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伟董萍(鄂尔多斯市防盲治盲眼科医院内蒙古鄂尔多斯017000)
【关键词】地塞米松结膜下注射角膜基质炎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9-0203-02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我院2003-01/2008-01共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基质炎患者22例22只眼,年龄26~66岁,其中3例较为严重,视力为手动/眼前,睫状充血,角膜上皮泡样改变,粗糙不平,基质层水肿增厚,角膜中央较重,后部看不清,眼压Tn,眼B超示眼后节未见异常,视觉电生理检查未见异常。余19例病变位于角膜周边部,最好矫正视力0.2~0.5,病变区附近睫状充血,角膜水肿增厚,前房深度正常,房闪(—),瞳孔居中,对光反射灵敏,晶状体透明,眼底未见异常,眼压:11~16mmHg。大多数患者病史较长,部分病例反复发作或单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患者主诉视力下降。
1.2方法将0.5%地塞米松注射液0.3ml与10%利巴韦林注射液0.2ml混合球结膜下注射,1次/d,共8~16次。0.025%地塞米松滴眼液点患眼,5次/d,0.1%更昔洛韦滴眼液点患眼,5次/d。滴眼液持续点眼1~2个月。
2.结果
3例严重病例,最好矫正视力提高到0.2~0.6,睫状充血消失,角膜水肿消退,厚度恢复正常,不同程度留有角膜云翳,前房深度正常,瞳孔居中,对光反射灵敏,晶状体和玻璃体透明,眼底未见异常,眼压12~16mmHg。余19例患者矫正视力均为1.0,睫状充血消失,角膜水肿消退,仅个别病例留有小范围角膜云翳,不影响中心视力,前房深度正常,瞳孔对光反应灵敏,晶状体和玻璃体透明,眼底未见异常,眼压10.5~15.5mmHg。所有病例自述视力明显改善。随访2~3年无一例复发。
3.讨论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严重的感染性眼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不断增高的趋势,仍是我国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占角膜病致盲的首位[1],由于单纯疱疹病毒在角膜原发感染后能在三叉神经和角膜内潜伏[2~4]。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造成角膜感染复发。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包括上皮型、基质型、内皮型[5],其中角膜基质炎(基质型)的发生被认为病变是通过基质神经释放的,当病毒侵入角膜基质层,病毒部分被消除,部分逃逸免疫反应留在基质内,在角膜基质细胞内增殖并改变基质细胞壁的抗原,引导免疫反应,当病毒没有活动性改变时,而基质细胞壁已永久改变了抗原性,导致持续性的自身免疫反应、炎症、渗出、角膜水肿增厚,造成临床上疾病的迁延不愈,使患眼视力严重损害。
地塞米松具有强大的抗炎、抗免疫作用,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稳定溶酶体膜,增高血管的紧张性,减轻充血,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同时抑制白细胞浸润及吞噬反应,减少各种炎症因子的释放。对于长期的顽固性炎症,地塞米松通过抑制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抑制胶原蛋白粘多糖的合成及肉芽组织的增生,防止粘连及瘢痕形成,减轻后遗症。
本组病例采用结膜下注射的方式将较高浓度地塞米松较近距离送达病变区域,使角膜基质炎很快消退,提高了患眼的视功能。与此同时将利巴韦林加入地塞米松中一起注射,目的在于控制残余病毒防止因地塞米松降低免疫力使病毒乘虚感染。另外局部滴眼液点眼起加强抗炎和防止复发的作用。经过上述病例的观察发现,对于反复发作以及采取其它抗病毒治疗效果不佳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基质炎患者,采用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的方法取得良好的疗效,此法操作简单,患者满意,但在治疗期间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眼压的情况,所以值得临床试行。
参考文献
[1]陈家祺.角膜眼表疾病临床诊治的进展.北京: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教材(眼科学新进展),2004:18-30.
[2]LaVailJH,TauscherAN,HicksJW,etal.Geneticandmolecularinvivoanalysisofherpessimplexvirusassemblyinmurinevisualsystemneurons.JViral,2005,79:11142-11150.
[3]PolcicovaK,BiswasPS,BanerjeeK,etal.Herpeskeratitisintheabsenceofanterogradetransportofvirusfromsensorygangliatothecornea.ProcNatlAcadSciUSA,2005,102:11462-11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