对于改善离异家庭中学生的焦虑情绪、掌握积极的应对方式有明显效果。(本文来源于《精神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海英[2](2015)在《离异家庭中学生社会适应性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离婚率的逐年升高,处于离异家庭中的子女也越来越多。离异家庭中学生作为离异子女中的一类特殊群体,引起了教育学者和社会大众的极大的关注。离异家庭中学生良好社会适应性的形成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叁方面的教育合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要从离异家庭中学生存在社会适应性不良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离异家庭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本文来源于《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刘秀玲[3](2012)在《对离异家庭中学生的团体辅导干预》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日益增长的离婚率使得身边的离异家庭子女队伍增大,对这一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是否受到父母离异事件的影响,引起许多研究者的兴趣,而对这一特殊群体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如何运用心理学辅导方法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引起笔者的研究兴趣。笔者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对离异家庭初中生实施干预,招募8名在校初中生,做了为期四周共8次的团体辅导,并运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团体参与者实施前测和后测,将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健全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以及团体实施组前后测比较,通过对统计结果分析、研究者的观察以及团体参与者的反馈,发现:1.团体辅导的方式对于缓解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压力有明显效果,团体实施组与控制组后测量表总分数据统计结果呈现显着性差异(p=.046<.050)。2.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健全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尤其是在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冲动倾向以及孤独倾向四个维度上显示出统计学上的显着差异。本研究的对象为离异家庭的初中生,对于解决这一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有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2-04-01)

邓树嵩,马迎教,郭蕊[4](2009)在《百色市离异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百色市离异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将百色市两所中学的83名离异家庭中学生与83名非离异家庭中学生按配比条件配成对子,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的调查问卷对其调查,并对83名离异家庭中学生心理进行干预,评价干预效果。结果①离异家庭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阳性检出率较高,为54.22%。各种心理问题中,以焦虑(40.96%)、人际关系敏感(30.12%)、强迫(24.10%)较多见,除偏执和精神病性外,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②离异家庭子女中女生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3项因子分以及总均分显着高于男生(P<0.05或P<0.01)。③离异家庭子女中初中生的强迫、焦虑、偏执3项因子分显着高于高中生(P<0.05)。④离异家庭子女干预后SCL-90各项因子分及总均分下降,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01)。结论离异家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综合干预能有效改善离异家庭中学生不良心理。(本文来源于《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毛俊青[5](2007)在《离异家庭中学生的复原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社会,离异家庭学生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父母离异之后,他们的心理发展状况如何,他们能否正确对待父母离异这个影响巨大的事件,积极调试以获得良好的发展?进行离异家庭学生及其复原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探讨这些学生在经历父母离异这个事件之后是如何发展的,是离异家庭学生研究的客观要求,是现实的迫切需要,也可以为复原力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本研究在已有文献分析、个案分析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界定了中学生复原力的内涵,编制了“中学生复原力量表”,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探索了中学生复原力的构成要素,考察了离异家庭中学生复原力的发展与父母抚养行为和中学生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综合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本研究编制的“中学生复原力量表”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以作为测量中学生复原力的工具。2.离异家庭中学生及其复原力主要包括个体内部资源、内外交互作用和正向发展的结果叁个二阶因素。其中个体内部资源包括自我效能感、自知力、社交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内外交互作用过程包括求助、社会支持;正向发展的结果包括情绪的积极性、人际适应良好和学业胜任。3.总体上,复原力在家庭状况上存在很大差异,离异家庭和非离异家庭条件下的中学生复原力发展存在显着差异。在各因素上,离异家庭中学生的复原力在学业胜任、社会支持和问题解决能力叁方面得分均高于非离异家庭学生,只在社会交往能力得分上低于非离异家庭学生。4.中学生复原力的发展在年级上存在极其显着的差异。在各因素上,学业胜任、情绪积极、社会交往因子存在极其显着的年级差异,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因子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在其余四个因子上,不存在年级差异。5.整体上,复原力的性别差异不显着,但女生在学业胜任和情绪的积极性方面显着高于男生。6.离异家庭中学生的复原力与父母抚养行为之间存着显着的正相关,积极的父母抚养行为与高复原力相关,而体罚、监管矛盾和缺乏监督等消极的抚养行为与复原力呈现显着的负相关。父母抚养行为的各个维度均对复原力有直接效应。7.离异家庭中学生的复原力与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和求助有显着的正相关,与自责、退避、幻想和合理化存着显着的负相关。(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7-05-01)

封蕴琦[6](1997)在《生活在离异家庭里的中学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生活在离异家庭里的学生进厅观察,我们发现其中中学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领域。之所以独特,一是因为中学生所处的是人一生中生理、心理发育变化最大的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十分敏感已联想丰富,对这部分孩子的教育稍有不当,往往会引起较激烈的反应后果。二是这部(本文来源于《社会》期刊1997年09期)

离异家庭中学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离婚率的逐年升高,处于离异家庭中的子女也越来越多。离异家庭中学生作为离异子女中的一类特殊群体,引起了教育学者和社会大众的极大的关注。离异家庭中学生良好社会适应性的形成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叁方面的教育合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要从离异家庭中学生存在社会适应性不良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离异家庭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离异家庭中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1].王赟,郑云凤,杨世昌.现实疗法对离异家庭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8

[2].海英.离异家庭中学生社会适应性教育[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3].刘秀玲.对离异家庭中学生的团体辅导干预[D].曲阜师范大学.2012

[4].邓树嵩,马迎教,郭蕊.百色市离异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

[5].毛俊青.离异家庭中学生的复原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7

[6].封蕴琦.生活在离异家庭里的中学生[J].社会.1997

标签:;  ;  ;  ;  

离异家庭中学生论文-王赟,郑云凤,杨世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