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社会变迁问题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主题。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半农半牧生产方式的形成,不仅是汉族“农耕”文化与蒙古族”游牧”文化不断融合的表现,也是各种外界力量的影响与内在需求之间不断调适而形成的结果。本文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所获得的实地调查资料以及历史档案资料,详细描述和分析内蒙古东部一个半农半牧蒙古族村落的农牧关系在国家、市场和社会等不同力量作用下的变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以努力探求这一地区的生产方式变迁及原因的新的解释。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作为全文导论部分,简要介绍了研究主题、研究内容和相关研究成果,以及调查区域和调查点的情况,并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分析的理论、视角和框架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以笔者的历史档案资料和村落史访谈资料为基础,对解放前后及集体时期的农牧业经济变迁过程进行了论述。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改革开放后国家、市场、社会因素对农牧业变迁影响的结果。第四章以问卷调查资料为基础,重点分析了当前村庄的农牧格局和土地利用情况。第五章在概括前几章的基础上,对农牧关系在国家、市场、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下的变迁的特点和趋势进行了总结。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在以农牧关系为标志的蒙古族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汉人及农耕文化进入蒙古族地区,不仅引发了蒙古族社区自身由“牧业”转向“农业”的内部需求,而且当地的农牧关系在各种外力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认为,对于这种农牧关系的变迁,单纯从“国家—社会”的分析框架无法对其进行完满解释,必须引入“市场”这一“中间变量”。国家不仅通过制定新的农业和牧业政策直接影响农牧关系的格局,而且也通过“市场”这一中间变量间接地影响着农牧关系变化。一般来说,土地作为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不能移动的,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受制于其所属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行政因素的影响。本文研究的调查村落——吉村的农牧业经济变迁的路径正是通过土地用途的变化来展现的。国家、地方、个体围绕着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展开了各自的“利益”行动,共同影响着吉村农牧业关系格局的变迁。国家行政力量作为最重要的角色决定着土地利用的基本方向,市场经济以不同的土地用途方式也直接影响着土地的利用格局。与此同时,农牧民个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也促进了土地利用方式从牧业向农业的转变。本文认为,在今后的农业与牧业发展的选择中,国家政策性因素会使得牧业经济的活动进一步减少,同时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会转向资本化流转的形式。随着科学技术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的结构类型的形成以及进一步农业化的趋势已势不可挡。在部分地区,牧业经济活动虽以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方式有复苏的迹象,但这仅仅是在国家生态政策强行保护和市场需求的影响下农业化趋势适度放缓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