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气候论文-张燕燕,姚林章

山地气候论文-张燕燕,姚林章

导读:本文包含了山地气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红黏土,含水率

山地气候论文文献综述

张燕燕,姚林章[1](2019)在《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地区红黏土含水率控制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特性,区域内地下水、地表水丰富,植被生长好,地下水位高,对用于大坝防渗体填筑的红黏土含水率控制较为困难。以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地区某水库红黏土防渗心墙施工为例,降低红黏土含水率,控制防渗体施工质量的方法进行总结,提出了各种降低土料含水率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9年S1期)

李瑞军,龙先菊,吴晓丽[2](2019)在《黔东南州山地旅游气候适宜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1985—2010年气候资料,采用温湿指数、气温垂直递减率等分析黔东南州山地旅游气候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旅游气候舒适度来看,黔东南州山地旅游舒适期为3—11月,其中最佳时间为4、5、9、10月。盛夏时期山地旅游的气候舒适范围在海拔高度1100 m以上。适宜开展山地疗养的海拔高度在1500 m以上。为黔东南州合理调整旅游内容和服务方式,发展全域旅游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福建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冯秋霜[3](2019)在《基于微气候适应的绵阳山地公园活动空间规划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渴望靠自己的力量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于是拼命工作,无形中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不知不觉中得了亚健康症状。人们是多么渴望在忙碌工作之余能不用远足,不用去旅游就能在家门口找到一片绿色空旷的可以呼吸新鲜环境之地,大人孩子们可以在这样的休憩场所活动活动身体,呼吸一口空气,放下压力,恢复健康。城市山地公园即是人们在城市中可以亲近自然、寄情山水的场所。当前,各地在设计城市山地公园时对活动空间热环境的关注较少,使一些空间热环境差,游人停留时间短,造成了空间资源的浪费,使公园的利用效益大打折扣。因此本文以绵阳城市山地公园为例,对夏热冬冷地区的室外热舒适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旨在从满足游憩者室外热舒适的角度出发,首先在夏、秋、冬叁季,对选取的11个绵阳地区城市山地公园活动空间进行现场实测和热舒适问卷调查,将所测数据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总结绵阳地区城市山地公园室外活动空间夏秋冬叁季热环境的基本特征与规律,同时分析了夏、秋、冬叁季各个测点的热舒适性;通过RayMan软件计算出每份问卷对应的生理等效温度(PET),推导出夏秋冬叁季室外环境的热舒适阈值范围。然后运用ENVI-met软件对规划设计要素对活动空间热环境的敏感性进行模拟比较分析,发现室外热环境的形成受多种因子共同影响,表明气候适应性设计的运用需要采用复合策略的方式才能使活动空间的热环境可能达到热舒适状态。最后从场地选址、平面形态、尺度大小、平面布局、界面设计、绿化及水体等方面提出基于微气候适应的绵阳山地公园活动空间规划策略,以提高公园活动空间的利用率,促使山地公园更好的服务于大众,为将来建构基于微气候适应的绵阳地区城市山地公园规划设计奠定数据基础。本文研究成果是夏热冬冷地区、绵阳地区户外热舒适研究的重要补充,同时也是绵阳地区室外活动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理论的重要补充,是对ENVI-met模拟软件应用研究的补充。通过上述所调查分析的数据,在今后的很多工作中都可以用到。(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杨金涛,马易微[4](2019)在《瓦哲村山地气候与豌豆种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瓦哲村山地处山地气候冷凉,植被好,地表水资源丰富,山地广,可植空间广阔。提出了实践表明:可与坝区生产季节时令互补和种植蔬菜以丰富城乡菜篮子,增加山民收入;山地气温日较差大,利于作物养分积累,产出品质佳;豌豆耐寒可露地越冬,病虫害少、种植成本低。适宜于发展山地秋冬、冬春季豌豆种植,是瓦哲村脱贫致富的较好产业支撑。(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07期)

杜强,张礼达,余波[5](2019)在《大型山地风电场建设对局地气候影响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地图下载器获取风电场地形数据,导入UG软件拟合建立复杂地形几何模型;以Schmitz理论为基础,计算出风力机叶片参数;以叁维坐标变换原理为基础,利用UG实现了叶片的叁维建模,建立风力机模型。采用基于Reynolds的时均N-S方程和标准k-ε湍流模型的数值研究方法,对布置2MW风力机组的山地风电场进行数值计算和分析研究,获得风电场安装不同周期时风速、风压及温度等气候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风电场建设的进行,其下游风速及风压减小;温度虽然没有明显变化,但温度分布发生改变。(本文来源于《大电机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朱文博,张晓东,张静静,朱连奇[6](2019)在《伏牛山地森林植被物候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is paper reports the phenological response of forest vegetation to climate change(changes i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based on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 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 time-series images from 2000 to 2015. The phenological parameters of forest vegetation in the Funiu Mountains during this period were determined from th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ata using the Savitzky–Golay filter method, dynamic threshold method, Mann-Kendall trend test, the Theil-Sen estimator, ANUSPLIN interpolation and correlation analyses.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1) The start of the growing season(SOS) of the forest vegetation mainly concentrated in day of year(DOY) 105–120, the end of the growing season(EOS) concentrated in DOY 285–315, and the growing season length(GSL) ranged between 165 and 195 days. There is an evident correlation between forest phenology and altitude. With increasing altitude, the SOS, EOS and GSL presented a significant delayed, advanced and shortening trend, respectively.(2) Both SOS and EOS of the forest vegetation displayed the delayed trend, the delayed pixels accounted for 76.57% and 83.81% of the total, respectively. The GSL of the forest vegetation was lengthened, and the lengthened pixels accounted for 61.21% of the total. The change in GSL was mainly caused by the decrease in spring temperature in the region.(3) The SOS of the forest vegetation was significantly partially correlated with the monthly average temperature in March, with most correlations being negative; that is, the delay in SOS wa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 in March. The EOS was significantly partially correlated with precipitation in September, with most correlations being positive; that is, the EOS was clearly delayed with increasing precipitation in September. The GSL of the forest vegetation was influenced by both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throughout the growing season. For most regions, GSL was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onthly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August.(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期刊2019年01期)

吴昊旻,姜燕敏,强玉华,白云霞,张鑫[7](2018)在《丽水市白云山森林公园山地立体气候资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丽水市白云山森林公园5个不同海拔的气象自动站逐时气温、降水、风速资料,研究白云山气候资源随时间、海拔的变化规律,从而探究丽水白云山立体气候资源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丽水市白云山森林公园气温日(年)变化,日(年)最高出现在14时(7月),最低出现在06时(1月),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日(年)较差缩小。气温随海拔的递减率约0. 6℃/100 m,午后(夏季)递减率较高,夜间(冬季)较低。降水日(年)变化特征,午后至上半夜(夏、秋季)降水较多,17时(6月)出现峰值,20时(8—9月)次之。降水随海拔变化先增加后减少,最大降水量高度约为海拔700 m。风速日(年)变化特征,白云山顶风速最大,林场风速最小,高海拔风速夜间(3—8月)较大,低海拔风速受下垫面影响波动变化。(本文来源于《浙江气象》期刊2018年04期)

吴清红,翟长敏,王家荣[8](2018)在《山地气候条件下玉米品种比较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5个玉米品种进行比较试验,从农艺性状、抗性、产量等方面进行分析,筛选出适宜山地气候条件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玉米品种。(本文来源于《种业导刊》期刊2018年11期)

王兴宇,徐丰[9](2018)在《形成山地气候的自然对流尺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地气候是局部大气能质输运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研究山峰与谷底相间的局地气候对动植物生长、污染物扩散等有很大的帮助。本文采用尺度分析方法研究了锥形山体受太阳辐射升温后加热并驱动周围空气形成的自然对流流动,重点讨论流体动力和传热控制机制并给出了相应的尺度关系式。尺度分析表明山体突然受热后可驱动包括山体表面附着的热边界层以及山顶上的初始羽流。尺度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突然受热的导热阶段,锥形山体表面的热边界层厚度对时间的依赖与二维倾斜热边界层的有明显差别;热边界层厚度随时间增长的指数分别为1/2次方和1次方,且与位置(或半径)有关。尺度分析结果也给出了初始羽流的上升速度对时间和瑞利数依赖的定量刻画。此外,数值模拟结果也被用于检验热边界层和初始羽流的尺度关系式;尺度分析结果与数值结果符合良好。(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25)

乐远福,郑卓,黄康有,万秋池,陈聪[10](2018)在《亚热带东西部山地末次冰期气候变化的植被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末次盛冰期全球普遍降温,雪线下降,冰盖冰川大幅扩张,是地球历史上距现在最近的极端寒冷时期。我国亚热带地区植被体系受到末次盛冰期气温下降和季风减弱的影响,区域植被面貌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然而,关于我国亚热带地区植被类型和分布格局的认识,目前仍存在较大分歧;对该地区末次盛冰期气候干凉或冷湿的认识以及植被的变化和迁移过程—冰期季风降雨减弱而形成的草原-草甸的扩张是否取代了亚热带阔叶林,尚有争议。本文主要对云贵高原东部斜坡贵州西部地区以及亚热带东部地区福建北部山地泥炭钻孔岩芯进行AMS14C和孢粉、炭屑、粒度、色度和烧失量等多气候替代性指标综合对比分析。NNS泥炭钻孔色度指标指示在ca.32-23 cal ka BP期间气候开始变得干冷,与SZY泥炭钻孔在ca.30-24 cal ka BP期间的植被类型相对应。该阶段亚热带东部植被表现为以栎属(Quercus),水青冈(Fagus)和桤木属(Alnus)为主常绿-落叶阔叶林。末次盛冰期(24-16 cal ka BP)亚热带东西部森林植被仍然十分繁茂,但季风常绿阔叶林大幅缩减,却没有出现草原植被的扩散,表明气候寒冷,但区域气候依然湿润,有利于喜湿的针叶乔木或凉湿落叶阔叶乔木的发育。亚热带东部主要为水青冈、桦木科(桤木属)和杜鹃科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和灌木林;亚热带西部地区表现为以水青冈和桦木科(桤木属)为主的凉湿落叶阔叶林明显增加,反映北亚热带地带性植被落叶阔叶林空间上向南转移。钻孔低浓度的孢粉浓度和NNS泥炭钻孔烧失量和色度指标与葫芦洞石笋氧同位素高值阶段以及格陵兰岛冰芯氧同位素低值阶段相对应,可能与北纬65°N低太阳辐射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山地气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1985—2010年气候资料,采用温湿指数、气温垂直递减率等分析黔东南州山地旅游气候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旅游气候舒适度来看,黔东南州山地旅游舒适期为3—11月,其中最佳时间为4、5、9、10月。盛夏时期山地旅游的气候舒适范围在海拔高度1100 m以上。适宜开展山地疗养的海拔高度在1500 m以上。为黔东南州合理调整旅游内容和服务方式,发展全域旅游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山地气候论文参考文献

[1].张燕燕,姚林章.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地区红黏土含水率控制方法的研究[J].施工技术.2019

[2].李瑞军,龙先菊,吴晓丽.黔东南州山地旅游气候适宜性评价[J].福建林业科技.2019

[3].冯秋霜.基于微气候适应的绵阳山地公园活动空间规划策略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9

[4].杨金涛,马易微.瓦哲村山地气候与豌豆种植分析[J].绿色科技.2019

[5].杜强,张礼达,余波.大型山地风电场建设对局地气候影响的数值研究[J].大电机技术.2019

[6].朱文博,张晓东,张静静,朱连奇.伏牛山地森林植被物候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英文)[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19

[7].吴昊旻,姜燕敏,强玉华,白云霞,张鑫.丽水市白云山森林公园山地立体气候资源分析[J].浙江气象.2018

[8].吴清红,翟长敏,王家荣.山地气候条件下玉米品种比较试验[J].种业导刊.2018

[9].王兴宇,徐丰.形成山地气候的自然对流尺度分析[C].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10].乐远福,郑卓,黄康有,万秋池,陈聪.亚热带东西部山地末次冰期气候变化的植被响应[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标签:;  ;  ;  ;  

山地气候论文-张燕燕,姚林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