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以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为指导,以四川省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实体,应用3S技术进行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通过描述景观斑块类型结构、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景观异质性、多样性等特征,研究以旅游开发为目的的系列人为活动对森林公园景观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判别景观安全格局及其等级分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有林地、疏林地和裸岩地是研究区的主导景观类型,其中有林地为景观基质。这3种主要景观类型的总面积和周长分别占研究区面积与周长的81.15%和55.8%,景观类型斑块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面积、周长、斑块数分布均极不平衡。从总体趋势分析,地表植被覆盖类型中面积大的景观类型拥有的周长亦较大,但从研究区所有土地利用景观类型来看,景观斑块数分布与面积、周长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2、人类活动是造成景观破碎度、分散化的重要原因。景观破碎度指数、景观分离度指数等结果均显示有林地景观斑块破碎度和分离程度很小,景观连通性好,公路用地的景观破碎度最大、分散程度最高,符合山岳型森林公园的特征。3、从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分析,1990~2004年间,研究区总体景观格局变化较小,这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和采取的一系列严格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密切相关。但局部分析发现仍存在因开展旅游活动而产生的轻微破坏现象,集中在人类活动较频繁的中低海拔区域。4、选取地表植被覆盖类型、海拔高度、坡度三个分别反映森林景观美景度、森林植被垂直地带性和森林生态旅游活动易达性的因子,拟定了阻力因子系数和相应的权重。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的cost distance分析方法,计算建立了地表植被覆盖类型、海拔高度、坡度三个单因子的最小累积阻力面,在此基础上,利用加权叠加技术(weighted overlay)构建了三个单因子的综合最小累积阻力面。采用数理统计的二分之一方差间隔分类法,对各最小累积阻力面进行阻力等级分类并统计计算各阻力等级的栅格数量(面积),据此分析确定了影响控制森林公园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最小累积阻力阈值。根据最小累积阻力阈值,探讨了高生态安全区(生态旅游高适宜区)、中等生态安全区(生态旅游中适宜区)与低生态安全区(生态旅游低适宜区)的划分,表明中高度景观生态安全区域是未来一段时期规划和开发的重点。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论文;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论文;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