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酚鼠(Myospalax cansus)的视器结构及辨色能力研究

甘肃酚鼠(Myospalax cansus)的视器结构及辨色能力研究

论文摘要

甘肃鼢鼠是我国黄土高原特有的营地下生活的鼠类,终年生活在地下黑暗的洞道内,很少在地面活动,其洞穴呈封闭状态,生活的空间格局对其身体结构、生理机能及感觉器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经过长期的适应进化,其感觉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视觉退化,眼萎缩,眼球直径与体长之比远远小于地面活动的啮齿动物。前期研究发现,将甘肃鼢鼠暗适应一段时间后,暴露于光下,脑区视觉相关核团C-Fos蛋白表达强烈,说明甘肃鼢鼠能够处理光信息。本研究应用行为学、形态学、神经解剖学、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等生物学技术,对甘肃鼢鼠的视器结构和辨色能力作了研究,旨在探讨甘肃鼢鼠能否区分不同波长的光,结果表明:尽管甘肃鼢鼠长期生活在地下,眼球并没有完全退化,仍存在眼睑、角膜、虹膜、晶状体、巩膜、脉络膜及视网膜等基本结构,说明甘肃鼢鼠能够适应短期的地面活动。对甘肃鼢鼠视网膜超微结构的研究发现,感光细胞结构完整,具有大量的感光细胞胞体,突触终末有大量突触小带结构,而向大脑传输视觉信息的神经节细胞稀疏,说明甘肃鼢鼠能够接受光学信息,光学信息在视网膜内进行了大量整合,到达脑部的信息较少。视网膜色素颗粒代谢旺盛,四期色素颗粒同时大量存在。因此,可以对视网膜起到保护作用,防止甘肃鼢鼠偶尔地面活动时,强光对视细胞有损害作用。与其他地面活动的啮齿动物相比,甘肃鼢鼠视网膜结构最明显的特征是神经节细胞稀疏,远远少于地面活动的啮齿动物,通过对其视网膜超微结构的研究发现,少量神经节细胞显现出凋亡特征,说明部分神经节细胞凋亡可能是甘肃鼢鼠神经节细胞稀少的原因。通过免疫荧光技术,运用Blue-sensitive Opsin sc-14363和Opsin Red/green AB-5405分别标记对短波长敏感的视锥细胞色素蛋白(S-视锥细胞)及对长波长敏感的视锥细胞色素蛋白(L-视锥细胞),结果表明甘肃鼢鼠存在两种类型的视锥细胞,即含有大量S-视锥细胞和少量L-视锥细胞。因此甘肃鼢鼠为典型的二色视者,具有区分不同波长光的能力。甘肃鼢鼠对不同波长的光刺激具有不同的行为反应。在红光与蓝光下的活动行为差异显著,在红光环境的活动频率高于在红光环境下的活动频率。用不同颜色光刺激甘肃鼢鼠后,其脑区相关核团及后扣带皮质均有c-Fos蛋白表达,说明甘肃鼢鼠有感受光的能力。两种不同波长的光刺激后,c-Fos蛋白表达差异极其显著,进一步证明甘肃鼢鼠具有区分不同波长光的能力。总之,甘肃鼢鼠的视觉器官结构能适应其短时间的地面活动,具有感受光刺激的能力,并能区分不同波长的光,但对于其是否具有成像功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论文目录

  •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地下啮齿动物的视器结构及辨色能力研究进展
  • 1.视器结构
  • 2.感光细胞的分布
  • 3.视色素的化学组成
  • 4.视蛋白的基因编码
  • 5.色觉系统的进化
  • 6.甘肃鼢鼠的视觉器官及色觉系统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二部分 地下啮齿动物的视器结构及辨色能力研究
  • 一.视器结构
  • (一) 视器结构
  • (二) 视锥细胞类型
  • 二.甘肃鼢鼠的辨色能力研究
  • (一) 行为学
  • (二) 免疫组化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甘肃酚鼠(Myospalax cansus)的视器结构及辨色能力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