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特质推理论文-李梦珠,曾庆雪,闫姿伊,张春雨

自发特质推理论文-李梦珠,曾庆雪,闫姿伊,张春雨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发特质推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基于面孔的自发特质推理,亲和性特质,能动性特质,招聘决策

自发特质推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梦珠,曾庆雪,闫姿伊,张春雨[1](2019)在《基于应聘者面孔的自发特质推理影响招聘决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应聘者面孔对招聘决策的影响以及在招聘领域验证自发特质推理对决策行为的影响,网络招募235名被试,采用2(面孔亲和性:高、低)×2(面孔能动性:高、低)的被试内设计进行模拟招聘情境的实验。结果发现(1)对中学教师的应聘者,面孔亲和性特质高和能动性特质高时招聘意愿更高。(2)对法官的应聘者,面孔亲和性特质低和能动性特质高时招聘意愿更高。(3)对餐厅服务员的应聘者,面孔亲和性特质高时招聘意愿更高。(4)对印刷工的应聘者,招聘意愿均较高,面孔亲和性特质高时更高。研究发现在招聘决策情境下人们会对应聘者的面孔做自发特质推理,倾向于选择面孔亲和性特质高、能动性特质高的人,但还会受到具体职位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心理学通讯》期刊2019年03期)

冯伯姝[2](2019)在《基于内容模型的面孔刻板印象及其对自发特质推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孔吸引力(facial attractiveness)是指目标人物面孔所诱发的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并驱使他人产生接近意愿的程度(Rhodes,2006;寇慧等,2013)。研究者对面孔吸引力进行研究发现,存在“美就是好”的刻板印象,即人们通常会认为面孔吸引力高的个体具有更多的积极人格品质和能力特质,如诚实、聪明等。同时,刻板印象的内容模型认为,刻板印象的内容分可分为能力(competence)和热情(warmth)两个纬度,有的刻板印象是混合的,即高能力低热情或低能力高热情;有的刻板印象是正向的,即高能力高热情,低能力低热情。基于内容模型的刻板印象研究涉及了性别、权力等领域,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认同。而面孔刻板印象作为一种重要的刻板印象,对其从内容模型角度进行的研究还比较少。另外,根据信息加工的方式不同,刻板印象还可以分为内隐刻板印象和外显刻板印象,且分别对应不同的测量方法。Fiske等人(2002)认为,外显刻板印象可能并不能反映人们真正的刻板印象,因此有必要从外显和内隐两方面来进行探讨。自发特质推理是指个体在没有特定目的,甚至是完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根据他人的行为信息推论他人的特质,进而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一种自动化过程。已有研究表明,刻板印象对个体的自发特质推理有一定的影响,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会阻碍个体的自发特质推理。除此之外,刻板印象对自发特质推理的影响研究中还发现了热情优先效应和内容效价的消极效应,心理学视角下的面孔刻板印象研究的逐渐展开为人们更好地理解相关现象和指导生活实践提供了基础。但是基于内容模型的面孔刻板印象研究还比较缺乏,面孔刻板印象对自发特质推理的研究也非常少,本研究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一和研究二分别从外显和内隐两种不同的加工方式探讨基于内容模型的面孔刻板印象,研究叁采用探测词再认的范式考察面孔刻板印象对自发特质推理的影响。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个体对高面孔吸引力者存在高能力高热情,对低面孔吸引力者存在低能力低热情的外显面孔刻板印象,表现为被试对高吸引力面孔的能力与热情评分更高。(2)个体对高面孔吸引力者存在高能力高热情,对低面孔吸引力者存在低能力低热情的内隐面孔刻板印象,表现为在内隐联想测验中,能力和热情的D值均显着大于0。(3)在阈下(33ms)启动面孔吸引力的条件下,被试均表现出了热情优先的内容效应和内容效价的消极效应。没有发现面孔刻板印象对自发特质推理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8)

张庆,朱江松[3](2019)在《儿童青少年自发特质推理及其效价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探测词再认范式,考察了8岁、11岁和14岁儿童青少年自发特质推理发展的特点及效价效应。结果发现,8岁、11岁和14岁儿童青少年均能够进行自发特质推理,11岁儿童在自发特质推理倾向性上显着高于8岁和14岁儿童青少年,即儿童青少年自发特质推理发展呈现倒U型发展趋势。对儿童青少年自发特质推理效价效应的分析表明,8岁儿童自发特质推理不存在效价效应; 11岁和14岁儿童青少年自发特质推理中存在效价效应,具体表现为11岁和14岁儿童青少年对隐含消极特质行为句子的自发特质推理倾向性高于对隐含积极特质行为句子的自发特质推理。(本文来源于《青少年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祝书荣[4](2018)在《儿童自发特质推理的发展过程与阶段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发特质推理是指观察者在没有意识、没有特定目的的情况下,根据他人行为信息,推断他人人格特质的过程。大量研究发现自发特质推理具有跨文化的差异性。本研究在我国社会文化环境下,探索了小学中高段儿童随着年龄发展、年级的升高,其自发特质推理的发展过程与阶段特征。研究采用了Na等人提出的范式——词语判断任务。相较于已有研究范式,此范式更生态化,对自发特质推理的探测更敏感。鉴于现有研究认为语言与心理理论存在交互影响,而自发特质推理又是心理理论的重要体现,因此本研究还将语言能力水平作为考察变量,检验了语言发展水平与自发特质推理的关联。实验采用发展心理学横向实验设计,以小学叁到六年级的儿童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年级(4个水平:叁至六年级)小学儿童在完成面孔与行为描述句的记忆任务后,对词语判断任务中真词(2个水平:与行为描述句所一致的特质词vs反义词)与假词判断的情况。其中,年级为被试间变量,词语类型为被试内变量,反应的正确率和反应时为因变量。此外,为了检验儿童自发特质推理与其语言能力的关联,进一步考察了在每个年级中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水平高低(2个水平:语言能力相对优异组vs相对滞后组)对自发特质推理的影响。实验分析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首先对所有儿童数据的正确率进行2(自发特质推理:特质词与反义词)×4(年级:叁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2(语言能力:优异与滞后)的叁因素被试内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任务反应正确率仅存在自发特质推理加工、年级以及语言能力水平的主效应。其中自发特质推理主效应表现为儿童对特质词判断的正确率始终高于反义词。年级主效应表现在叁、四年级正确率相互无显着差异,五、六年级正确率相互无显着差异,但其余年级两两比较均存在差异。语言能力水平主效应表现为,语言能力优异组判断的正确率始终高于语言能力发展相对滞后组。第二阶段,剔除反应错误的试次后,对被试的反应时进行相同的分析。结果发现了年级的主效应,以及自发特质推理×年级×语言能力的叁阶交互作用。其中,年级的主效应表现为叁、四年级反应时相互无显着差异,五、六年级反应时相互无显着差异,但其余年级两两比较均存在差异。而对叁阶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分析显示,仅在四年级的语言成绩优异组中出现自发特质推理效应。根据以上结果,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不同于以往研究范式下的研究结果,本研究下中国儿童在小学中高段均表现出稳定的自发特质推理能力,且该能力随年级增加而逐渐稳定,未出现明显的能力下降趋势。(2)语言能力发展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小学儿童的自发特质推理,并且这一机制同时受儿童所在年级的影响。这说明,作为心理理论的具体表现,儿童自发特质推理的发展同时受年龄和语言发展因素的影响。(3)小学四年级(10至11岁)是儿童自发特质推理发展的一个关键期。作为本研究的结果推论,加强小学阶段不同年龄阶段的母语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8-06-22)

王美芳,史文凤,颜丙淦,杨峰[5](2017)在《权力刻板印象的内容及其对自发特质推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热情和能力两维度考察权力刻板印象的内容及其对自发特质推理的影响。方法:实验1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分别从能力(实验1a)和热情(实验1b)两个维度考察权力刻板印象的内容;实验2采用探测词再认范式考察权力刻板印象对自发特质推理的影响。结果:实验1发现,被试倾向于将高能力词、低热情词与高权力者相联系,倾向于将低能力词、高热情词与低权力者相联系。实验2发现,被试再认热情特质词的反应时显着长于再认能力特质词,再认消极特质词的反应时显着长于再认积极特质词;当行为者是高权力者时,被试再认低热情特质词的反应时显着长于高热情特质词;当行为者是低权力者时,被试再认低能力特质词的反应时显着长于高能力特质词。结论:人们持有高权力者高能力低热情、低权力者低能力高热情的混合刻板印象;权力刻板印象对自发特质推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消极权力刻板印象的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7年03期)

彭修平[6](2017)在《儿童青少年自发特质推理中的性别刻板效应:性别图式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特质是具有一定神经生理基础的、持久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常被人们用来描述、解释和预测行为。根据他人行为推断其特质,可以帮助我们在复杂环境中快速认识他人。自发特质推理是指个体在没有意图,甚至自己也未意识到的情况下自发地由行为推论人格特质的过程。正是由于这种无意识、自动进行等特点,使其推理出的特质很容易被个体所接受,并成为许多人际决策的重要依据。作为一种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交互作用产生的认知过程,个体的自发特质推理必然受到这两类因素的影响。已有研究发现观察者的情绪、认知负荷以及被观察者的行为效价等均会影响该过程。其中由被观察者性别激活的性别刻板印象也会对该过程会产生影响,具体来说与性别刻板不一致行为相比,人们更倾向于自发地推断出个体与自身性别刻板一致行为中所隐含的特质。依据性别图式理论可以划分出性别图式化个体和非图式化个体,前者比后者对性别信息的感知更敏锐,更倾向于从性别维度加工和整合信息。即性别图式化个体可能对他人的行为与其自身的性别刻板印象一致或不一致更为敏感。已有研究也发现性别图式会调节性别刻板印象对自发特质推理的影响,性别刻板印象影响性别图式化个体的自发特质推理,但不影响性别非图式化个体的自发特质推理。但上述研究均是针对成人被试开展的,而性别刻板印象在幼儿2岁左右就已经出现,之后快速发展。但此阶段儿童的性别刻板印象较为僵化,童年中期他们对性别的认识开始变得灵活。而到了青春期,性别刻板印象又因性意识的觉醒再次僵化。从发展的视角来看,较早就发展起来的性别刻板印象是否会对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自发特质推理产生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会因个体性别图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是该领域有待探讨的重要问题。此外有研究者提出儿童有意图特质推理的长期练习能够促进自发特质推理的发生。研究表明,随着儿童有意图特质推理的不断练习,儿童大约在8岁左右就可以进行自发特质推理。国内外许多研究者也对自发特质推理的发展情况进行过初步探讨,但尚未有研究系统考察过不同年龄段儿童青少年自发特质推理的发展趋势。因此,本研究采用探测词再认范式考察9岁、10岁、11岁、12岁、13岁和14岁儿童青少年自发特质推理的年龄特点,并考察性别刻板印对自发特质推理影响的年龄特点以及性别图式在其中的调节作用。这对于我们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儿童青少年朴素心理理论的发展情况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有以下结论:1、9-14岁儿童青少年均能进行自发特质推理,且推理强度上表现为“倒U型”发展趋势。具体而言9-10岁儿童进行自发特质推理的强度逐渐增强,10岁左右儿童进行自发特质推理的强度最强,10-14岁推理强度缓慢下降。2、性别刻板印象不影响9-14岁儿童青少年的自发特质推理。3、只有对9岁和13岁组的儿童而言,性别刻板印象对自发特质推理的影响受到性别图式的调节。相比性别非图式化个体,性别刻板印象更可能影响性别图式化个体的自发特质推理。具体而言,性别图式化个体更倾向于对刻板一致行为进行自发特质推理,而性别非图式化个体对刻板一致和不一致行为进行自发特质推理的程度不存在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6)

燕倩倩[7](2017)在《言语发展对自发特质推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事件相关电位(ERP)等现代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成熟与运用,为深入揭示儿童内隐社会认知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此合理制定儿童德育课程的教育规划和课堂策略,科学培养儿童的言语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实践上指导素质教育提供了基础。本研究在Na等人(2011)提出的自发特质推理范式基础上,结合行为实验和ERP技术,考察言语能力与自发特质推理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索自发特质推理的认知神经机制。实验采用2(组别:大学生vs儿童)×2(词语类型:特质词vs相反词)的实验设计。记录并分析被试在实验任务中的正确率和反应时。行为结果表明,小学叁年级儿童存在明显的自发特质推理效应,这一效应显着体现在其任务反应时上,但正确率未达到显着水平;作为控制组的大学生被试正确率和反应时均未出现显着的自发特质推理效应。然而ERP结果却表明,两组被试均出现了自发特质推理效应。其中,大学生充分体现为300-450ms之间诱发的前语义加工的N200效应;而小学叁年级儿童则体现为450-600ms之间延迟诱发的语义N400效应。根据上述结果,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小学儿童被试和大学生被试在本实验任务中均出现了自发特质推理效应,但该效应更适合用ERP技术进行检验。(2)基于文化背景及实验语义材料的不同。据此推测,自发特质推理受文化和言语能力的影响,存在跨文化差异。(3)两组被试在自发特质推理上的不同机制与个体的言语发展存在紧密联系。大学生被试其言语能力发展成熟,而小学儿童被试的言语能力处于发展阶段。据此推测,个体言语能力水平的发展将促进自发特质推理能力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7-05-01)

方圣杰,刘枫,张林[8](2016)在《目标对象的权力和地位特征对自发特质推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贫富差距的扩大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阶层间的冲突矛盾。本研究将权力、地位作为社会阶层的两个典型特征,拟通过考察目标对象的权力、地位特征对个体自发特质推理的影响,用以解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产生认知偏差的心理机制。研究一考察目标对象的权力、地位特征对自发特质推理内容的影响,包含两个实验。实验1以职业群体为目标对象的身份标签,考察个体对不同权力、地位水平职业群体的自发特质推理特点;实验2通过操纵目标人物的权力和地位水平,进一步探究目标对象的权力、地位特征对个体自发特质推理的影响。两个实验的结果表明:目标对象的权力、地位特征均会影响对能力特质的推理,目标对象具有高权力、高地位特征时,相比于低权力、低地位者更容易被自发推理出高能力特质;而热情特质的推理则主要受地位特征的影响,目标对象具有高地位特征时,更容易被自发推理出高热情特质,目标对象具有低地位特征时,更容易被自发推理出低热情特质;目标对象的低权力特征可以弱化对低地位对象低热情特质的自发推理。研究二在研究一基础上通过启动权力感差异(实验3)和地位感差异(实验4),考察了知觉者与目标对象之间权力或地位差异对自发特质推理的影响。两个实验的结果发现:无论启动知觉者的权力感还是地位感,个体均表现出对高阶层目标对象的能力特质偏好,更容易对高权力、高地位目标对象推理出高能力特质,对低权力、低地位目标对象推理出低能力特质。在热情方面,高权力知觉者对高低权力目标对象的推理没有显着差异,低权力知觉者与高低地位知觉者则表现出对内群体的偏好,即对自身所处的群体更容易推理出高热情特质,对外群体推理出低热情特质。综合两项研究结果可见,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对能力特质的推理倾向较为稳固,表现为认为高阶层群体具有高能力特质;而对热情特质的推理上,则容易受知觉者与目标对象间阶层差距的影响,表现为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由此,不同社会阶层间的矛盾冲突可能主要是由于人们对不同社会阶层人群热情特质的认知偏差所导致的。(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6-10-14)

陈友庆,王洪[9](2016)在《大学生自发特质推理的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在校大学生46名(男生22名,女生24名),并根据不同人格特质词汇编制相应特质句,采用错误再认范式,以被试对隐含特质句对应的特质词的反应时为指标,考察大学生在对他人的行为信息进行加工时,是否进行自发特质推理。同时,通过对行为者的行为信息设置情境匹配、简单效价、概念相似等不同的行为情境来考察大学生在进行自发特质推理时使用推理规则的情况。结果表明:(1)男大学生对隐含积极性质的特质信息进行加工时进行了自发特质推理,并且使用了情境匹配规则和概念相似规则,而女大学生没有进行自发特质推理;(2)男、女大学生在对隐含消极性质的特质信息进行加工时都没有进行自发特质推理。(本文来源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Kwan,Yee,Wai(关伊维)[10](2016)在《重视自发特质推理:隐含特质线索是否能为情景记忆提供完善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在诠释个体所表现出的行为时,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自发特质推理(Spontaneous trait inferences,STIs)是指在没有明确的目的下去推理特质或者形成关于他人印象的情况下,特别是当观察者注意到他人的行为时,进行的特质推理。此外,自发特质推理尤其出现在拥有隐含特质的行为当中(Uleman& Moskowitz,1994)目前,最新研究有关自发特质特推理中发现,自发特质推理可以通过使用两种不同的范式来对它进行解释。第一,是研究有关自发特质推理和记忆,特别是和带有特质行为个体之间的联系。第二,是研究有关自发特质推理是一种因果关系的本质。在过往的实验当中(Winter & Uleman,1984; Uleman, Winborne, Winter & Shechter,1986; Claeys,1990)发现,以“特质”(traits)作为线索(retrieval cues)来回忆与特质相对应的隐含特质句子,可以提高回忆任务的成绩,并以此来解释个体有能力从隐含特质的句子中进行自发特质推理。例如:小明今年小学五年级,但是他成功解决了一道运算复杂的高中数学习题(隐含特质:聪明)。当被试阅读类似的隐含特质短句以后,叁种不同的回忆线索将会提供给被试来回忆所阅读过的隐含特质短句。第一类是有关语义线索,例如,习题;第二类则是特质词,例如:聪明:最后一类则是没有给予任何的回忆线索。研究发现,相较于其他两类线索,特质线索是回忆隐含特质句子的最佳线索。因此,这也证明了,个体有能力从隐含特质的短句中进行自发特质推理。但是,目前还没有研究发现,自发特质推理和个体自身拥有相关特质的情景事件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个体感知别人的行为时,是否能从别人的隐含特质行为中的特质,联系到了与自身记忆拥有相关特质的情景事件?此论文提供了一个开创性的视角来展示自发特质推理和个体情景记忆里相关特质情景事件的联系。在实验一当中,叁种不同类型的文章(特质句子,隐含特质句子,不带任何特质句子)将会随机发给被试阅读。当中,每位被试将会在同一类型的文章中,阅读两篇不同内容的文章,分别为乐于助人和吝啬的内容。随后,被试将会要求回答一件发生在他身上或在他周围人身上的事情。实验结果并不显着,无法证明自发特质推理和个体情景记忆里的相关特质情景事件的联系。从分析的结果中发现,实验结果并不显着是由于忽略了自发特质推理和个体情景记忆里的相关特质情景事件的联系是一种快速且脆弱的联系。相比较与实验一,实验二进行了改进。和实验一相似,叁种不同类型的文章(特质句子,隐含特质句子,不带任何特质句子)将会随机发给被试阅读。当中,每位被试将会在同一类型的文章中,阅读两篇不同内容的文章。随后,被试将要求回答24道问题,(当中一共分为叁种不同的回忆线索:隐含特质短句线索,特质线索以及物品,人物,地点线索)并根据线索的要求,尽可能回忆刚才所阅读的两篇文章中与之相关的场景。并且在线索当中,也分为正确和错误的线索。实验结果显示,被试有能力从隐含特质短句线索进行自发特质推理从而正确地提取与文章特质相符的场景,特别是隐含特质场景。这也表明了,自发特质推理和个体情景记忆里的相关特质情景事件的联系。此外,实验二的结果也表明,个体有能力从隐含特质短句线索所推断的特质,准确地提取与文章特质相符的完整情景,当中也包含了其他元素。也就是说,记忆在编码的过程中,特质也和其他的元素(例如:物品,人物,地点)一同被编码,使之成为一个连贯的情景事件。相对的,实验结果也显示,与特质一同被编码的其中一项元素被提取时,也能将被编码的特质一同提取出来。这是因为在情景记忆当中,被编码情境中所有的元素是一种相互依赖的特性。此实验是一项开创性的实验,它充分地显示出自发特质推理和个体情景记忆里的相关特质情景事件的联系,并且特质也能成为在记忆编码过程中的其中一项元素,以及它也能同时被其他一同被编码的其中一项元素被提取出来,(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6-05-17)

自发特质推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面孔吸引力(facial attractiveness)是指目标人物面孔所诱发的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并驱使他人产生接近意愿的程度(Rhodes,2006;寇慧等,2013)。研究者对面孔吸引力进行研究发现,存在“美就是好”的刻板印象,即人们通常会认为面孔吸引力高的个体具有更多的积极人格品质和能力特质,如诚实、聪明等。同时,刻板印象的内容模型认为,刻板印象的内容分可分为能力(competence)和热情(warmth)两个纬度,有的刻板印象是混合的,即高能力低热情或低能力高热情;有的刻板印象是正向的,即高能力高热情,低能力低热情。基于内容模型的刻板印象研究涉及了性别、权力等领域,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认同。而面孔刻板印象作为一种重要的刻板印象,对其从内容模型角度进行的研究还比较少。另外,根据信息加工的方式不同,刻板印象还可以分为内隐刻板印象和外显刻板印象,且分别对应不同的测量方法。Fiske等人(2002)认为,外显刻板印象可能并不能反映人们真正的刻板印象,因此有必要从外显和内隐两方面来进行探讨。自发特质推理是指个体在没有特定目的,甚至是完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根据他人的行为信息推论他人的特质,进而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一种自动化过程。已有研究表明,刻板印象对个体的自发特质推理有一定的影响,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会阻碍个体的自发特质推理。除此之外,刻板印象对自发特质推理的影响研究中还发现了热情优先效应和内容效价的消极效应,心理学视角下的面孔刻板印象研究的逐渐展开为人们更好地理解相关现象和指导生活实践提供了基础。但是基于内容模型的面孔刻板印象研究还比较缺乏,面孔刻板印象对自发特质推理的研究也非常少,本研究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一和研究二分别从外显和内隐两种不同的加工方式探讨基于内容模型的面孔刻板印象,研究叁采用探测词再认的范式考察面孔刻板印象对自发特质推理的影响。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个体对高面孔吸引力者存在高能力高热情,对低面孔吸引力者存在低能力低热情的外显面孔刻板印象,表现为被试对高吸引力面孔的能力与热情评分更高。(2)个体对高面孔吸引力者存在高能力高热情,对低面孔吸引力者存在低能力低热情的内隐面孔刻板印象,表现为在内隐联想测验中,能力和热情的D值均显着大于0。(3)在阈下(33ms)启动面孔吸引力的条件下,被试均表现出了热情优先的内容效应和内容效价的消极效应。没有发现面孔刻板印象对自发特质推理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发特质推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李梦珠,曾庆雪,闫姿伊,张春雨.基于应聘者面孔的自发特质推理影响招聘决策[J].心理学通讯.2019

[2].冯伯姝.基于内容模型的面孔刻板印象及其对自发特质推理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9

[3].张庆,朱江松.儿童青少年自发特质推理及其效价效应[J].青少年学刊.2019

[4].祝书荣.儿童自发特质推理的发展过程与阶段特征[D].浙江工业大学.2018

[5].王美芳,史文凤,颜丙淦,杨峰.权力刻板印象的内容及其对自发特质推理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

[6].彭修平.儿童青少年自发特质推理中的性别刻板效应:性别图式的调节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7

[7].燕倩倩.言语发展对自发特质推理的影响[D].浙江工业大学.2017

[8].方圣杰,刘枫,张林.目标对象的权力和地位特征对自发特质推理的影响[C].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6

[9].陈友庆,王洪.大学生自发特质推理的特点[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

[10].Kwan,Yee,Wai(关伊维).重视自发特质推理:隐含特质线索是否能为情景记忆提供完善模式?[D].南京大学.2016

标签:;  ;  ;  ;  

自发特质推理论文-李梦珠,曾庆雪,闫姿伊,张春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