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比喻辞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比喻修辞格,汉语,俄语,比较分析
比喻辞格论文文献综述
侯姗姗(IAKOVLEVA,DARIA)[1](2019)在《中高级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比喻辞格习得情况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比喻修辞是语言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俄罗斯留学生习得汉语比喻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俄罗斯留学生习得汉语比喻情况进行详细地调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俄罗斯留学生习得汉语比喻是有一定难度的。俄罗斯留学生习得汉语比喻困难主要由于两个国家文化差异和留学生母语影响。本论文第一个部分详细介绍汉语比喻辞格分类,综合概述汉语比喻的概念。第二个部分对俄语比喻使用方法与汉语比喻方式作对比,阐释俄语的文学常用的俄语比喻和最常见的汉语比喻方式。第叁个部分通过举例的方式详尽分析了俄罗斯留学生主要偏误要素,同时我们研究了俄罗斯留学生使用汉语比喻偏误,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归纳了偏误的类别,包括俄罗斯留学生常见比喻偏误类型的调查分析。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根据理解和使用偏误情况指出教学重点和并且设计了教学步骤,提出了对外汉语比喻修辞教学步骤方面的建议。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解释成因,设计教学方案,对汉语比喻教学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顾红娟[2](2019)在《目的论视角下莫言《蛙》比喻辞格的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修辞的使用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和形式,还凸显了其中的人物形象。莫言的小说《蛙》能取得巨大成功,多种修辞格的运用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而其中使用最多的就是比喻。由于历史和文化交流的影响,汉英日比喻辞格存在异同点。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如何处理好各种比喻辞格的翻译并在译本中保留其功能及文化韵味对译者而言是一大挑战。本文以莫言作品《蛙》、吉田富夫日译的《蛙鸣》和葛浩文英译的《Frog》中比喻辞格的翻译为研究对象,以目的论为理论依据,采用文献研究、定性研究和例证分析法,运用目的论的叁个基本原则对《蛙》日译本及英译本中比喻辞格的具体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两位译者翻译策略和方法选择的原因及其在译文中产生的效果。目的论作为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对传统翻译理论而言是一个重大突破。其将翻译视作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活动,强调翻译的目的性,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首要因素。并提出了在翻译行为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叁大基本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目的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译者与目的语读者的地位和重要性,强调了他们在翻译和理解过程中的创造性与参与度。本研究发现:功能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同时也是文化的转换。人类思维方式在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中的异同决定了文化传播的难易程度。由于汉英日叁国文化的差异,译文不可能与原文达到完全等值。而目的原则作为目的论的核心,要求译文能在目的语文化和情境中,按照目的语读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因此,为了达到译文的预期目的,对于比喻辞格的翻译,吉田富夫和葛浩文基本都遵循了目的论的叁个原则,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根据不同比喻辞格的特征分别采取了以明喻译明喻、以隐喻译明喻、以隐喻译隐喻、以明喻译隐喻、以借喻译借喻、以明喻译借喻、以隐喻译借喻,省略或替换喻体形象、意译等不同翻译策略,并遵循目的语习惯性表达进行适当的成分变化和语序调整,做到语内和语际连贯,创造出对目的语读者来说可接受的译文,在传达原文信息的同时尽可能保留与原文同样的修辞及文化效果。本研究在目的论指导下提出的关于比喻辞格的日英翻译策略和方法为今后修辞翻译中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9-03-01)
司楠[3](2018)在《比喻辞格的语体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现代汉语辞格语料库,对艺术语体、科学语体、政论语体中的比喻辞格的使用特征进行了着重考察,以比喻辞格及其小类在各类语体中的分布情况为基本出发点,考察分析了不同语体中比喻的分布特点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比喻的修辞功能、喻体的指称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调查发现比喻辞格语体分化的表现及原因主要有:(1)数量和频率:艺术语体皆高于科学语体和政论语体,根本原因是不同语体的功能类型差异;(2)比喻的叁小类:无论是语体类别或文本类别,明喻所占的百分比都高于暗喻和借喻。从信息结构的角度来看,明喻具备比喻辞格最完整的构成要素。(3)喻体体词性与否:叁类语体中,体词性喻体的使用频率高于非体词性喻体。这与隐喻建构的心理认知和结构形式相关。(4)喻体有指与无指:叁类语体中,无指喻体的使用频率均高于有指喻体。这与喻体理解的心理活动及语境等因素相关。其中对喻体的语体分化考察发现,虽然不同语体中喻体的具体运用存在细微的差别,但其共性是大于个性的。(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6-30)
杨雨菡[4](2018)在《曹文轩《细米》的比喻辞格及其语用动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曹文轩先生的小说《细米》是一本极具美感的文学作品,言辞细腻,并且有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其中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出一个个立体且鲜明的人物形象,并创造了唯美的意境。据统计,全文共出现了109例比喻辞格,其中明喻有75例,暗喻15例,借喻19例。小说中比喻辞格的描写对象主要有人物、具象事物和抽象事物。作者认为,无论本体的选取还是喻体的选取,语用动因都是在符合儿童文学受众心理的前提下,为读者创造更大的联想空间和唯美意境。(本文来源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卢敏宁[5](2018)在《广西瑶族民歌比喻辞格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广西的瑶族民歌创作过程中,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大量使用一些修辞格,其中比喻辞格的使用最为普遍。对广西瑶族民歌中的比喻修辞现象进行归类分析,概括了广西瑶族民歌中比喻修辞格的使用特点以及委婉含蓄的表达艺术,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民歌中的抒情说理以及浓厚的民族地域特色的修辞效果。(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8年02期)
靳红,尹士伟[6](2018)在《汉泰比喻辞格基本类型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即以甲事物来比拟乙事物。它在形式上,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叁个成分。正是由于比喻的应用范围之广,不仅在汉语的学习中使用频率极高,在泰语言的习得中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希望通过对汉泰比喻辞格的对比分析,将汉泰比喻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中,可以加深泰国学生对汉泰比喻辞格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泰国学生交谈的水平能力。(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03期)
周炫[7](2017)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比喻辞格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比喻辞格是中学生常用辞格之一,概念的掌握以及比喻的判断标准不仅是中学生掌握的工具性知识,比喻中渗透的审美和情感教育更对学生产生人文性的熏陶。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点,对比喻句的赏析和涵咏应该是当今比喻辞格教学不应该忽视的路径和方向。本文主要结合当前比喻辞格在教材中的使用现状来提出赏析策略。第一章主要对比喻辞格加以概述,对比喻辞格的定义、比喻辞格理论溯源、比喻辞格的判断标准和基本类型进行阐述,并就初中生易混淆辞格结合教材中出现的比喻句进行分析说明,以期帮助学生巩固比喻辞格的工具性知识。第二章内容就比喻辞格的使用现状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期对比喻辞格在教材原文系统和作业系统的使用现状有最直观的把握。主要包括以下叁个方面:首先是比喻辞格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文系统中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别从常用比喻辞格类型、比喻辞格年段分布、比喻辞格出现的高频课文和文体差异、课后练习中比喻辞格考察内容进行统计。其次是比喻辞格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作业系统中的分布说明。在统计当中,变换使用饼状图、图表等象形工具来直观显示分布的共性与差异,有助于更好的总结特点。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总结出比喻辞格在教材中不同文体、不同学段呈现出辞格群使用明显、比喻辞格数量呈梯度分布、辞格运用具有文体差异等特点。根据选文系统和作业系统中的比喻辞格的现状,我们总结了比喻辞格的使用误区:重概念,轻审美;重知识,轻应用;赏析模式僵化。第叁章是在第二章的基础上为比喻辞格在阅读教学中的赏析提供一些建议,这是论文的核心部分。这一章主要结合课文中比喻句的语言本身入手来探求比喻辞格教学的策略。根据比喻辞格的本体、喻体、相似性的结构,提出了根据“就境取喻”反推喻体的精妙、基于相似点上的“还原法”运用、通过“图示法”来总结不同作家的比喻风格这叁条策略。此外,根据第二章的分析我们知道不同文体中的比喻有不同的特点,了解比喻句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艺语体和议论文、说明文等非文艺语体中的区别,例如在诗歌中比喻辞格多是“远取譬”,散文中喻体的延伸色彩较为明显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鉴赏比喻句。最后,课堂阅读教学中少不了恰当的教学方法为比喻句赏析提供支架性帮助,我们在这一部分从课堂实际教学案例出发提出了问题追问法、仿写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11-01)
刘婧[8](2017)在《印尼汉语学习者比喻辞格运用情况分析及教学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比喻修辞格作为所有修辞现象中最常见的一种,即便是母语为非汉语的外国学生在日常运用汉语时也经常遇到。然而它作为一种融合了文化和语言的非单一运用,同语法和词汇比较,使用起来并不简单,特别是对外国学习者来说,难度就更高了。因此,笔者将汉语比喻修辞格作为代表性修辞方法在印尼汉语学习者使用汉语时的运用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并借此掌握印尼汉语学习者对于汉语比喻修辞格的认知理解以及运用情况,并通过研究结果形成汉语比喻修辞格研究与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突破点,将其现实意义服务于相关教学并提供助益。本文选取万隆国际外语学院的汉语学习者在作文中运用的比喻修辞作为研究对象,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总结他们运用汉语比喻修辞格时发生的偏误现象并探讨运用情况不理想的成因,从而对相关教学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以下几个部分论述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在“绪论”中,笔者阐述了选题意义、回顾了汉语比喻修辞格研究现状和理论成果、交代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印尼汉语学习者比喻修辞格应用及教学情况调查”,本章对万隆国际外语学院的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比喻修辞格使用情况、学习情况以及汉语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第二章“印尼汉语学习者比喻修辞格运用的偏误现象”根据印尼汉语学习者在作文中汉语比喻修辞格使用的具体情况,总结出偏误类型,且将相关语料附注于各偏误类型之后。第叁章“印尼汉语学习者比喻修辞格运用情况不理想成因分析”针对上一章总结的偏误类型,本章节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各类偏误类型产生的原因以及印尼汉语学习者比喻修辞格整体运用情况不理想的现状进行具体的分析。第四章“针对印尼汉语学习者比喻修辞格运用的教学策略”本文第叁章详细地分析了印尼汉语学习者包括偏误在内的比喻修辞格运用情况不理想成因,据此,笔者将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教学建议于第四章提出。“结论”是本文的最后一个部分,于此,笔者归纳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瞻望了本文的可进步空间。(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王雪莹[9](2016)在《比喻辞格中本体和喻体的认知距离》一文中研究指出比喻修辞手段,能使语言从晦涩难懂变得丰富多彩,易于理解。比喻辞格关注相似性,由本体和喻体以及比喻词构成。认知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表达同心理认知内在的理据性关系,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认知距离就蕴含着这样的有契性关系,可以用系统论的观点对比喻修辞进行认知解释。(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6年36期)
陈冲,张淼[10](2015)在《框架理论视阈下的《黄帝内经》比喻辞格英译》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黄帝内经》的比喻辞格,在介绍框架理论基本概念和内容的基础上,阐述其对《黄帝内经》英译的指导作用,并给出相关的例证分析,以期在框架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把握和优化中医英译,对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导报》期刊2015年13期)
比喻辞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修辞的使用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和形式,还凸显了其中的人物形象。莫言的小说《蛙》能取得巨大成功,多种修辞格的运用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而其中使用最多的就是比喻。由于历史和文化交流的影响,汉英日比喻辞格存在异同点。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如何处理好各种比喻辞格的翻译并在译本中保留其功能及文化韵味对译者而言是一大挑战。本文以莫言作品《蛙》、吉田富夫日译的《蛙鸣》和葛浩文英译的《Frog》中比喻辞格的翻译为研究对象,以目的论为理论依据,采用文献研究、定性研究和例证分析法,运用目的论的叁个基本原则对《蛙》日译本及英译本中比喻辞格的具体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两位译者翻译策略和方法选择的原因及其在译文中产生的效果。目的论作为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对传统翻译理论而言是一个重大突破。其将翻译视作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活动,强调翻译的目的性,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首要因素。并提出了在翻译行为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叁大基本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目的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译者与目的语读者的地位和重要性,强调了他们在翻译和理解过程中的创造性与参与度。本研究发现:功能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同时也是文化的转换。人类思维方式在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中的异同决定了文化传播的难易程度。由于汉英日叁国文化的差异,译文不可能与原文达到完全等值。而目的原则作为目的论的核心,要求译文能在目的语文化和情境中,按照目的语读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因此,为了达到译文的预期目的,对于比喻辞格的翻译,吉田富夫和葛浩文基本都遵循了目的论的叁个原则,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根据不同比喻辞格的特征分别采取了以明喻译明喻、以隐喻译明喻、以隐喻译隐喻、以明喻译隐喻、以借喻译借喻、以明喻译借喻、以隐喻译借喻,省略或替换喻体形象、意译等不同翻译策略,并遵循目的语习惯性表达进行适当的成分变化和语序调整,做到语内和语际连贯,创造出对目的语读者来说可接受的译文,在传达原文信息的同时尽可能保留与原文同样的修辞及文化效果。本研究在目的论指导下提出的关于比喻辞格的日英翻译策略和方法为今后修辞翻译中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比喻辞格论文参考文献
[1].侯姗姗(IAKOVLEVA,DARIA).中高级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比喻辞格习得情况调查[D].海南师范大学.2019
[2].顾红娟.目的论视角下莫言《蛙》比喻辞格的翻译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3].司楠.比喻辞格的语体分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8
[4].杨雨菡.曹文轩《细米》的比喻辞格及其语用动因探析[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5].卢敏宁.广西瑶族民歌比喻辞格探析[J].现代交际.2018
[6].靳红,尹士伟.汉泰比喻辞格基本类型对比分析[J].北方文学.2018
[7].周炫.人教版初中语文比喻辞格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8].刘婧.印尼汉语学习者比喻辞格运用情况分析及教学策略[D].重庆师范大学.2017
[9].王雪莹.比喻辞格中本体和喻体的认知距离[J].青年文学家.2016
[10].陈冲,张淼.框架理论视阈下的《黄帝内经》比喻辞格英译[J].中医药导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