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升温热解论文-张晓茹,苑春刚,史梦丹

程序升温热解论文-张晓茹,苑春刚,史梦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程序升温热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程序升温热解法,汞,赋存形态,脱硫石膏

程序升温热解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茹,苑春刚,史梦丹[1](2018)在《程序升温热解-原子荧光光谱联用系统分析燃煤固废汞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脱硫石膏、粉煤灰和炉渣等燃煤电厂固体副产物产量巨大,且资源化利用程度较高,主要应用于建材生产、路基填埋和建筑工程等方面。在燃煤固废资源化利用中包含干燥处理和高温煅烧等过程,这可能会导致汞的二次污染[1,2]。因此,迫切需要针对燃煤固废二次利用过程中汞元素的释放及赋存形态进行研究。本课题主要采用程序升温热解-原子荧光光谱汞形态联用系统分析燃煤电厂固体废弃物(如脱硫石膏、粉煤灰)中汞的形态~([3])。热解汞形态联用系统主要包括气路单元、热解单元、原子荧光分析检测单元和数据采集处理单元。此研究主要以无汞脱硫石膏、无汞粉煤灰为基质,氮气为保护气,在10°C/min升温速率下,分析了六种汞化合物(HgCl_2、Hg_2Cl_2、HgO、HgS、Hg_2SO_4、HgSO_4)的热解温度,建立了不同基质中汞形态热解分析方法(图1)。研究过程发现,对于同一种汞化合物,粉煤灰和脱硫石膏中汞化合物的热解温度不同,因此,对于不同种类的燃煤固废,要选择合适的固体基质分析不同形态汞的热解温度。之后,利用热解析装置分析脱硫石膏、粉煤灰等固体副产物中汞的赋存形态,结果表明,燃煤电厂燃煤种类及工艺状况不相同,粉煤灰和脱硫石膏中汞形态差异较大。(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原子光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20)

唐建军,陈益清,钟振辉,李文龙,尹娟[2](2016)在《程序升温热解磷酸氨镁及热解产物的氨氮脱除性能(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使磷酸氨镁(MAP)脱氨完全及改善热解产物的氨氮去除性能,研究了一种程序升温的热解方式,并探讨了热解产物去除氨氮的热力学及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热解方式及热解终点温度明显影响MAP热解产物的氨氮去除性能,控制热解终点温度为180°C、5°C/min的程序升温方式,以及氨氮反应体系的p H值为9.5较为合适,在此条件下,MAP热解产物对氨氮的去除量达95.62 mg/g,经120 min对起始浓度为1000 mg/L氨氮的去除率达82%;动力学及热力学结果表明,MAP热解产物去除氨氮是H~+与NH_4~+的离子交换过程,其动力学符合Lagergren准二级模型,平衡时间为120 min,等温曲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本文来源于《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期刊2016年09期)

王建飞,赵建涛,李风海,宋双双,阎琪轩[3](2015)在《生物质与烟煤程序升温共热解产物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富含半纤维素的玉米芯(CB)和富含木质素的松木屑(SD)分别与烟煤(YL)程序升温共热解产物产率和组成变化规律,并对焦油族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物质与煤共热解造成热解产物组成和产率显着变化,且其变化程度与生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有关。对于富含纤维素的玉米芯与烟煤共热解过程,玉米芯质量掺混质量比为75%时,共热解气体产率减小18.87%,其中CO2产率减少29.15%,而热解水产率增加16.77%。由于半焦和玉米芯中碱/碱土金属,尤其是K对焦油中重质组分裂解具有催化作用,共热解焦油中沥青质产率减小43.40%,而极性组分增加63.21%。与富含半纤维素类的玉米芯不同,富含木质素的松木屑与烟煤共热解造成气体和焦油产率增加,而半焦和热解水产率略有减小,气体中CO2和CO略有增加。松木屑中活性H的转移作用,造成共热解焦油中脂肪烃产率增加,极性组分产率减少。松木屑掺混质量比为50%时,脂肪烃增加89.30%,而极性组分减小17.40%。(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5年06期)

孙佰仲,马奔腾,李少华,王擎[4](2013)在《程序升温下页岩油泥热解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热重分析仪,进行了桦甸和汪清页岩油泥在不同升温速率(5℃/min,10℃/min,20℃/min,40℃/min)下热失重实验,并通过瓦斯气析出情况研究页岩油泥热解机理。结果表明,页岩油泥热解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20~180℃)为水分和轻质组分析出;第二阶段(180~360℃)重质组分稳定析出,是动力学研究的重点;第叁阶段(360~600℃)为半焦炭化及矿物质失重过程。研究发现,催化剂K2CO3能有效降低油泥热解温度及其残渣率,而Al2O3对油泥热解催化不明显甚至起抑制作用。在页岩油泥热解过程中,生成的有机大分子侧链发生C—C键断链,生成小分子的烷烃和不饱和烃,在低压高温条件下,其断链位置倾向于碳链端部,使得小分子烃含量较多。(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3年07期)

蔡连国,刘文钊,余剑,岳君容,高士秋[5](2012)在《煤程序升温与等温热解特性及动力学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热重分析仪和微型流化床分别考察了不同煤阶五个煤样的程序升温和等温快速热解的挥发分析出特性和反应动力学.程序升温实验揭示了热解气体的析出顺序依次为CO2,CO,CH4和H2,而等温热解实验证明CO2和CO的析出先于CH4和H2.微型流化床等温快速热解的挥发分气体总量析出活化能为17kJ/mol~35kJ/mol,小于程序升温热解的活化能.CO2和CO的反应级数与1接近,而CH4和H2的反应级数与1偏差较大,反映了这两类气体在生成机制上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煤炭转化》期刊2012年03期)

孟丽莉,付春慧,王美君,常丽萍[6](2012)在《碱金属碳酸盐对褐煤程序升温热解过程中H_2S和NH_3生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内蒙古锡盟褐煤为研究对象,通过HCl/HF洗脱煤中固有矿物质,采用机械混合法对原煤和脱矿物质煤分别负载3%的Li2CO3、Na2CO3和K2CO3,利用固定床程序升温热解-色谱分析法考察了煤中固有矿物质以及负载的碱金属碳酸盐对煤热解过程中H2S和NH3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煤中所固有矿物质对锡盟褐煤热解过程中H2S和NH3的生成和释放均有抑制作用,但对H2S和NH3生成的影响不同;矿物质的脱除不改变煤中有机结构及硫的存在形态,H2S的释放温区没有发生改变,而HCN的二次反应是NH3生成的主要来源之一,酸洗脱矿物质改变了煤中孔结构特性,从而影响不同温度段NH3的释放。原煤及脱矿物质煤负载的碱金属碳酸盐对其热解过程中H2S和NH3的生成都有一定的影响,K2CO3除外,负载到原煤的其他碱金属碳酸盐都抑制了H2S的生成;Na2CO3除外,负载到脱矿物质煤的其他碱金属碳酸盐都促进了NH3的生成。(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王志青,白宗庆,李文,陈皓侃[7](2010)在《常压程序升温热解-质谱系统在煤脱羧过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在线监测煤和其它含高挥发分组份样品的热解气体的反应器,将此反应器与商品型质谱(MS)联用,建立了常压程序升温热解-质谱(AP-TPP-MS)系统。用模型化合物和真实样品检验了该系统的可靠性和重复性,并探讨了通过预处理前后煤热解时CO2的逸出情况来反映煤脱羧效果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此系统用于模型化合物热解时能获得响应好、重迭拖尾少、对称性好的气体逸出峰;用于氧化煤时能清晰可辨地显示同一热解气体的多个逸出峰;系统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好。可利用此系统监测CO2的逸出情况,反映预处理对煤的脱羧效果。(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0年03期)

刘粉荣,李文,李保庆,白宗庆[8](2008)在《常压程序升温还原—质谱法研究遵义煤在热解过程中硫的变迁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遵义(ZY)原煤及其热解半焦,采用常压程序升温还原—质谱法(AP-TPR-MS)与化学法相结合考察了温度和气氛对热解过程中硫变迁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ZY煤而言,黄铁矿和不稳定有机硫除在氮气气氛下500℃时热解不能全部分解外,在其他条件下热解时都可以分解。1%氧气对ZY煤中稳定的有机硫的分解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不仅可以脱除稳定的有机硫,还可以使更稳定的有机硫断裂生成次稳定的有机硫,在随后的AP-TPR-MS实验过程中,这部分硫在较低的温度下逸出。合成气和1%氧气在700℃时与氢气有着相同的脱硫效果。(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白丛生[9](2006)在《城市生活垃圾在程序升温和等温条件下的热解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生活垃圾的产量逐年增加,垃圾处理问题至关重要、亟待解决。作为垃圾热化学处理技术之一,垃圾热解技术因污染物排放低而成为倍受关注的热点技术。但是,目前国内外对垃圾热解特性还缺乏深入的了解,这对垃圾热解炉或垃圾热解-焚烧炉的设计和运行都是不利的。本文在热重分析仪以及浙江大学自行设计的快速热解实验装置上,在程序升温及等温条件下,对垃圾典型组分及其混合组分热解特性及热解动力学进行了较为详细地研究,以期能对实际垃圾热解炉或垃圾热解-焚烧炉的设计和运行提供参考。 在程序升温条件下,对垃圾单组分和混合组分的热解特性研究表明:垃圾在程序设定的缓慢升温过程中,并不是在所有温度范围内都发生热解现象,即使温度超过了样品的起始热解温度,也不是连续发生热解,而是集中在一个或几个温度区段内发生热解、析出挥发分。在程序升温条件下,混合组分热解过程中基本不受不同单组分热解的相互影响。此外,垃圾单组分与水混合热解时,不受外在水分的存在的影响,各自在各自的温度区段内完成了自己的蒸发和热解。 在等温环境下,对垃圾单组分和混合组分的热解特性研究表明:垃圾热解几乎都是集中在某个时间段内完成,但是,热解起始时刻、终止时刻不尽相同。环境温度、垃圾量、外在水分以及垃圾组分混合的变化,都会对垃圾热解反应产生影响。 在程序升温及等温条件下,对垃圾单组分和混合组分的热解动力学研究表明:热解反应机理均不能笼统地以f(α)=1-α或f(α)=(1-α)~n来描述,存在最优模型。最优模型才能精确地反映出热解失重转化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最能精确地反映出热解反应机理。 在程序升温和等温条件下,对垃圾单组分和混合组分的对比研究表明:采用程序升温方式进行热解(热重)研究,主要是用来观察温度在样品热解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是一种科学实验研究方法,而在工业应用中是不存在的。程序升温热解实验结果,可为等温热解实验工况或实际热解工艺中温度的设定提供参考。而样品在等温环境下的热解特性则很近似于工业应用中的热解行为,是工业应用中的一个“缩影”,很具有实际意义。 采用程序升温方式进行热解(热重)研究,样品在热解过程中存在的吸热或(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6-02-01)

车德勇,国文学,王擎,李铁锋,孙键[10](2005)在《程序升温下生物质混合物热解过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美国PE公司生产的Pyris-1 TGA热重分析仪对稻壳和糠醛渣的混合物在惰性气氛 (N2)条件下进行热解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生物质混合物热解过程分为水分析出阶段、主要热解反应阶段和继续脱除挥发分阶段;热解过程中挥发分析出量与混合比比例具有较好的规律性,说明混合物热解具有稳定性,同时混合比对其热解特性有一定的影响;升温速率对混合物的初始热解温度、失重高峰时的温度及热解终止温度均有影响。最后用Coats-Redfern积分法,在反应活跃期计算得到糠醛渣和稻壳混合物热解过程的动力学参数。(本文来源于《东北电力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程序升温热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使磷酸氨镁(MAP)脱氨完全及改善热解产物的氨氮去除性能,研究了一种程序升温的热解方式,并探讨了热解产物去除氨氮的热力学及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热解方式及热解终点温度明显影响MAP热解产物的氨氮去除性能,控制热解终点温度为180°C、5°C/min的程序升温方式,以及氨氮反应体系的p H值为9.5较为合适,在此条件下,MAP热解产物对氨氮的去除量达95.62 mg/g,经120 min对起始浓度为1000 mg/L氨氮的去除率达82%;动力学及热力学结果表明,MAP热解产物去除氨氮是H~+与NH_4~+的离子交换过程,其动力学符合Lagergren准二级模型,平衡时间为120 min,等温曲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程序升温热解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茹,苑春刚,史梦丹.程序升温热解-原子荧光光谱联用系统分析燃煤固废汞形态[C].第五届全国原子光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2].唐建军,陈益清,钟振辉,李文龙,尹娟.程序升温热解磷酸氨镁及热解产物的氨氮脱除性能(英文)[J].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2016

[3].王建飞,赵建涛,李风海,宋双双,阎琪轩.生物质与烟煤程序升温共热解产物特性分析[J].化学工程.2015

[4].孙佰仲,马奔腾,李少华,王擎.程序升温下页岩油泥热解机理[J].化工进展.2013

[5].蔡连国,刘文钊,余剑,岳君容,高士秋.煤程序升温与等温热解特性及动力学比较研究[J].煤炭转化.2012

[6].孟丽莉,付春慧,王美君,常丽萍.碱金属碳酸盐对褐煤程序升温热解过程中H_2S和NH_3生成的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2012

[7].王志青,白宗庆,李文,陈皓侃.常压程序升温热解-质谱系统在煤脱羧过程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10

[8].刘粉荣,李文,李保庆,白宗庆.常压程序升温还原—质谱法研究遵义煤在热解过程中硫的变迁行为[J].燃料化学学报.2008

[9].白丛生.城市生活垃圾在程序升温和等温条件下的热解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6

[10].车德勇,国文学,王擎,李铁锋,孙键.程序升温下生物质混合物热解过程试验研究[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5

标签:;  ;  ;  ;  

程序升温热解论文-张晓茹,苑春刚,史梦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