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论文通过光合色素分析技术和小亚基核糖体RNA基因序列分析技术(ARDRA和DGGE)研究我国亚热带近海典型海区(包括陆架、河口、港湾、上升流区域等)超微型浮游植物光合色素组成和时空变化以及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研究海域包括台湾海峡南部海域(2004年7月)、珠江口及南海北部(2004年2月和2004年7月)以及厦门海域(2003年3月、2003年5月、2003年8月、2003年12月、2004年2月、2004年5月和2004年9月),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台湾海峡南部海域特征光合色素指示了九种超微型浮游植物类群在台湾海峡南部海域的分布,不同类群表现出对上升流过程的不同响应。超微型浮游植物的多数类群与营养盐呈显著正相关,受营养盐补充刺激生长;两种原核浮游植物蓝藻与原绿球藻的分布受营养盐限制。超微型浮游植物的类群组成具有明显垂直分布特征,蓝藻对CHLA生物量贡献随深度增加而下降,硅藻、青绿藻或定鞭金藻在真光层底部具有更高比重。构建了台湾海峡南部四个18S rDNA文库。在获得序列中,Novel Alveolates(NA)是基因文库中克隆丰度最高的类群;甲藻居第二;青绿藻是遗传文库中重要组成,存在与最小真核生物Ostreococcus sp.极相似的序列。聚类分析将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遗传结构分为不同类型,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遗传结构的水平分布空间变化明显,垂直分布差异较小。大量OTUs(Operational Taxonomy Units)的存在提供了各种环境条件的指示;在上升流海区的样品中,都存在着可能可以作为近岸上升流和台湾浅滩地形上升流指示的OTUs。厦门海域特征光合色素的分布表明硅藻、青绿藻、隐藻和绿藻是厦门海域超微型浮游植物的主要类群。超微型浮游植物类群结构的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冬季叶绿素a最低,以硅藻、隐藻和青绿藻为主;夏季叶绿素a浓度最高,以硅藻为唯一的优势类群。超微型浮游植物类群结构的空间变化远小于季节性变化。在冬季与春季,超微型浮游植物类群主要受到温盐的影响,在夏、秋季,部分浮游植物类群,特别是青绿藻受磷酸盐影响明显。18S rDNA文库序列分析表明具有较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亚湾夏季和冬季超微型浮游生物的时空分布及环境调控[J]. 生态科学 2018(02)
- [2].秦皇岛褐潮期超微型浮游生物丰度及多样性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 [3].养殖活动对超微型浮游生物分布影响的研究[J]. 海洋与湖沼 2014(06)
- [4].2009年冬、夏季南海北部超微型浮游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相关分析[J]. 海洋学报 2015(12)
- [5].“科学疯子”VS“全球凉快”[J]. 中国科技奖励 2009(04)
- [6].模拟“微型生物碳泵”对南海储碳的贡献[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8(11)
标签:超微型浮游生物论文; 光合色素论文; 小亚基核糖体论文; 扩增限制性核糖体分析论文;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论文; 中国亚热带海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