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腐烂分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挺水植物,分解,沉积物,水质
腐烂分解论文文献综述
林志军[1](2017)在《叁种挺水植物腐烂分解及其污染物释放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利用水生植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技术已经日益成熟,挺水植物作为大型水生植物的重要代表,具有植物修复和湖泊景观等多种功能特性。而当挺水植物处于衰亡期时,其枯落物释放的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又会重新进入水体,营养盐在水-沉积物-植物之间迁移转化,又会对河流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本论文以常见的挺水植物(香蒲、美人蕉、再立花)为试验材料,通过构建室内试验系统,研究挺水植物在其整个腐解过程中,上覆水和底泥中的N、P等污染物质的动态变化规律;在不同环境因子的条件下,挺水植物的分解速率和N、P等污染物的释放规律并从分子生态学角度分析挺水植物腐烂分解后对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细菌(Anammox)群落结构、丰富度和多样性等微生物指标的变化。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植物腐烂分解对上覆水的影响不同。在分解实验初期,上覆水中的DO迅速下降,水体呈厌氧状态。植物腐解过程中上覆水TP和COD变化相似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同时期不同植物间的水质TP变化为美人蕉>再立花>香蒲。叁种挺水植物腐解过程中上覆水N素变化相似,TN和NH4+-N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不同的是TN在后期出现波动上升的趋势,而且同时期上覆水中的NH4+-N大小为再立花>美人蕉>香蒲。在植物腐解的过程中,底泥中的TP呈明显上升趋势,与上覆水中TP呈显着负相关关系。植物分解对沉积物中的TN影响较复杂,美人蕉和再立花组的沉积物TN与上覆水中TN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再立花组沉积物NH4+-N在前期呈上升趋势并在125天时达到最大值。(2)温度的高低对挺水植物的分解至关重要。同种植物在不同温度下的腐解速率大小:T4>T3>T2>T1。在实验前6天,植物的氮含量升高,且温度越高TN的上升趋势越大,实验后期植物TN则呈上升-下降交替进行的变化趋势。在腐解300天时,植物氮含量与温度有关,即温度越高植物TN含量越大。叁种植物磷含量的变化趋势为:下降-缓慢上升,在前6天,TP迅速下降,且随着温度升高,TP下降的趋势越强。在实验后期,植物TP出现缓慢上升的趋势,随着温度升高上升趋势越强,不同植物间氮、磷的含量差异不明显。整个实验过程中水体TP浓度的变化呈上升-下降的趋势。美人蕉和再立花在T3和T4条件下TP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同时期不同植物分解过程中,水体TP的大小为:美人蕉>再立花>香蒲。植物腐解过程中水体TN的变化规律与TP变化规律相似,不同植物间水质TN的含量为:美人蕉>再立花>香蒲。(3)在有无底泥条件的植物腐解实验中,植物的分解过程可分为叁个阶段:在0-6天为快速分解时期;6-145天为慢速分解时期;145-300天又加速分解。香蒲和美人蕉在145天至300天时,有底泥条件下植物的分解速率要高于无底泥。叁种植物的分解速率大小为:美人蕉>再立花>香蒲,在有无底泥的条件下分解速率常数为香蒲(0.002/d)、美人蕉(0.004/d)、再立花(有底泥:0.002/d;无底泥:0.003/d)。在本实验中,植物TN变化为:增加-下降-缓慢升高。美人蕉与再立花的植物氮变化相似,在前6天时,TN迅速升高且有底泥条件下的TN高于无底泥,在后期TN交替升高。植物磷的变化为前期迅速下降,然后趋于稳定并在165天时交替增加。香蒲在165-300天时,无底泥条件下的TP始终高于有底泥。再立花磷含量在前期迅速减少,而且有底泥条件下的TP均高于无底泥。(4)不同植物分解将会影响其沉积物中Anammox细菌的群落结构分布、丰富度,并与沉积物氨氮、硝氮等理化因子之间都有相关性。植物腐解后沉积物中Anammox细菌的丰富度表现为:MRJ>XP>ZLH>CK。植物腐解沉积物中的pH、TP和氨氮与丰富度呈正相关,Shannon和Chao1指数与沉积物氨氮和硝氮呈负相关。挺水植物的腐解沉积物中Anammox细菌菌落结构主要由Anammoxoglobus和Brocadia群簇组成,其中Brocadia群簇占优势。(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7-05-01)
张瑜[2](2017)在《腐烂等级、径级对红松倒木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分解速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倒木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力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以及碳(C)和养分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倒木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分解速率随其腐烂等级和径级而变化。为了深入理解腐烂等级和径级对倒木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分解速率的影响,该研究以典型阔叶红松林的建群种——红松(Pinus koraiensis)的倒木为研究对象,将其每个腐烂等级(I–V)下的倒木分为4个径级(径级i≤10.0 cm、径级ii 10.1–30.0 cm、径级iii30.1–50.0 cm、径级iv>50.0 cm),研究了不同腐烂等级、径级及两者交互作用对倒木心材和边材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分解速率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心材和边材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倒木心材和边材含水率随着腐烂等级增加而增加,而木材密度随腐烂等级和径级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边材C含量以及心材和边材的氮(N)、磷(P)含量随腐烂等级增加呈上升趋势,心材N、P含量随径级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纤维素含量随腐烂等级增加呈下降趋势,而木质素含量呈上升趋势,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随径级增加没有明显变化规律。倒木含水率与C、N、P、木质素含量(除心材P含量)显着正相关(P<0.05),与纤维素含量显着负相关(P<0.05);木材密度与C、N、P、木质素含量显着负相关(P<0.05),与纤维素含量显着正相关(P<0.05)。(2)随着腐烂等级增加,腐烂等级I、II倒木分解速率较低,到腐烂等级III分解速率大幅度提高,腐烂等级IV有所下降,到腐烂等级V倒木分解速率上升。总体表现为:腐烂等级V>腐烂等级III>腐烂等级IV>腐烂等级II>腐烂等级I。随着倒木径级的增大,倒木分解速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径级iii倒木分解速率最高。倒木分解速率与倒木氮含量、磷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与木质素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7-04-01)
王桢桢,潘杨,黄勇,翟笑伟[3](2016)在《枯落物腐烂分解对封闭景观水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苏州科技学院校内的师陶园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1年半的水质监测及表观记录,结合5个月的现场试验,分析了树木枯落物腐烂分解的营养物释放规律及其对封闭景观水体的影响。结果表明:枯落物腐烂分解的营养物释放过程为释放—吸收—再释放—再吸收,自然条件(2—6月、水温10~27℃)下,枯落物在腐烂分解70 d左右达到物质释放最大量,每千克干重的枯落物可释放COD、PO3-4-P和NH+4-N的量分别为101.13 g、0.18 g和2.85 g,该过程会使水中的溶解氧(DO)降至2 mg/L以下的低水平。师陶园水体每年约受纳300kg枯落物,其腐烂分解释放的COD、PO3-4-P、NH+4-N的量分别为30.3 kg、0.054 kg、0.86 kg,3个水质指标及浊度与腐殖酸(UV254)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7、0.820、0.536、0.522,均在0.01水平下显着正相关,表明枯落物的腐烂分解是该水体的主要污染源,最终导致水体发生严重的水质污染和表观污染。(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王鸣远[4](2016)在《菹草腐烂分解对污染物释放及对沉积物厌氧氨氧化细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沉水植物(Submerged macrophyte)是湖泊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在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由于氮、磷等营养盐过剩导致沉水植物在许多湖泊中过度生长且泛滥成灾。当季节转换过程中,大量的沉水植物凋落、衰亡,其残体及枯落物腐烂分解所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基于此,本论文选取典型沉积物植物—菹草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及室内试验,研究菹草腐烂分解速率及氮、磷等营养物的释放规律;研究不同初始生物量(0g、10g、40g、80g)下菹草腐烂分解过程对上覆水及金山湖(J)、玄武湖(X)、太湖(T)沉积物中主要污染物的影响,并通过叁组沉积物厌氧氨氧化细菌(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群落结构、丰度、多样性等变化特征,阐明菹草腐烂分解对硝化作用及其氮循环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菹草分解速率为0.028 d-1,分解50%干物质量所需时间为25天,分解95%干物质量需要时间为107天。菹草的分解过程可分为叁个阶段,分别为快速淋溶分解、中速分解、慢速难分解阶段。菹草分解过程中总磷(TP)表现为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TP积累指数呈净释放。总氮(TN)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TN积累指数表现为先积累后释放的变化规律。(2)菹草腐烂分解过程对上覆水质有明显的影响。分解初期,水体溶解氧(DO)含量先迅速下降,后缓慢上升。初始生物量越大,水体DO的损耗越多。此外,初始生物量越大,p H值的下降幅度越大,随后p H值缓慢上升,最终保持在一定范围。菹草的腐烂分解显着增加上覆水TN、氨态氮(NH4+-N)及TP含量,随初始生物量的增加,上覆水TN、NH4+-N、TP含量的增幅越高。上覆水中硝态氮(NO3--N)在菹草腐烂分解初期,含量迅速下降,随后呈缓慢上升趋势。(3)菹草腐烂分解可引起沉积物理化因子的变化。在其腐烂过程中,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对沉积物p H值的影响不大。此外,菹草的腐烂分解会增加沉积物TN、NH4+-N负荷,且随初始生物量的不同,对沉积物TN、NH4+-N含量增幅率亦有明显的影响。试验验结束后,J、X组沉积物中TN含量的顺序为40g>80g>10g>0g,T组为80g>10g>40g>0g。菹草腐烂分解对沉积物NO3--N含量的影响较为复杂。沉积物TP、铁/铝磷(Fe/Al-P)含量随菹草的腐烂分解呈增加趋势,试验结束后,TP表现为80g>40g>10g>0g的变化顺序。J和T组钙磷(Ca-P)相对稳定。叁组沉积物NH4+-N含量与上覆水体p H呈显着负相关关系。(4)菹草的腐烂分解显着改变沉积物中Anammox细菌群落的组成、结构、丰度、多样性等生态分布特征。其中,J、X、T沉积物Anammox丰度表现为:J40>J0>J80>J0、X80>X40>X0>X10、T0>T10>T40>T80。菹草的腐烂分解会降低Anammox多样性指数(Shannon)和丰度指数(Chao1)。J组Shannon指数与NO3--N含量显着正相关,Chao1指数与TP显着负相关;T组Shannon、Chao1指数与亚消态氮(NO2--N)、NO3--N显着正相关;X组Anammox丰富度和多样性与环境因子之间无显着相关性。菹草的腐烂分解将导致Anammox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呈现出单一化的趋势。随菹草初始生物量的增加,J组沉积物中Kuenenia属所占比例逐渐减少,Brocadia属所占比例增大,J80组中Brocadia所占比例达100%。X组沉积物Brocadia属随初始生物量增多所占比例逐渐减少,Kuenenia属所占比例则有所增加,X40、X8组Kuenenia属所占比例达到100%。T组沉积物中Brocadia属占主导地位,菹草腐烂分解后,T10、T40组Brocadia属所占比例为100%,T80组Brocadia属所占比例为96.87%,而Anammoxglobus/Jettenia属所占比例仅为3.13%。(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6-04-01)
尹哲慧[5](2015)在《浅析水生植物腐烂分解对水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促使农牧业以及工业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加上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导致水资源环境受到了恶劣的破坏。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大势进行不科学的开辟利用,造成了众多的污染物排向水源中,水资源受到了相当严重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一方面水生植物能对水环境受到的破坏进行修复质治理,彻底改善它的水质环境,另一方面水生植物腐烂分解也会使水质受到影响,植物腐烂分解出的物质造成水环境的再次污染。本文将进一步的对水生植物腐烂分解对水质的影响展开分析和探讨。(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世界》期刊2015年05期)
阳绪英[6](2014)在《叁种模式下油菜秸秆腐烂分解速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取埋入水田、旱地以及堆沤3种模式,观察分析经油菜秸秆还田机械加工处理后的不同长度、宽度秸秆的腐烂分解速度影响。结果表明:(1)秸秆长度越短越容易腐烂;(2)秸秆宽度越窄越容易腐烂;(3)施加适量氮肥可加快腐烂速度;(4)采用堆沤方式可加快长度较长和宽度较大的秸秆腐烂速度,但对长度较短及宽度较窄的秸秆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14年22期)
巩崇贤[7](2014)在《大型水生植物腐烂分解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水生植物是构成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主体之一,其腐烂分解是水体元素循环的重要环节,对水体营养平衡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研究水生植物分解对认识湖泊内营养归转、生物沉积以及湖泊营养收支等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分解研究关于陆生植物的较多,对大型水生植物腐烂分解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研究了浮叶植物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沉水植物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分解对物种混合的响应,大型无脊椎动物对荇菜、菹草及其物种混合分解的影响,对水生植物总磷测定的消化方法上做了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荇菜和菹草两单种的分解速率与初始N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r=0.862),分解90天后的干重剩余率分别为24.74%和44.91%。物种混合干重剩余率在分解初期阶段的实测值比期望值高6.63%(p<0.05),表明物种混合对分解速率具有拮抗效应,但在随后的分解时间里无显着的混合效应,分解90天后干重剩余率为30.39%。荇菜和菹草分解初期N、P元素释放迅速,随后缓慢下降。荇菜N、P剩余量均小于菹草。物种混合N、P动态在分解初期呈一个快速释放的过程,但在随后的分解阶段N元素释放或积累,P元素持续释放,最终N、P均表现为净释放(43.60%,15.88%),与两单物种分解的N、P动态的规律基本一致。另外,总酚在物种混合分解初期释放迅速,随后释放缓慢。在分解初期的N、P释放阶段,物种混合的N、P剩余率实测值比其期望值分别高14.36%和12.88%(p<0.05),表明物种混合对初期N、P元素释放具有拮抗效应,在随后的分解过程中对N元素无显着的混合效应,但分解后期P剩余率实测值比期望值低4.26%(p<0.05),表现为协同效应。结果表明,荇菜和菹草混合分解存在非加和效应,即单物种的分解速率和营养动态变化不能用来预测两物种混合的分解速率和营养动态变化。物种混合在分解的不同阶段其分解效应不同,这说明混合效应具有一定的时间依赖性。此外,混合效应与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其初始质量特征有较密切的关系。2.在大型无脊椎动物参与分解的情况下,荇菜分解速率提高了51.04%,N、P释放速率分别提高了41.42%,36.87%。菹草的分解速率提高了71.30%,N、P释放速率分别提高了75.82%,68.61%,物种混合分解速率提高了62.86%,N、P释放速率分别提高了62.50%,54.31%。物种混合在有或无大型无脊椎动物参与分解时分解速率均无显着地混合效应;物种混合实测N释放速率显着小于期望值,表现出拮抗效应,但当大型无脊椎动物参与分解时拮抗效应消失;在有或无大型无脊椎动物参与分解时P释放速率均存在拮抗效应。相关分析显示,5mm网孔分解袋内大型无脊椎动物类群相对密度和个体的相对密度与分解速率,N、P释放速率呈正相关关系,群落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与分解速率及N、P释放速率无相关关系。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存在促进了荇菜、菹草及物种混合的分解和营养元素的释放,且与大型无脊椎动物类群相对密度和个体相对密度正相关。此外,荇菜和菹草混合分解N释放速率相互作用会因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参与发生变化。我们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水生植物分解的影响因素提供了资料,可为湿地物种多样性保护管理提供参考。3.利用催化法(H2SO4-K2SO4-CuSO4-Se)和氧化法(H2SO4-H2O2)两种消化方法测试定了16种水生植物中总磷含量,结果表明两种消化方法总的消化时间大致相当,且都有很高的准确度,虽然两种消化方法总磷测定结果差异显着,但是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水生植物总磷测定中,催化法(H2SO4-K2SO4-CuSO4-Se)比氧化法(H2SO4-H2O2)更简便、安全,是理想的消化方法,并且可通过回归方程将一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换算成另一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朱庆川,杨卫东,程红[8](2013)在《菹草在水体中腐烂分解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于桥水库菹草腐烂分解后对水体理化指标和氮磷释放规律,在室内进行为期57 d的菹草腐烂分解试验。通过水质监测和取样化验,结果表明:菹草腐烂分解不伴随放热反应;分解分为前期的快速分解和后期的稳定释放2个过程;菹草体内磷的释放过程缓慢;在水体中氮磷不被转移的情况下,40 d左右菹草腐烂分解释放到水体中的氮磷达到峰值。(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3年23期)
张菊,邓焕广,吴爱琴,陈诗越,王东启[9](2013)在《东平湖菹草腐烂分解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1年6月—7月在现场采用网袋法研究了东平湖沉水植物菹草的分解失重和营养元素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菹草在0~14d腐烂分解较快,40d可分解约80%的生物量,年残留率为5.0%,与一次指数模型相比,二次指数模型Wt/W0=0.785e-0.386t+0.215e-0.004t(R2=0.876)能更好的描述菹草分解失重动态.菹草残留物中各营养元素的损失与干重衰减不同步,C、N、S含量在1~20d内表现为上升,20~30d显着下降,30~40d略有增加但变化较小;P含量在1~6d显着下降,随后呈缓慢上升趋势.菹草各营养元素的累积释放率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在14d和25d达到峰值,在腐烂初期(0~8d)表现为P>S>C>N,8d后(10~40d)表现为P>C>S>N.各营养元素的释放主要集中在菹草腐烂分解的前期(0~14d),初步估算东平湖内该期间C、N、S、P的释放量约为12510t、1187t、147t和235t,相当于水中C、N、S、P分别增加约29.9、2.84、0.35、0.56mg·L-1,易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东平湖菹草年残留量约为2090t(干重),约占东平湖沉积通量的0.6%,对湖泊的填平作用较小.(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3年09期)
唐金艳[10](2013)在《水生植物腐烂分解对水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人口数量的激增和工业、农业以及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水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氮、磷营养盐和沉积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加,导致了水质恶化。湖泊富营养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水生植物在改善水环境质量,以及水生态修复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水生植物作为整个湖泊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其所产生的环境效应是进行水环境治理的重要依据。水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不仅可以吸收氮、磷等营养元素,而且对有机物、重金属亦有较强的去除和富集作用。目前,利用水生植被进行的水生态修复方法,已成为富营养化水体治理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实践应用中发现,当水生植物进入衰亡期,植物残体分解释放的营养物质,易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现象。然而,也有研究发现,在秋冬季节保留适量的水生植物残体,可以改善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盐的循环过程,避免水质的恶化。水生植物的分解过程及其对水质的影响,可能因植物的种类和残体数量而不同。本文以挺水植物芦苇、茭草,浮叶植物莲、荇菜,沉水植物菹草、狐尾藻,共6种水生植物作为实验材料,设定在0.1、0.2、0.3g·L-1叁个生物量密度条件下,模拟太湖初春时,水生植物大规模的腐烂时的温度,进行为期64天的腐烂分解实验。研究水生植物腐解过程及其对水质影响的差异性,探讨水生植物腐解过程的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水生植物分解过程对水体水质的影响不同。在挺水植物芦苇的腐解过程中,水体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浓度最低;茭草在分解后期,会引起水体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浓度上升,导致水质变差。浮叶植物荇菜、莲分解过程中,化学需氧量、总氮浓度均要高于其他几种植物。沉水植物菹草、狐尾藻在分解过程中,水体的氨氮、硝态氮、总磷的浓度均最高。(2)不同生物量条件下,水生植物分解过程对水体产生的影响亦不相同。但对于同一种植物来说,在不同生物量密度处理条件下,其主要水质指标的变化趋势相似。本研究发现,在生物量密度为0.2g·L-1时,水体中氮素含量较低。可见,在水体中保留适量的植物残体,能够有效地促进系统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循环过程,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去除系统硝态氮,降低水体的氮负荷。(3)水生植物的分解过程对底泥中营养元素的循环有一定的影响。实验结束时,底泥中的有机碳含量增多了,但氮、磷含量均有所降低,说明水生植物的存在有利于底泥的硝化、反硝化作用,对内磷的沉降也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6种水生植物的分解过程及其水质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水生植物在分解前期,会引起水体氮、磷等营养盐的激增和局部缺氧现象;但在反应后期,水体中硝态氮、亚硝态氮浓度均有所降低。说明水体中保留适量的水生植物残体,可以有效地增加水体的溶解氧,促进系统的硝化作用;并且在去除水体硝态氮,降低系统氮负荷方面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植物非生长季节,应适量处理湖泊中的植物残体,减轻因植物腐烂分解造成的二次污染现象。(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3-05-01)
腐烂分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倒木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力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以及碳(C)和养分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倒木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分解速率随其腐烂等级和径级而变化。为了深入理解腐烂等级和径级对倒木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分解速率的影响,该研究以典型阔叶红松林的建群种——红松(Pinus koraiensis)的倒木为研究对象,将其每个腐烂等级(I–V)下的倒木分为4个径级(径级i≤10.0 cm、径级ii 10.1–30.0 cm、径级iii30.1–50.0 cm、径级iv>50.0 cm),研究了不同腐烂等级、径级及两者交互作用对倒木心材和边材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分解速率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心材和边材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倒木心材和边材含水率随着腐烂等级增加而增加,而木材密度随腐烂等级和径级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边材C含量以及心材和边材的氮(N)、磷(P)含量随腐烂等级增加呈上升趋势,心材N、P含量随径级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纤维素含量随腐烂等级增加呈下降趋势,而木质素含量呈上升趋势,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随径级增加没有明显变化规律。倒木含水率与C、N、P、木质素含量(除心材P含量)显着正相关(P<0.05),与纤维素含量显着负相关(P<0.05);木材密度与C、N、P、木质素含量显着负相关(P<0.05),与纤维素含量显着正相关(P<0.05)。(2)随着腐烂等级增加,腐烂等级I、II倒木分解速率较低,到腐烂等级III分解速率大幅度提高,腐烂等级IV有所下降,到腐烂等级V倒木分解速率上升。总体表现为:腐烂等级V>腐烂等级III>腐烂等级IV>腐烂等级II>腐烂等级I。随着倒木径级的增大,倒木分解速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径级iii倒木分解速率最高。倒木分解速率与倒木氮含量、磷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与木质素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腐烂分解论文参考文献
[1].林志军.叁种挺水植物腐烂分解及其污染物释放规律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7
[2].张瑜.腐烂等级、径级对红松倒木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分解速率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7
[3].王桢桢,潘杨,黄勇,翟笑伟.枯落物腐烂分解对封闭景观水体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6
[4].王鸣远.菹草腐烂分解对污染物释放及对沉积物厌氧氨氧化细菌的影响[D].江苏大学.2016
[5].尹哲慧.浅析水生植物腐烂分解对水质的影响[J].生物技术世界.2015
[6].阳绪英.叁种模式下油菜秸秆腐烂分解速度分析[J].南方农业.2014
[7].巩崇贤.大型水生植物腐烂分解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8].朱庆川,杨卫东,程红.菹草在水体中腐烂分解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
[9].张菊,邓焕广,吴爱琴,陈诗越,王东启.东平湖菹草腐烂分解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3
[10].唐金艳.水生植物腐烂分解对水质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