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公共建筑论文-潘振华

当代公共建筑论文-潘振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当代公共建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小型公共建筑,岭南庭院,乡土建筑

当代公共建筑论文文献综述

潘振华[1](2019)在《当代新农村公共建筑初探——东福村文化室建筑设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建设为契机,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新农村小型公共景观建筑设计,通过对杭州富阳村优秀案例的分析探索在满足空间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如何承载乡土文化而有别于城镇化建设,避免将适用于城镇化的公共建筑设计思路生搬硬套到乡村建设中;以大沟镇东福村文化室建筑设计为例,深入发掘岭南传统民居建筑风貌,从传统建筑图案符号及建筑材料上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将岭南传统庭院的审美趣味融入新时代新农村环境设计当中焕发新魅力。(本文来源于《设计》期刊2019年21期)

赵鸣[2](2019)在《青岛当代大型公共建筑地域性的内涵及其建构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建筑作为其物质社会中的重要一员,不可避免的被卷入到其中,建筑的相似性问题愈发的严重。在当代,建筑的相似性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建筑师重视,特别是作为一个城市的门户——大型公共建筑,其是了解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一环,其相似性问题更是被建筑师们所关注,“地域性建筑”被提到了时代的前沿。在当代,能够体现地域性特色的建筑已然成为城市建筑设计的重中之重,作为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公共建筑,其如何体现城市的地域性特色,成为城市与建筑设计领域的热门话题。在这种大的背景下,青岛的当代大型公共建筑是如何体现独特的“山、海、城”的城市新貌,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本文的研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围绕着以下的叁个关键问题展开:1)影响建筑地域性的影响因素;2)当代建筑地域性的表达发展;3)青岛当代大型公共建筑地域性的内涵。其中,第叁个问题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点,它以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公共建筑为主体,从物质性(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建筑、建筑与空间、建筑与材料、建筑与结构)、社会性(人与建筑、人与环境)、文化与时代性(建筑符号、与近代对比)等叁个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其对青岛大型公共建筑地域性的影响,进而总结归纳出青岛当代大型公共建筑地域性的内涵。本文采用了调研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研究,提出了青岛未来大型公共建筑的建构策略,以其建立具有指导意义的大型公共建筑地域性的表现手法,并试图用这种建构策略来看待大型公共建筑地域性的演变过程,最终,希望通过运用这种建构策略来引导大型公共建筑地域性设计,使大型公共建筑地域性设计得到更好地发展。论文的研究思路是:1)分析地域性建筑在当代的重要性;2)通关查阅相关的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的支持;3)分析总结出影响地域性建筑特色表现的客观因素;4)分别从物质性、社会性、文化性、时代性四个方面分析总结青岛当代大型公共地域性特色的表现;5)提出建构策略;6)探索青岛未来建筑地域性的发展。(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孔德政[3](2018)在《当代寒地城市滨水公共建筑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无论是婉转的小桥流水还是豪迈的冰封万里,作为城市中最重要的自然要素,水在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滨水建筑作为城市中与水体联系最紧密的建筑类型,承担着社会与自然转换的过渡作用,是城市形象与文化的象征,因而日益受到建设者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的变革,当代新技术新理念的产生为滨水建筑带来了与以往不同的多样化的发展。寒地城市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往往在冬季缺乏活力,而滨水建筑被称为城市的起居室,具有活化城市氛围的作用。因此,寒地城市滨水公共建筑作为城市活力的触媒,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研究的切入点源于寒地城市滨水公共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矛盾。寒地建筑具有厚重、封闭的特点,而滨水建筑则往往轻巧而通透。如何调和二者之间的矛盾使之达到适度设计催生了本文的基本研究框架。笔者将寒地城市滨水公共建筑的关键词进行拆分以解析其影响因素,得到寒地生态气候因素,复合历史人文因素与水系自然景观因素,并相应的提出了灵活适变动态性原则、复合文化共融性原则与筑境相融整体性原则,并将整体协调适度性原则作为综合处理所有影响因素方法的准则,构成了整个研究的基础理论框架。基于以上理论研究成果,笔者搜集了大量的寒地城市滨水公共建筑案例加以剖析,并将具有逻辑合理性的案例的共同点进行总结与整理。首先,空间设计方法方面以室内空间、半室外空间与室外空间进行分类加以研究,综合考量适应寒地气候、延续场域文脉与最大化利用水体景观叁方面因素提出相应的具有普适性的设计手法。接下来,建筑形态方面笔者将其划分为建筑形体、滨水立面与建筑顶界面叁部分。建筑形体以建筑与水体距离不同划分为入水异调生形、邻水隐调生形与近水同调生形;而建筑滨水立面则依据建筑与水体相对位置关系不同划分为向阳适景复合开敞、背阳适寒规整通透与四季适候因势利导;此外,对气候、文化、景观等因素综合考量提出叁种相应的屋顶形态建构手法。通过系统的分析与案例的解析,提出一整套相对完善的当代寒地城市滨水公共建筑设计方法体系,以期对今后的相关建筑创作提供有益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12-01)

赵晖,佟子睿,谢伟双[4](2018)在《浅谈当代公共建筑屋顶绿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民众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但作为较高生活水平象征的绿色屋顶的重要性仍然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绿色屋顶的深层次价值并未被人们广泛认知。鉴于发展水平的差异,我们在研究基础理论的同时,既要虚心学习国外的经验,也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来进行探索。(本文来源于《产业创新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伍端[5](2018)在《艺术与日常的庆典——当代公共建筑的意义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评析连州摄影博物馆设计,尝试勾勒出一幅当代公共建筑的意义向事件性、物质性和公共性转化的图景,这种变化产生了新的建构逻辑和空间特征。连州摄影博物馆在融合新与旧、建筑与事件、物质与叙事、身体与空间等关系中成功地把艺术注入了日常。(本文来源于《建筑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刘天奕[6](2018)在《当代公共建筑文化品质之材料营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材料在建筑设计中扮演的角色不可忽视,在古埃及、古罗马时有最普遍的石材,而当代有琳琅满目的玻璃、金属等非常现代的材料,人们不断在探索并拓宽着建筑材料的种类和应用范围。在以往关于建筑材料的研究中多是从其物理性、技术层面上出发进行研究的,往往忽略了材料本身的表现力和文化内涵等深层次内容,在理论上探讨其学术概念及整体理论体系较少。事实上材料的选用和如何应用于空间,对于建筑文化品质的体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历了漫长的单纯注重建筑形式的过程之后,建筑师们逐渐开始脱离传统的建筑设计形式,材料的知觉与感官、效果与体验慢慢成为研究重点,开始重新审视材料与营造空间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论文突破以往单纯从材料的物理属性和技术角度来进行研究的取向,转而着重于从建筑材料的文化性这一特殊角度出发。论文首先概述了建筑材料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相关概念,结合建筑审美学、建构学、建筑现象学等相关理论的基本原理,阐述了建筑材料的文化性以及材料的艺术表现力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从材料的感官属性和文化属性,即情感体验这一角度出发,阐释了建筑材料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分析了砖石、木材和玻璃叁种建筑材料的艺术表现力与环境文化氛围,进而对常见的五种建筑材料:砖石、木材、玻璃、混凝土及金属的感官属性与建筑的情感体验进行归纳和分析,将十种常见建筑材料的组合方式分成具有相似性格和相反性格两大类,并分别分析每种组合方式对建筑表现的影响,以及最终呈现的艺术表现力、体现的文化品质以及营造的文化艺术氛围。本文提出的结论有利于建筑师认知材料的基本艺术特征及其所体现的审美价值,可以进一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我们在设计中能更好地协调好材料与其他造型语言之间的关系,提高对不同材料特性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精神属性的思考,进而更为准确地寻找到适合自己设计的切入点、结合点;为今后建筑师能够恰当运用各种材料组合达到最佳效果提供更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期刊2018-05-03)

户宗帝[7](2018)在《河南当代公共建筑创作中的文化传承与设计表达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逐步提高,河南在城市建设方面得到迅速发展,省内各个地区的地标性公共建筑也不断涌现。在传承地域文化方面,各个地区也都做了不同的探讨与努力。正由于公共建筑在城市形象中的标志性作用,公共建筑的创作除了满足自身使用功能的合理性同时,还需要考虑其在城市结构中的历史意义、人文特征以及艺术形象。城市的建设都蕴含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内涵。本文旨在对河南具有代表性的当代公共建筑进行现场调研与资料整理,在相关的建筑创作理论的基础上,试图从不同角度分析和归纳出河南地区的文化传承方法与设计表达手法。对河南当代公共建筑创作进行理论的总结和探讨,以期对今后的公共建筑创作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明确研究的背景、对象及概念界定,论述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框架,以及相关文献综述;第二章从自然环境要素、社会文化要素以及传统材料与技术方面分析河南当代公共建筑创作的影响因素;第叁章为河南地区的公共建筑实例调研,选取河南当代公共建筑中的代表案例进行实际调研与归纳,对不同的类型进行分类整理,探讨其本质特征;第四章论述当代公共建筑创作的理论依据,讨论文化传承的方法。从“场所精神”、“类型学”、“符号学”、“高新技术”的角度出发,总结出河南当代公共建筑创作可适用的文化传承方法;第五章根据前文对河南当代公共建筑现状调研、理论分析与创作方法的归纳,总结出河南当代公共建筑具体的设计表达手法;第六章结合自身参与的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项目设计,探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可能。(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5-01)

王桢栋,谭峥,姚栋,Daniel,Safarik[8](2017)在《以国际视野,讲中国故事 全英语课程“当代大型公共建筑综述”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全英语专业课程建设是同济大学建筑专业迈向国际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新的人才培养理念贯彻、培养标准和培养方式深化建设的积极尝试。以"当代大型公共建筑综述"全英语课程建设介绍如何在专业课中讲好中国故事:教学依托国际校企合作建立在地网络,授课内容以国际视野关注中国话题,组织方式结合开放研讨和实地调研。经过学习,学生将理解建筑与城市和社会的关系,认识当代建筑与城市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形成建筑、城市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意识。(本文来源于《中国建筑教育》期刊2017年Z1期)

李菁菁[9](2017)在《梯在当代公共建筑创作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当代公共建筑创作的多元发展,梯在创作中有愈加重要的地位和更为广泛的应用,成为提升公共建筑功能、形态与空间品质的重要要素之一。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和大量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梯在当代公共建筑创作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5个章节。第一章分别从当代公共建筑创作的发展趋势与梯在创作中的发展沿革两方面介绍了课题背景。同时剖析研究了梯应用的目的与意义,解析了与梯相关的概念,并明确了本文研究的梯的范围。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研究方法与框架。第二章对梯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更为详尽的解析。分析了梯的基本问题,其中包括梯自身的基本功能、形态与空间。同时也分析了梯在创作中的应用分析,包括梯应用的现状、必要性与特殊性;对梯应用的关联要素进行剖析,包括相关空间限定、场所氛围需要与建造技术的支持叁方面。最后,提出促使功能多义复合、丰富形态多样变化与营建空间体验丰富叁项应用机理,为下文铺垫。第叁章、第四章与第五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分别从梯在建筑功能、形态与空间创作叁个方面的应用进行研究。第叁章主要研究梯在当代公共建筑功能创作中的应用,分别从垂直交通基本功能的扩展异化与非垂直交通功能的植入复合两个方面入手研究,提出设计方法。第四章主要研究梯在当代公共建筑形态创作中的应用,从梯在二维形式构图中的运用、梯在叁维形体塑造中的利用与梯在多维形态表达中的巧用叁个维度进行研究,层层递进。第五章研究梯在当代公共建筑空间创作中的应用,从运用梯优化空间组织与利用梯重构空间体验两方面进行研究。本文结合梯的自身特点,宏观地将梯作为一种设计元素放置于当代公共建筑创作当中,经过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找出规律和共性,总结设计手法,使研究更具应用性,可以切实地运用到公共建筑创作中。同时,通过对梯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应用研究,试图提出一种研究问题的新逻辑,为今后研究当代公共建筑创作中其他要素提供理论方法。(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12-01)

姜传鉷,张宗兰[10](2017)在《江南乡土建筑韵味在当代公共建筑中的实践与设计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江南乡土建筑是江南文化的物质载体,目前相关的实践和设计多侧重于"形"似,且以居住领域居多,公共建筑较少,难度也较大。本文简要介绍了江南乡土建筑的研究现状,归纳分析了江南乡土建筑的特色,总结了出五大组件:院落、坡屋顶、连廊、墙体、色彩。本文结合作品丽水古城岛五星级度假酒店和杭州建兰中学,阐释江南乡土建筑与公共建筑的实践贵在韵味而非形态。同时本文提出了应以建筑组件作为设计手段来表达江南乡土建筑韵味的观点。(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7年29期)

当代公共建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建筑作为其物质社会中的重要一员,不可避免的被卷入到其中,建筑的相似性问题愈发的严重。在当代,建筑的相似性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建筑师重视,特别是作为一个城市的门户——大型公共建筑,其是了解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一环,其相似性问题更是被建筑师们所关注,“地域性建筑”被提到了时代的前沿。在当代,能够体现地域性特色的建筑已然成为城市建筑设计的重中之重,作为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公共建筑,其如何体现城市的地域性特色,成为城市与建筑设计领域的热门话题。在这种大的背景下,青岛的当代大型公共建筑是如何体现独特的“山、海、城”的城市新貌,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本文的研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围绕着以下的叁个关键问题展开:1)影响建筑地域性的影响因素;2)当代建筑地域性的表达发展;3)青岛当代大型公共建筑地域性的内涵。其中,第叁个问题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点,它以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公共建筑为主体,从物质性(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建筑、建筑与空间、建筑与材料、建筑与结构)、社会性(人与建筑、人与环境)、文化与时代性(建筑符号、与近代对比)等叁个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其对青岛大型公共建筑地域性的影响,进而总结归纳出青岛当代大型公共建筑地域性的内涵。本文采用了调研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研究,提出了青岛未来大型公共建筑的建构策略,以其建立具有指导意义的大型公共建筑地域性的表现手法,并试图用这种建构策略来看待大型公共建筑地域性的演变过程,最终,希望通过运用这种建构策略来引导大型公共建筑地域性设计,使大型公共建筑地域性设计得到更好地发展。论文的研究思路是:1)分析地域性建筑在当代的重要性;2)通关查阅相关的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的支持;3)分析总结出影响地域性建筑特色表现的客观因素;4)分别从物质性、社会性、文化性、时代性四个方面分析总结青岛当代大型公共地域性特色的表现;5)提出建构策略;6)探索青岛未来建筑地域性的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当代公共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1].潘振华.当代新农村公共建筑初探——东福村文化室建筑设计为例[J].设计.2019

[2].赵鸣.青岛当代大型公共建筑地域性的内涵及其建构策略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9

[3].孔德政.当代寒地城市滨水公共建筑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4].赵晖,佟子睿,谢伟双.浅谈当代公共建筑屋顶绿化[J].产业创新研究.2018

[5].伍端.艺术与日常的庆典——当代公共建筑的意义转向[J].建筑学报.2018

[6].刘天奕.当代公共建筑文化品质之材料营造[D].北方工业大学.2018

[7].户宗帝.河南当代公共建筑创作中的文化传承与设计表达探析[D].郑州大学.2018

[8].王桢栋,谭峥,姚栋,Daniel,Safarik.以国际视野,讲中国故事全英语课程“当代大型公共建筑综述”建设[J].中国建筑教育.2017

[9].李菁菁.梯在当代公共建筑创作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10].姜传鉷,张宗兰.江南乡土建筑韵味在当代公共建筑中的实践与设计表达[J].城市建筑.2017

标签:;  ;  ;  ;  

当代公共建筑论文-潘振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