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A、MRA与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应用价值对比研究

CTA、MRA与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应用价值对比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中的CTA、2D-DSA、MRA影像学表现;探讨CTA、MR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和2D-DSA应用价值比较。【方法】2006年3月到2008年2月共80例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女44例,男36例,年龄28~78岁,平均51.4岁。患者首先随机选择CTA和MRA两种无创检查中的一种,随后行DSA检查。其中患者联合行CTA+DSA检查50例,联合行DSA+MRA组30例:①与动脉瘤确诊标准相对照,比较CTA、MRA与DSA在诊断动脉瘤中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以及显示动脉瘤的三维形态与空间关系的能力;②比较动脉瘤术后影像学检查方法之间的优势与不足。【结果】本组80例高度怀疑动脉瘤患者中,CTA+DSA组中CTA在其检测的50例病人中确诊阳性病例42例,假阴性1例,共检出动脉瘤48个,其中有43个可以清晰的显示三维形态以及空间关系,占全部动脉瘤的89.6%。CTA检查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7.3%、100%、97.8%;DSA在其检测的50例病人中确诊阳性病例40例,假阴性2例及假阳性病例1例,共检出动脉瘤48个,其中有29个可以清晰的显示三维形态以及空间关系,占全部动脉瘤的60.4%。DSA检查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4.4%、88.9%、93.3%。经统计学分析,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性、特异性、灵敏性方面稍优于DSA,但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别(P>0.05),而CTA在显示动脉瘤三维形态以及空间关系上明显优于DSA(P<0.05)。MRA+DSA组中MRA在其检测的30例病人中确诊阳性病例22例,假阴性3例及假阳性病例各1例,共检出动脉瘤29个,其中有24个可以清晰的显示三维形态以及空间关系,占全部检出动脉瘤的82.8%。MRA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8%、80%、86.7%; DSA在其检测的30例病人中确诊阳性病例25例,假阴性病例1例,共检出动脉瘤30个,其中有17个可以清晰的显示三维形态以及空间关系,占全部动脉瘤的56.7%。DSA检查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6.2%、100%、96.7%;经统计学分析,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性,特异性,灵敏性方面比DSA稍低,但两者间无明显统计学上差别(P>0.05);而MRA在显示动脉瘤三维形态以及空间关系上明显优于2D-DSA(P<0.05)。61例术后患者中有49例患者行了术后复查,43例经CTA行术后复查,全部病例提示对载瘤动脉和瘤夹位置显示清楚。5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后行DSA复查,均提示动脉瘤填塞致密。【结论】1 CTA在诊断动脉瘤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方面稍高于2D-DSA;MRA在诊断动脉瘤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方面稍低于2D-DSA。2 CTA及MRA对于动脉瘤的三维形态及空间结构的显示情况要优于2D-DSA,提示CTA和MRA在显示颅内动脉瘤有独特的优势。3联合使用CTA+2D-DSA或MRA+2D-DSA能优势互补,提高动脉瘤检出的准确率。4 2D-DSA能显示血流动力血改变,为显微手术提供血流动力学信息,并作为血管内治疗的基础仍具有CTA、MRA无可替代的作用。5 CTA及2D-DSA均可用于手术后患者复查,但CTA方便,简单,且费用低,是术后较理想的检查方法。MRA因伪影原因而不宜作为复查手段。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CTA、MRA与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应用价值对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