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关键词:体育教学训练健康心理健康学生Discussshallowlythatpermeatesthepsychologicalhealthtobreedintheteachingofsports

HeLiuhong

Abstract:Thistexteducatesandshouldestablishthenewconceptofnewthinkingof“healthyfirst”throughsportsoftheschool,understandandknowthepsychologicalcurrentsituationthatstudentshavephysicaleducationatpresent,adoptandoptimizethepsychologicalenvironmentoftheclassroom,improvetheteachingmethod,designthenewactionwhichpermeatethepsychologicalhealtheducationofaseriesof“basedonstudent”ofextendingafterclassetc.,inspiretheirdynamicalsystem,bringupthegoodmentalset,formthegoodpsychologicalthinkingstate,promotetheirphysicalandmentalhealth.

Keywords:SportsEducationHealthPsychologicalhealthStudents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3-0016-03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日趋完善。三维健康观的概念也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早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又将健康解释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由此可见,作为增进健康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途径的高校体育教学训练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传统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社会的发展,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范畴。各类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其中以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心理承受障碍等表现较常见,有的还有抑郁、焦虑、厌学、自杀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怎样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探索。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普通高校广大青少年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电脑检索国内教学论中有关体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体育的理论及其它方面论文,及相关论文的题目、文摘索引、刊名,了解当前对此问题研究现状。

1.2.2浏览追溯法:查阅《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心理健康教育论》,等体育类书籍,通过粗阅。了解全文概况确定阅读范围,并利用文中或专著末尾所附参考文献,追溯查找。

1.2.3观察法:对自己以及其他老师在体育课以及课外的体育教育教学训练进行观摩,着重了解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情况。

1.2.4逻辑思维法:对所获取得资料采取类比、归纳、演绎、分析。

1.2.5访谈法:访问低年级(主要是大一、大二)同学他们在体育课当中的心理健康状况。

2.当前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学生上体育课的现状

2.1当前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当前我国各级学生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障碍:据一份22个城市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学生中有各种心理问题者达10%~15%,其中,中学生达15%左右;小学生在10%左右。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证实,存在明显心理障碍的达20.3%。大学生退学者中因各种心理疾病不能继续学习的占50%左右。在正常人群中普遍存在着身体表象障碍。调查发现,约有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质量不甚满意:与男生相比,女生倾向于高估她们的身高和低估她们的身体质量,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

2.1.1情绪压抑。面对社会迅速发展和急剧变革,感到自己的学习、择业、恋爱与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目标差距太大,不能面对现实,而失去信心,对学习和生活缺少活动和乐趣,感到前途渺茫,而出现情绪压抑感。

2.1.2人际关系敏感。在人际交往中,以我为中心,自以为是,遇到与自己观点不一致时,固执己见,没有协调的余地,有时为了一点小事,与人发生矛盾和冲突,不能与人处事,久而久之,在人的交往中经常出现退缩、回避、怀疑、敌视和僧恨等不良的心理状态。

2.1.3焦虑紧张。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环境,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没有应付困难和挫折的能力,遇到一点挫折.觉得事事不顺心,缺乏勇于进取,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导致情绪波动大,经常焦躁不安。

2.1.4缺乏自信心。对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不相信自己的实力和能力,总感觉别人比自己强,遇到一点小事就引起不安,当外界和自身压力较大时,便慌得手足无措,丧失应付事变的能力,而出现情绪不稳定,遇事逃避,缺乏坚定的自信心。

2.2当前学生上体育课的现状。调查发现,在课堂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教学训练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因素主要有:害怕心理、逆反心理、依赖心理、焦虑心理、孤独心理、自责心理、过敏心理、冲动心理、反感心理、异性心理。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又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教师给别的同学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的高,怀疑教师不公正、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取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而对这些内心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在学习时心理极不稳定。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基础差,或者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平常学习时,与那些身体素质好、成绩好的学生比较时,总觉得自己既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它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遇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以后,既使对自己能做的练习,也不敢表现自己,怕万一失败而被其它同学讥笑,被人看不起的害怕心理等等。

通过广泛细致深入的心理调查,参照学生生理健康的实际,教师才能在课堂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教学训练中有效地确定具体教育目标,如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发展稳定的情绪,提高情绪自控力等。有了目标,就能制定具体的教学训练方法,并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性地加以落实。

3.在体育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3.1美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3.1.1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因此,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美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前提。

3.1.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教学既是对师生关系的教于学,同时也是对同学关系的教学。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关系所带来的是积极互动的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它课堂教学,也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1.3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会给学生上体育课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应在课前画好场地,放好教学器具、器材,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例如在进行跆拳道教学训练时,把垫子铺设为蓝色中心场和红色边线,并每隔一段时间变换场地设置。并将场地合理划分给学生站位(如每位学生站2~4格),让学生一到场地就有归宿感,就感到心情舒畅,愉快有趣,渴望快点上课。因此,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器材很有必要。

3.2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3.2.1激发学习动力系统,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教学中,可通过目标设置法,创设情境法,价值追求法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通过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教学“引趣”法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养成体育习惯,产生良性心理定势。在课的准备部分,可采用音乐舞蹈、游戏、多媒体视听等多种方法导入,而不是通常四列横队听教师宣布本课内容。如一节篮球教学课,改变教师先讲解示范,再组织学生练习的老方法,可先教师讲述NBA比赛的精彩片断,引导他们以这些精彩动作为榜样,努力学好本课篮球技术,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大大增强。在跆拳道项目的柔韧性如“纵叉”和“横叉”教学中,有些男生柔韧性差,叉不下去,教师可针对他们意志力强、速度快的优点,强调柔韧性与跆拳道技术动作幅度、动作美观、动作水平等的关系,指出柔韧性好了,动作幅度会更大,动作技术更标准,将大大提高打击速度高度和打击范围,引导其坚持不懈练习,并鼓励他们细微的进步。

3.2.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良好的体育学习训练心理。

3.2.2.1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主体意识有内在需要的趋向,当满足这种内在需要时,人会产生愉快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了有什么用?怎样学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怎么办等等,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和学得会、学得懂、学得愉快。根据学生活泼好动,欲表现自己的特点,作为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给他们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技能形成的练习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充分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创新能力,展现自己在实践中的创新成果。比如课前给同学们交待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让他们自编自导地准备徒手操、专门性准备活动和结束部分的整理运动。在每节课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可让学生轮流领做,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体育课教学中来,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自觉、更认真地上好每节课,同时通过多次的锻炼,克服思想上的紧张心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消除学生闭锁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3.2.2.2引导学生能逐步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任何学习活动的成功,均是在不断修正自身不足的过程中实现的。自我批评、自我评价是个人前进的一大动力,为此,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乐于接受他人批评和建议的心理倾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常分析和检查自己,了解自己的缺点,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要求,形成良好的心理优势概念。

3.2.2.3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现在的大学生多受家庭溺爱,任性、自我控制力差,当他们一时不能完成动作技术或参赛失利以及遇到种种不顺心之事时,情绪很容易会发生波动,甚至会引起过激行为。如都采取强制措施,情况虽暂时能得到改变,但学生反而会产生逆反和烦躁心理,在以后的活动中又会再犯。教师应在指导时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控的方法,不断修正自己的心态。如冷静思考法: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首先要学会沉着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通过反复思考,总结一下经验教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间隔沟通法:当与同学发生矛盾及争执时,可先把问题放在那里,间隔一段时间后,选择一个适当的机会再进行沟通,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转移自慰法:当碰到不顺心之事时,调整一下聚焦内容,多想想让自已高兴、愉快的事等等,不断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3.2.3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特别是游戏性教材内容。如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性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形成情感互动,行为互动,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

3.3课后延伸,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3.1课后小结,师生互动交流情感。运用设疑法:讲课时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提问法:通过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评价、辨别。暗示法:教师利用心理学原理,让学生对课堂上自己的表现进行回忆,自己评价。议论法:教师就课中某一环节,特别是学生的看法和评价不一样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热烈讨论,自己找出正确的答案。

3.3.2利用体育课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参加课外活动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极限,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使玩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使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外活动时间。

4.结论

4.1心理健康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个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

4.2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沟通能力,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熟练的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这是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4.3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体育课程教材需要重视的,更需要体育教师以珍视生命,尊重生命的哲学高度,认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

5.建议

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运动项目,特别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项目,让学生做出自由选择,为的是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都能得以尽情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乐趣,展示才能。体育教师必须从中引导,并在技术上加以点拨,让健康的心理通过健康的体育锻炼体现出来。这种方式的教学就是把机会权利交给学生本人,择其所好,行其所能,展其所长,成就其乐。参考文献

[1]邱远.试论学校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J],体育科研,2001,(2)

[2]徐光兴.学校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任未多,身体活动与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J],体育学,1997,(3)

[4]姒刚彦.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J],体育科学,2000,(1)

[5]杨青萍.心理健康应贯穿于体育教学中[J].体育学刊,1999,(4)

标签:;  ;  ;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