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军事聚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蔚县,传统村堡,军事聚落,比较研究
军事聚落论文文献综述
李晗菲[1](2019)在《明清蔚县传统村堡与军事聚落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建筑历史中,传统村堡是集居住与防御于一身的特殊建筑形式,同时军事聚落是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河北省蔚县地处内外长城之间,境内地形复杂多样,不乏险山要塞,自古以来都具有很高的军事战略地位。蔚县传统村堡与军事聚落遗存多,历史悠久,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本文将蔚县传统村堡和军事聚落作为对象,以明清时期作为研究背景,从长城防御体系的视角切入进行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叁种视角深入分析明清蔚县传统村堡与军事聚落在不同方面的异同。首先在建立蔚县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对蔚县地区传统村堡的宏观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归纳并总结出蔚县地区传统村堡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从地形地貌因素与社会因素两个大方面分析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其次从中观视角出发,对蔚县传统村堡与军事聚落在规模、平面形态及组合方式等方面的异同进行分析,同时根据史料总结出影响因素。最后以微观视角切入,在传统村堡与军事聚落的防御体系、内部布局、民居及公共建筑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求得到不同视角的较全面的分析结果。本文通过建筑学、人类聚居学、聚落地理学等相关原理,结合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技术手段,对蔚县地区的传统村堡的分布以及与军事聚落的进行全面系统的比较研究。明清蔚县的传统村堡与军事聚落大多都受到自然与人为等因素的破坏,所以希望较系统的研究可以提升蔚县传统村堡与军事聚落的研究价值,并为今后对二者的保护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期刊2019-06-01)
张昊雁[2](2019)在《混沌的边缘:明长城军事聚落体系自组织临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囿于线性墙体的概念,长城沿线聚落体系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较少得到关注,从而妨碍对长城的深入认识。文中基于自组织理论和自组织临界性判据,通过计算明长城军事聚落体系网格分维、功率谱指数、Hurst指数和Zipf维数,揭示明长城军事聚落体系在空间、等级和时间叁个方面分布的幂律规律,并结合史实给予发生学解释。结果表明:明长城军事聚落体系是一种复杂的空间自组织系统,在空间格局、等级结构和时间涨落方面均呈现分形结构和无标度特征;作为农牧博弈的秩序体现,宏观中央计划性和微观适应活动的自组织性客观统一于明长城军事聚落体系的演进过程。(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7期)
谭立峰,周佳音,张玉坤[3](2019)在《明代沿海军事聚落线性文化遗产论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海防军事体系遗址种类众多,其中在分布最为密集的沿海地区,沿海岸线按等级分布着众多卫、所、营寨、烽堠等海防军事聚落。虽然明代沿海军事聚落尚未被定义为线性文化遗产,但其空间分布特征与自然条件和人文制度紧密相连;承载着多样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国古代海上军事策略和海上经济政治态度,这些都符合学术界对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的普遍认定标准。论证明代沿海军事聚落是线性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其整体性研究保护.对丰富中国线性文化遗产网络体系也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遗产》期刊2019年02期)
李晗菲[4](2019)在《传统村堡与军事聚落微观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时期的边疆防御体系,由政府与民间社会共同构成。其中边疆地区的居民,会自发修建带有防御设施的村堡,从而使日常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明清时期的政府,则会在军事要地设立军事聚落,以防御外部侵袭。本文将依据现存村堡与军事聚落,比较二者的街道布局、建筑布局以及建筑结构,以期呈现明清时期的建筑特征与社会生活。(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9年05期)
李严,张玉坤,李哲[5](2018)在《明长城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史料分析和实地踏勘为基础,探讨了明长城军事制度与军事聚落的对应关系、防御体系的总体空间分布与防御机制、长城墙体的防御性特征、军事聚落的层次体系和空间结构,以还原明长城防御体系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为长城文化遗产的整体性认知和全面保护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建筑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拓晓龙[6](2017)在《西北军事堡寨聚落形态变迁影响因素解析——以宁夏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分析阐释西北军事堡寨聚落形态与各历史地理要素间的互动关系入手,以宁夏地区为例,对各自然地理分区做军堡聚落形态层面的对比、分析、归纳。(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7年12期)
陈嘉璇[7](2017)在《明南直隶地区海防军事聚落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海防军事聚落体系是明代边疆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保护我国东南沿海免受倭寇侵扰而组织起的防御体系。这些军事聚落由卫、所、营堡、水寨、巡检司、烽燧等构成并驻扎于沿海各要地。而南直隶地区,由于地处腹心要地,长江入海口处,担负着守护留都安全的重任,又是明朝财赋重地,防御的重要性很高。本文旨在研究明代南直隶地区的海防军事聚落体系,以期完善传统聚落研究体系,为军事聚落的保护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其他学科研究提供素材。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南直隶海防体系的背景、海防军事聚落的时空分布、聚落的规模形制以及南直隶地区海防体系与宣府镇北路地区长城防御体系的比较。第一部分通过文史整理,梳理了明代海防的发展背景、过程及制度,又就南直隶地区海防的重要性、作用和辖区界定进行了说明。并梳理了南直隶海防的叁个层次——舟师巡海、水寨游兵与大小聚落。第二部分重点就聚落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对卫所、营堡、水寨的构成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不同类型聚落的发展脉络之差别。然后,将各军事聚落的历史地理位置进行了考证并建立数据库。通过GIS技术对不同类别的聚落进行空间分析,可以看出不同聚落的军事重点、空间分布和防御方式的差异。第叁部分着眼于聚落本身,介绍了明代海防不仅有卫城、所城的等级差别,还有实土、非实土的不同类型。通过史料找寻其城池规模与驻兵数目的历史资料并进行汇总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级别以及不同类型的卫所城聚落之间的规模差别。通过历史地图、近代实测与卫星地图的比对划定原卫所城池的边界范围并分析街巷空间特征,然后对聚落现存实体情况进行了总结。第四部分从防御层级、聚落空间分布及聚落规模形制叁个方面对南直隶地区和宣府北路地区的军事聚落体系进行了比较。(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12-01)
方湘隆[8](2017)在《“南长城”沿线军事聚落防御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传统聚落的发展史,防御工事的修建为聚落的形成壮大提供了动力,依托防御工事而形成的聚落并不在少数。在我国的明清时期,疆域的广阔使得边境地区的管理鞭长莫及。统治者为了更有效的管理边疆地区,防止敌寇的侵扰,修筑边墙用以阻隔,形成坚固的军事防御体系。众所周知,我国北方的万里长城已经成为了中国文明的象征,其沿线着名的军事聚落——“九边重镇”是我国传统聚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而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也存在着“南长城”,虽然它没有“万里长城”的美誉,但也是中国历史上工程浩大的古代建筑工程之一。“南长城”历经四百年的反复修建完善,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军事防御体系,沿线也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军事聚落。这些聚落是这一时期该地区民族冲突的历史见证,其所形成的聚落形态和建筑特征充分反映了当时的防御特点,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尽管“南长城”目前只留下部分边墙遗迹,大多军事聚落历经岁月洗涤已丧失原本面貌,但仍可以从其不多的遗迹遗址窥探昔日的威严盛状。对“南长城”及沿线的军事聚落的研究,可为了解当地传统聚落和建筑形态,挖掘地域文化提供可借鉴的资料,也为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主要以“南长城”沿线地区的军事聚落为研究对象,从聚落的防御性角度出发,梳理“南长城”及其沿线军事聚落的形成过程,分析明清时期的军事管理体制,以及由此建立的“南长城”沿线军事聚落的防御体系。论文对聚落选址中的防御要素进行了分析,通过举例说明的方法对其军事防御设施中的防御性进行阐述,概括其在聚落空间和建筑形态上的表现形式,归纳总结“南长城”沿线军事聚落的防御性特征。(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期刊2017-11-01)
王肖艳[9](2017)在《蔚县军事堡寨聚落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北省蔚县是明朝边防体系的重要军事前沿和后勤基地,素有“临边用武之地”的美誉。它介于内外长城之间,境内复杂险要的地势同卫城、军事堡寨等一起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其鲜明的防御特征以及聚落形态,是长城纵深防御的体现。如今,随着战争的结束与历史的变迁,这些军事化聚落已逐步转变成生活化的村庄,其形态构成要素的军事色彩与防御功能也早已被淡化,有些聚落甚至逐渐消失。因此,对蔚县地区军事堡寨聚落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首先从地理与历史人文的角度理清蔚县地区及其军事堡寨聚落的发展脉络,为深层次的研究奠定基础。其次从宏观层面研究分析在特殊历史背景与军事管理制度下,蔚县由前线作战——后勤保障——军事联络构成的整体防御体系,以及与周边相邻卫所和关隘防御体系的构建。再次从中观层面研究分析蔚县军事堡寨聚落的形态特征,从聚落的时空分布规律与选址特征着手,分析多个堡寨间的联合防御布局,以及单个堡寨的平面形制特征,剖析在长城纵深防御体系下蔚县军事堡寨聚落形态的共性。最后立足于微观层面研究军事堡寨聚落防御构成要素的特征,按照由外及里的层级将之划分为外围防御以及内部空间两个层面进行剖析,从外围的堡墙、堡门、瓮城、壕沟入手,到内部的街巷组织、宅院、单体建筑以及地道系统,层层深入,由此归纳总结出蔚县地区军事堡寨聚落防御构成要素的个异性。本文通过建筑学、人文地理学、类型学和形态学等相关知识的结合与交叉运用,对军事堡寨聚落的整体防御体系以及形态特征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为当今长城沿线及其纵深腹地的堡寨聚落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一些参考。(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7-05-01)
关锡镝,王飒[10](2016)在《明代辽东都司军事聚落体系变迁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在有关辽东都司军事聚落体系变迁的研究较少,对历史舆图的分析与利用则几乎没有。记录辽东军事聚落信息的历史舆图分布时间较广,信息较详细,通过分析舆图,可以修正个体军事聚落的建成时间,补充文字记录的信息,整合前人对防御体系变迁的观点,并对部分观点进行修正。结合舆图信息分析辽东防御体系的分布与变迁,分析辽东镇各路军事聚落发展的不均衡差异,以及辽东镇军事聚落变迁态势。通过对不同时期军事聚落发展的分析,提出军事聚落均匀持续发展的观点。(本文来源于《2016年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9-23)
军事聚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囿于线性墙体的概念,长城沿线聚落体系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较少得到关注,从而妨碍对长城的深入认识。文中基于自组织理论和自组织临界性判据,通过计算明长城军事聚落体系网格分维、功率谱指数、Hurst指数和Zipf维数,揭示明长城军事聚落体系在空间、等级和时间叁个方面分布的幂律规律,并结合史实给予发生学解释。结果表明:明长城军事聚落体系是一种复杂的空间自组织系统,在空间格局、等级结构和时间涨落方面均呈现分形结构和无标度特征;作为农牧博弈的秩序体现,宏观中央计划性和微观适应活动的自组织性客观统一于明长城军事聚落体系的演进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军事聚落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晗菲.明清蔚县传统村堡与军事聚落比较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9
[2].张昊雁.混沌的边缘:明长城军事聚落体系自组织临界性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
[3].谭立峰,周佳音,张玉坤.明代沿海军事聚落线性文化遗产论证[J].中国文化遗产.2019
[4].李晗菲.传统村堡与军事聚落微观比较分析[J].居舍.2019
[5].李严,张玉坤,李哲.明长城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研究[J].建筑学报.2018
[6].拓晓龙.西北军事堡寨聚落形态变迁影响因素解析——以宁夏地区为例[J].中外建筑.2017
[7].陈嘉璇.明南直隶地区海防军事聚落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7
[8].方湘隆.“南长城”沿线军事聚落防御性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7
[9].王肖艳.蔚县军事堡寨聚落形态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7
[10].关锡镝,王飒.明代辽东都司军事聚落体系变迁新探[C].2016年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论文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