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论文题目: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外科学

作者: 丁兴华

导师: 周良辅,朱剑宏,毛颖,杜固宏,赵曜

关键词: 血管母细胞溜,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细胞培养,组织学起源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第一部分 312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分析及长期随访 目的 探讨医学发展对本病诊治的影响。办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华山神经外科集团医院1974年5月~2003年12月收治的312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分3组比较其诊断与治疗进展情况,说明近年来医学发展对本病诊治的影响。结果 本组312例中,男188例,女124例,男:女1.52:1;年龄14~72岁,平均39岁;多发性肿瘤20例,共331个肿瘤,最常见于小脑半球或蚓部,其次是脊髓,亦可偶见于幕上;有明确家族史者19例(6.09%),确诊VHL病20例(6.41%)。在前期(1974.5~1974.7)CT和气脑、脑室造影是主要论断方法,术前确诊率42%;中期(1989.8~1996.12)和近期(1997.1~2003.12)CT和MRI是主要诊断手段,术前确诊率分别为58%、92%;近期还开展术前栓塞治疗。肿瘤全切率三个时期分别为83%、80.5%、97.9%,术后死亡率分别为8%、7.8%、3.1%。长期随访KPS>80分者三者分别为88.5%、92.1%、79.7%,死亡率分别为8.2%、0、3.1%。结论 本病诊断主要依靠MRI,对可疑病人应做DSA检查,但早期诊断仍存在问题;手术治疗可靠有效,肿瘤全部切除可治愈本病;但实质性、家族性、多发性HB特别是位于脑干、脊髓时治疗仍较困难;家族性HB(VHL病),因累及脏器多,易复发,愈后较散发性差,而临床医生应加强对VHL病的重视。

论文目录:

中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综述

致谢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9-19

参考文献

  • [1].贵州省一家族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 出良钊.贵阳医学院2014
  • [2].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起源及致病关键因素研究[D]. 谢嵘.复旦大学2008

相关论文

  • [1].CD52及其可溶性形式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张晓硌.复旦大学2008
  • [2].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起源及致病关键因素研究[D]. 谢嵘.复旦大学2008
  • [3].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相关基因研究[D]. 赵曜.复旦大学2004
  • [4].肝细胞癌VHL基因突变及其对肝细胞癌的抑制作用[D]. 刘凤军.山东大学2004
  • [5].hTRAIL基因修饰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靶向脑胶质瘤基因治疗的研究[D]. 吴惺.复旦大学2005
  • [6].舌下神经管区外科解剖学和手术入路研究[D]. 杨百春.复旦大学2005
  • [7].内镜经鼻颅底肿瘤手术应用解剖学与临床研究[D]. 刘海生.首都医科大学2005
  • [8].竞争性抑制缺氧诱发因子1α与VHL蛋白结合的多肽对血管形成的促进作用[D]. 郑晓伟.中国医科大学2003
  • [9].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 陈亮.复旦大学2007
  • [10].应用侧方入路进行斜坡区手术[D]. 冯东侠.复旦大学2007

标签:;  ;  ;  ;  ;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