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数学研究落后的社会原因

中国现代数学研究落后的社会原因

一、中国近代数学研究落后的社会原因(论文文献综述)

常红梅[1](2020)在《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文中研究指明算术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是数学的初级形态,专门研究有理数的性质和运算。算术在科学、数学、生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在清末民国时期,算术作为代数、几何、三角等学科的基础,在小学和初中均设置,新中国成立后直至1962年才取消初中算术。初中算术作为小学算术的承接,是算术学科更高阶段的学习,在初步计算的基础上强调运算原理的学习与研究。初中算术同样与初中代数、几何相结合,在教科书中设置简单的代数、几何知识等。本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1902—1949)初中算术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分四个时期,即清末时期(1902—1911)、民国初期(1912—1922)、民国中期(1923—1936)、民国后期(1937—1949),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探究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写理念、编排形式、内容体系、编写特点等;总结影响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内外部主要因素、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整体特点;挖掘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者所持的数学教育观;得出可供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借鉴的典型经验。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6个部分。1.清末时期,学习日本学校制度建设经验,建立中国近代新学制与新型数学课程制度。教科书编写群体主要以留日人员为主,以翻译、编译日本教科书为主。在近代教科书审定制度初定时期,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出版呈现多元化趋势,为教科书的本土化探索奠定了基础。代表性教科书在编写理念、内容等方面体现出新颖性、生活化的特点。2.中华民国建立初期,民国政府建立新型的民主共和体制,制订、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在模仿日本等国外教科书的基础上,教科书编写逐渐本土化。教科书内容体系注重小学算术与初中算术的衔接性,凸显了初中算术实用性与生活化的特点。代表性教科书编辑者展现了先进的数学教育观,为近代数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3.民国中期,中国学制系统取法欧美,1922年建立“六三三”学制。初中实行混合数学,算术与代数、几何、三角相融合编排设置。1929年转为混合与分科制并行。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坚持混合与单科并行策略,教科书呈现多元化趋势,编写出版达到了民国时期的高峰。混合数学教科书呈现各科知识巧妙融合及融入数学史内容丰富的特点,单科初中算术教科书注重算术内部各科知识的衔接性。4.民国后期,基本沿用“六三三”学制,数学课程标准在1936年课程标准基础上进行调整。以商务印书馆和正中书局、开明书店为代表的出版机构在资源短缺、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坚守教科书的出版,推动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辑、出版保持平稳前进。《实验初中算术》、《国防算术》、《中级算术》的编写出版极具代表性。5.阐释1902至1949年间分数概念表述与分类表述的发展演变历程。分数概念表述经历了份数定义、商定义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的复杂演变过程。分数分类表述经历了不同时期对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繁分数的表述演变。演变过程同样体现出分数如何使用及继承中国传统分数表述方法和接纳域外分数界的数学文化的演变。6.通过上述五部分的具体分析,总结影响1902—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内外部主要因素有: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写,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及日本、欧美的影响。探析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宏观与微观特点,得出可供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借鉴的有益经验。

宋晋凯[2](2020)在《民国前期数学现代转型的文化观照(1912-1935年)》文中研究指明民国时期的学术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座高峰。数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也是如此,中国现代数学在民国后期(1936-1949年)出现了一次研究的高潮,许多数学家逐渐进入了世界数学舞台的中央,一些研究成果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我们审视民国后期的数学发展成就,不可不追溯民国前期(1912-1935年)的数学现代转型。民国前期,文化变革剧烈,社会思潮汹涌,在科学文化空前繁荣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数学伴随着“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的学术转向,逐步完成了体制化进程,现代转型初步完成。民国前期的数学现代转型,使中国传统数学在学术、学科、学人、学会等建制建设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至为重要的是,在民国学术现代转型的浪潮中,学界对数学本质、数学价值、数学真理等数学思想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反思和哲学审视,构筑起具有独特时代文化特质的数学思想文化形态。民国前期的数学思想文化颠覆了中国传统数学的观念认知,与数学现代转型相互耦合、互为促进,也为国民政府时期数学研究的高潮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本文遵循学术现代转型的史学研究路径,以“契机→内容→主体→途径”为主线牵引通篇,分为绪论、正文(共七章,首章为契机,中间四章为内容,后二章分别为主体和途径)、结束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围绕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以及概念释名等内容进行阐释,重点对选题研究的合理性、可行性给予论证。第一章是关于民国前期数学现代转型的文化背景及基本概况的相关内容。民国数学现代转型的研究,必须将其置放于社会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也必须通晓国外数学潮流的发展情况。本章简要介绍了民国科学文化、世界数学思想潮流的相关情况,重点对民国数学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和体制化完成的重要节点给予着墨论述,为正文后续部分的展开进行铺垫。第二章是关于民国前期数学本质探讨的内容。事物的本质最可从其定义中体现,从定义出发也可探寻事物本质的“元问题”。本章围绕数学界说在中国传统数学中的历史演变、民国前期数学界说的形态等内容,重点从数学基础研究、实在论的视角进行数学本质属性的挖掘。民国前期的数学本质体现出自然属性、哲学属性以及实在论等方面的特征。第三章是关于民国前期数学认识论的内容。认识论是对事物本质探寻的纽带。围绕数学知识能否被人类所认知这一问题,民国学界进行了激烈的论争,其中,尤以罗素的数学不可知论影响最为深远。受罗素来华带来的文化效应影响,数学不可知论成为这场论争的焦点。本章重点讨论数学不可知论的历史演变及传播概况,系统梳理了数学不可知论自身体现出的“空洞无物”“不辨真妄”的典型特征,并对民国学者利用唯物辩证法对其发起诘难的情况进行了回溯。第四章是关于民国前期数学价值观嬗变的内容。价值观是数学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中国传统数学为“六艺之末”,体现出鲜明的实用主义导向。进入民国之后,现代数学的价值被学界重新认知,此时的数学被理解为是“科学之基”“科学之母”,数学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围绕数学的价值,民国学界对数学之于社会、文化和人生的作用,以及数学与统计学、经济学、艺术学等现代学科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第五章是关于民国前期数学真理性研究的内容。真理性研究是数学哲学关注的重要主题。民国学界对数学真理所体现出的保守性、递进性、自足性等特点进行了总结。实证主义思潮传入使数学真理的特性受到了挑战,数学真理的相对性以及数学公理主义倾向成为学界论争的重点。康德哲学、实证主义、公理主义等哲学理论与非欧几何学、极限理论等数学学说相互交织、相互援引,成为民国学界真理性探讨的特色。第六章是关于民国前期数学思想文化主体寻源的内容。留学生是民国前期数学思想文化建构的主体。民国以前,实业是留学生学科选择的主要方向,数学留学生的数量极少。及至民国,西学被大规模建制化的持续引入,学界对数学的重要性有了充分认识,数学留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学成回国的留学生不仅是民国数学现代转型的骨干,更是数学思想文化变革的中坚,引领了民国前期数学思想文化的发展。本章还以数学留学生的典型代表——胡明复为对象进行具体研究,点面结合勾勒数学留学生在民国前期数学思想文化构建中的重要作用。第七章是关于民国前期数学思想文化传播途径的内容。期刊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中国现代意义期刊的创办受益于来华传教士群体。在民国以前的期刊中刊载过一些数学文化方面的文章,但数量较少,并未产生特别的影响。数学思想文化在民国前期的传播途径体现出综合性期刊→大学期刊→专业期刊的典型特点。《科学》《少年中国》《学生杂志》等综合类期刊成为数学思想文化的重要传播平台。外国名哲来华访学,促进了民国数学思想文化的发展,人物学说研究类专门期刊开始出现。《罗素月刊》是此类期刊的嚆矢,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现象。以《罗素月刊》为研究素材,可以管窥民国前期数学思想文化经由期刊传播之原貌。结束语是对本文的总体回溯。主要包括民国前期数学思想文化特点的归纳总结、本文研究的不足与仍需努力的方面、本文研究的展望及下一步需要关注的研究方向等内容。

熊易文[3](2020)在《从“中国古代有无数学”之辩究思中国古代数学的核心理念及历史价值》文中认为中国古代数学历史悠久,从公元前后至公元14世纪,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先后历经了三次高峰,创作出了举世瞩目的数学成就。中国古代数学史料丰富,但由于与西方数学的差异,导致学界对其评价不一,“中国古代有无数学”的争论就是其中之一。以刘钝和吴国盛的观点为代表:刘钝认为中国古代数学“有术有学”,即中国古代有数学;吴国盛认为中国古代数学“有术无学”,即中国古代无数学。这场争论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我们可以从争论中究思中国古代数学的核心理念和历史价值。论文以“中国古代有无数学”之辩为切入点,究思中国古代数学的核心理念和历史价值。通过刘钝和吴国盛关于“中国古代有无数学”的不同观点的分析,发现探讨“中国古代有无数学”还需回到中国古代数学本身。中国古代数学史料丰富,诸如“算术十经”等数学古籍。研究中国古代数学史料,探究中国古代数学的核心理念有三:一、中国古代数学以实用理性为观念前提;二、中国古代数学以天人合一为观念基础;三、中国古代数学以格物致知为思维方式。通过对中国古代数学核心理念的研究,挖掘中国古代数学的历史价值及其当代意义。中国古代数学在实用理性、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的观念引导下,中国古代具有构造性、机械化的特点。正是机械化的中国古代数学,带来了数学发展的算法化倾向,使中国古代数学在算法化的今天焕发出生命与活力。论文通过“中国古代有无数学”之辩,挖掘中国古代数学的核心理念和历史价值。通过对中国古代数学史料理念与价值的研究,正视中国古代数学、展望数学当代发展、增强中国文化自信,中国古代数学正在中华文明史中彰显其独有的文化价值。

钟予[4](2017)在《建筑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和教学》文中研究表明建筑,无论过去或现在,都旨在向人类提供实实在在的人文环境,建筑师执行的是最具体的人文关怀,数学则是人文精神最完美,最具体的体现,是人类共同文化遗产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轻视或取消数学教学,伤及了建筑教育的根本。本文探讨建筑数学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方针,涉及国内外建筑数学教育的发展动向、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等。基于作者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发现建筑数学的教学应随时代精神、社会环境、学科发展以及实践需求不断调整。在此基础上,主张当代数学教学应顺应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趋势,避免系统数学知识的灌输,重在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水平和造就人文精神、继承文化传统,并最终建立起与建筑创作关系更为密切的建筑数学课程,作为原有高等数学课的补充或替代。

赵文珍[5](2016)在《近代苏南数学教科书编制研究 ——以无锡天授胡氏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近代苏南数学教科书编制,在中国数学教科书编制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苏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实学的传统,即使在科举取仕的社会价值观取向下,该地区的数学教育也从未间断,培养出了数位数学家。近代以来,随着新式学堂的涌现,苏南数学教育进入更加快速的发展阶段,数学教育水平更是领先于其他地区。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苏南地区高水平的数学教科书编制群体,贡献了诸多质量优良的数学教科书。通过梳理近代苏南数学教科书的编制,分析近代苏南编制的数学教科书,总结近代苏南数学教科书编制的经验,对现阶段我国数学教科书的编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基于以上思考,本研究立足于近代“西学东渐”的文化背景,结合苏南“经世致用”的学术氛围,选取近代以无锡天授胡氏家族参与编制的数学教科书为中心的苏南数学教科书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文本分析法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进行苏南数学教科书编制专题性研究。在苏南地区数学教育历史传统的背景下,梳理近代苏南教科书编制概况,系统分析近代苏南数学教科书编制,总结近代苏南数学教科书编制的特点,探讨苏南数学教科书编制的经验,以期为当下数学教科书编制提供一定的借鉴。在对史料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与启示:首先,苏南地区浓厚的数学教育历史传统,使得数学教科书编制起步早、发展快,开近代中国之风气。其次,近代苏南数学教科书编制群体学贯中西、视野开阔、思想先进,为近代中国贡献了诸多优秀的数学教科书,促进了中国数学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第三,近代苏南教科书编写具有比较完备的体系,为后世数学教科书编制提供了参考。最后,鼓励民间编写高质量、有特色的数学教科书与官方专家编写的数学教科书并行不悖,形成良性竞争是保持数学教科书编制动力和活力的有效途径。

李小平[6](2016)在《数学文化与现代文明》文中研究表明谈到人类文明,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方面的成就。熟不知数学才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它的产生和发展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并在其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一词,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比西方要早,但直到十九世纪,它才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表示方式。《哲学小词典》认为“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指的是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宗教组织及文学艺术等。文化可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借助语言和文字的形式来表现。而数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工具、思想方法和理性精神,所以说数学也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先进的文化,数学文化的发展足迹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足迹的,所以它见证了人类的文明发展。西方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数学文化观,认为数学是一个由其内在力量与外在力量共同作用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文化系统,90年代末我国学者也开始从文化的角度来关注数学,并强调数学的文化价值。根据数学文化内涵的侧重点的不同,可以给予数学文化不同的理解。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那对应的数学文化也有广义狭义的理解。狭义的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广义还包括了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与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数学文化具有很多特点,文中给出数学文化的定义之后,对数学文化的传统性、抽象性、哲学性、美学性、渗透性、发展性、艺术性及趣味性等做了重点阐述,了解这些特点能进一步加深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及认识。因为受经济制度、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模式、民主观念、科学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古希腊相当重视数学,相传当时不懂几何者是不能进入柏拉图学园的,但在我国古代,崇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或者懂点八股文的人被认为是有文化、有品味的人,而数学仅仅是被商人记账、算命先生算命时才会用到。纵观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实用思想、算法化的特点一直贯穿其中。《九章算术》对我国古代数学发展的影响很大,从隋唐时代一直到明末清初,所学知识几乎都来自于《九章算术》或是其扩展版。《九章算术》的编写方式与希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编写方式有着天壤之别,《几何原本》是从公理、公设、定理等出发,通过证明的方式建立起演绎数学体系,而《九章算术》是从问题出发,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建立起机械性数学体系,这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重实用、重计算的特点。我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其中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儒家、道家三大学派,特别是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影响很大。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世界观因迎合封建统治者的意愿而受到推崇,由这种观念所引发的轻视科学、鄙视技艺的思想也对后世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至今我国政府、教育部门中还有大部分人不重视数学研究,可以说儒家文化阻碍了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而古希腊的数学如哲学一般备受人们的重视,在整个文化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孕育了一种理性精神,不仅给西方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也给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带来了巨大影响。儒家提倡崇古,排斥新思想、新理念,当明末清初西方数学传入我国时,我国大多数数学家们却把精力放在古算学书上,不接纳西方的数学文化思想,再加上清廷的衰败及闭关自守政策,把西方的数学文化拒之门外,造成中国数学文化与西方数学文化的脱节,也使得中国数学教育远远落后于西方的数学教育,这无疑造成了我国科学技术上的大落后。而对中西方数学文化的融合做出杰出贡献的首推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他把《几何原本》与非欧几何引入大陆,也把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传输给了西方,从而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没有数学,就没有现代文明,可知数学文化在现代文明中不可取代的地位。文中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一个是微积分时代,一个是计算机时代。17、18世纪,人类文明的重要瑰宝解析几何与微积分登上了历史舞台,数学达到空前的繁荣,迎来了一个“英雄的世纪”。它们的发明,尽管当时理论上尚不成熟,特别是微积分基础很不牢固,但并不影响它的大量使用及快速推广。微积分作为一种新生力量,推动了人类历史上整个科技革命。瓦特拿着“微积分”这把科学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直接把人类社会带进了“蒸汽时代”;19世纪微积分知识又为电磁理论打下基础,麦克斯韦的电磁波让电气走进了我们的生活。20世纪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计算机凭借数学这个幕后英雄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当然计算机的强大的计算功能也让数学如虎添翼,让数学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具威慑力和渗透力。“互联网”时代的开启,更是让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可以说,整个人类社会的进程,无不显示出数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蕴藏的巨大生命力,数学文化影响了人类的文明进程,改写了人类的历史,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进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当今,我们正在迈向信息化社会,信息时代意味着高技术时代,而高技术时代就其实质而言就是数学时代。事实上,我们一直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不自觉的享受着数学文化的恩泽,但却对数学文化的重要性缺乏一个系统的理性的认识,这势必会影响到数学现在及未来的发展,间接的延缓人类社会向更高级、更先进的文明社会迈进的步伐,这是值得当今社会的每一成员认真思考并要足够重视的问题。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与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息息相关,国民素质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文素质,而数学素养又是人文素质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构建。从我国高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至今已20余年,“素质教育”这个词早已成为我国教育理念的一个核心话题,植入了教育工作者们的心田。周远清曾评价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切中时弊、顺应潮流、涉及根本”,而数学文化课程的开设用这12个字来形容也毫无夸张之嫌。文中最后谈到了我国高校数学文化课程的开设情况。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们的认可,但仅仅满足于开设数学文化类的选修课程远远不够。为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继而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融入数学文化的问题摆在了教师面前,而地方性本科院校又在大众化人才培养中占据着主要力量,为此我们对在地方院校数学文化课程的开设作了一些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包晗,韩祥临[7](2016)在《近代数学没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分析——再谈李约瑟难题》文中认为"李约瑟难题"的主要内容是:"虽然中国古代有众多的科技发明,对人类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科学和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这个问题涉及对东西方文明的探索和思考,自从被提出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国内外学者研究"李约瑟难题"的态度十分积极,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和试解,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方向大致可以分解为"如何理解李约瑟难题"以及"如何解答李约瑟难题"这两个子问题.文章通过对李约瑟难题的内涵与意义的解读以及对其已有研究工作进展的分析,从生产力水平、外部动力以及数学内部本身等方面探究分析近代数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并由此得到一些启示.

杨雪[8](2015)在《中国近代数学的起步》文中指出现在我们所接触到的数学大都是西方化的数学,是由西方流传到中国的近代数学。我国的古代数学也曾在一段时间内,占据着当时世界上数学最发达的位置之一。但由于中国的封建落后,不仅阻碍了社会发展,也使得数学日渐衰落。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在数学方面有很大发展,这场运动促进了不同地区知识的融合,为近代数学的产生做出重要贡献。而纵观近代欧洲数学所取得的成果,不得不承认是令人吃惊的。它简化了过去计算的繁琐步骤,增添了很多代数学的方法,例如,射影几何、概率论等新数学知识的开拓等等。相比之下,中国的古代数学不但零散、而且缺乏严密的系统、内在机制不健全,这些都导致了我们在近代数学方面的落后。本文要探讨的就是关于,中国近代数学在经历落后阶段后,是如何起步开始进入近代数学的。

李丽[9](2014)在《《畴人传三编》研究》文中指出鸦片战争以后,西学再一次强劲的传入中国,巨大地冲击了当时的中国学术并影响了中国的数学家们,中国数学的研究方向发生了改变,传统数学研究逐渐衰落,新的学术研究渐渐兴起。《畴人传三编》是一部记录清后期算学家的传记,它记录了中国数学家在这一时期取得的重要成就,是研究清后期中国数学家及数学成就的重要文献。本文以《畴人传三编》为研究对象,在梳理书本的同时充分利用前人的学术研究成果,对本书的着作情况、内容、史料来源及价值进行探讨。本文共分为四章:绪论:简要叙述本文的研究现状,介绍研究目的与意义。第一章介绍《畴人传三编》作者诸可宝的生平经历及着作,回顾当时着作的社会环境及学术环境,梳理本书的版本状况及编撰体例和编撰内容。第二章对书本内容进行分析,探讨了书中所呈现的算学家风貌及算学发展的概况。第三章整理了《畴人传三编》的史料来源并对引书进行分析。第四章叙述了《畴人传三编》的史料价值、文化史价值和科技史价值。总之,本文通过对《畴人传三编》的研究以求了解当时算学家概况及算学发展的情况。

吴凤珍[10](2012)在《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数学教育》文中研究表明以挽救清王朝统治为目的而出现的洋务派,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攻击下,开始反思中国传统的科学与教育,寻求强国之路。在"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下,洋务派引入西方先进科技,推行新式教育。同时,逐渐认识到数学教育对于兴办洋务的重要性,在新式学堂中开展专门的数学教育,引入西方的数学着作作为教材,在科举考试中开设算科。洋务派对数学教育的重视,对中国数学教育的近代化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国近代数学研究落后的社会原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近代数学研究落后的社会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范围
        1.3.3 研究内容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1902—1911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2.1 清末时期历史背景
    2.2 数学教育制度
        2.2.1 数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2.2.2 初中(高等小学)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2.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2.4 高等小学用算术教科书个案分析——以《高等小学用最新笔算教科书》为例
        2.4.1 编译者简介
        2.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2.4.3 内容简介
        2.4.4 名词术语
        2.4.5 具体例析
        2.4.6 特点分析
    2.5 初中算术教科书译作个案分析——《中学算术新教科书》
        2.5.1 编译者简介
        2.5.2 编写理念与主要内容
        2.5.3 具体例析
    2.6 小结
第3章 1912—1922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3.1 民国初期历史背景
    3.2 数学教育制度
        3.2.1 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演进
        3.2.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3.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3.4 个案分析——以《中学校用共和国教科书算术》为例
        3.4.1 编者简介
        3.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3.4.3 内容简介
        3.4.4 名词术语介绍
        3.4.5 具体例析
        3.4.6 特点分析
    3.5 数学家寿孝天的数学教育观
        3.5.1 寿孝天与杜亚泉、蔡元培
        3.5.2 寿孝天对我国近代数学教育的贡献
        3.5.3 数学教科书及教授法编写中体现的数学教育观
    3.6 小结
第4章 1923—1936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4.1 民国中期历史背景
    4.2 混合时期(1923—1928)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4.2.1 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演进
        4.2.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4.2.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4.2.4 个案分析(一)——混合数学中的算术
        4.2.5 个案分析(二)——以《现代初中教科书算术》为例
    4.3 混合与分科并行时期(1929—1936)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4.3.1 课程标准的演进
        4.3.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4.3.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4.3.4 个案分析——以《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算术》为例
    4.4 小结
第5章 1937—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5.1 民国后期历史背景
    5.2 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5.2.1 数学教育制度
        5.2.2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5.3 个案分析(一)——以《实验初中算术》为例
        5.3.1 编写理念
        5.3.2 主要内容、具体例析
    5.4 个案分析(二)——以《建国教科书初级中学算术》为例
        5.4.1 编者及教科书简介
        5.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5.4.3 内容简介
        5.4.4 具体例析
        5.4.5 特点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1902—1949年初中算术教科书个案分析——分数概念表述及分类表述之演变
    6.1 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概念表述之演变
        6.1.1 分数由来及其认识
        6.1.2 清末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概念表述之演变
        6.1.3 民国时期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概念表述之演变
    6.2 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分类表述之演变
        6.2.1 编译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分类表述
        6.2.2 自编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分类表述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影响1902—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主要因素
        7.1.1 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本身的影响
        7.1.2 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7.1.3 日本的影响
        7.1.4 欧美的影响
    7.2 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特点
        7.2.1 宏观特点
        7.2.2 微观特点
    7.3 启示与借鉴
        7.3.1 教科书的编辑与出版传递一种文化担当
        7.3.2 探寻教科书编写的实用性
        7.3.3 学习教科书编着者的智慧与甘于奉献的精神
    7.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民国前期数学现代转型的文化观照(1912-1935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重点难点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
    六、概念释名
第一章 民国前期数学现代转型的文化背景及演进情况
    1.1 民国前期科学文化的发展
    1.2 民国前期现代数学思想的发展
    1.3 民国数学之现代转型
        1.3.1 数学教育制度的发展
        1.3.2 大学数学系的创设
        1.3.3 数学学会制度的发展
        1.3.4 国外着名数学家来华交流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本体论追问:民国前期数学界说及其哲学意蕴
    2.1 数学界说的历史演变
    2.2 民国前期数学界说之形态
        2.2.1 数学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2.2.2 数学具有哲学学科的属性
        2.2.3 数学基础论争视角下的数学界说
    2.3 实在论视域下的数学界说
        2.3.1 数学对象的实在性
        2.3.2 数学对象的非观念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认识论探讨:民国前期数学不可知论的传播
    3.1 数学不可知论溯源
    3.2 不同视角下的数学不可知论
        3.2.1 民国前期数学不可知论的译介
        3.2.2 数学不可知论的数学之极善界说
        3.2.3 空洞无物:观念论视域下的数学不可知论
        3.2.4 不辨真妄:公理系统视域下的数学不可知论
        3.2.5 数学基础构建视域下的数学不可知论
    3.3 “虚”“妄”之辩:唯物辩证法对数学不可知论的批驳
        3.3.1 数学概念的实在性
        3.3.2 数学公理的真理性
    3.4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对数学不可知论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价值观嬗变:民国前期“六艺之末”到“科学之母”的数学
    4.1 古代中国社会中的数学
        4.1.1 实践导向,实用为尚
        4.1.2 儒学为本,数学为末
    4.2 民国前期的数学价值
        4.2.1 数学之于科学
        4.2.2 数学之于社会
        4.2.3 数学之于人类精神世界
    4.3 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3.1 数学与统计学
        4.3.2 数学与经济学
        4.3.3 数学与艺术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真理性探究:民国前期数学真理的特征及其意义
    5.1 数学真理的特征
        5.1.1 数学真理的保守性
        5.1.2 数学真理的递进性
        5.1.3 数学真理的自足性
    5.2 实证主义视域下的数学真理观
        5.2.1 实证主义真理观的内容
        5.2.2 实证主义真理观的诘难
        5.2.3 康德哲学真理观的佐证
    5.3 民国前期对数学公理的诘难
        5.3.1 对公理自明性的批驳
        5.3.2 对公理主义的批驳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体寻源:留学生与民国前期的数学文化
    6.1 留学生学科专业选择之变迁
    6.2 数学留学生群体
        6.2.1 民国以前的数学留学
        6.2.2 民国前期的数学留学
        6.2.3 数学博士群体分析
    6.3 留学生与民国前期的数学文化
        6.3.1 留学生对科学的传播
        6.3.2 留学生对数学文化的传播
    6.4 数学文化传播主体的个例分析
        6.4.1 胡明复的数学贡献
        6.4.2 胡明复的数学思想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途径审视:民国前期期刊中的数学文化
    7.1 民国以前的报刊及数学文化
    7.2 民国前期的期刊与数学文化
        7.2.1 综合类期刊中的数学文化
        7.2.2 大学期刊中的数学文化
        7.2.3 数理期刊中的数学文化
    7.3 数学文化传播途径的个例分析
        7.3.1 《罗素月刊》刊创
        7.3.2 《罗素月刊》概貌
        7.3.3 《罗素月刊》中的数学文化
        7.3.4 《罗素月刊》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从“中国古代有无数学”之辩究思中国古代数学的核心理念及历史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与评论
        (一)“中国古代有无数学”争论的相关文献
        (二)中国古代数学的一般研究文献
        (三)中国古代数学理念价值的研究文献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特色
        (二)创新之处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中国古代有无数学”的争论及其影响
    一、“中国古代有无数学”之辩的背景研究
        (一)“中国古代有无数学”问题的提出
        (二)“中国古代有无数学”的相关研究
    二、“中国古代有无数学”之辩的代表性观点
        (一)刘钝:有体有学
        (二)吴国盛:有术无学
        (三)两种观点的差异性和合理性
    三、“中国古代有无数学”争论的影响
        (一)引发对中国古代数学理念的思考
        (二)引发对中国古代数学价值的思考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中国古代数学的核心理念
    一、实用理性:观念前提
        (一)实用是中国古代数学的存在前提
        (二)实用理性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重要观念
    二、天人合一:观念基础
        (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数学的思想观念
        (二)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数学的理论基础
    三、格物致知:思维方式
        (一)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数学的数学内涵
        (二)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逻辑方法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中国古代数学的历史价值及当代意义
    一、中国古代数学的特点
        (一)构造性
        (二)机械化
    二、中国古代数学的历史价值
        (一)数学发展的算法化倾向
        (二)数学研究的史证化趋势
    三、中国古代数学的当代意义
        (一)以史为镜,正视中国古代数学
        (二)以史为脉,展望数学当代发展
        (三)以史为体,增强中国文化自信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建筑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和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 我国建筑教育中的数学课程的开设
    1.1 建筑教育的起步,1900-1920
        1.1.1 癸卯学制,1903
        1.1.2 壬子癸丑学制,1913
        1.1.3 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1923-1926
        小结
    1.2 欧美化教育体系的自由探索,1920-1940
        1.2.1 逐渐完备的学院派体系
        1.2.1.1 中央大学建筑科系(早期),1928-1937
        1.2.1.2 东北大学建筑系,1928-1931
        1.2.1.3 全国统一科目表,1939-1949
        1.2.2 引入包豪斯的尝试
        1.2.2.1 圣约翰大学建筑工程系,1942-1952
        1.2.2.2 清华大学建筑系,1946-1949
        1.2.3 作为一门艺术的建筑
        1.2.3.1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1928-1934
        1.2.3.2 广东勷勤大学建筑系,1931-1938
        小结
    1.3 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探索,1950-80
        1.3.1 全面苏化时期,1950
        1.3.1.1 院系调整
        1.3.1.2 全国统—的专业教学计划
        1.3.2 政治运动主导时期,1960-70
        1.3.2.1 时局的影响
        1.3.2.2 现代建筑教育的局部探索
        1.3.3 教育恢复时期,1980
        1.3.3.1 数学公共课的转向
        1.3.3.2 数学专业课的变化
        小结
    1.4 当代职业化建筑教育的探索,1990-今
        1.4.1 数学课程的科学化
        1.4.2 数学课程的建筑化
        1.4.2.1 画法几何
        1.4.2.2 建筑数学
        1.4.2.3 数学相关课程
        1.4.3 数学课程的人文化
        小结
2 建筑数学教学对象调研
    2.1 建筑学毕业去向调研
        2.1.1 设计:建筑师之路
        2.1.1.1 独立工作能力
        2.1.1.2 社会责任
        2.1.2 研究:升学深造
        2.1.2.1 教师的期待
        2.1.2.2 学生的需求
        2.1.3 其它:跨专业的转向
        2.1.3.1 艺术
        2.1.3.2 统筹管理
        小结
    2.2 生源的数学基础调查
        2.2.1 知识结构调研:中学数学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分析
        2.2.1.1 我国中学教学大纲的变迁,1903-今
        2.2.1.2 现行的02版大纲
        2.2.2 学习方法调研:高考与奥数的影响
        2.2.2.1 高考:应试型教育的"独木桥"
        2.2.2.2 奥数:精英培养的迷途
        小结
3 建筑数学课程的演变与启示
    3.1 西方现代建筑教育两大体系中的数学课程
        3.1.1 学院派建筑教育中的数学课程
        3.1.1.1 建筑学教授的早期影响
        3.1.1.2 数学教授的早期影响
        3.1.1.3 力学学科发展和工程师的出现
        3.1.1.4 学院派教育体系中的数学
        3.1.2 包豪斯教育中的数学课程
        3.1.2.1 理论蓝图
        3.1.2.2 实践探索
        3.1.2.3 技术精神的延续——乌尔姆设计学院
        小结
    3.2 当代欧美建筑教育中的数学课程
        3.2.1 美国部分高校建筑数学课程现状调查
        3.2.1.1 入学要求
        3.2.1.2 教学计划
        3.2.1.3 公众舆论中的建筑数学
        3.2.2 欧洲部分高校建筑数学课程现状调查
        3.2.2.1 入学要求
        3.2.2.2 教学计划
        3.2.2.3 公众舆论中的建筑数学
        小结
4 近代数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4.1 近代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些思索
        4.1.1 数学的"新"或"旧"
        4.1.1.1 数学的三次危机:方法论的启示
        4.1.1.2 非欧几何的诞生:思维模式的转变
        4.1.2 数学的"实"与"用"
        4.1.2.1 近代数学教育理论的一些探索
        4.1.2.2 当代我国数学教育与现实结合的探索
        4.1.3 数学的"爱"或"恨"
        4.1.3.1 两种教学法中的数学情感
        4.1.3.2 数学游戏的一些启示
        小结
    4.2 当代我国大学数学素质教育实践的启示
        4.2.1 高等数学教育的起源
        4.2.2 我国文科数学的探索
        4.2.3 我国高校数学通识教育的尝试
        4.2.3.1 理论探讨
        4.2.3.2 实践探索
        小结
5 建筑数学教学大纲初探
    5.1 教学的目标
        小结
    5.2 教学的原则
        5.2.1 现实问题驱动原则
        5.2.2 模型化原则
        5.2.3 适度抽象化原则
        5.2.4 素质教育原则
        5.2.5 美学和人文精神感召原则
        小结
    5.3 教学的内容
        5.3.1 建筑学观点中的初等数学
        5.3.1.1 数
        5.3.1.2 函数与集合
        5.3.1.3 几何
        5.3.2 设计视野中的高等数学
        5.3.2.1 画法几何与设计媒介
        5.3.2.2 微积分的概念
        5.3.2.3 概率统计
        5.3.3 当代建筑实践中的"新数学"
        5.3.3.1 胞体几何与镶嵌图形
        5.3.3.2 拓扑几何
        5.3.3.3 分形几何
        小结
    5.4 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5.4.1 "教":"讲授式"或"发现式"
        5.4.2 "学":数学兴趣的激发
        小结
    5.5 教学的计划
        5.5.1 开课时段
        5.5.2 课时分配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附录
    附录A 教学档案
        附录A1: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学则(1928年)
        附录A2: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课表(1929年)
        附录A3: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建筑系的科目分配表(1934年)
        附录A4: EAAE中部分建筑院校对新生数学的要求(2013年)
    附录B 教学资料
        附录B1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步骤列表
        附录B2 《文科数学(丹尼斯版)》大纲
        附录B3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文科数学教材简明一览
        附录B4 当代建筑中的"新数学"主题(2010)
        附录B5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数学"讲座提纲(2016)
鸣谢

(5)近代苏南数学教科书编制研究 ——以无锡天授胡氏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近代中国数学教育及教科书研究回溯
        1.2.2 研究涉及的内容与范围
        1.2.3 研究尚待改进之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目标
        1.4.2 核心概念界定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近代苏南数学教育变迁及教科书编制概况
    2.1 背景概述:近代苏南数学教育及教科书编制兴起
        2.1.1 苏南数学教育历史传统
        2.1.2 近代苏南数学教育制度的沿革
        2.1.3 近代苏南数学教科书编制兴起
    2.2 清末时期的苏南数学教科书编制
        2.2.1 清末时期苏南数学教科书编制群体
        2.2.2 清末时期苏南数学教科书编制概况
    2.3 民国时期的苏南数学教科书编制
        2.3.1 民国时期苏南数学教科书编制群体
        2.3.2 民国时期苏南数学教科书编制概况
第3章 近代苏南数学教科书分析(上)
    3.1 近代苏南数学教科书的编写体系
        3.1.1《高级几何学》的编写体系
        3.1.2 《平面几何学》的编写体系
        3.1.3《新中学算术》的编写体系
        3.1.4《代数学》的编写体系
        3.1.5 近代苏南数学教科书编写体系特点
    3.2 近代苏南数学教科书的结构设计
        3.2.1《高级几何学》的结构设计
        3.2.2 《平面几何学》的结构设计
        3.2.3《新中学算术》的结构设计
        3.2.4《代数学》的结构设计
        3.2.5 近代苏南数学教科书结构设计特点
    3.3 近代苏南数学教科书的内容选择
        3.3.1《高级几何学》的内容选择
        3.3.2 《平面几何学》的内容选择
        3.3.3《新中学算术》的内容选择
        3.3.4《代数学》的内容选择
        3.3.5 近代苏南数学教科书内容选择特点
第4章 近代苏南数学教科书分析(下)
    4.1 近代苏南数学教科书作业设置
        4.1.1 《高级几何学》的作业设置
        4.1.2《新中学算术》的作业设置
        4.1.3《代数学》的作业设置
        4.1.4 近代苏南数学教科书作业设置特点
    4.2 近代苏南数学教科书教学方法
        4.2.1 清末“癸卯学制”之前的苏南数学教科书教法
        4.2.2“癸卯学制”到“壬戌学制”的苏南数学教科书教法
        4.2.3 民国“壬戌学制”之后的苏南数学教科书教法
        4.2.4 近代苏南数学教科书教学方法的特点
    4.3 近代苏南数学教科书的使用范围
        4.3.1 新式学校兴起时苏南数学教科书的使用范围
        4.3.2 留日热潮时期苏南数学教科书的使用范围
        4.3.3 庚款留学及民国时期苏南数学教科书的使用范围
        4.3.4 近代苏南数学教科书使用范围特点
第5章 历史定位与现实启示
    5.1 近代苏南数学教科书编制的历史定位
        5.1.1 与世界接轨的近代苏南数学教科书编制思想
        5.1.2 近代苏南数学教科书编制贡献
        5.1.3 近代苏南数学教科书编制局限性
    5.2 近代苏南数学教科书编制的现实启示
        5.2.1 数学教科书编制群体应兼具专业背景与实践经验
        5.2.2 鼓励民间编写高质量、有特色的数学教科书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表目录
附录二: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数学文化与现代文明(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本课题的历史和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文化与数学文化的特征
    2.1 文化的特征
        2.1.1 文化和文明
        2.1.2 文化的分类及特征
    2.2 数学文化的特征
        2.2.1 数学文化的内涵
        2.2.2 数学文化的特征
第3章 数学教育与人类文化
    3.1 数学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3.1.1 数学教育概述
        3.1.2 国际数学教育的历史沿革
        3.1.3 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
    3.2 人类文化的形成
        3.2.1 中西方文化的形成
        3.2.2 中西方文化的比较
        3.2.3 利玛窦对中西方数学文化融合的影响
第4章 近代数学发展与现代文明
    4.1 微积分与现代文明
        4.1.1 微积分的发展史
        4.1.2 我国古代数学对微积分创立的贡献
        4.1.3 牛顿与莱布尼兹对微积分的贡献
        4.1.4 微积分对后世的影响
    4.2 近代数学发展对现代文明的影响
        4.2.1 近代数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
        4.2.2 中国近现代数学的发展概况
        4.2.3 历史上的三次工业化革命
        4.2.4 近代数学在工业化革命中的作用
第5章 “互联网+”时代数学文化的传播与作用
    5.1 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
    5.2 互联网的产生和“互联网+”时代的开启
    5.3“互联网+”时代数学文化的传播与作用
第6章 国内外数学文化教育的发展
    6.1 国外数学文化教育的发展
        6.1.1 国外数学文化教育概况
        6.1.2 国外数学课程中的数学文化
    6.2 国内高校数学文化教育的发展
        6.2.1 国内高校数学文化课程开设情况
        6.2.2 国内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研究进展
第7章 对我国高校发展数学文化课的建议
    7.1 我国高校开设数学文化课的意义
    7.2 我国高校发展数学文化课存在的问题
    7.3 对我国高校发展数学文化课的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研究文献目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近代数学没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分析——再谈李约瑟难题(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李约瑟难题的内涵与意义
    1.1 李约瑟难题的内涵
    1.2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
2 有关李约瑟难题的已有研究工作
    2.1 李约瑟难题的历史研究状况
    2.2 李约瑟难题的研究实质及其解答
3 近代数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分析
    3.1 中国古代数学领先的原因
    3.2 近代数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4 中国数学发展情况对我们的启示
    4.1 对历史的反思
    4.2 对我们的启示
5 结论

(8)中国近代数学的起步(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近代数学起步迟缓的原因
二、西方近代数学对中国的影响
三、中国近代数学的起步

(9)《畴人传三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案
第一章 《畴人传三编》作者及编撰情况
    第一节 诸可宝的生平经历及着作
        一、生平经历
        二、着作
    第二节 《畴人传三编》编撰的社会背景和学术环境
        一、社会背景
        二、学术环境
    第三节 《畴人传三编》版本状况
        一、丛书本
        二、合刻本
        三、其他
    第四节 《畴人传三编》的编撰原因与编撰体例
        一、编撰原因
        二、编撰体例
    小结
第二章 《畴人传三编》内容简析
    第一节 勾勒的算学发展概况
        一、记述传统算学的整理研究
        二、概括西方数学对清代数学的影响
        三、分析舆地学的发展
        四、反映代数学和微积分学的发展
    第二节 呈现的一代算学家风貌
        一、专门算学家的出现
        二、算学学派的形成
        三、算学家间的社会关系
        四、女性算学家的出现
    第三节 新旧算学观的交织
        一、“西学中源”说
        二、西方近代数学的传入
    第四节 洋务派兴学措施
        一、吸纳人才
        二、兴办学校
    小结
第三章 《畴人传三编》的史料探析
    第一节 基本史源
    第二节 引书特点分析
    小结
第四章 《畴人传三编》之价值
    第一节 《畴人传三编》的史料价值
    第二节 《畴人传三编》的文化史价值
    第三节 《畴人传三编》的科技史价值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数学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四、中国近代数学研究落后的社会原因(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D]. 常红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民国前期数学现代转型的文化观照(1912-1935年)[D]. 宋晋凯. 山西大学, 2020(12)
  • [3]从“中国古代有无数学”之辩究思中国古代数学的核心理念及历史价值[D]. 熊易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4]建筑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和教学[D]. 钟予. 中央美术学院, 2017(08)
  • [5]近代苏南数学教科书编制研究 ——以无锡天授胡氏为中心[D]. 赵文珍. 江南大学, 2016(02)
  • [6]数学文化与现代文明[D]. 李小平. 吉林大学, 2016(08)
  • [7]近代数学没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分析——再谈李约瑟难题[J]. 包晗,韩祥临.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04)
  • [8]中国近代数学的起步[J]. 杨雪. 品牌(下半月), 2015(05)
  • [9]《畴人传三编》研究[D]. 李丽.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4)
  • [10]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数学教育[J]. 吴凤珍. 教育评论, 2012(06)

标签:;  ;  ;  ;  ;  

中国现代数学研究落后的社会原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