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DR—Ⅰ型火烧驱油电点火器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蒋海岩,李向鹏,刘文强,袁士宝[1](2019)在《用于火烧油层的可丢弃式点火装置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点火是火烧油层的关键技术,关系到火烧油层能否顺利启动。人工点火设备结构复杂,作业时存在压力波动和套管损坏的风险。基于传统点火器的工作原理,提出一种可丢弃的火烧油层点火装置,设计了点火器的基本结构、安装方法和施工流程。该点火装置通过固体燃料燃烧提供火烧油层启动所需热量,燃烧完成后可自行丢弃,不需要对点火器回收,在满足点火需求的基础上,避免了施工风险。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该装置可行性较强,能有效提高点火成功率。
张成博[2](2017)在《中深层稠油油藏蒸汽驱配套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蒸汽驱是一种稠油油藏热力采油的关键开发技术,是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的最有利接替技术,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速度、高耗能、高效益、高水平的技术特点。蒸汽驱在现场应用过程中能否顺利实施,其配套工艺技术的合理优选应用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辽河油田中深层稠油油藏特点,通过蒸汽驱开发技术调研,了解其油藏适用性和开发机理;并在其基础上,对现有的蒸汽驱配套工艺技术进行资料收集整理,从高温长效注汽、分层注汽、耐高温举升、高温动态监测、蒸汽驱防砂、高温调剖及高温不压井作业等技术开展工艺适用性分析,判断其是否可以满足蒸汽驱开发过程的工艺需求。针对蒸汽驱开发核心工艺——注汽工艺,从地面管线热损失、注汽井筒热损失等方面建立计算模型,并完成了相应软件开发,软件计算误差率<10%,为蒸汽驱的注汽工艺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蒸汽驱开发技术调研结果、蒸汽驱配套工艺适用性分析结论以及注汽工艺优化设计软件优化结果,最终优选推荐出了适合于辽河油田中深层稠油油藏的配套工艺技术,为辽河油田中深层稠油油藏的顺利开发保驾护航。
周立国[3](2014)在《辽河油田稠油火烧工艺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火烧油层是一种油层燃烧的驱油技术,在该工艺中必须点燃油层并依靠注入气体维持燃烧和推进燃烧。火烧油层采油工艺是在油藏具备火驱条件,并成功点燃油层的前提下,通过完井工艺、注入工艺、采油工艺的综合作用,把地层中的原油采出至地面。本文分析了辽河油田目前火烧油层工艺技术现状,提出了注采井需要防腐完井及先期防砂完井的要求;提出了点火技术的适用性、注入管柱的优化设计、电点火管柱设计、注入井防腐工艺研究方向;提出了火驱举升方式优选、火驱泵效偏低、火驱采油井腐蚀与冲蚀等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研究了注采井的完井工艺技术,通过管材优选,形成了适用于辽河油田火驱现场条件下的注采井防腐防高温的完井工艺,注入井完井管材3Cr,生产井TP100H即可满足要求,针对火驱特定的条件,设计了注入井防阻塞完井工艺、生产井先期防砂完井工艺;同时研究了注入井的注入工艺,分析并总结了现场适用的点火技术的适用性,从管柱的稳定性方面优化了火驱注入管柱的设计,通过封隔器、隔热管、防腐管材的优化配合解决了电点火的高温、腐蚀、点火效率低的问题,通过管材的优化及管柱结构的设计,优化了注入井的防腐工艺;根据目前工艺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辽河油田火驱举升方式优选的方法,解决了火驱泵效偏低的问题,研究分析了火驱采油井腐蚀与冲蚀工艺,火驱生产井在极限冲蚀速度以内,管材采用80H-3Cr即可满足火驱长期开发的要求。
薛宗占[4](2013)在《深层块状稠油油藏转重力火驱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辽河油田蒸汽吞吐后的深层块状稠油油藏,平面和纵向动用程度已经较高、稠油井面临低产、低油气比、低效和剩余油分布零散的开发局面,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开采方式转换的状况,提出应用重力火驱作为下一步转换的开发方式。本文通过对世界上火烧油层和重力火驱开发技术调研分析,目前重力火驱—THAI技术主要应用在块状浅层超稠油油藏上。而对辽河油田已经经过多轮次吞吐开发的深层块状普通稠油藏,储层非均质性都很严重,所以重力火驱是否适合以及参数设置如何优化都是需要面临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重力火驱油藏适应性研究,从油层厚度、油藏类型、油藏物性以及油藏非均质性和隔夹层特征方面,论述了适合重力火驱的稠油油藏特征,并最终得到适合重力火驱稠油油藏筛选标准。在火驱室内试验研究基础上,应用物模和热采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重力火驱数模模型,对重力火驱的参数优化和调整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指出侧向重力火驱较THAI技术更适应于已吞吐开发的块状稠油油藏,并且根据跟踪数模研究结果,指出对重力火驱过程中湿烧段塞是比干烧更好的燃烧模式,同时证实重力火驱的焦炭模式燃烧更充分。通过对多轮次吞吐后厚层块状稠油油藏直井火烧油层先导试验的评价,指出在火烧过程中油层内燃烧前缘推进沿着井距小、储层物性好、地层亏空大的方向推进速度快。火线平面上推进速度不均匀,纵向上气窜、气体超覆导致火线波及效率低。进一步为重力火驱在该类油藏实施指明方向。通过对侧向重力火驱先导实验井组实施分析,水平井平均日产液7.3t,平均日产油4.4t,见到良好效果并对重力火驱监测技术进行分析研究。说明高轮次蒸汽吞吐后厚层块状稠油油藏转重力火驱是一个有效的开发方式,它可以提高油井产量和区块采收率。综上所述本文在对现有重力火驱技术分析基础上,建立了适合重力火驱的稠油油藏筛选标准,并应用物理模拟和热采数值模拟方法对重力火驱参数优化调整进行研究,为已吞吐开发的厚层块状稠油藏转侧向重力火驱奠定基础,必将为下一步辽河油田稠油藏转换开发方式做出贡献。
张守军,鲁笛,高忠敏,黄小雷[5](2013)在《曙1-38-32块重力火驱矿场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重力火驱是厚层状稠油油藏吞吐开发后期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一项有效接替技术,对比SAGD、常规火驱,其技术要求更高,油藏和工程风险更大。曙1-38-32块作为国内首例重力火驱矿场试验,在验证重力火驱技术可行的同时,开展了关键配套工艺技术的研究与优化:等通径移动式电缆传输电点火工艺的研究应用,实现了油层快速进入高温燃烧,同时具备点火器可起出反复使用的优点;水平井多功能管柱设计,实现了注、采、测同步进行,满足了重力火驱过程中生产井温度大幅变化的井下环境;并针对先导试验井组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重力火驱初期原油运移及井筒举升困难、胶质状稠油堵塞井筒、注气井腐蚀严重、水平井作业困难等问题,着重开展了小排量连续掺汽伴热参数设计、井筒举升工艺调整、防腐工艺优化、水平井完井工艺及管柱结构优化等研究,为后续井组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有效降低了试验风险。
宁奎,张弘韬,王富国,王修文,孙希勇,赵岩[6](2013)在《火驱采油电点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通过地面模拟空气的流量、电加热加热温度的实验,可使移动式电加热器加热空气达到燃烧原油温度以上,且对实际油层点火参数进行有效的修正,提高了火烧油层电加热点火的成功率。另外,研制的移动式电热点火装备,可以对多井、多次进行油层点火施工,明显降低了油层点火费用和节省了作业费用,具有不停注空气,带压起下电加热器的特点。
陈龙,计玲,陈莉娟,张雪峰[7](2012)在《数值模拟监测系统在火驱先导试验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数值模拟监测系统分为数据采集和软件模拟计算2部分,由数据采集系统将现场采集的实时点火参数输入到模拟计算软件,计算出井筒内加热器出口热空气温度以及热空气将近井地带油层加热后的温度、压力分布,为优化点火注气参数,以及判断油层燃烧半径提供参考。
李友平,蔡文斌,李淑兰,谢志勤,张健[8](2006)在《SL—Ⅰ型大功率点火电炉的研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棒式加热器的点火电炉不适应高含水、深井、大井斜、厚油层的稠油油藏火烧驱油工艺要求的不足,新研制了SL—Ⅰ型大功率点火电炉。该电炉采用U形加热管,电缆捆绑在油管外壁,通过井下连接器与点火电炉连接,传输电能,空气通过油管经加热电阻后注入油层,加热效果好,点火效率高。介绍了SL—Ⅰ型大功率点火电炉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技术参数、技术创新点及现场应用情况,成功点燃了深井、高压敏感性稠油油藏,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同类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新方法。
关文龙,蔡文斌,王世虎,谢志勤,李友平[9](2005)在《火烧驱油中地层点火温度的精确测试方法》文中认为鉴于火烧驱油中地层受热温度低于点火温度不能点燃地层,温度过高又可能损坏套管等油井设施的状况,提供了一个通过室内试验精确确定油层点火温度的方法。该方法是制作一个非金属岩心管室内点火试验装置,按照室内点火试验方法及步骤试验,同时监测相关数据,确定地层点火温度。胜利油田郑408块地层采用该方法,成功地确定了该地层的点火温度约为370℃。
陈新民,李淑兰,李友平,蔡文斌,谢志勤[10](2004)在《火烧油层点火参数计算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火烧油层点火工艺是整个火烧油层驱油技术的关键。点火器是点火工艺的核心 ,点火参数的控制直接影响到点火的成功与否。为定量优化点火参数 ,在分析通电期间井口与点火器之间电力参数以及井筒、地层、点火器之间传导、对流、辐射换热的基础上 ,建立了井口电压、电流、功率、供风量与原油燃点相关联的计算模型。应用该模型对郑 4 0 8-试 1井的点火参数进行了模拟与优化。现场试验证明 :利用该计算模型实施的火烧油层点火工艺成功点燃油层 ,大大提高了火烧驱油点火成功率
二、3DR—Ⅰ型火烧驱油电点火器的研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DR—Ⅰ型火烧驱油电点火器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用于火烧油层的可丢弃式点火装置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点火方式应用现状 |
2 可丢弃式点火器设计 |
2.1 点火器设计思路 |
2.2 点火器整体结构及工作原理 |
2.3 点火器各部分结构 |
2.4 点火器燃料的选择 |
2.5 点火器参数设计 |
3 可丢弃式点火器的应用 |
3.1 可丢弃式点火器的组装与安装 |
3.2 可丢弃式点火器的现场应用 |
3.3 实例计算 |
4 结论 |
(2)中深层稠油油藏蒸汽驱配套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蒸汽驱开发技术研究 |
2.1 国内外油藏筛选标准 |
2.1.1 国外稠油油藏热采筛选标准研究 |
2.1.2 国内稠油油藏热采筛选标准研究 |
2.2 开发模式技术研究 |
2.2.1 蒸汽驱机理 |
2.2.2 蒸汽驱与蒸汽吞吐的区别 |
2.3 国内外成功蒸汽驱实例技术调研 |
2.3.1 克恩河油田十井组蒸汽驱试验实例 |
2.3.2 蒸汽驱动态调整技术 |
2.4 蒸汽驱油藏适应性研究 |
2.4.1 构造形态 |
2.4.2 沉积相 |
2.4.3 储层非均质性 |
2.4.4 隔夹层分布及厚度 |
2.5 主要油藏参数对蒸汽驱效果的影响 |
2.5.1 油层厚度 |
2.5.2 原油粘度 |
2.5.3 含油饱和度 |
2.5.4 油层非均质性 |
2.5.5 油藏净总厚度比 |
2.5.6 油藏埋深 |
第三章 蒸汽驱配套工艺适用性分析 |
3.1 注汽工艺 |
3.1.1 高温长效隔热注汽技术 |
3.1.2 蒸汽驱分层汽驱工艺技术 |
3.2 高温举升工艺 |
3.2.1 柔性金属泵 |
3.2.2 耐高温浮环泵 |
3.2.3 耐高温陶瓷泵 |
3.2.4 长效抗卡抽油泵 |
3.2.5 螺旋增效泵 |
3.2.6 高温金属补偿式抽油泵 |
3.2.7 双效抽油泵 |
3.2.8 过油层深抽泵 |
3.3 高温动态监测工艺 |
3.3.1 气体示踪剂监测技术 |
3.3.2 蒸汽驱观察井永久式分层测温测压技术 |
3.3.3 高温观察井管外光纤永久式测温技术 |
3.3.4 高温五参数精细化吸汽剖面测试 |
3.3.5 井下任意点蒸汽干度取样测试 |
3.3.6 高温泵下温度压力长效监测技术 |
3.3.7 高温微差井温测试技术 |
3.3.8 地面管线蒸汽参数实时监测技术 |
3.3.9 环空产液剖面测试技术 |
3.3.10 水化学动态监测技术 |
3.4 防砂工艺 |
3.4.1 筛管防砂技术 |
3.4.2 复合射孔防砂技术 |
3.4.3 压裂防砂技术 |
3.5 高温调剖工艺 |
3.5.1 高温调剖剂成胶反应机理 |
3.5.2 高温调剖剂技术指标 |
3.5.3 技术特点 |
3.6 高温不压井作业工艺 |
3.6.1 技术原理 |
3.6.2 现场试验 |
第四章 蒸汽驱注汽工艺优化设计技术研究 |
4.1 地面管线沿程热损失分析计算模块开发 |
4.1.1 模型建立 |
4.1.2 模块开发 |
4.2 直井井筒注汽隔热分析计算模块开发 |
4.2.1 模型建立 |
4.2.2 模块开发 |
4.2.3 模块试运行 |
4.3 数据库支持模块 |
第五章 中深层稠油油藏蒸汽驱配套工艺推荐 |
5.1 注汽工艺推荐 |
5.1.1 偏心式投捞分层注汽管柱 |
5.1.2 同心管分层注汽管柱 |
5.2 举升工艺推荐 |
5.2.1 举升方式确定 |
5.2.2 下泵深度确定 |
5.2.3 机、杆、泵的确定 |
5.2.4 生产管柱结构设计 |
5.2.5 生产井口的确定 |
5.3 监测工艺推荐 |
5.3.1 注汽井监测工艺 |
5.3.2 生产井监测工艺 |
5.3.3 观察井监测工艺 |
5.3.4 示踪剂监测工艺 |
5.4 配套措施工艺推荐 |
5.4.1 化学高温调剖工艺 |
5.4.2 高温机械封窜工艺 |
5.4.3 压裂防砂工艺 |
5.4.4 提高产液量工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3)辽河油田稠油火烧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火烧油层采油机理 |
1.1.2 火烧油层采油类型 |
1.2 火烧油层筛选标准及适用性分析 |
1.3 火烧油层国内外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火烧油层发展历程 |
1.3.2 火烧油层国内发展现状 |
1.3.3 火烧油层国外应用现状 |
1.3.4 火烧油层发展趋势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辽河油田稠油火烧油层工艺技术现状 |
2.1 辽河油田火烧油层开采现状 |
2.2 辽河油田火烧油层完井工艺现状及存在问题 |
2.3 辽河油田火烧油层注入工艺现状及存在问题 |
2.4 辽河油田火烧油层举升工艺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三章 辽河油田稠油火烧油层完井技术研究 |
3.1 注入井完井工艺 |
3.1.1 注入井防腐防高温完井工艺 |
3.1.2 注入井防阻塞工艺完井工艺 |
3.2 生产井完井工艺 |
3.2.1 生产井防腐完井工艺 |
3.2.2 生产井防砂完井工艺 |
第四章 辽河油田稠油火烧油层注入工艺研究 |
4.1 点火工艺技术 |
4.1.1 自燃点火工艺 |
4.1.2 注蒸汽自燃点火工艺 |
4.1.3 化学助燃点火工艺 |
4.1.4 电点火工艺 |
4.1.5 点火成功判定方法 |
4.2 注气工艺技术 |
4.2.1 注气参数预测 |
4.2.2 电点火注入管柱 |
4.2.3 注入井防腐工艺 |
第五章 辽河油田稠油火烧油层举升工艺技术研究 |
5.1 火烧油层举升方式优选 |
5.2 火烧油层举升工艺技术 |
5.2.1 泵的优选 |
5.2.2 井下防气工艺 |
5.2.3 防砂防气工艺 |
5.2.4 降粘防气工艺 |
5.2.5 举升整体管柱结构 |
5.2.6 油井解堵工艺 |
5.2.7 防腐防冲蚀工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获奖成果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4)深层块状稠油油藏转重力火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选题依据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1.1 火烧油层技术发展现状 |
1.2.1.2 重力火驱技术发展现状 |
1.2.1.3 辽河油田火驱发展形势 |
1.2.1.4 火驱油藏失败原因分析 |
1.2.2 存在问题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1.4.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
1.4.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适合重力火驱的稠油油藏特征研究 |
2.1 辽河油田适合重力火驱的稠油油藏概况 |
2.2 重力火驱的稠油油藏特征研究 |
2.2.1 适合重力火驱的油藏 |
2.2.2 适宜于重力火驱的油层厚度 |
2.2.3 适宜于重力火驱的油层深度 |
2.2.4 适合重力火驱的油层物性及原油物性 |
2.2.5 适合重力火驱的油藏筛选标准 |
2.3 辽河油田适合重力火驱典型区块特征 |
2.3.1 高 3-6-18 块油藏基本特征 |
2.3.1.1 莲花油层地层特征 |
2.3.1.2 储层特征 |
2.3.1.3 油层分布及油藏类型 |
2.3.1.4 流体性质 |
2.3.1.5 高 3-6-18 块开发历程 |
2.3.2 曙 1-38-32 块基本油藏地质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3 重力火驱机理研究 |
3.1 THAI 技术的原理 |
3.2 重力火驱机理实验研究 |
3.2.1 火烧油层室内实验确定燃烧基础参数 |
3.2.2 火驱比例物理模拟实验确定燃烧状态和采收率 |
3.2.3 重力火驱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
3.3 火驱点火技术 |
3.4 火驱燃烧区带的划分 |
3.5 本章小结 |
4 重力火驱的油藏工程研究 |
4.1 辽河油田热采数值模拟研究 |
4.2 重力火驱油藏工程研究 |
4.2.1 重力火驱实验区和层位选择 |
4.2.2 重力火驱燃烧模型 |
4.2.3 重力火驱数值模型 |
4.2.4 开发层系与井网井距选择 |
4.3 重力火驱开发参数优化 |
4.3.1 注气井参数优选 |
4.3.2 直井水平井组合重力火驱开发指标预测 |
4.3.3 蒸汽吞吐开发后的稠油藏转火驱时机 |
4.4 重力火驱井组的数模跟踪评价 |
4.4.1 H508 井组侧向重力火驱与正向重力火驱的效果对比 |
4.4.2 燃烧方式对重力火驱的影响研究 |
4.4.3 油层燃烧模式对重力火驱的影响研究 |
4.4.4 适时关井对重力火驱井组影响分析 |
4.5 厚层块状稠油老油藏直井火驱评价 |
4.5.1 直井火驱的效果评价方法 |
4.5.2 直井火驱实施现状 |
4.5.3 火烧油层效果评价 |
4.5.4 直井火烧油层试验取得的认识 |
4.6 本章小结 |
5 重力火驱矿场实施 |
5.1 重力火驱的实施现状 |
5.2 隔夹层影响水平井产量 |
5.3 重力火驱气窜的研究 |
5.4 重力火驱监测系统 |
5.4.1 监测系统设计 |
5.4.2 取资料要求 |
5.4.3 实施程序与要求 |
5.4.4 风险性提示 |
5.5 本章小结 |
6 主要结论 |
6.1 结论 |
6.2 下步工作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个人简介 |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情况 |
(7)数值模拟监测系统在火驱先导试验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 |
2 数值模拟监测软件 |
3 在红浅1井区火驱先导试验区中的应用 |
3.1 加热器热端出口温度模拟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对比 |
3.2 燃烧半径的分析 |
4 结论 |
(9)火烧驱油中地层点火温度的精确测试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问题的提出 |
试 验 装 置 |
试 验 方 法 |
应 用 实 例 |
(10)火烧油层点火参数计算模型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数学模型的建立[1~4] |
1.电力参数数学模型 |
2.传热数学模型 |
(1) 点火器内、外腔之间的传热 |
(2) 外腔与地层之间的传热方程 |
(3) 点火器出口内、外腔空气混合传热 |
(4) 点火器出口空气与地层之间的传热 |
软件的编制与参数的录入 |
1.HSRE:计算点火器内部对流换热系数 |
2.HSFS:计算点火器出口空气温度 |
3.HSYC:计算点火器出口至油层沿程空气温度分布 |
现场应用情况 |
两 点 认 识 |
四、3DR—Ⅰ型火烧驱油电点火器的研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用于火烧油层的可丢弃式点火装置的设计[J]. 蒋海岩,李向鹏,刘文强,袁士宝.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19(04)
- [2]中深层稠油油藏蒸汽驱配套工艺研究[D]. 张成博.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3]辽河油田稠油火烧工艺技术研究[D]. 周立国.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7)
- [4]深层块状稠油油藏转重力火驱研究[D]. 薛宗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5)
- [5]曙1-38-32块重力火驱矿场实践[A]. 张守军,鲁笛,高忠敏,黄小雷. 2013油气藏监测与管理国际会议暨展会论文集, 2013
- [6]火驱采油电点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A]. 宁奎,张弘韬,王富国,王修文,孙希勇,赵岩. 2013油气藏监测与管理国际会议暨展会论文集, 2013
- [7]数值模拟监测系统在火驱先导试验中的应用研究[J]. 陈龙,计玲,陈莉娟,张雪峰.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12(S1)
- [8]SL—Ⅰ型大功率点火电炉的研制与应用[J]. 李友平,蔡文斌,李淑兰,谢志勤,张健. 石油机械, 2006(05)
- [9]火烧驱油中地层点火温度的精确测试方法[J]. 关文龙,蔡文斌,王世虎,谢志勤,李友平. 石油机械, 2005(09)
- [10]火烧油层点火参数计算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 陈新民,李淑兰,李友平,蔡文斌,谢志勤. 石油机械,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