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繁殖是动物生活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否正常、顺利地进行繁殖,关系到物种的延续及物种的多样性。由于爬行动物处于动物进化过程中的特殊地位,是脊椎动物最先登陆的类群,能否在陆上繁殖就成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对此环节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有关中华鳖生殖特性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是龟鳖目鳖科的代表动物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特种水产经济动物,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在生殖周期中,由于中华鳖具有典型的冬眠现象和精子储存的生理学特征,是研究爬行动物生殖生物学的理想模式动物。本文首先对中华鳖精子的超微结构及其变态发生过程进行了观测,进而探究了生精上皮细胞显微结构的年周期变化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增殖和凋亡动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激素受体在相关生殖器官(由于雌性的输卵管具有精子储存功能,所以也在此一并研究)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将从细胞和分子水平阐明雄性中华鳖生殖生物学特性,并为中华鳖的繁殖、保护及资源利用等应用研究奠定基础。试验Ⅰ中华鳖精子的超微结构研究应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中华鳖精子的超微结构。成熟的精子由头部、连接段、中段、主段和末段组成。头部呈细长的锥体状,细胞核前1/3为核前突,表面被顶体复合体覆盖。顶体下锥直接包绕核前突,顶体帽与顶体下锥之间为顶体下间隙。3~5条纵行的核内小管与顶体下锥头端的杆状物相延续。连接段位于核后窝内,由纵行短的节柱组成。中段由中央的中心粒和周围的线粒体鞘组成。线粒体鞘由7~8圈线粒体环形排列而成,每圈约有5个线粒体,上、下层线粒体错位1/2排列。线粒体形态为8~10层排列的同心圆状,其平行的板层实为长而弯曲分布的线粒体嵴。这种线粒体嵴和细胞内大量的糖元颗粒,与中华鳖成熟精子长时间贮存并保持活力有关。线粒体鞘末端的楔形终环明显。近-远端中心粒相互垂直排列。近端中心粒的结构模式是9×3+0,管壁三联微管呈典型的风车状。远端中心粒的结构模式为9×3+2,中央微管和外周三联微管周围均与致密纤维重合排列,前部的外周致密纤维相互融合成连续的一圈,向后各致密纤维逐渐分离。主段具有发达的环行纤维鞘,前厚(数层)后薄(一层)。中央的轴丝复合体呈9×2+2,在与第3和第8号二联微管相对的部位可见两条与纤维鞘融合的纵行纤维。横切面上,主段二联微管A管上的动力臂明显,两条中央微管间有短的横桥连接,中央微管通过放射状辐与二联微管A管相连。末段仅由轴丝复合体和表面的细胞膜组成,其中的微管逐渐分散成单个排列。中华鳖精子的结构在一些细节和数量上与龟鳖目的海龟和乌龟存在一定差异,更与其它纲动物和龟鳖目之外的其它爬行动物差异明显。试验Ⅱ中华鳖精子的形成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中华鳖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子的形成过程包括细胞核的拉长、染色质的浓缩、顶体和鞭毛的形成、细胞质的排除。第1期,前顶体泡形成并移向细胞核一侧,同侧核膜凹陷成浅窝。前顶体泡底部中央出现小的顶体颗粒,纤维物质层位于核前端与前顶体泡底壁之间,其核膜一侧的中央形成更小的顶体下颗粒,将与核内小管的形成有关。细胞核开始端移和变形。第Ⅱ期,前顶体泡变成扁囊状覆盖于隆突的核顶端,顶体颗粒弥散成中等电子致密物分布于顶体帽中,纤维物质层发育为顶体下锥。环形核套微管在顶体后端的核周围逐渐形成,核内染色质开始浓缩成圆形颗粒,伴随着细胞核的偏移,细胞质开始发生重排。第Ⅲ期,拉长的细胞核前端凸出,表面有顶体复合体覆盖,变态的精子头部扎在支持细胞的凹陷中,核后端最宽并出现植入窝,染色质进一步浓缩。线粒体向后拖移位于细胞核的后端,许多微管开始组装成鞭毛的轴丝复合体。第Ⅳ期,染色质浓缩成致密均质物,环形核套微管先后改建为斜行和纵行核套微管,支持细胞突起形成“袖领”包绕顶体。多余的细胞质后拖,形成与头部和中段相连的胞质叶,它逐渐的脱落排除。第Ⅴ期,精子的头部开始成熟,核套微管解聚而消失,顶体周围的“袖领”也消失。线粒体开始排列在近端中心粒和远端中心粒周围,在线粒体的后端,纤维鞘环绕在鞭毛轴丝复合体的周围。试验Ⅲ中华鳖睾丸和附睾形态结构的年周期变化应用组织学方法,对性成熟雄性中华鳖睾丸、附睾在年周期中的形态结构变化进行了较系统的观察和分析,以揭示其生殖的年周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华鳖睾丸的年周期活动由7个特征明显的时期构成。4月份为第Ⅰ期,为精原细胞的增殖期;5~6月份是精原细胞复苏、增殖、分化形成精母细胞时期,为第Ⅱ期;7~8月份为第Ⅲ期,是精母细胞分裂成为精细胞时期;9~10月份是精子形成期,大量的精子细胞变态成为成熟的精子,此期为Ⅳ期;11月份为第Ⅴ期,生精上皮主要由精原细胞和大量的精子组成,精母细胞基本上已消耗完;12月至次年1月份为第Ⅵ期,精子发生渐趋停滞,只有残留的少量精子。2月份为第Ⅶ期,精子发生已经停滞。睾丸系数和附睾系数的季节性变化反应了雄性中华鳖的生殖年周期规律,而且与组织学观察结果相一致。中华鳖精子产生限定在一年内的特定阶段,雄性产生精子与雌性的排卵及受精间是异相的。因此,中华鳖的生精类型属于分离型模式,而且精子发生的模式是时间性的发育模式,明显与鸟类和哺乳类不同。试验Ⅳ中华鳖繁殖周期中生精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应用电镜技术、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以及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研究了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生精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PCNA免疫组织化学反应显示:在7月、9月(繁殖期)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的细胞核都呈阳性反应;12月、1月(非繁殖期)大部分的精原细胞和少量的初级精母细胞呈阳性,但繁殖期初级精母细胞的阳性率比非繁殖期的高很多。TUNEL法标记的大量凋亡细胞出现在12月、1月份的曲细精管中,其中大量的初级精母细胞和少量的精子细胞发生凋亡,并且这种阳性细胞在整个生精停滞期(非繁殖期)都存在,但生精期几乎未见任何的凋亡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是主要的凋亡细胞类型。电镜下所见的凋亡细胞同样发生在非繁殖期,核染色质固缩边聚,呈半月形、环形、球形或不规则形高电子密度的浓缩核,有的凋亡细胞出现凋亡小体。而繁殖期各级生精上皮细胞器结构完整,核呈均质状,胞质无浓缩现象。制作超薄切片时保留半薄切片,甲苯胺兰染色,光镜观察在非繁殖期也看到凋亡现象。基于以上的结果,我们认为初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的凋亡是非繁殖期生精上皮损失的主要原因,并且正常的季节改变对中华鳖生精上皮细胞具有时间和空间特殊性。试验Ⅴ雄激素受体和雌激素受体α在中华鳖生殖器官中的分布首次用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和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的多克隆抗体在中华鳖睾丸、附睾和输卵管中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特异性AR免疫阳性反应见于睾丸的间质细胞、肌样细胞、支持细胞、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雄激素受体在中华鳖生精细胞中的阶段性表达表明,它与相应的激素结合后,调节精子发生,可能与精原细胞的增殖、精母细胞的成熟分裂及精子形成密切相关。雌激素受体α主要表达于睾丸的间质细胞,生精细胞只在生精活跃期呈弱阳性反应,表明雌激素主要通过体细胞起调节作用,而它在生精细胞中阶段性分布表明它也可以直接调节生精细胞。由于雌性中华鳖的输卵管具有精子储存功能,在此与雄性生殖器官一并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两种类固醇激素受体在中华鳖输卵管内均有阳性分布,主要表达于上皮细胞腔面、腺细胞和基质细胞,表明它们可能均与精子的储存及输卵管的腺体分泌有关。试验Ⅵ中华鳖睾丸雄激素受体mRNA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技术(In situhybridization,ISH)研究雄激素受体mRNA在中华鳖睾丸的存在及细胞定位。取10只健康成年中华鳖的睾丸,进行冰冻切片。用地高辛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对组织切片进行原位杂交,检测雄激素受体mRNA在睾丸组织细胞内的表达定位。结果显示:大部分雄激素受体mRNA阳性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数量少且分布在间质细胞中,杂交阳性信号物质只分布在细胞核中,曲细精管内没有阳性反应。本研究从基因水平证明中华鳖睾丸组织中有雄激素受体表达,为在基因水平上阐明中华鳖睾丸中雄激素的生理调节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水质对中华鳖养殖的主要影响[J]. 广西水产科技 2015(01)
- [2].中华鳖不同养殖模式经济效益分析[J]. 渔业致富指南 2020(02)
- [3].中华鳖温室无抗养殖技术试验[J]. 渔业致富指南 2020(06)
- [4].中华鳖稻田生态养殖实用技术[J]. 科学养鱼 2020(08)
- [5].镉胁迫对中华鳖组织影响的病理学研究[J]. 中国水产 2020(08)
- [6].饲料中添加还原型谷胱甘肽对中华鳖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J]. 淡水渔业 2020(05)
- [7].广东绿卡实业有限公司 “珠水1号”中华鳖 良种优势明显[J]. 海洋与渔业 2020(07)
- [8].广东惠州财兴省级中华鳖良种场 年产“惠绿源”中华鳖苗600万只[J]. 海洋与渔业 2020(07)
- [9].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中华鳖养殖技术初探[J]. 渔业致富指南 2019(16)
- [10].中华鳖高雄性物理控温法人工孵化技术[J]. 中国水产 2019(11)
- [11].无公害中华鳖高效养殖技术要点[J]. 渔业致富指南 2018(18)
- [12].中华鳖的热生物学研究进展概述[J]. 生物学教学 2017(04)
- [13].中草药对中华鳖生长性能的影响[J]. 科学养鱼 2018(09)
- [14].中华鳖三种养殖模式效益比较[J]. 科学养鱼 2016(12)
- [15].中华鳖饲料中鱼粉替代研究进展[J]. 科学养鱼 2016(12)
- [16].中华鳖(墨鳖)人工繁殖技术研究[J]. 水产养殖 2017(03)
- [17].中华鳖“浙新花鳖”[J]. 中国水产 2017(03)
- [18].一种中华鳖白底板病的治疗方法[J]. 科学养鱼 2017(05)
- [19].无公害中华鳖养殖规范流程[J]. 农民致富之友 2017(16)
- [20].水稻、中华鳖生态共生健康种养模式试验[J]. 科学养鱼 2016(01)
- [21].浅谈嘉兴市中华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中国农业信息 2016(01)
- [22].中华鳖(墨鳖)人工养殖技术总结及形态学特征描述[J]. 水产养殖 2016(09)
- [23].中华鳖新品种:浙新花鳖[J]. 农村百事通 2016(19)
- [24].温室大棚养殖中华鳖几种主要疾病的控制技术[J]. 科学养鱼 2015(01)
- [25].中华鳖生态健康养殖的投饵技术[J]. 水产养殖 2015(02)
- [26].一例中华鳖感染蛙类粪霉菌的诊治[J]. 科学养鱼 2015(05)
- [27].浅谈中华鳖养殖业的发展[J]. 水产养殖 2015(05)
- [28].我国中华鳖种业的基本状况[J]. 渔业致富指南 2015(20)
- [29].中华鳖养殖及其意义[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6(10)
- [30].中华鳖池塘生态健康养殖技术[J]. 农家致富 2017(13)
标签:中华鳖论文; 生精上皮细胞论文; 超微结构论文; 精子形成论文; 季节性变化论文; 增殖论文; 凋亡论文; 雄激素受体论文; 雌激素受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