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成山东省青岛莱西市武备镇武备小学266612
新制定的小学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了小学科学课程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童年阶段,正处于身体和心理都快速发育的阶段,好奇心和创造性都非常强。如果此时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探索的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将会对以后科学知识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目前整个社会的教学条件比较好,学生们在课下生活中也能接触到很多先进的科学知识,于是忽视了课堂上的学习。这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要求我们的课堂更加具有特色,从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操作能力现状
1.缺乏操作兴趣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应试教育的实施,并且目前素质教育还没有完全地普及,从而学生更倾向于学习理论知识。因为学校更加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考查,在教育上,也更倾向于动手操作也是为了掌握理论知识。所以,学生在科学课的课堂上,更加注意学习和理解理论知识,而忽视了自己动手的练习。并且在实验的设计上,由于小学科学课所涉及的实验,有的实验起来比较困难,有的比较危险,老师为了保证学生实验安全,经常做演示实验,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练习。长此以往,学生便减少了对课堂上的实验的兴趣。这对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对科学研究精神的培养都将产生十分负面的影响,非常不利于学生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动手操作的转变。
2.操作能力较差
部分学校由于自身的实验条件有限,所以给学生提供的动手实验的机会非常少,从而使得学生的锻炼不足,从而实验的操作能力较低。或者,学校不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科学课上以理论讲解为主,从而减少了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机会。其实由于小学生仍处于童年,学生的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比较强,但是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锻炼,相关的操作能力也很难得到提高。
二、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操作兴趣
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都非常强,于是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的情境首先需要新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其次,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这将会降低学生心中对科学认识的神秘感,从而能够更加轻易地融入课堂。比如,在“哪支蜡烛先灭”的实验中,可以先展示一个图片,两只蜡烛一高一矮被一个杯子罩在了桌子上,随着时间推移,这两只蜡烛肯定会熄灭,然后向学生提问,哪只蜡烛会先熄灭呢,于是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兴趣和积极性都将会得到提升。
2.明确操作目的,加强操作指导
小学生的自制力和自觉性都比较差,独自完成一个实验时很容易被别的事情所吸引,而忽视了正确的实验规范。所以,在实验时要加强操作指导,老师要维持好实验秩序,让学生时刻明白自己的实验目的和操作步骤,从而学到更多的操作技能。如在教学“放大镜:放大了多少倍?”实验时,老师在开始实验前便强调实验时的纪律,并先演示一遍给学生看,从而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方法之后才开始独立实验,这样更加容易观察到实验的现象。
3.巧妙设疑,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考
好奇心为小学生不断思考提供充分的动力。所以在实验中,老师要适当地给学生留下一些疑惑,从而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动手探索,寻找答案。并且在学生有目的地独立实验时,会更加深入地理解实验的原理,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在斜坡上”时,老师可以提出疑惑,以下的几个斜面哪个更省力呢?10厘米的高度,不同的长度(可以20厘米长,再40厘米长,再60厘米长),从而使得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同样高度的斜坡,斜坡越长越省力。
4.课前、课后活动相结合
小学生的科学课程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更应该扩展到课下的活动中去,并且把课上课下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给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在实践中,帮助学生认识理论与现实的关系,接触和认识实物。并且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的精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认知习惯,为以后的成长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是以“哪支蜡烛先熄灭?”这一实验为例,在课上我们得出结论,是高的蜡烛先熄灭,以及燃烧需要氧气,以及燃烧形成的湿热的二氧化碳会在聚集在烧杯的上半部分,从而随着燃烧的进行,高的蜡烛燃烧时所需的氧气会先于矮的蜡烛出现不足的现象,最后先熄灭。但是实验结果一定是这样吗?如果我们采用不同的蜡烛,比如高的蜡烛是红蜡烛,矮的蜡烛是白蜡烛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呢?并且这个实验相对简单,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便可以进行实验。学生通过课下的动手实验,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实验的原理,并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小学的科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各个学校需要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的人生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