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追求语文教学的本真

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追求语文教学的本真

朱敏燕浙江省义乌市黄杨梅小学322000

【摘要】面对在实施新课程中出现的纷繁杂乱的只追求形式新颖的而失去“语文味”的不良教学倾向,教师应具有清醒的头脑,在课堂上摆脱浮躁、虚荣、急功近利的做法,做到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求简求活,才能使课堂教学发挥其最大效益与效能,才能让语文教学早日返璞归真,达到理想课堂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删繁就简;高效课堂;求真;务实;求简;求活

中图分类号:G63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8-083-02

◆省视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得不够准确,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几种现象。

[现象一]学习目标过高过深

我们说,作为教师自己,对文本解读是要有一定的高度,对于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迹多了解一些是好的,但不是说教师知道多少就要教给学生多少,教师自己能走多远就领着学生走多远。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教师执教《长城》一课,问学生:“你们知道古人为什么要修筑长城吗?”学生都摇头,教师用课件出示相关资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筑长城是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明代修长长城是为了防御鞑靼、瓦剌族的侵扰……接着老师话锋一转,说道:“一道长长的城墙,就把他们隔开了,而历史上有一个皇帝康熙,他却不修长城,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们又一脸茫然。这些正在老师的预设之中,于是继续补充资料……最后得出结论,康熙是不想长城把各个地方阻隔开。试问,课堂中花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了解这些,有必要吗?

[现象二]过程安排过多过碎

一位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在教学《雨点》时,安排了这样几个流程:第一,唱《小雨沙沙》;第二,读课文;第三,画小雨点;第四,表演小雨点落下的样子;第五,教师介绍小雨点是怎么来的;第六,展开想象,说说小雨点还会落到什么地方。这堂语文课,集音乐、美术、自然于一体。虽然这样的课夸张了一点,但许多老师在公开课时也只是以五十步笑一百步罢了。于是,一篇本来不复杂的课文,经老师这么一折腾,反倒变得复杂起来了。这么多的整合,结果是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给浪费了,冲淡了语文学习的本质,正所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现象三]教学形式过杂过乱

现如今,“秀”出精彩的语文课已不再是新鲜事了。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老师为了“营造”一个完美的课堂,真是绞尽脑汁进行花样翻新:精彩的音像资料,热闹的合作探究,逼真的师生表演,精美的课件演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课堂看似热闹,但实效甚微。甚至有些老师常常会把现成的课本丢弃在一边,课文未读熟,就匆匆借助多种教学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演与辩。殊不知,这恰恰丢掉了语文课堂中最本真的东西——文本语言的诵读感悟、背诵与练习应用。

★删繁就简,成就高效语文课堂

庄子曰:“文灭质,博溺心。”意思是花样名堂过多,反而会掩盖掉事物的本质,事物过于驳杂就会让人糊里糊涂。庄子说的本意是对写文章而言的,对于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而言,何尝不是如此?语言大师张志公先生说过:“说法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认真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行为,很多时候就好象带着学生在闯迷宫。

其实语文教学的最大技巧是无技巧,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简简单单的听、说、读、写的扎实训练。语文最本真的属性是工具性,听说读写,这就是语文教学之本;追求简单,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

一、求“真”课堂的自然美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就举了自己的一个例子。当年,他参加徐州市鼓楼区的赛课,执教《翠鸟》。那时时兴“质疑”,为了能体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理念,于老师事先对一位胆儿大且能说会道的小朋友说:“等我讲到‘翠鸟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飞走了’时,你就腾地站起来,说这句话应改为‘翠鸟像离弦的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飞走了’。箭不搭在弦上怎么飞呢?课堂上,这个小朋友果然适时提出了这个问题,赢得了听课老师和评委的赞叹声。于老师心中窃喜:我的课离一等奖不远了。之后,再加上于老师的简笔画的传神和读写结合的巧妙,真的登上了冠军宝座。校长大喜,同事也纷纷祝贺,但他的心里却沉甸甸的,怎么也笑不出来。直到现在,一想起此事,还惴惴不安。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很多年,而且也没其他人知道,但作为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却把它写出来公布于众,可能会让自己的形象打折扣,但这正是于老师的真实所在,任何一个人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重要的是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

二、务“实”课堂的朴素美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的学科,就小学教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强基固本。祖国的语言文字有着深厚的魅力,“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我们要切合实际引导学生去揣摩、推敲、咀嚼,鉴赏玩索,从中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其间要牢牢把握一个原则,即教学方法要朴实,语言训练要扎实,课堂效果要落实,要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比如张祖庆老师在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林清玄散文的玄妙就藏在这“永远、再也、了”看起来很平凡的词语中,不信,我们来对比着读读,试试。

(课件分左右两边对比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学生读原文,老师读修改后的内容)

师:谁来说一说,我的朗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1:我觉得把“永远、再也“去掉之后,老师的朗读显得很冷静,一点也不惋惜时间的流逝。

生2:我觉得同学的朗读,带给我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无助。

生3:我感觉把“永远、再也、了”去掉,没有父亲对孩子说话的深情了。

生4:老师的朗读,没有了句子中蕴含着的那种悲伤。

语文课程应该以“语”为本,排除虚脱与浮躁,摒弃混乱与偏颇,应实打实地在语文基础上下功夫,让“固本强基”成为课堂教学的生命支柱,扎扎实实地教好语文,让语文课堂蕴藏平实美。

三、求“简”课堂的脱俗美

时下里,不管是公开课,还是调研课,亦或是评优课,课堂上电教媒体、情境表演、拓展延伸频繁更换,看得学生眼花缭乱、情绪激昂。各教学环节如蜻蜓点水点到为止,留在学生记忆里的仅仅是浮光掠影。

其实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不应硬给课文加码,加重任务,拔高要求,也不应脱离学生实际,求全、求多;不应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不要因为语文的综合性强,把什么都“综合”进来。“删繁就简三秋树”,我们还是应简简单单教语文。这种“简单”而不是简单无物,教学手段、方法单一,而是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力求“简而精,单而丰”,做到“无招胜有招”的至高境界。

1.教学内容要“简约”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课堂可以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学科知识等联系在一起。因此,语文课堂可教学的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在课堂操作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等要素,准确地把握教材,艺术地处理教材,科学地补充教材,善于使用教材中最具价值的地方,合理剪裁,大胆取舍,统领整个课堂教学,而不是面面俱到。

例如一次公开课上,一位老师执教《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时,就用一个大问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居里夫人的‘美丽’”?来串联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读“,体会到居里夫人的“美丽”首先是体现在她的样子,从文本中“年轻漂亮、神态庄重、一身黑色长裙”等词句中可以一目了然。其次更重要的是工作态度,夫人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那刨根问底、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怕苦、不怕累,勇于献身的牺牲精神,取得科学成果后视名利为粪土,淡泊名利的低调为人处事,所有这些都是对“美丽”一词的最好诠释。

2.教学附件要“简单”

很多时候为了渲染气氛、直观认识,我们总会用到一些辅助教学器材或素材,比如音乐、图片等多媒体课件。实际上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适当、适时地使用会使课堂锦上添花,但如果使用不当,反而局限了学生的想象,扼杀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创造力。语文课毕竟是语文课,还是应让学生用大多数时间去读书,潜心体会。

记得多前年看到过这样一则案例,一位语文老师上课的内容和雨有关,当前刚好非常盛行制作课件,于是在讲到雨这个内容时,她充分利用课件演示,地上的水被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通过风升空后形成云,云达到一定的条件后变成水滴落下来就是雨……如此循环反复。我们可以想象,这位老师做课件花了不少时间,在课堂上讲也需要时间,而作为语文课,这些时间花进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多少用呢?

3.教学语言要“简练”

教师的引导、过渡、讲解、评价的语言要力求精练、简洁、准确。用最简洁的话表达最丰富的内容,避免啰嗦、杂乱,追求条理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

如于永正老师教学《惊弓之鸟》时的导入。

师:小朋友,我在黑板上画一样东西,你们看画的是什么。

(于老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张弓)

生:于老师画的是一张弓。

师:这叫什么呢?(师指弦)

生:这叫弦。

(师又画了一支箭,学生作了回答)

师:大家知道有了弓,有了箭,才能射鸟。可是古时候,有个叫更羸的人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第二十七课《惊弓之鸟》,学了这一课就明白了。

简简单单几句对话,既认识了弓、箭、弦,又制造了悬念,让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学习课文,了解原因,这样的导入就是高效的。

四、求“活”课堂的灵动美

吕叔湘先生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语文课求“活”就要凭借文本训练语言,发展思维,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道德的、美的熏陶。而“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语文课也从传统的僵化刻板向灵活多变发展。

1.教学预设要“灵活”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但同时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这一点在我们的语文课上体现得最明显。相信我们的小学课堂里,许多老师在任教语文课的同时,也兼任数学课的教学任务,如果要准备一节公开课,数学课的思路会清晰许多,上课老师只需要把总体思路理清楚,主要教学环节弄明白,基本就可以了。而准备一节语文课,如果要比较充分的话,教师的引导语,针对学生不同回答的预设可能会花去更多的时间,而且不同的班级,上课效果可能也会有很大的差别。有一位教坛新秀回忆起自己的一次磨课经历,这样描述:“为了准备一节课,我用了一整本的备课笔记进行预设,把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回答一一预设起来。”只有这样,教师在预设时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才不会使课堂陷入僵化状态。

2.课堂生成要“灵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语文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在语文课堂答问错误时、争论困惑时、质疑提问时会有很多超出预设的情况出现。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左右逢源,适时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境、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才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解读,从而使课堂更“活”,精彩纷呈。

“真水无香,倾听天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实、简、活,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真正返璞归真,达到“原生态”的境界。这便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教学案例》2010年1.2.

[3]《小学语文教师》2011年10月.

[4]《教学月刊》小学语文版2011年10月.

标签:;  ;  ;  

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追求语文教学的本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