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针对用于多层住宅的复合结构,从结构选型、理论计算、模型试验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论文分三部分,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住宅复合结构的理论计算1.综述了国内外住宅结构体系状况、趋势,阐述了我国21世纪住宅结构的发展目标,提出一种代替粘土砖墙承重结构住宅的新型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柔性梁(原圈梁)、柔性柱(原构造柱)加支撑”。选出有代表性的三种支撑型式,分别进行使用荷载作用下受力性能及结构动力抗侧刚度的计算分析,优化选型出复合结构的形式—钢筋混凝土柔性柱(250mm×250mm)、梁和人字型支撑。2.基于结构动力学原理,分析了人字支撑复合结构固有频率影响因素,拟合出复合结构第一固有频率的简化计算公式。采用抗震规范推荐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从理论上对复合结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分析了影响复合结构耗能机制的主要因素,优化出满足抗震性能要求的合理耗能机制,为第二部分复合结构的试验试件设计提供了依据。建议了合理的梁柱截面及支撑刚度。第二部分新型人字支撑复合结构的试验研究3.根据理论分析的合理抗震耗能机制的构件截面和配筋,设计了试验模型试件;根据计算的开裂、屈服荷载以及各级地震作用设计了竖向荷载、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以及拟动力试验的试验方案。4.详细分析了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结果,研究了复合结构在使用荷载下的受力性能,将按弹性方法和混凝土规范公式的计算值和试验结果比较,检验计算方法。5.在水平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综合循环刚度的概念,深入地研究了复合结构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位移延性、屈服位移、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为了进一步模拟地震作用,又进行了拟动力试验,探讨了复合结构在模拟地震波作用下的抗震能力。并将计算结果和试验值比较,进一步验证设计方法。第三部分基于人字支撑复合结构试验研究结果的理论分析和力学模型6.采用有限元软件的实体建模,对试验试件进行了弹塑性有限元全过程分析,并和试验结果比较,二者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计算分析了多层复合结构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7.基于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结果,构建了人字支撑复合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恢复力模型、抗震耗能机制模型及承载力计算方法,并和试验结果比较。8.综合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给出了研究结论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前言第一章 绪论1.1 国内住宅结构体系现状及发展1.1.1 国内住宅结构体系现状1.1.2 国内住宅结构体系研究及发展1.2 国外发达国家住宅体系现状及发展1.2.1 国外住宅体系概况1.2.2 国外国家住宅体系发展的趋势1.3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1.3.1 21 世纪中国新型住宅结构体系的意义1.3.2 21 世纪新型住宅结构体系的目标1.3.3 住宅复合结构体系概念的提出1.4 住宅复合结构体系的特点1.4.1 住宅复合结构的受力特点1.4.2 复合结构和框架支撑结构的区别1.4.3 环保及社会效益1.4.4 建筑空间及装修特点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 住宅复合结构选型——支撑型式优化选择2.1 复合结构体系的组成及型式2.1.1 复合结构体系的组成2.1.2 支撑的作用和优化选型目标2.1.3 常见的支撑型式2.1.4 不同情况下支撑的位置2.2 不同支撑型式的结构体系在使用荷载作用下的计算2.2.1 结构选型2.2.2 使用荷载计算2.2.3 竖向荷载作用下三种支撑型式的内力2.2.4 风荷载作用下三种支撑型式的内力2.2.5 框架结构在竖向荷载和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2.3 使用荷载作用下计算结果的对比与分析2.3.1 竖向荷载作用下三种支撑型式的内力比较2.3.2 水平荷载作用下三种支撑结构的内力比较2.3.3 复合结构体系和框架结构比较2.3.4 钢筋混凝土支撑和钢支撑比较2.3.5 使用荷载作用下优化的支撑型式2.4 不同支撑型式的结构动力特征分析——考虑动力性能时支撑型式优化2.4.1 结构动力特征方程2.4.2 不同支撑型式结构的动力特征分析——动力抗侧刚度2.4.3 住宅复合结构体系的形式——钢筋混凝土柔性梁柱和人字支撑2.5 本章小结第三章 人字支撑复合结构的固有频率及抗震性能分析3.1 人字支撑复合结构固有频率分析3.1.1 影响复合结构固有频率的主要因素3.1.2 多层住宅(≤6 层)复合结构的固有频率简化计算公式3.2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和结构耗能机制分析3.2.1 静力弹塑性分析的用途3.2.2 静力弹塑性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实施过程3.2.3 塑性铰的类型与位置3.2.4 结构体系的耗能机制形式及性能分析3.3 复合结构抗震性能分析——静力弹塑性分析3.3.1 一榀复合结构(编号为XT1-2)的初步设计3.3.2 复合结构(XT1-2)抗震能力分析3.3.3 复合结构塑性铰出现的位置、顺序及耗能机制3.3.4 复合结构的层间位移角3.3.5 复合结构各楼层的水平侧移3.4 复合结构合理的抗震性能及耗能机制的分析探讨3.4.1 底层构件截面和配筋增大对结构抗震性能及耗能机制的影响3.4.2 底层和二层构件截面及配筋增大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3.4.3 底层柱、支撑及二层支撑配筋不同程度增大3.4.4 复合结构合理的耗能机制和抗震性能3.5 复合结构构件截面的选择分析3.5.1 支撑刚度的选择分析3.5.2 梁和柱截面确定3.6 本章小结第四章 人字支撑复合结构的试验方案设计4.1 试验目的及试验试件设计4.1.1 试验目的4.1.2 试件设计4.1.3 钢筋及混凝土强度4.2 竖向荷载试验方案4.2.1 竖向荷载试验加载装置及测试内容4.2.2 竖向荷载试验加载方案4.3 水平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方案4.3.1 低周反复试验加载装置和测试内容4.3.2 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加载方法4.4 拟动力试验方案4.4.1 拟动力试验装置及方法4.4.2 拟动力试验加载方案4.5 本章小结第五章 人字支撑复合结构的试验结果及分析5.1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结果及分析5.1.1 试验现象分析5.1.2 试验曲线5.1.3 试验结果分析5.1.4 计算值和试验结果比较分析5.2 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结果及分析5.2.1 试验现象及分析5.2.2 复合结构的滞回性能5.2.3 复合结构的骨架曲线5.2.4 屈服位移、延性系数及耗能能力5.2.5 复合结构刚度及承载力的退化5.2.6 复合结构受力性能分析5.2.7 复合结构构件的钢筋滞回曲线5.2.8 混凝土应变滞回曲线5.2.9 柱高方向的水平侧移5.2.10 计算值和试验结果的比较分析5.3 拟动力试验结果研究分析5.3.1 试件实测刚度及自振周期5.3.2 试验现象及分析5.3.3 刚度退化曲线分析5.3.4 恢复力特性——滞回性能5.3.5 位移时程曲线5.3.6 各级地震作用下最大位移和恢复力5.3.7 支撑顶部的竖向位移5.3.8 恢复力时程曲线5.3.9 拟动力试验值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值比较分析5.4 复合结构抗震性能分析5.5 本章结论第六章 人字支撑复合结构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6.1 有限元建模6.1.1 建模方案6.1.2 模型坐标系6.1.3 单元选择6.1.4 材料参数确定及本构关系6.1.5 有关假定6.1.6 混凝土开裂模型6.1.7 混凝土的压碎6.1.8 求解设置与收敛准则6.1.9 网格划分6.1.10 加载位置、加载方式与边界条件6.2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结果分析及对比6.2.1 模拟试验过程及分析6.2.2 梁跨中挠度计算值和试验值比较6.2.3 构件中钢筋应变有限元计算值与试验值比较6.3 水平低周反复荷载计算结果分析及比较6.3.1 单调水平加载计算结果及分析比较6.3.2 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下模拟试验计算过程及裂缝分析6.3.3 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下复合结构滞回曲线的计算结果及分析6.3.4 钢筋滞回曲线分析6.3.5 有限元计算值和试验值比较6.4 多层复合结构在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下的计算分析6.4.1 所加荷载值的计算及结构配筋确定6.4.2 计算过程中的裂缝及受力特征分析6.4.3 低周反复荷载下5 层复合结构的计算滞回曲线和水平侧移曲线6.4.4 钢筋应变曲线分析6.5 本章小结第七章 人字支撑复合结构的力学模型分析7.1 竖向荷载作用下承载力计算模型分析7.1.1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构7.1.2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计算7.2 地震反应分析的恢复力模型及相应刚度探讨7.2.1 地震反应分析的恢复力模型7.2.2 恢复力模型相应刚度的探讨7.3 水平地震作用下耗能机制模型的理论分析7.3.1 耗能机制模型分析7.3.2 耗能机制的极限荷载Fi表达式7.3.3 耗能机制选用及水平地震力Fi计算7.4 水平地震作用下耗能机制的试验结果及对比分析7.4.1 C82 及C83 试验的耗能机制分析7.4.2 C82 及C83 在水平地震下极限承载力的理论计算和试验值比较7.5 本章小结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8.1 主要研究结论8.2 展望参考文献致谢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题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多梁复合结构的动力学建模及全局解析振型分析[J]. 飞控与探测 2020(01)
- [2].单层过渡金属硫化物在复合结构中的磁光效应增强[J]. 中国科技论文 2020(04)
- [3].基于长丝展丝与分劈的复合结构纺纱技术进展[J]. 毛纺科技 2020(06)
- [4].混合动力汽车用复合结构电机及其关键技术发展[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6(03)
- [5].泡沫铝及其复合结构的制备和应用现状[J]. 材料导报 2015(03)
- [6].论复合结构材料在机械制造专业中的应用[J]. 科技展望 2015(21)
- [7].微纳复合结构表面稳定润湿状态及转型过程的热力学分析[J]. 物理学报 2015(17)
- [8].语法和词汇考查的设题方式[J]. 高中生学习(学法指导) 2016(12)
- [9].从一例动名词复合结构的变化看英语的动态发展[J]. 校园英语 2017(23)
- [10].高考英语写作感染力提升策略[J]. 山东教育 2017(12)
- [11].英语复合结构的用法[J]. 高中生 2016(15)
- [12].多层住宅新型复合结构的理论分析[J]. 中华民居(下旬刊) 2013(12)
- [13].北京大学在大规模微纳复合结构的制造与应用上取得新进展[J]. 传感器世界 2013(10)
- [14].从2012年的高考题谈with的复合结构[J]. 中学生英语(高中版) 2013(09)
- [15].碳纤维-钢复合结构不同粘结界面对ΔK_(Ⅱ)影响的仿真研究[J]. 机械研究与应用 2020(05)
- [16].微纳复合结构中间相球形软碳的性能[J]. 电池 2019(06)
- [17].有序介孔硅包碳复合结构的制备及其储锂行为[J]. 无机化学学报 2020(05)
- [18].多层板式复合结构装配式隔墙技术[J].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5(20)
- [19].一种高承压能力陶瓷金属复合结构分析[J].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3(06)
- [20].with+n.+predictive复合结构探析[J]. 中学英语之友(高三版) 2009(10)
- [21].精析with复合结构与独立主格结构[J]. 中学教学参考 2010(31)
- [22].复合结构偏心对同轴波导电磁特性的影响[J]. 光学与光电技术 2014(03)
- [23].中国式民主的主体复合结构与综合推进战略[J]. 学习与探索 2011(02)
- [24].中国式民主的客体复合结构与综合推进战略[J]. 天津社会科学 2011(02)
- [25].英汉语名名复合结构构词机制对比研究[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1(10)
- [26].浅析钢木复合结构的特点及施工方法[J]. 民营科技 2010(10)
- [27].高填土对隧道与道路复合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6)
- [28].一种梁板复合结构的设计[J]. 航天器工程 2009(02)
- [29].寒区格构梁与锚杆复合结构的冻胀效应计算方法[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0(05)
- [30].鸟喙复合结构莫来石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J]. 硅酸盐通报 2020(06)
标签:新型复合结构论文; 动力分析论文; 拟动力试验论文; 低周反复试验论文; 静力弹塑性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